分享

命教育首先要丰富精神世界

 清心茶韵 2011-08-18
生命教育首先要丰富精神世界
  ——与国家一级心理咨询师王秋英老师的对话
  本报记者 杜梅
  
  
  
   “孩子啊,活着很美好,你一定要珍惜宝贵的生命。”父母循循善诱。
   “那是您的感觉。我只觉得活着很累,很没意思。”孩子回答。
   这是现实生活中非常真实的一段对话。
   对于生命的认识,亲子之间的差异为什么如此天壤之别?
   国家一级心理咨询师、深圳教科院的王秋英老师认为:生命教育不能仅仅围绕“生命”二字进行,生命教育首先要丰富孩子的精神世界,强壮孩子的心灵。
  
  “生命”和“生活”不可分割
  
   记者:生命的珍贵是不容置疑的。可是,我们目前进行的一些生命教育似乎“单薄”了些。今天,我们如何进行生命教育更有效?
  
   王秋英:我认为,生命教育当务之急是要丰富孩子的精神世界。当一个人的精神世界贫乏、心灵空虚时,生命教育对他没有实际意义。有用的生命教育必须要把生命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首先要教会孩子热爱生活,享受生活,并从中感受到美好。如果孩子对生活没有属于自己的幸福和快乐体验,他就无法理解生命的宝贵。这时,你告诉他生命有多宝贵,他只会反感、排斥。因为,实际生活中,孩子有许多烦恼,这些烦恼使得他无法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幸福。可现实问题是,现在孩子的业余生活乏味之极,除了上网玩游戏、看电视,几乎没有其他的活动。
  
  不必让每分钟都有意义
  
   记者:是的,许多孩子被学业压得喘不过气,心情长期压抑。家长对此也非常困惑,他们不明白为什么吃穿不愁、有求必应的孩子总是这么不开心?
  
   王秋英:现在有许多父母很容易陷入到一种误区,他们认为,孩子只有把每一分钟都用来学习知识,才有意义,从而忽略了孩子成长的规律。殊不知,孩子除了学习,也需要发呆、玩耍、寻找、幻想、运动、交往,有自由阅读的时间。可是,现实生活中,许多父母只要一看到孩子没有学习,马上就会呵斥他,让他回到书桌前。
   贫乏的精神世界是贫乏的生活引起的。没有时间,就没有爱好。如果孩子的生活只剩下学习,他又如何有时间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呢?
   有些父母,为了让孩子写好作文,不是鼓励孩子阅读,而是让他参加作文培训班。理由是,培训班能提高作文成绩,有用。可是,他却忽视了最重要的一点,有些所谓有用的知识,实际上对孩子一生来说,恰恰是没有用的。
   所以,要想我们的孩子能愉快地生活、学习,我们就要尊重生命生长规律,淡化功利思想,不要急于看到结果。生活不仅仅是学习,学习也不仅仅是生活的全部,不能把所有时间都投入到学习上。
  
  幸福就是让孩子承担
  
   记者:生活是最好的教育。我们怎样做,才能丰富孩子的精神生活?精神世界丰富的孩子和精神世界贫乏的孩子,在未来相同情况下显现出的差异是什么?
  
   王秋英:丰富孩子的精神生活,就是要让孩子在生活中体验幸福和快乐。比如,培养他们对世界的好奇,喜欢探索陌生的东西,发展属于自己的爱好,让孩子能够承担,有梦想。只有这样,孩子才能真正感受到生活的美好,继而珍惜生命的宝贵。
   我们说一个人强大,多指其精神力量。精神世界丰富的孩子,心灵会足够坚强。他不会轻易地迷恋什么,即便被某种新奇事物吸引,也会浅尝即止,不会不顾一切地扑上去;遇见诱惑时,他能正确对待,懂得区分什么是低级的趣味,什么是高尚的品味。遭遇精神危机时,能正确对待,并很快从挫折中解脱,不会轻易地囿于困惑,从而随波逐流。
  
  父母不要做老师
  
   记者: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一些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造成这种亲子关系障碍的原因是什么?
  
   王老师: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他们希望能更多地关爱孩子,以至忘记了自己的职责,承担起了本该由老师承担的任务。当父母变相成为老师时,孩子的反感自然也就不难理解了。
   父母最好把学习上的事交给老师,自己老老实实地做好父母:照顾好孩子的生活,关心孩子的情绪变化,倾听孩子心里的欢喜与烦恼。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当孩子不愿意主动向父母敞开心扉是,父母还要学会察言观色,保持良好的亲子沟通渠道,经常主动和孩子聊天。
   发现孩子情绪异常时,要及时帮助孩子认识并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孩子只有了解了自己的情绪,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慢慢学会处理各种复杂的事情。
  
  培养生活的建设者
  
   记者:在父母眼里,孩子总是长不大,所以,无形中总是会不自觉地替孩子做事,甚至为他承担错误后果。父母如何改变自己喜欢“包办”的习惯呢?
  
   王秋英:一般而言,有什么样的家长,就有什么样的孩子。习惯“包办”的父母,总是看不到孩子的长大。所以,父母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你要问问自己:我是想培养生活的建设者,还是麻烦的制造者?
   其实,看一个小孩子将来是生活的建设者,还是麻烦的制造者,只要看他把饭撒了之后,谁第一个去拿抹布即可知晓。如果是孩子自己去拿抹布,自己处理,那他肯定是生活的建设者;如果是父母,孩子将来只能是麻烦的制造者。
  
  享受抚养孩子的幸福
  
   记者:有相当多的父母,面对孩子心情非常复杂,他们认为孩子其他都好,就是学习差了点,心理很难平衡。这样的父母该如何调整自己的认识?
  
   王秋英:许多父母的迷茫,是因为不知道抚养孩子的意义和目的。其实,父母养育孩子的意义很简单:享受抚养孩子的幸福。这也是教子“成功”的意义所在:孩子和父母都觉得自己很幸福。
   当父母感到困惑的时候,不妨问问自己:我究竟想要一个怎样的孩子?如果你的回答是,“我想要一个快乐健康的孩子,那么,你自然明白如何对待孩子。”
  
  幸福就是“被需要”
  
   记者:幸福感很重要。你认为,幸福感来源于哪里?我们如何做,才能为孩子创造出能产生幸福感的生活氛围?
   王秋英:爱生命,首先要爱自己,喜欢自己,所以,要让孩子时刻感觉自己很重要,“被需要”。
   “被需要”能极大地体现一个人的生命有存在的价值。因此,父母不仅要给孩子自由的成长环境,还要让孩子多做事,多承担。当孩子被父母需要,被老师需要,被同学需要,他的心里就会有强烈的责任感,无论遭遇怎样的打击,他都不会轻易地选择放弃生命。“被需要”,能提升孩子的生命品质。
   生活中,父母应多让孩子参与家庭中的各项决策,放手让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旅行前,让孩子设计线路;购买汽车、家用电器大件时,让孩子帮忙上网查找有关信息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