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包头的灿烂古代文明

 书中淘乐 2011-08-19

  文/高培萱

  包头是内蒙古第二大城市和工业基地,素有“草原钢城”的美誉。包头地处祖国北疆,南濒黄河,东西两侧有沃野千里的土默川和河套平原,北部与蒙古国相邻。

  包头地区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始于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击败林胡和楼烦以后,势力扩大到了阴山山脉一带,曾在包头设置九原县并在此地修筑了长城,九原是包头历史上最早的名称,至今,在包头郊区的大青山脚下,还有蜿蜒盘旋在群山之中的赵长城遗址。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在原赵国的九原县所在地设置九原郡,统辖阴山以南的34座县城。当时,以九原郡为中心的北部边疆是秦始皇最为关注的地方之一。公元前212年,秦始皇要到九原郡来巡视,因此下令修筑从咸阳通往九原的直道。只是公元前210年这条长达1800华里的直道修成时,秦始皇已经驾崩了。他的家族在他死后,运载其尸体到九原绕了一圈,这便是秦始皇游九原的故事。

  汉承秦制,在包头一带继续设置郡县。在包头有许多汉代古墓,出土了许多珍贵历史文物,特别是有“单于和亲”、“单于天降”等字样的瓦当,说明汉代的和亲政策和包头有直接的关系。北魏王朝为了防止柔然族的侵扰,曾在张家口到乌拉特前旗一带设置了6个军事重镇,其中的怀朔镇就在包头。唐王朝于公元662年在阴山一带建筑了3座“受降城”,包头的孟家梁古城遗址就是座“受降城”。

  辽、金、元、明几代,包头逐渐发展,清朝时,人口逐渐增多,商贾云集,成为塞外重要的工商业城市。

  包头地名的由来,历史上曾有过许多种美好的传说,其中比较流行的有3种:

  一是,在清康熙年间,这个地方已经是个交通便利的水旱码头,人称“箔头”,后转称为“泊头”,俗称“包头”。

  第二种说法是孙斌编撰的《包头市志》中所引刘澍《包头地名考》一文的记载,大意是:刘澍听五当召大喇嘛雅楞不勒说,包头地名始于清雍正初年,那时,西藏黄衣喇嘛宏道禅师云游至此,看到这里有山有林,泉水潺潺,每到清晨,山中群鹿就来到泉边饮水,因此称这里为“包克图”,相沿日久,就俗称为“包头”。

  第三种说法是,在这一带游牧的蒙古族把位于东河区东门外的那条河称为“博托”河,汉语的意思是“神明”或“圣洁”的河流。在博托河岸边定居下来的汉族以特有的乡音,把“博托”二字叫成了“包头”。

  3种说法中,第二种说法为许多文人学者广泛引用,加之鹿又是人们喜爱的吉祥动物,于是“有鹿的地方”便不胫而走,为大家所公认。1982年,包头市政府第四十次市长常务会议,根据约定俗成的原则,决定包头地名源于“包克图”的谐音,意即“有鹿的地方”。

  包头的文明史很悠久。据地下出土文物证明,这里的史前文明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早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大青山南麓就发现了转龙藏和韩庆坝新石器时代遗址。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大青山南麓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已达十余处,其中被命名为“阿善文化”的遗址,是一个难得的原始社会自然博物馆,与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晚期和早期龙山文化有许多相似之处。阿善文化遗址中发现的黑色宽带纹钵等陶器,为公元前4130年,说明包头早在六千年前就已有人类居住。阿善文化二期遗存中房子为方形半地穴式,房址中央设圆形坑灶,有的坑灶后面连着带坎的方形地面灶,居住地面都经过烧烤,生产工具有磨制古器,打制石器、细石器,并有骨角器和陶制工具。器类有石斧、石镜、双孔或两侧带缺口的石刀、月牙形磨律、椭圆形凹体磨盘、嵌石刃骨刀等。陶器多见小口双耳罐等,彩陶有红彩网纹敛口钵等。这个时期大致在公元前3700年至前3000年。阿善文化三期遗存是阿善遗址中堆积最厚、遗物最丰富的一层遗存,这类遗存在包头和鄂尔多斯高原东部黄河两岸多有分布。该期最显著的特征是陶器纹饰大量出现篮纹,器形有砂质罐、连点刺纹钵等,晚期出现豆、器座等。阿善文化三期的年代约为公元前2885年至前2500年。阿善文化一、二期为母系氏族社会时期。阿善文化三期出现象征男性崇拜的石祖,表明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时期。

  阿善文化一、二、三期的考古发现,说明早在几千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包头这个地方繁衍生息了,并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