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中说,正气内存,邪不可干。身体虚,正气不够强大,自身的抵抗能力比较低,自然界冷了,容易受风寒;自然界热了,容易得热病;自然界风大了,就容易伤风;自然界比较潮湿,就容易得湿病;自然界燥气比较强,就容易得燥病。
正常情况下,患者采用有效的方法治好疾病之后,还要想方设法把这个虚补起来,补的就是人体的正气。正气也可以说是阳气,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阳气足够强,人体就足够强大。
好多人搭眼一看就知,眼袋大,眼圈周围发青,这是睡眠不好。一看下巴比较尖,两边腮帮没有肉,那相应的尺脉部分肉也比较虚,甚至有很深的凹陷,这都是肾虚的表现。一般长期熬夜的人就是这种脸型,再对照一下指甲上的小太阳,一般就表示这样的患者睡眠严重不足。
怎么才能补足身体的阳气呢?单纯的温阳药恐怕是不行的。如果病人是阴寒很重,大剂量的姜附投下去,效果会非常的好;但如果是虚证,恐怕就起不到很好的效果。热药下去之后,会热乎一阵,出点汗,很舒服,但热乎过后该虚的还是虚。这个药的热力没有贮存在体内,都流失了。
有的患者容易患腰痛,用上肾着汤腰部就开始发暖,很快痛就痊愈了,但是再稍微受点风寒,腰又开始痛。再用上再好,如此反复,抵抗力始终是没有提高上来。后来给用麦味地黄之类的药,几天后患者就感觉腰部的肌肉在增加。经过一个冬天,到春节的时候,他发现自己胖了很多,尤其是脸庞,腮帮上的肉长了很多,尺脉处的凹陷也基本上平了。这个时候再有点风寒之类的,腰部也没有那么敏感了。也就是用地黄之类的药把肾虚给补上了,这一块的正气增强了,自然不再容易受到外邪的侵犯了。还有一个患者,两手的尺部凹陷非常大,我用熟地给他补,约一周左右,左手的尺脉部基本上平了,但右手尺部的凹陷变化不大。所以熟地补左肾效果非常好,但对右肾的作用就有限,难经上讲左为肾,右为命门,熟地就走左边,这个是从临床角度验证了经典的准确性。如果以现在的眼光来看,恐怕没有什么道理,两个不都是肾吗?为什么熟地能补左边不能补右边啊?这就很难解释了。
前面说了,既然目的是要补足阳气,为什么不用大量的温阳药呢?为什么凡是补益的名方都是养阴为主呢?内经中说,“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阴是用来藏精的。精又是什么呢?可以认为精就是浓缩了的阳气。精可以化气,气降又可以生精,这就像云和水的关系一样。肾,主藏精,受五脏之精而藏之,所以,补肾的目的是为了藏精,也就是贮存阳气。阳气一日不尽,则人能不死,所以要想养生长寿,怎么能不补这个阴呢?不补阴但补阳,这个阳无处存放,反而会变成火,同样会让人生病。善补阳者,当于阴中补之,信哉斯言!
为什么有的人一吃补阴的药物甚至食物都会出现拉肚子、腹胀、胸闷痰多呢?其实补阴,并不是一味的呆补。上述三种情况其实是代表了进补过程中的三个关键环节,这三个环节只要出现一种,就说明补品你没有完全吸收,甚至因为不能吸收而生病患。
为什么会拉肚子呢?补阴之品,多味重而腻,那么多的营养都浓缩到里面了,能不腻吗?如果脾胃功能非常的虚弱,不能运化,因为味重则走下窍,所以会以大便的形式排出,这就出现了腹泻的情况。补品进入肠胃,要靠脾阳的运化蒸腾,也就是消化的过程。如果脾阳严重不足,那么补品就无法被腐熟。这里解决的方法有两个,一个如果是脾阴充足,但是脾阳不足,直接用理中汤、四君子之类的就可以调整过来;另一个是脾阴不足导致的脾阳不足,脾阴可以贮存脾的阳气嘛,这种情况就麻烦一点了,先要以小量的阴药来补脾阴,等到脾阴充足,脾阳自然也足了,这个过程会漫长一点。后者在刚开始用阴药的时候,很多会出现拉肚子的情况,这也有一个比喻,非常容易理解,脾阴虚弱之人的脾胃就好比是沙漠,现在我要把沙漠变成绿洲,首先要给沙漠中注水,刚开始的时候,随着水的流动,泥沙因为没有植物来固定,会出现泥沙俱下的情况,这个过程就是拉肚子,但是随着一点点的补水,慢慢的开始有植物出现,植物也在慢慢长大,随着植物的成长,水土慢慢的就固住了,这时拉肚子的情况就逐渐好转,大便会一天比一天好。这种情况也能根据具体情况加以预防,就是在阴药中加以辅助脾胃运化的药,如砂仁之类帮助消化的药。
为什么有的人会腹胀呢?脾主升清,补品被腐熟以后,首先要送给心肺,肺如宰相,把营养送到需要的地方。如果补品在脾胃中已经被腐熟了,已经变成气,但是不能及时的送给心肺,反而是堵在了中焦,这样就出现了腹胀的情况。这种原因还是因为脾胃的功能比较弱。
第三种是胸闷痰多,脾把补品的气送给心肺,本来心肺是要送达全身呢,可是呢,心肺的力量比较薄弱,一下子来了这么多的营养,输送不及时,这就会堵在上焦,凝聚变成痰了。因此所谓的痰,就是聚集的营养。这样就出现胸闷,痰多。解决的方法是要加强心肺的宣通功能。半夏厚朴汤为什么能治疗梅核气,有痰老堵在嗓子口那里,吐也吐不上来,咽也咽不下去,也是因为营养堵在那里,得不到疏通,这样一健脾胃,在加苏叶宣通一下肺气,就能痊愈了。这里还有一种情况是肝气旺肺阴虚,也会出现痰多的情况,一般就用金水六君煎,润肝木,滋肺阴,也能很快缓解。
补品在经过了上述三个环节才能为人体所吸收利用。不分青红皂白,乱吃补品,有时不但补不进去,反而补出了毛病。再者如果吃的补气的补品多,而阴不足以贮藏,那么那些多余的气就变成火了,就是“气有余便是火”的道理,解决的方法,还是要把阴补足。
湿气的处理方法
中医的养生之道,讲究天人合一。怎么合?人要顺天行道。
一杯有形的水,加热之后,会化为无形的热气,无形的热气上升到天空中,遇冷,无形的气就会凝结为有形的水下降。所以,有形的物质也是由无形的能量变化而来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是规律,可以统领有形的器【物质】的变化。所以,中医是用道【规律】来了解并作用于物质【人体】的。
春季
春天,气的升发,功能的释放,最先体现为什么自然现象?换句话说,春天到了,自然界最早的变化是什么?——雾气的出现。冬天,万物沉寂,能量收敛,气藏于地。春天,气升出来,温度升高,水分蒸发,可是天还是凉的,把蒸发的气凝结在地表,就形成雾气,凝结为露珠。雾气在中医叫——湿气。被雾水粘到头发,我们会感觉到“粘稠”、“沉重”、“束缚”——这就是湿气的特性,关节酸痛沉重束缚、头脑晕沉、咳吐粘稠的痰、粘稠的溢脂性皮炎、湿疹、脚气,排便后肛门重着下坠,因粘稠而成形的各种肿瘤、脓肿、痤疮、痘痘……等等。
湿病怎么治?当环境变得“湿气”很重,生活在其中的人肯定就容易感受到“湿”的变化而产生同步变化,但根据自身正气能量的不同,有的人能够化开湿气的束缚,有的人不能,就生病。所以,人导致疾病,外因:环境的变化;内因:自身的正气不足。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湿病的产生,来自于空气水分增加,雾气加重,多发于春季【多雾的季节】。那么,只要把雾气消散了,就可以解决湿病的产生。雾气什么情况下最容易消散?——太阳出来,还有风。太阳取“热”能发散,风,也是发散。其实,风就是热空气膨胀流动的现象。于是,治疗湿病的方法就出来了:热、发散。
具备热和发散的是什么?——姜枣汤!并且还要大剂量的姜枣汤【首次使用生姜200克红枣30枚,熬水后方红糖适量】。
治湿用姜枣汤?姜枣汤能够化湿?热水,阳化气。热就有分解的作用。陈皮半夏苍术茯苓这些燥湿化痰药有没有用?有,但是只能化解已经形成的痰湿,而不能让痰湿不再产生。痰湿产生的根源是什么?热不足【也叫寒】,分解的动力不够。
这就是为何温病学派医生最怕治疗湿病的缘故。只用燥湿的二陈汤,不用温阳散寒的理中汤。既知道阳化气,就应该知道阳化痰。为何伤寒论不讲燥湿化痰?这种说法是形而下的物化论【痰湿有形】,伤寒论是讲气化论的,只讲阳化气【气无形】。所以,伤寒论是六经【六气】辨证,后世的五行辨证和脏腑辨证更多的着力于有形病邪的辩证了。落实于药物,温病学派讲半夏是燥湿化痰,经方家只会讲:半夏降气。温病学派即使讲到气化,也是平面的,偏重讲气足不足,升降这块,模糊不清。所以只会看到肺气太甚上火,看不到阳明不降太阴不开,也看不到相火不位、外热里寒的变化。
湿其实取的是一个收敛的力量,这个力量来源于寒气的收引。热取一个发散的力量。当温度渐渐升高,雾气就会发散越来越高越来越浓。到农历三月,春夏交际,寒热两股力量相持,此起彼伏,就会出现乍暖还寒。农历9月是另一个寒热相持的阶段。这时候容易就出现感冒——感冒时是不是又怕冷又发烧的?以这种特征为病情的,伤寒论就叫少阳病,半表半里之病。对治的处方也是半寒半热的,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小柴胡汤【里面就包含姜枣汤】。这一段时期的感冒或者任何时期只要表现为寒热交替的病情的,都用这个处方就可以解决。
温度渐高,阳气渐盛,寒气在最终被打败时,会出现一次竭力反扑,于是就出现常说的倒春寒。倒春寒前后,都有一次寒温力量持平的时期,这个时候,潮湿闷热无风,最不利于身体,但是最利于细菌病毒的滋生。敌强我弱,疫病就产生了。西医命名为:非典,禽流感,猪流感、H5N1流感,后续还会有更多更多不断的变体和命名——但是在中医,还是叫感冒!还是按感冒的方法治疗就可以。为什么?变的是病毒,不是人,人是不变的,人是病毒生存的环境,把人治好了,病毒不适合生存了,自然就会跑掉,即使进来了,也存活不了。
中医治人,西医治病。智者察同,愚者察异。
与自然界的外风相对应,人体内还有一个“内风”——导致血液流动的动力,这股阳气,就叫内风。还是依据“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思路,外风之所以伤害到我们,是因为正气不足,正气是以流动的状态运行,就是我们的内风。外风之所以伤了内风,是因为什么呢?大家可以看看高速旋转的陀螺,任何碰到它的小石子都会被弹开,无法动摇它,就是因为它自身速度快,动能风能充足。我们体内血液循环的动力-内风如果足够强大,也会象这个陀螺一样,不会被外风侵袭。之所以被侵袭了,就是自身的动力不足风速变慢【迟脉,缓脉】。所以,内因是能够导致外应,导致会生病的根源。预防和治疗的方法,也就很明白了:增强内风的旋转动力【数脉】,就可以治疗预防外风的侵袭。治风,增强内风动力热能的是什么?——姜枣汤。
中风为什么要用桂枝汤【内含姜枣汤】啊?为什么要用热啊?就是这个原理。但是温病学说就不是这样治疗了。他们把人体抵御外寒的发烧视作为寒气的变身【风寒入里化热】而要清除之。这就是为什么伤寒论叫“中风”而不是叫“风热感冒”的原因。叫“热”就会引导向“治以寒”。
麻黄汤证,是寒气被我军关起门包围起来群殴【无汗,脉紧,脉数】;桂枝汤证是城门大开,两军混战,胜负不分【有汗,脉缓】。小柴胡汤证是寒气和我军各有胜负,势均力敌【我军胜则发热,寒气胜则怕冷,不同战场胜负不一,于是同时出现有发热又怕冷的症状——教材里还有同时出现和先后出现的不同,个人觉得,区分意义不大,反正打胜仗就热,而怕冷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寒气侵入更多占上风;还有一个是寒气被我军赶出来经过皮肤时就感到寒】。不管什么汤证,说白了就是寒气来捣蛋,只要是加热就没错就可以,所以,都可以用姜枣汤。
疫病病情一般到夏季就停止了,为什么?就是因为夏季热气腾腾!寒气早飞到九天云霄外去了——化为云了!
春季的养生,就是要帮助阳气的升发:要早起床,早上洗热水澡,多晒太阳。还要助热避寒——俗语“春捂秋冻”。
夏季
夏季最典型的病就是中暑。中暑原因,就是热量散发不出来。两个原因:其一,没水,无法形成汗液留出来泄热;其二,通道闭塞,毛孔打不开。没水有两种情况:其一,绝对没水,就是不喝水的人,这种好办,多喝水就行,不需要治疗。还有一种是相对没水。夏天喜欢喝冷饮的人,一定有这种感觉:冷饮或者冰冻西瓜吃喝越多,口越干渴。甚至于喝到满肚子都是水,口还渴。为什么?口不渴,是因为有口水滋润,那么口水来自于哪里?来自于热的蒸发。肚子里面有热量,水分蒸发上升,就形成口水解渴。可是你现在喝的是冰水冻西瓜,肚子里冰凉冰凉的,水分无法蒸发上行到口腔,于是越喝冷饮口越渴。所以应该怎么办?加热,蒸发水分上升,所以应该喝什么?——姜枣汤。
毛孔打不开,什么原因?空调寒凉闭塞毛孔。去寒开窍用什么?——姜枣汤。
用来解暑的寒凉饮食【西瓜、绿豆、冰镇可乐】空调,偏偏就是导致你中暑的原因。都不想生病,可都在制造生病的环境!夏天本来是最不容易生病的,一来阳气最盛,正气最足;而来很容易就流汗,病邪的出路很宽敞很方便!只要夏天能够多流汗多喝水,有病都会没病。百病都从汗液流走了。偏偏要吹冰冷的空调,偏偏就不要流汗。所以,夏天生病,更多是自找的。夏天没有排出来,积压下来,只能到第二年的春夏再排了。但年年复年年夏天都不愿意出汗,那就等着大病重病上身吧!不用到医院检查了,我告诉你绝对会得病的。种下什么因,必然得什么果。改变不了工作环境的,先喝姜枣汤顶着,再穿长袖【不要怕别人说你怪 健康比怪异更重要】夏天回家晚餐那顿饭,不开风扇空调,刻意流一身汗,就可以把大部分寒气排走。
记住:解暑用姜枣汤!
夏天可以理解为“过”热。但这个热是应当的,不是太多了,而是就应该这样。夏天的热是用来排寒的。伤寒论用“对位”来形容。温病学说则容易把这个热当作“太过”来看待,才有了夏天要解暑降温用凉药的方法。还是因为前面说的原因:温病学派没有升降论,看问题都是平面的,眼里就只有“多或者少”,肺气不是太多就是太少。但是伤寒论不是这样看,升降论是这样看问题:夏天热是好事,越热排寒越多,说明阳气的时间季节和位置同步了,或者说中午越热越好,但是到了晚上,到了冬季,它自然就会降下来的。白天夏天在心,晚上冬季在肾,有表里之分,上下之分,季节之分。这样就把人体看做是一个动态整体了,就不会局限于单个脏腑的太过或者不及,自然就不会得出夏季肺热心火太甚的看法了。这种认识论本质就是定“位”。学名叫相火归位或者相火不位。只定量多少的,叫君火“明”或者“不明”。君火相火之分,就是伤寒论的高明之处。
热意味着功能的加强。总的来说,我们应该追求功能偏强盛,那就要助阳。修炼之人,练什么?练气。练气很讲究,这个不能那个不能,因为阳气很难保留,而很容易消耗。所以,我们就说“阳常不足”。表面阳气太甚了,不能理解为太过,而应该理解为该归位的能量阳气没有归位。不同的定义,内涵很不一样:定义为太过了,就会导向消减,用药就是寒凉泄阳。而定义为不归位,就会导向为引导归位,就会用甘凉润,涵养。用寒凉的可以理解为花钱,用甘凉润的可以理解为存钱。存起来和花掉是本质的不同。
温病学派的思想正是总看到一派热像,火太多了,所以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因而泄阳养阴。
伤寒学派的思想看到的是阳气的重要,“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所以提出:“阳常不足,阴常有余”。
若说,这样对立的说法,是要确立一个主要矛盾,以便确立以补阳为主还是养阴为主。我是这么认为:阴阳量的多少不是确立何为主的依据。阴阳作用的影响力,这才是确立阳为主导还是阴为主导的理由,万物生长靠太阳,所以,阳为主导。
形神皆力守中庸,而又不失灵活变通【早服助阳方,晚服养阴方;或者几日扶阳,后续几日养阴;效捷而力浅不持久的汤剂同时送服效缓而深入持久的丸剂】。
夏季的养生,就是多喝水多流汗。
秋季
秋季是比夏季更高的温度!为何不是变凉而是更热呢?道家有句话形容天地人的规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法就是遵循的意思,以谁为主导的意思。人是被地气主导的,地气又是被天气主导的。夏季,天气地气都往上升,人体内的气也是上升的,就如顺水推舟,波澜不惊。到了秋季,天气下降了,但是地气还继续上升,两股气就相逆了,犹如逆水行舟,波澜壮阔。虽然说地法天,但是不是乖乖的顺从的,是被征服的。两股力量的交战,空气高压,对应在人的气体交换的器官-肺的高压高温。肺的能量骤然蓄积,其实是一年之中肺部最好的排毒时机。于是就会出现诸多肺排毒的现象:剧烈咳嗽、哮喘发作、发烧、一系列皮肤病发作。还可以体现为失眠、多梦、焦虑、烦躁——都是肺的降气功能不足导致的。这个时候自救能力强的人,就可以通过一次腹泻就把肺部的热气给引导下泄,病也就好了。所以,秋天能够腹泻是最好的事情了。
这个寒热相持的状态,在前面春季的时候有讲过,高热高温又无风,俗语“蒸笼天”,容易导致细菌病毒的滋生,疫情就又发作了。我们血液循环的动力,还来自于外界温度的波动【体现为风的流动】,当外风静止了,我们体内的风的流动也就变缓了,气的交换能量的补充更新变慢,功能立即受限,我们立即就感觉到胸闷,然后就会喜欢吼吼,舒一口气【人为引导带动气的流动】,或者立即吹风扇模拟外风。也就是说,只要我们内风动了,就可以抵抗这种无风带来的伤害。那么,什么可以加强内风的流动呢?——姜枣汤!
要帮助地气归顺收敛,有两个方法,一个是加强天气的寒降——用寒凉【白虎汤】;另一个的泄掉地气上升的力量——可以用寒凉,还可以用热散。
一个人一天的能量消耗都是有一个定量的,早上用多了下午就少了,就容易疲劳。而早上不用,一觉睡到中午,整个下午直到晚上就精神抖擞,只有当这股能量消耗完了,才可以安然入睡。所以,有部分失眠,完全就是早上太晚起床导致的,根本不用吃药——早起床花完该花的能量,自然就睡着了。所以,要治疗好失眠,一定要在医嘱中强制规定早上几点起床。
同样的原理,如果早上就把能量消耗掉,用掉,下午就没有足够的力量来抵抗天意了,也就很容易的就归顺了。前面我们讲了,阳为主导,阳气是很宝贵的,那么,我们就应该宁可用热散的方法,而不用寒凉的方法去引导。所以,热散的方法是什么?——姜枣汤!
但是这个方法只能在早上阳气上升的时间用,下午阳气下降了,再用就是助天不助人了。下午就应该改用收敛下降的而又不寒的方法【甘润凉的生脉饮,或者我自创的生脉熟地枸杞饮,或者加味生脉理中汤——三个处方凉性依此递减,生脉饮最凉。注:凉类似于冷水,寒类似于冰水。生脉饮相当于冷水,加味生脉理中汤就相当于温水,生脉熟地枸杞饮介于中,白虎汤就是大寒的冰水了】
当地气最终被收服之前,会有一次倾力而出、最后一击,热气会全部释放,温度骤然升高,我们叫“秋老虎”——和春天的“倒春寒”相对应。这个反扑力量之大,甚至于逆反了气流的流向,因而成就了一段千古历史名战:赤壁之战。诸葛亮正是算准了秋老虎反扑的这一天会把西北向东南吹的风逆反为东南向西北。关于赤壁之战的发生时间一直有争议,但是如果你明白的秋老虎的作用,时间就不会定在冬天了。
当天气最终战胜了地气,天变凉,首先表现为秋雨——一场秋雨一场寒。这又是“阴成形”【寒凝成形】的典型体现。当水分凝结,于是,代表秋天特征的“燥”出现了。燥应该用什么来治疗?“润以治燥”——那你就错了!表面解读,你是对的,但是,燥来自于什么?——天冷了才燥,所以,燥来自于寒。润就是湿,前面我们说春季,湿来自于什么?——热的蒸发。空气湿了就不会燥了,所以,秋天的燥,是寒的凝结,是水分不蒸发导致的,就应该治以热,蒸发水分上升润泽肌肤。所以,秋燥应该治以什么?——姜枣汤!
润的药比如党参、麦冬、沙参、玉竹、枸杞、熟地,都是偏凉性伤阳或者滋腻妨碍阳气的运化的,越用阳气越不足,水分越不蒸发,皮肤就越干燥——越养阴越干燥。但是刚用下去都有短时间润的作用,但很快就又干燥了。这就是为什么温病学派推崇养阴的六味地黄丸治疗阴虚有效果却又难以持久,而需要长期服用的道理。
民间流传的秋燥服用鸭子炖雪梨,也是凉降的作用原理。也是和六味地黄丸的原理一样。有食欲【化阴的火力热气足够】才可以服用,否则就会起到反效果。
秋天养生,以帮助阳气收敛为要:外宜寒,里宜热。
里热,服热性食物,外寒:多冻冻——俗语:春捂秋冻。
姜枣汤:
大人治疗量—— 生姜80克~200克 红枣20~30枚 【大火烧开后小火再煎30分钟,控制约剩一碗,趁热兑入红糖适量服用】
大人保健量—— 生姜80~30克 红枣30~10枚 【大火烧开后小火再煎30分钟,控制约剩一碗,趁热兑入红糖适量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