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第四阶段行法

 行为准德为先 2011-08-22
(四)第四阶段行法
  中有教授听闻解脱密法(藏名巴多脱卓)
  西藏密教初祖莲华生大士心传宝典
  取库藏者持明羯磨洲大师自黄金河畔堪波达山请出流通
  诺门金刚乘弟子寿固金刚孙景风敬译
正编下卷 轮回中有教授
皈敬偈
皈命依怙尊 上师及三宝
愿慈悲摄受 中有得解脱
(见原文一百二十五页)
  上卷中有教授,已至法性中有,兹当开演轮回中有解脱法。
  正编下卷讲的是第四阶段的行法,即轮回中有时期的救度方法。这一阶段的行法,要在亡者断气十八天之后开始实施。“皈敬偈”的意思就是表示我们愿皈依佛菩萨并请求加被之意。这段“皈敬偈”的意思就是:我愿皈依上师及佛、法、僧三宝。祈请诸佛菩萨慈悲摄受我,做我的依靠,把我从中有苦难中解脱出来。
第一章 死后之境界
  前卷关于法性中有,经已详细导示。除已能了悟真实法相及具净行善业之人、如说实行而得解脱者外,然仍有未能了悟及具恶业之人,缘于业力炽盛,不解实相;或为业力所牵,恐惧怖畏;虽经导示,自失得度之机,延至二七终了、而仍未能证入者,当诵下文,印入其心。
  甲、中有身之生起及其特能
  作法者,先于三宝前,尽力设供,如法举诵启请诸佛菩萨加被等偈,悉照前卷“诵法实施”中所规定,应呼亡者之名,如下导示,三至七遍。
  经过前三个阶段的行法,亡者应该了悟实相,认取光明。但仍有恶业深重之人,为业力所牵,虽然经过多次指示,仍然对各种境相感到恐惧怖畏,失去得度的机会,而落入轮回中有。行法者应该继续为这些人实施轮回中有时期的救渡方法。在行法时,同以前一样,每日念诵“谛实力偈”(见本文“诵法须知”)三或七遍,召唤亡魂前来听法。然后再念诵以下导示三至七遍。导示一至导示四介绍了中阴身的形成及其特能。
  导示一
  善男子(某某):谛听勿乱!人于死后,沦入地狱,或生天道,乃至转成“中有之身”,如是名为“超常之身”。汝于死后,初则经过三日半或四日之昏迷,迨汝苏醒,经历“法性中有”“寂相”“怒相”诸部圣众,智光炳照,种种示现,方便接引,惜汝愚而无知,惧不证入,蹉跎自误迄至今时,犹自以为如梦初醒,同时转成发光之体,类似生前所具之色身,此如密典教示偈云:
  当得相似幻色身 类乎前身当生身
  六根觉能齐赋有 行动无碍任游行 具有业通神变力 同类天净眼见形
  此偈教示,即今汝之现在境相也。发光之体,经文解为“类乎前身当生身”,意指亡者将赋之身,恰如前世宿业所感,亦得相当福报庄严相似之身,名曰:“意生之身”。惟幻不实,随业而转。故如汝因己前业力当感生天趣,天趣境相,立即现前。或生修罗道、人道、傍生道、饿鬼道、地狱道,各道境相,无不随感而现,此皆由业感果,如影随形。所谓“类乎前身”者,“前身”二字,隐指汝死后三日半或四日前之血肉色身;“当生”二字,则指所感将来投生之处情景。是以经句“类乎前身当生身”,应即解为类乎已弃之色身,与夫将来重复受生应赋之色身。惟汝如遇有如是生身境相,无论如何,勿起贪求生身之念,亦勿怯弱;设因怯弱而生贪求,则汝又将沦入生死轮回之中,受苦无休矣。
  迄至昨日,汝仍不悟“法性中有”,以致漂泊至今,尚无归宿之所。今者汝当依奉上师所传教授,心不散乱,善自安止,任运无为,则自内证智,元明光照之境,自得现前。果能如是,自得解脱,不再蹈入受生胎门。设若不能,则当信乐虔敬,观想汝之上师本尊、或“大悲怙主”,在汝顶上,荫庇于汝,而以猛利欲乐之心,诚恳祷求,专一信仰,执持勿失为要。如上导示,彼亡者但能了悟,依说坚持,自得解脱,不再沦入生死苦海中。设因业力所牵,仍未了悟而证入者,当再呼亡者之名,念诵下文而告之曰:(见原文一百二十六页)
  “导示一”内容如下:
  “某某人,请不要慌乱,仔细听我为你讲法!人死后,有的直堕地狱,有的直生天道。除这两种人没有中阴身,其余的人都会有中阴身。因中阴身不同于我们的肉体,所以又叫‘超常之身’。你死后经过三至四日的昏迷,清醒后又经历了十四天的法性中有时期。由于你对寂部、怒部佛菩萨的种种示现,愚而无知,惧不证入,延误至今,实在可惜。当你渐渐从昏迷中清醒过来,就会发现,自己已不再拥有原来的身体,而是变成以风大为主,发出淡色光的中阴身。这个中阴身正如密教精典中偈文所描述的那样:
  ‘当得相似幻色身,类乎前身当生身
  六根觉能齐赋有,行动无碍任游行
  具有业通神变力,同类天净眼见形’
  这段偈文告诉我们,中阴身是由于我们六根不清净,第七识执着有我而幻现出来的身体。因第七识为意根,所以又称中阴身为意生之身。这个意生身虚幻不实,它的形状开始就类似于我们死亡前的身体(即‘前身’)。以后,中阴身会随着业力的变化而变得与将要投生的身体(即‘当生身’)相似。在人死后,由于业力所感,当投生哪一道,哪一道的境界就会现前。亡者的自识就会随着境界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于是引起意生身的变化。比如贪心重的人将投生饿鬼道,饿鬼道的恐怖境界就会现前,这时随着亡者心念的变化,其中阴身慢慢就会变成饿鬼的形象。所以无论我们身体发生什么变化,无论我们看见什么境相,我们都不要贪求或者惧怕,否则就会再次投入生死轮回之中,无有了期。
  由于你在法性中有时期未能认取光明,以致漂泊至今,无有归宿。现在你应按照上师对你的教导,心要空净,不要散乱。本性光明就会再次现前。你如能当下认取,即可解脱,不会再蹈入受生之门。如果你做不到,则要以愉快的心情,一心一意,虔诚恭敬观想你的上师本尊,或观世音菩萨,在你的顶上或面前保护你。”
  按照上文导示亡者,如果亡者能按照导示的要求去做,就能够得到解脱,而不再沦入生死苦海。如果亡者被业力所牵,不能自主而未证入,则要继续为亡者念诵以下导示。
  导示二
  善男子(某某):谛听勿乱!上偈所云:“六根觉能齐赋有”者,谓汝生前,或为目盲,或耳重听,或不良于行,乃至诸根残缺,今在“中有”境中,汝目能视,耳亦能闻,六根无损,聪明伶俐,一切具足,所以证明汝已离世,漂泊中有,了悟此理,记持勿失。
  复次,所谓:“行动无碍任游行”者,谓汝现今已受得中有意生之身,业已脱离质碍血肉之躯,故具种种特能,意念所至。通过磐石、山陵、丘垄、地土、房屋乃至须弥四洲,任汝游行,无有阻碍,惟除“菩提迦雅”(指印度金刚座,为贤劫诸佛如来共成佛道示现之处。)及母体子宫不净之门,不能穿过外,纵如须弥山王,往来穿过,亦无窒碍。即此可证汝已沦泊“中有”。惟汝今者,当善自了知,恳切忆念上师本尊,竭诚祈祷于“大悲怙主”,是为切要!(见原文一百二十九页)
  “导示二”内容如下:
  “某某人,请不要散乱,仔细听我为你讲法!在导示一的偈文中,提到中阴身‘六根觉能齐赋有,行动无碍任游行’。这句话就是说:尽管你生前六根残缺不全,是盲人,或者是聋子,或者行动不便,但中阴阶段的你却聪明伶俐,六根完好无损,能看,能听,而且行动无碍,可以任意游行。只要意念一动,就可以穿越磐石、山陵、土地、房屋乃至须弥四洲。除佛的金刚座和母体子宫外,没有什么东西能阻碍你。千里万里往来穿逡,一飘就到。所以种种迹象表明,你已脱离血肉质碍之躯而拥有中阴之身。现在,你只有恳切忆念上师本尊,竭诚祈请观世音菩萨,才能脱离中有之苦。这一点你一定要牢记勿忘!”
  导示三
  嗟!善男子(某某):所谓“具有业通神变力”者,此非谓汝修持功德或禅定所证之通所致,盖由业力所感之神通,属于业等流(由因流出果,由本流出末,因果本末相类似,谓之等流。)一刹那间,能绕“四洲须弥”,于所意欲任游境地,一刹那顷,皆能应念而至,犹如壮士手臂伸屈之顷,即能到达。一切忆求,或忆或不忆,无有不能示现者。今汝已能无碍示现,当认取之,祈请上师印证。(见原文一百三十页)
  “导示三”内容如下:
  “某某人,你现在的中阴身‘具有业通神变力’。一刹那间,能绕须弥四洲。无论什么地方,远隔千里万里,你一动念即可飘到,就象身体强壮的人伸出手臂一样容易。你以前记不住、想不起来的事情,现在只要一动念,即可回忆起来。这种突如奇来的神通完全是由业力所致,而不是你修行功德或禅定功夫所证的神通,所以称为业通。这只是小小的神通,不可与佛的六通相提并论。你现在虽能无碍示现,但仍处在生死轮回苦海之中。你应诚心祈请上师,佛菩萨的加被,使你脱离中有诸苦(业等流就是由业力所致的果)。”
  导示四
  嗟!善男子(某某):所谓“同类天净眼见形”者,此谓在“中有”时业力相等之同类,诸相毕见,又感生天道之同类,彼此互相能见,他趣亦然。惟汝对之不可贪恋,当观修“大悲怙主”。又所谓“以天净眼见形”者,谓由天等福德之力所成。又凡如实修习禅定之天净眼,固亦能见,然非一切能见,于所见前,专注则见,不专注则不见,若心神外驰,亦不能见。(见原文一百三十页)
  “导示四”内容如下:
  “某某人,你要注意,中阴身可以‘同类天净眼见形’。这就是说,你可以看到业力相等的同类。比如,由于业力的缘故,你将投生天道,就可以见到天道的同类和天道的境相。应投生其他道的也可以见到其它道的同类和境相。所以你对所见境界不要贪恋,应时时观修观世音菩萨。‘同类天净眼见形’既不同于‘天净眼见形’,也不同于修习禅定功夫所得的‘天净眼’。‘天净眼见形’是由福德业力所得,而修习禅定所得的‘天净眼’,也不是一切都能见,要专注才能见到,不专注,心神外驰就见不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