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药物配对

 图书 馆员 2011-08-23

药物配对 治病有主药,口决要记牢

1、防风得羌活则治诸风,苍术得羌活则止诸痛。
2、柴胡得黄芩则寒,附子得干姜则热。
3、羌活得川芎则止头痛,川芎得天麻则止头眩。

2、柴胡得黄芩则寒,附子得干姜则热。
3、羌活得川芎则止头痛,川芎得天麻则止头眩。
4、干姜得天花粉则治消渴。
5、香薷得白扁豆则消暑。
6、黄芩得连翘则解毒。
7、桑白皮得苏子则止喘,杏仁得五味子则止嗽。
8、丁香得柿蒂、干姜则止呃,干姜得半夏则止呕。
9、半夏得姜汁则回痰,贝母得瓜蒌则开结痰。
10、桔梗得升麻则开提血气。
11、枳实得黄连则能消心下痞,枳壳得桔梗则能使胸中宽。
12、知母、黄柏得山栀子则降火,豆鼓得山栀则懊浓。
13、白术得黄芩则安胎。
14、陈皮得白术则补脾。
15、人参得五味、麦冬则生肾水。
16、附得苍术则开郁结。
17、草果得山楂则消肉食,神曲得麦芽则能消食。
18、乌梅得干葛则消酒。
19、砂仁得枳壳则宽中。
20、木香得姜汁则散气,乌梅得香附则顺气。
21、芍药得甘草则治腹痛,吴茱萸得良姜则亦止腹痛。
22、乳香得没药则止诸痛,芥子得青皮则治胁痛。
23、黄芪得附子则补阳,知母、黄柏得当归则补阴。
24、当归得生地则生血,姜汁得京墨则止血,红花得当归则治血,归尾得桃仁则破血。
25、大黄得芒硝则润下。
26、泽泻得猪苓则能利水渗泻,得白术则能收湿。
27、紫苏配黄连得竹茹则能止呕吐。
28、木香得槟榔则l治里急后重。 
药物配对禁忌规律
1、配伍禁忌的一般规律

(1)静注的非解离性药物,例如葡萄糖等,较少与其它药物产生配伍禁忌,但应注意其溶液的PH值。

(2)无机离子的中的Ca2+和Mg2+常易形成难溶性沉淀。I-不能与生物碱配伍。

(3)阴离子型的有机化合物,例如生物碱类、拟肾上腺素类、盐基抗组胺药类、盐基抗生素类,其游离基溶解度均较小,如与PH值高的溶液或具有大缓冲容量的弱碱性溶液配伍时可能产生沉淀。

(4)阴离子型有机化合物与阴离子型有机化合物的溶液配伍时,也可能出现沉淀。

(5)两种高分子化合物配伍可能形成不溶性化合物,常见的如两种电荷相反的高分子化合物溶液相遇会产生沉淀。例如抗生素类、水解蛋白,胰岛素、肝素等。

(6)使用某些(青霉素类、红霉素类等)抗生素,要注意溶媒的pH值。溶媒的PH值应与抗生素的稳定pH值相近,差距越大,分解失效越快。

2、影响药物配伍变化的因素

(1)药物的理化性质

  ①药物的纯度药物的纯度底会影响药物的作用。例如2。5%枸椽酸钠溶液,如含有微量钙盐,以氯化钠调整渗透压时,灭菌后会产生枸椽酸钙白色沉淀。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若含有杂蛋白,与其它药物伍用时,pH值改变则发生浑浊。

  ②特殊反应性有些药物具有特殊的化学反应,例如芳香族伯胺类化合物与醛糖类配伍,可生成新的化合物。

  ③溶解性由于某些药物或生成物的溶解度不同,配伍变化的结果则不同。如青霉素G钠20万μ,加人0。25%盐酸普鲁卡因2ml,不生成沉淀;若加入2%盐酸普鲁卡因2ml,则会生成普鲁卡因青霉素沉淀。

  ④稳定性稳定性差的药物,配伍时较易发生变化。例如具邻二酚结构的药物——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去水吗啡等,易氧化而变为有色的醌类。维生素B1、C等在中性或碱性溶液易氧化变色。

  (2)环境因素

  ①温度一般情况下,当温度上升10℃,化学反应速度约增加2-4倍。所以,一般配伍变化,在环境因素中应首先考虑温度。例如:氧化还原反应、溶解度、共溶等都与温度关系较大。

  ②湿度空气相对湿度的大小,可影响固体药物的配伍。例如:异烟肼与C配伍,干燥时无变化,湿润时药效1日内损失2%,3日内损失4%。苯巴比妥与水合氯醛以1:5配合,温度在22o;-27℃,相对湿度为84-94%时即液化,相对湿度为44%-56%时则无变化。

  ③pH值药物在溶液中的稳定性与pH值高低很有关系,如超出其PH值稳定范围时,则易发生配伍变化。例如:红霉素在PH4以下效价大幅度降低,当红霉素与生理盐水或林格氏液配伍时,放置3。5小时效价不变。当与PH4。5的葡萄糖溶液配伍,放置3.5小时则效价降低15%。

  ④金属离子许多金属离子如Fe2+、Mn2+、Cu2+、Pb2+等对药物的配伍变化起重要催化作用,且与配伍药液中所含金属离子的浓度有关。如青霉素通Cu2+、Zn2+易水解而生成青霉素酸;去甲肾上腺素遇Fe2+易变色等。

 (3)其它因素。

  ①浓度化学反应的速度与反应物的浓度成正比。如硝酸与甘油,只有达到一定浓度时才发生反应。乙醇可使青霉素失效,但青霉素在20%以下的乙醇中则不会失效;25%以上的乙醇才能使胃蛋白酶失活。

  ②混合比例和混合程度有些配伍变化,例如共熔化合物,其熔点下降与共熔物比例有关。粉末药物混合时,其配伍变化的速度与其混匀度有关。

  ③时间药物的配伍变化,有的进行得很慢;有的短时间内无变化,但随时间的廷长则发生变化。例如苯巴比妥水溶液在15℃时4天内不分解,而25天后分解64%;洋地黄酊加水杨酸可可豆碱最初无变化,而4天后则出现沉淀。

  ④第三种成份的影响系指A、B两药配伍并无变化,但加入第三种药物时可发生变化。例如硼砂溶液与碳酸氢钠配合无变化。再加入甘油即发生反应。乌洛托品与卤素盐类配伍无变化。再加入镁盐溶液则析出复盐沉淀。

经方配伍之秘
第一章 《五脏用药法》解秘

在今本《伤寒杂病论》中,仲景言方治而不谈药性,其用药心法悉遵古经方之制,而对于制方之法则,则自唐宋以来已失传千年有余,幸有敦煌遗传之《辅心诀五脏用药法要》一书,可窥经方配伍之秘,所以,破译该书的内容就可通晓失传古经方《汤液经法》的奥妙。

自神农尝草以来,传至商朝历时已数千载,此时,商初宰相伊尹从厨艺中悟出五味调和之事,率先发明了汤液入煎治病法,指出了“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的原则,用药之五味入五脏,以达补虚泻实之效,但是这一经方中药配伍法则在当时只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秘而不传,所以,即使是医圣张仲景在撰著《伤寒杂病论》时,也是只言方治而不谈药性,导致后之学者从此不明经方配伍之法。

《伤寒论》是依据《汤液经法》而撰成,《汤夜经法》其书在南北朝时期尚存在人间,到了唐宋时就已失传,唐孙思邈在著《千金方》时一字也没有提到《汤液经》,但确在《千金方》中保留了许多古代的经方,只是不晓经方配伍法则而已,在东晋陈延之的《小品方》中也保留了许多古经方,从中可窥见经方的原始面貌。比如,在《伤寒论》中有奔豚汤,但是对其论述很不详细,恐怕是历代传抄遗漏丢失的结果,而在《小品方》中对此病论述颇详。《伤寒论》言及奔豚病的条文只有三条:

一是“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也,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此条文是指的太阳病发汗不得法而造成的误治,即误用汗法则伤肾,伤肾必发奔豚病,何以知之,肾有实则小便不利,是由于误汗大伤津液之故,实则泻其子,肾水之子是肝木,(实则泻之)故在治疗时用茯苓灸甘草之甘以泻肾实,用桂枝之辛以补肝虚,“肝恶急,急食甘以缓之。”故用大枣之甘以缓肝急,配伍组合图示1:

二是“奔豚病,从少腹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者,皆从惊恐得之。”因为恐则伤肾,惊则伤肝,治奔豚病要从肝肾论治。

三是“奔豚病,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肝虚则惊,肾虚则恐,肝虚在治肝的同时兼治肾,肾水能生肝木故也。也就是虚则补其母,肝之母是肾水,药用川芎、当归、半夏、生姜和桂枝之辛入肝以补肝虚,用白芍之酸入肝以泻肝实,用黄芩之苦与炙甘草和葛根之甘共同组合苦甘入肾化咸以生津液,配伍图示2:

明白了《五脏用药法》中的经方配伍之秘,就可以把经方拆开,每一方不是治虚就是治实,但虚实治法不同,其遵循的原则是“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用图表示之3:

肝虚则惊,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惊胆战如人将捕之,坐卧不安,此时宜用辛温的桂枝干姜等品以补肝虚,同时用苦甘入肾的药以治肾水而生木,更严重的话再用酸咸的药入肺以达金生水而水生木之效,五味共同配伍以补肝虚,同理,肝有实则易发火,生怒气,两胁痛引少腹,此时宜用酸味的枳实、白芍等品以泻肝实,同时再用咸苦之药入心治心,更需要用甘辛之药入脾治脾,因为子能令母实故也。《伤寒论》中的大小柴胡汤就是这类泻肝的方剂。《五脏用药法》中的大小泻肝汤也是这类方剂。小泻肝汤治肝实,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迫急,当有干呕者方,用枳实、芍药之酸与生姜之辛配合,辛酸入肝故也。只所以再加上清浆水入煎,是因为辛酸入肝化甘之故,清浆水味甘之品入肝以缓肝急。而大泻肝汤用枳实芍药之酸以泻肝实,用黄芩大黄苦咸之品入心,用炙甘草生姜甘辛之药入脾,共同组合以达泻肝之效,图如下4:

小补肝汤治疗肝虚而致的心中恐疑时多恶梦,气上冲心,头汗出,头目眩晕,药用桂枝干姜之辛与五味子之酸相合,辛酸入肝化甘,再用大枣之甘以缓肝急,四味药共达补肝虚之效。

大补肝汤治肝气虚,其人恐惧不安,气自少腹上冲咽,呃声不止,头目苦眩,不能坐起,汗出心悸,干呕不能食,药用桂心干姜之辛入肝以补虚,用竹叶之苦与山药之甘相合,苦甘入肾以生木,用旋覆花、代赭石之咸与酸味的五味子相合,酸咸入肺以生水,七味药共同组合以达金生水、水生木之效,配伍图如下5:

大补肝汤治癫怪病极效,其配方是:桂枝、干姜各45克,竹叶山药各30克,五味子45克,旋覆花30克,代赭石30克。

一次煎成,分日三夜一服。

《金匮》妇人病篇立有治“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不可下也,宜枳实芍药散和之”的枳实芍药散实际上就是在小泻肝汤的基础上加减变化而来,改汤为散罢了,由此可知,此种产后腹痛是由于肝实之故,药用枳实芍药之酸以泻肝实。

心虚则悲,实则笑不休,治心之法,以咸补之,以苦泻之,心恶缓,急食酸以收之。

小泻心汤治心中卒急痛,胁下支满,气逆攻膺背肩胛,不可饮食,食之反笃,药用龙胆草加栀子之苦与戎盐之咸相合,苦咸入心化酸,心恶缓,急食酸以收之。故入煎剂时再加入醋之酸物以收之。配伍图示6:

戎盐 + 龙胆草

(咸)   栀子(苦)  咸苦入心化酸,以醋收之。

大泻心汤治暴得心腹痛,痛如刀刺,欲吐不吐,欲下不下,心中懊憹,胁背胸支满,腹中迫急不可奈者方。用龙胆草栀子之苦以泻心实,用升麻之甘与通草之辛相合,甘辛入脾化苦,用豆豉之酸与戎盐之咸相合,酸咸入肺化辛,火生土而土生金,此乃经方实则泻其子之妙法也。配伍图示7:

心有虚则胸腹胁下与腰相引而痛,心中痛,善悲,时眩仆。

小补心汤治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此胸痹是因为心虚之故。《金匮》立有十二方治胸痹,其组方结构完全与经方配伍法则相同。心虚有寒可致心血受阻,现代所谓的冠心痛和心血管病都可用此法治之。药用瓜蒌薤白之咸入心以补心虚,用半夏之辛与咸味的药相合,共达辛咸除滞之效。当然在此方中也可用苦杏仁来代替半夏,因为苦咸入心故也。其只所以加入白酨浆,是因为心恶缓,急食酸以收之,汉代时的白酨浆就是现代的酸味饮料,但还不是真正的醋,用白酒也可以。《金匮》治胸痹就有栝蒌薤白半夏汤和栝蒌薤白白酒汤,其组方原理是相同的。配伍图示8:

但此方中必须有白酒或醋则疗效才佳。

大补心汤治胸痹,心中痞满,气结在胸,时从胁下逆抢心,心痛无奈。药用瓜蒌实和薤白之咸入心以补心虚,用桂枝之辛与枳实之酸相合,辛酸入肝以生心火补心虚,用厚朴之咸来入心加强栝蒌和薤白的作用,用半夏之辛助桂枝之力。配伍图示9:

入煎剂时以白酨浆之酸入肝既可助枳实又可缓心以收之。《金匮》治胸痹十二方中,都是针对心有虚而设的方,因为“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阳微”是指心血虚,“阴弦”是指的肾。“胸痹,喘息,咳唾,胸背痛,寸脉沉迟,关上小紧数者,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药用瓜蒌薤白之咸入心以补心虚,用白酒之辛以入肝温通血脉。配伍图示10:

“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药用栝蒌薤白之咸补心虚,用半夏之辛入肝补虚化痰浊,用白酒入肝血温通血脉。配伍图示11:

“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者,枳实薤白桂枝厚朴栝蒌汤主之。桂枝人参汤亦主之。”配伍图示12:

此二方可以合一方来治胸痹,则疗效更佳。

“胸痹,胸中气塞或短气者,此胸中有水气也,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皮枳实生姜汤亦主之。”配伍图示13:

此二方可以分治,也可以合方治。是虚则补其母之妙法。

“胸痹,时缓时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此方以大附子之辛以补肝虚,用苡仁之甘以缓肝急而除湿,不治心而治肝之妙法。配伍图示14:

肝恶急,急食甘以缓之。苡仁纯甘之品以制附子的毒性。

“胸痹,心中悬痛者,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用桂枝生姜之辛入肝温通血脉,用枳实之酸入肝以泻实,配伍图示15:

“胸痹,胸痛彻背,背痛彻胸者,乌头赤石脂丸主之。”

用乌头川椒附子干姜等一派味辛之药与赤石脂味酸之品相合,入肝温通血脉以治胸痹,是治疗冠心病的首选方,临证时可做成丸药缓缓而治之。配伍图示16:

“胸痹,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者,旋覆花汤主之。”用旋覆花之咸入心以补心虚,用葱之辛和新绛(今人以茜草代之)之酸入肝以生心火,配伍图示17:

“胸痹,心下悸者,责其有痰也,半夏麻黄丸主之。”半夏麻黄俱可入肝以补血虚兼除痰。配伍图示18:

“胸痹,心下痛,或有恶血积冷者,九痛丸主之。”此方用五味大辛之药入肝以温通血脉,用人参之甘以缓和药性,保肝护肝。配伍图示19:

从以上治胸痹十二方可知,心血虚寒时,可导致冠心病的发生,故在治疗时要用温通的办法。傅青主在治疗真心痛时(即心肌梗死)主张用人参和附子大剂煎服,此方意与九痛丸相同,俱是经方“虚则补其母”之妙法也。

心有实则以苦泻之。小泻心汤用黄连黄芩之苦与大黄之咸相合,苦咸入心以泻心气之实。配伍图示20:

此方与《金匮》泻心汤主治药味均相同。

大泻心汤用黄连黄芩之苦以泻心实,用炙甘草之甘与干姜之辛,甘辛入脾,用芍药之酸与大黄之咸,酸咸相合入肺。配伍图示21:

小补心汤用旋覆花代赭石之咸以补心虚,用竹叶之苦以泻心实,用豆豉或山萸肉之酸以收之。配伍图示22:

大补心汤用旋覆花代赭石之咸以补心虚,用干姜之辛与豆豉或山萸肉之酸相合入肝,用竹叶之苦与人参甘草之甘相合,苦甘入肾。配伍图示23:

脾有实则腹满泄利,而泻脾要用辛味之药。

小泻脾汤治脾气有实,下利清谷,里寒外热,肢冷,脉微。用附子干姜之辛与炙甘草相合,甘辛入脾以治脾实。配伍图示24:

此方与《伤寒论》四逆汤的主治药味均相同,由此可知《伤寒论》中的方都是博采于《汤液经法》中,只是张仲景为避道家之嫌,改变了部分方名,这是有其特定的历史社会背景根源的。

大泻脾汤治疗腹中胀满,干呕,不能食,欲利不得,或下利不止。用附子干姜之辛以泻脾实,用枳实之酸与大黄之咸相合,酸咸入肺,用黄芩之苦与炙甘草之甘相合,苦甘入肾,泻脾必须兼治肺金和肾水,因为肺肾是脾之子孙故也。配伍图示25:

脾有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身重,苦饥,肉痛,足痿不收。药用甘味以补之。

小补脾汤治疗饮食不消,时自吐利,吐利已,心中苦饥,无力身重,足痿,善转筋者。药用人参炙甘草之甘与干姜之辛相合入脾化苦,脾恶湿,急食苦以燥之,故用白术之苦以燥脾湿。配伍图示26:

此方与《伤寒论》的理中汤药味主治均相同。

大补脾汤治饮食不消,时自吐利,其人枯瘦如柴,立不可动转,口中苦干渴,汗出,气急,脉微而结者。用人参炙甘草之甘以补脾虚,用旋覆花之咸与白术之苦相合,咸苦入心,用干姜之辛与麦冬五味子之酸相合,辛酸入肝,补脾必须兼治心火和肝木。配伍图示27:

肺有实则喘咳,凭胸仰息,泻肺要用咸味之药。

小泻肺汤治咳喘上气,胸中迫满,不可卧者。用葶苈子大黄之咸与芍药之酸相合,酸咸入肺故也。配伍图示28:

《伤寒论》有葶苈大枣泻肺汤,其组方结构与此完全相同。

大泻肺汤治胸中有痰,喘不得卧,大小便闭,身面肿。

用葶苈子大黄之咸以泻肺实,用黄芩之苦与炙甘草之甘相合,苦甘入肾,用干姜之辛与芍药之酸相合,辛酸入肝。配伍图示29:

肾有实则腹满,面色黑,小便不利。而泻肾之药非甘淡之药莫属。小泻肾汤治小便赤少,少腹满,足胫肿。药用茯苓甘草之甘与黄芩之苦相合,苦甘入肾化咸以生津液故也。配伍图示30:

大泻肾汤治小便赤少,溺血,少腹迫满而痛,腰如折,耳鸣者。用茯苓甘草之甘以泻肾实,用干姜之辛与芍药之酸相合,辛酸入肝,用大黄之咸与黄芩之苦相合,咸苦入心。配伍图示31:

凡是小便不利者,都可用大泻肾汤治之。《伤寒论》中的五苓散、茯苓泽泻汤其组方结构与此相同,只是个别的药不同。

肾有虚则腰痛,大小腹痛。要用苦味的药以补肾虚。

小补肾汤用地黄竹叶之苦与甘草之甘相合,苦甘入肾化咸,肾恶燥,急食咸以润之,故用泽泻之咸以润肾生津液。配伍图示32:

大补肾汤治疗精气虚少,腰痛骨痿,不可行走,虚热冲逆,头目眩,小便不利。药用地黄竹叶之苦相合以补肾虚。用五味子之酸与泽泻之咸相合,酸咸入肺,用甘草之甘与桂枝干姜之辛相合,甘辛入脾,土生金而金生水,此乃虚则补其母之妙法。配伍图示33:

综观上述大小补泻诸汤的配伍原则是遵循《难经》“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之旨的。因为东方肝,肝有实要用酸味的药来泻之,西方肺,肺有虚也同样要用酸味的药以补之,南方者火也,泻南方之火要用苦味的药,而苦味药在泻南方火的同时也能补北方肾水之虚,这也就是后世医家所言的“火有余乃是水不足”,补北方之肾水可以泻南方之心火,这种用药法自唐宋以来已失传千年有余,由此可知,中药治病的关键是气味的组合,也就是《本草经》所言的五味四气。

“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用药之五味入五脏以补虚泻实,凡病不是虚就是实,当然,虚实夹杂者也有,审其虚实即可用药,故仲景有言“相体虚实,察病轻重,采取方法,权衡用之”,病有虚实之分,也有轻重之别,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病轻可用小方,病重要用大方,视其虚实而补之泻之,以我病之脏为中心,生我者为父母,我生者为子孙,五行循环,周而有序,但必须找准病位之脏,左右旋转而用药,所谓“阳退为补其数七,金数也;阴进为泻其数六,水数也”即是补虚泻实之道的高度概括。用图来表示34:

第二章  误治急救法解秘

医者在救治病人过程中,常常出现误诊误治,而误用吐法则伤肝,误用下法则伤心,误用寒法则伤脾,误用火法则伤肺,误用汗法则伤肾。现分述如下:

一、误用吐法则伤肝,要用泻肝的方法,药用枳实芍药之酸以泻肝实,用旋覆花代赭石之咸与竹叶之苦相合,咸苦入心。配伍图示35:

二、误用清下则伤心,用泻心的方法,药用黄连黄芩之苦以泻心实,用人参炙甘草之甘与干姜之辛相合,甘辛入脾化苦,同样泻心。配伍图示36:

三、误用寒凉则伤脾,用泻脾之法以治之。药用附子干姜之辛以泻脾实,用麦冬五味子之酸与旋覆花之咸相合,酸咸入肺。配伍图示37:

四、误用火法则伤肺,要用泻肺法治之。药用葶苈子大黄之咸以泻肺实,用生地竹叶之苦与甘草之甘相合,苦甘入肾。配伍图示38:

五、误用汗法则伤肾,要用泻肾法治之。用茯苓甘草之甘以泻肾实,用桂枝生姜之辛与五味子之酸相合,辛酸入肝。配伍图示39:

上述五首救误治泻方可以指导《伤寒论》,因为在《伤寒论》中有许多被医生误治的条文,明白误治所伤之脏,可以加深条文的理解。比如《伤寒论》条文“服桂枝汤后,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何以用白虎加人参汤,因为太阳3/8表病服桂枝汤只能微汗出才能治愈此病,而病人服后大汗出必然伤肾,此时急用苦甘入肾的白虎加人参汤以救之。配伍图示40:

类似条文在《伤寒论》中甚多,举一反三可也。

     在今本《伤寒论》中,散见着大量的针对医者误诊误治后而出现的救误补偏的方法论,这一治疗大法,就是来源于《汤液经法》,但是这一救误补偏方法论已失传千年有余,唐宋以来的医家,并不清楚这一关键的方法论,于是就出现了错误解释《伤寒论》误治条文现象,今举一例而证之。比如“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太阳病在外证未除的情况下,只能先解表后治里,万万不可用下法来治疗,若误用下法则伤心,导致“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所谓的表里不解,是指既有太阳8/4或3/8的表证,又有少阴9/5的里证,但多数注家在注释此条文时,因不明白三阴三阳的实质,又不清楚六病的传变顺序,更不知道误治伤人后的救急之道,以药测病,误将此条文的下利理解为太阴病下利,此误也,而实际上此条文的下利是误下伤心后而导致的少阴下利,根据《汤液经法》误用清下则伤心的救治原则,故用苦甘而辛的桂枝人参汤,以治少阴9/5之下利,表里双解,在此方中药物的剂量甚为关键,生甘草4两 党参3两 桂枝4两 干姜3两 白术3两,为什么甘辛之药用14两,少阴9/5之和数,是14故也。其中的煎煮法更是独特,上五味。以水9升,先煮4味,取5升,内桂枝更煮取3升,去渣,温服1升,日再服,夜一服。

     某女,31虚岁,1963年4月9日初诊,两年来常发腹痛,腹泻,昨晚受凉后,又出现腹痛腹胀,大便溏泄3次,并感身疼恶寒,口中和,不思饮,舌苔薄白,脉沉细,此为太阳太阴合病,与桂枝人参汤,结果服一剂身疼痛减,服三剂身疼痛已,仍纳差与茯苓饮消息之。这是一则经方大家胡希恕的医案,其辨证论治水平还算可以,但还停留在经验医学层次,只是治已病的中工而已,但诊为太阳太阴合病,此误也。应该是太阳少阴合病,何以知之?以《伤寒气数图》即可知晓,此女31虚岁时,正患的太阳病少阴证,太阳表证未除而少阴里证已现,故用桂枝人参汤双解表里之法,即可治愈。

第三章 药食同源解秘 

救五脏诸劳损病方中用了许多食物,这是古经方的显著特色,因为药食同源故也。

在养生补肝汤中用川椒桂心之辛以补肝虚,用韭叶之苦与胡麻油之甘相合,苦甘入肾,用芍药之酸与芒硝之咸相合,酸咸入肺。配伍图示41:

在调神补心汤中用旋覆花栗子之咸以补心虚,用葱叶之辛与豆豉之酸相合,辛酸入肝,用栀子之苦与人参之甘相合,苦甘入肾。配伍图示42:

在建中补脾汤中,用甘草大枣饴糖之甘以补脾虚,用生姜桂心之辛与芍药之酸相合,辛酸入肝,如若再加入旋覆花之咸与黄芩之苦相合入心则疗效更佳。此方缺此二味,恐是传抄丢失的结果。配伍图示43:

在宁气补肺汤中,用麦冬五味子之酸以补肺虚,用黄酒之甘与芥子之辛相合,甘辛入脾,用旋覆花之咸与竹叶之苦相合,咸苦入心。配伍图示44:

在固元补肾汤中,用地黄苦瓜根之苦以补肾虚,用苦酒之酸与薤白之咸相合,酸咸入肺,用炙甘草之甘与干姜之辛相合,甘辛入脾。配伍图示45:

味辛皆属木,桂枝为之主,凡属味辛之药都可补肝虚,椒、姜、细辛、附子等品是也。

味咸皆属火,旋覆花为之主,凡属味咸之药都可补心虚,大黄、泽泻、厚朴、硝石等品是也。

味甘皆属土,人参为之主,凡属味甘之药都可补脾虚,甘草、大枣、山药、茯苓等品是也。

味酸皆属金,五味子为之主,凡属味酸之药都可补肺虚,枳实、赤白芍、豆豉、麦冬等品是也。

味苦皆属水,生地黄为之主,凡属味苦之药都可补肾虚,黄芩、黄连、苍白术、竹叶等品也是。

此二十五味药俱是诸药中之精,学者可择而用之,以类广之。

经方配伍之秘都隐藏在一幅《汤液经法图》中,其中有苦酸除烦之组合,栀子豉汤是也;有苦辛除痞之组合,半夏泻心汤之类是也;有辛咸除滞之组合,栝蒌薤白半夏汤之类是也;有甘咸除燥之法,大黄甘草汤、调胃承气汤之类是也;有酸甘除痉之法,芍药甘草汤类是也。明乎此则何方不可解。

      治疗妇人脏躁的甘麦大枣汤应该用甘咸除燥的大麦

      药食同源是古经方治病的一大显著特色,在金匮中,就立有治杂病“妇人脏躁,悲伤欲哭,数欠伸,象如神灵所作者,甘麦大枣汤主之”的方法论。长期以来,医家救治此类患者,无不使用小麦入煎,其治疗效果还算可以,但如果使用五谷之长的大麦入煎则疗效更上一筹,何以有如此差异,这还得从药物的五味入五脏以补虚泻实的经方配伍法则谈起,因为妇人悲伤欲哭,是由于心虚血少,而补心虚之药非咸味的药莫属,大麦正是味咸之品,我们本地俗称其为草麦,其性与小麦味甘之品不同,治疗肝病之麦芽就是大麦加工而成的。经方中常用大麦粥给病人吃,因为胃不和则烦而躁,大麦粥是甘咸除燥之品,能和胃气故也,那么为什么医家用小麦也能治愈此病,是因为小麦甘草大枣同是味甘补益之品,入肝以缓肝急,治肝也就治心,肝木能生心火故也,而若用大麦入煎,则大麦味咸之品直接补心血之虚,与甘草大枣纯甘之品入肝缓肝结合,甘咸除燥,直中病机,其疗效更佳,由此可知,明白经方配伍法则,则天下无遗草,能治病的草药和食物何止万千。

第四章 外感天行十六方解秘

外感天行经方之治,有大小二旦六神等汤,《伤寒论》以此诸方为基础加减变化,引而伸之,明白此数方的组方结构对于学习古经方至关重要。现将此16神方用九宫图表示之:

阴旦

4

朱鸟

9

勾陈

2

青龙

3

5

白虎

7

阳旦

8

玄武

1

螣蛇

6

小阳旦汤即是《伤寒论》之桂枝汤,用桂枝之辛与芍药之酸相合入肝,用炙甘草之甘与大枣之甘的对药与生姜之辛相合,甘辛入脾,因太阳病3/8是3+5=8是也。配伍图示46:

大阳旦汤就是《金匮》的黄芪建中汤,用桂枝之辛与芍药之酸相合,辛酸入肝,用黄芪人参炙甘草大枣饴糖之甘与生姜之辛相合,甘辛入脾。用于治疗太阳病3/8。配伍图示47:

小阴旦汤与《伤寒论》的黄芩汤相同,用芍药之酸以泻肝实,用黄芩之苦以泻心火,用炙甘草大枣之甘与生姜之辛相合,甘辛入脾。配伍图示48:

大阴旦汤就是《伤寒论》中的小柴胡汤,用芍药之酸以泻肝实,用柴胡黄芩之苦以泻心火之实,用炙甘草人参大枣之甘与生姜半夏之辛相合,甘辛入脾。配伍图示49:

小青龙汤与《伤寒论》麻黄汤相同,用桂枝之辛以补肝虚,用麻黄杏仁之苦与炙甘草之甘相合,苦甘入肾。配伍图示50:

大青龙汤与《伤寒论》小青龙汤相同,用麻黄桂枝细辛之辛以补肝虚,用芍药五味子之酸以泻肝实,用炙甘草之甘与半夏干姜之辛相合,甘辛入脾。配伍图示51:

小白虎汤与《伤寒论》白虎汤相同,用知母之苦与生石膏炙甘草粳米之甘相合,苦甘入肾故也。配伍图示52:

大白虎汤与《伤寒论》竹叶石膏汤类同,用竹叶之苦与炙甘草粳米生石膏之甘相合,苦甘入肾,用半夏生姜之辛与麦冬之酸相合,辛酸入肝。配伍图示53:

小朱鸟汤与《伤寒论》黄连阿胶汤同,用鸡子黄阿胶之咸与黄连黄芩之苦相合,苦咸入心化酸,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故用芍药之酸以收心。配伍图示54:

大朱鸟汤是在小朱鸟汤的基础上加上人参干姜。配伍图示55:

小玄武汤与《伤寒论》真武汤相同,用白术之苦与茯苓之甘相合,苦甘入肾,用干姜附子之辛与芍药之酸相合,辛酸入肝。配伍图示56:

大玄武汤是在小玄武汤的基础上加人参和炙甘草,用白术之苦与人参炙甘草茯苓之甘相合,苦甘入肾,用干姜附子之辛与芍药之酸相合,辛酸入肝。配伍图示57:

小勾陈汤与《伤寒论》理中汤类同,用甘草人参大枣之甘与干姜之辛相合,甘辛入脾。配伍图示58:

大勾陈汤与《伤寒论》半夏泻心汤类同,用黄连黄芩之苦以泻心火之实,用人参甘草大枣之甘与半夏生姜之辛相合,甘辛入脾。配伍图示59:

小螣蛇汤与《伤寒论》大承气汤同,用大黄厚朴芒硝之咸与枳实之酸相合,咸酸入肺。配伍图示60:

大螣蛇汤是在小螣蛇汤基础上加味而成,用大黄厚朴芒硝葶苈子之咸与枳实之酸相合入肺,用甘草之甘与生姜之辛相合入脾。配伍图示61:

上述十六方既可治外感,也可治内伤,乃神明之剂也。

张仲景撰《伤寒论》时博采旧经方,其中的方名有所改变,这是当时的特定历史环境决定的,曹操遍招各地方术士,仲景惟恐被曹招去,便改变《汤液经》之道家方名,以避嫌而已,免其帐前之苦,害怕落个华陀的下场。仲景的智谋过人之处,由此可见一斑。无规矩不成方圆,破译《辅行诀》可将经方配伍之秘大白于天下,张大昌之功甚伟矣。

组方配伍

      龙骨、牡蛎,降气收敛,引上焦阳亢之火,归入下焦,以暖腰肾之寒。以自身之热疗自身之寒,使寒热对流,疾病不治自愈。

现在不少病人,都是上热下寒,阳气郁在里面,发不出来。加之生活水平上去了,身体补药、补品又吃多了,这样胸膈以上尽是郁热,而腰脚以下却是一派虚寒。这时,单清热则伤腰肾、脾胃,单温补则助热燥火。用栀子豉汤,宽降胸中郁热,再以葛根、黄芪,升清阳,牡蛎、黑豆,降浊阴。

若患者周身气机不顺,老师还常用枳壳、桔梗、木香,枳壳、桔梗,一升一降,木香,则理三焦之气滞。利用自身之补力,来滋养自身之虚寒,令寒热虚实对流,气机活动斡旋起来,则身体会自动恢复平衡。

汤头青娥丸中,核桃跟补骨脂、杜仲相配,专补命门壮元阳,治疗各种阳痿、早泄、遗精、腰脚酸痛。核桃能补脑,里面正类似大脑的各路回沟,这正是中医以形补形的思想,故核桃转入腰髓。治弥漫性脑萎缩、记忆力衰退。不过补骨脂不可多放,补骨脂能温肾,补精髓于劳伤。但放太多容易恶心。

一个病人,经常出虚汗,手足又是凉的,容易心慌心跳。敛阴汗,以养心血。病人容易心慌心跳,是因为汗为心之液,汗液暴走,心失所养,则神不安。这时,单用固表的药,只是治其标,需用浮小麦煮水服桂附地黄丸,既治汗出之标,也治心神阳虚、手脚冰冷的本。这是整体观的疗法,以自身之汗养自身之心,使阴阳调和固秘,则疾病不治自愈。

龙骨、牡蛎,潜阳定惊,把肾水往下收,治疗当今时代人心浮躁,肝火上亢,抽用肾水过度的病状。龙骨由于比较贵,而且真货特别少,所以偏重用牡蛎,而且是用生牡蛎。

龙骨在精气神方面调养,有广泛的用处,精它可以涩精止遗,气它可以降气潜阳,神它可以镇惊安神。

什么是龙骨?是古代的大型哺乳动物恐龙、大象、牛马等的骨骼化石。龙骨直接放在舌头上,就像磁石吸铁一样,立即吸紧舌头,紧密地粘涩在一起。这大概就是龙骨能涩精止遗的一大特色吧?用舌头去试验,也是鉴别龙骨真假的一个方法。

龙骨质重,像石头一样,徐之才《十剂篇》中云:“重可去怯。”像龙骨、牡蛎、磁石这些质重的药,能治疗各种气怯病,气怯就是神气浮散了,用石类重镇之药,能令其归元安静。

现代人普遍心浮气躁,惊讶、气怯,神志不安其位,龙骨用之,就有镇惊安魂之效。

牡蛎,是海边的大贝壳,潜藏在大海里面,中医取类比象,用牡蛎这种潜镇的这种特性,来收人体上焦浮亢的虚火。当代人是普遍比较浮躁的,虚火上亢的人非常多,多用牡蛎此药,用它潜镇安定的特色。牡蛎重镇潜阳、安魂定志。据说,有经验的渔农,会在鱼塘里面放些类似于牡蛎的贝类,这样春天打雷时,鱼塘的鱼就能潜到水底,不会受惊。没有受到惊吓的鱼,就可以长得又肥又大。而没有放牡蛎之类贝类的池塘,鱼儿很容易因为惊雷而吓破胆子,四处逃窜,甚至跳出池塘。

人的神魂不安、心浮气躁,在中药辩证汤剂中,加点牡蛎,敛敛神志,安安魂魄,比吃十全大补、人参养荣,还有好处。因为气能沉降到丹田下来,把肾水往下收,这样人身体就更能吸收营养,茁壮成长。所以,建议病人用龙牡壮骨颗粒,来调养瘦弱的身体。

小孩来看病,很多是食积纳差的,平时非常容易感冒发烧。千万不要吃水果,水果寒凉,生痰生湿。建议用小柴胡颗粒加午时茶冲剂,这是疏解肝胆加消食化积。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小柴胡颗粒解表疏肝有余之气,午时茶冲剂消食化积,补脾胃不足之动力。

小孩越吃水果,越冒虚汗,这是人体自解功能,排解人体的阴寒之气。生冷水果,伤了脾阳,脾胃升降失常。

梦到鬼压床怎么办?手脚都动不了,连气都喘不过来?最好是熟背《金刚经》的四句偈,熟背后,就算是在梦中也可脱口而出,那便可以化解了。最重要的是,念诵时要把生死放开,人真正把生死放开,是决定不会死的

其实鬼压床,也没有那么可怕,就是人阴气重了,阳刚之气不太足。《金刚经》就是至阳、至刚、至大的佛门经典,诵里面的偈子,人完全可以把里面的浩然正气发出来,所谓“邪不压正”、“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就是这个道理。

拍打,为病人拍打时也可以心中默诵: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念诵经文,可以令心神正气更足,防止病邪入体。

逍遥散汤证 逍遥散,是专治肝郁血虚、脾失健运的证候。只要是七情郁结,肝失调达,而脾胃又运化无力,生化气血不足,引起的各种病症都可以用。

原是治疗妇女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胃口不开的,这是小看了逍遥散。正如其名,令人上下气机逍遥,变化使用,在临证上可以治疗各种疾病。

逍遥散,再加枳壳、桔梗、木香。逍遥散加着三味理气药为“加强版逍遥散”。

所谓“木郁则达之”,肝木郁滞就要舒达,胸膈不利,就要宽畅。重用木香到三十克,理三焦气滞,令肝木畅达。又用枳壳、桔梗,一升一降,开胸中郁结。如《医学传心录》中说:“膈上不宽用枳桔。”胸膈以上不能宽缓,可加入枳壳、桔梗,以升降胸中大气。

市面上有中成药逍遥丸,绝不局限于说明书提到的那些病症,如果加减运用得好,可以起到《黄帝内经》所说的“疏其血气,令其条达,乃至和平”的效果。女证用之可调月经,男证用之可疏气血。

《说文解字》中提到:“逍遥通消摇。”庄子的《逍遥游》云:“如阳动冰消,虽耗不竭其本,舟行水摇动,虽动不伤其内,譬之如医,消散气气滞,摇动气血郁,皆无伤乎正气也。”逍遥散能用到这种境界,多么不可思议!

《黄帝内经》说:“知其要者,一言而终。”就是说知道医道精要的人,往往一句话,一个理,就能贯穿治病始终。这个逍遥散的理法,不正是这样的医道精要吗?

皮肌炎、皮肤脱屑不易治。所谓:“治啥别治脾。”

顽固性脱屑,死皮,必须要出汗,重用白术六十克,苍术二十克,再加附子以温运脾肾,振作阳气。顽固性皮肤病脱屑,就是肌肤坏死。《神农本草经》说白术有疗死肌之功,但必须要重用。

读《难经》时体会最深也是这个道理,为何白术能疗死肌?因为脾主肌肉,白术健运了脾胃,就能令肌肉恢复生机,如果损伤了脾胃,肌肉、皮肤变因为失去营养物质的供给,而失去生机。

所以,伤了脾胃的人,治疗皮肤病是比较困难的。就是《难经》所说:“损其皮者,饮食不为肌肤。”这是说,长期过量饮食,最容易得各种皮肤病,且顽固难愈,还容易伤风感冒,这是什么道理呢?因为脾胃受损后,由中焦供养到皮肤四肢精气的途径就被切断了。就像《孙子兵法》所说的行军打仗,故曰:“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皮肤病还没开始治,先要把脾胃治好。脾胃就是粮仓,水谷精微不能由脾胃供养到肌肤,肌肤腠理开合失常,而且缠绵难愈,反反复复。从中医整体观来看,这都是脾胃型皮肤病,或胃肠型感冒。

脾主肌肉,肺主皮毛,土能生金,脾能生肺。再加入三味药对,即枳壳、桔梗、木香,调理中焦气机升降。再加龙衣(蛇蜕)、蝉蜕,取类法象,令旧皮脱尽,新皮复生。还用点黄明胶烊化,黄明胶乃黄牛皮熬成的胶,以皮通皮,胶能滋润皮肤。

最后,治皮肤病还要照顾到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因为肺主皮毛,皮毛开合正常,全在于肺。必须要发汗,也是这个道理。《用药传心赋》说:“麻黄表寒邪之汗。”故用生麻黄与竹茹一升一降,生麻黄宣发肺气,竹茹肃降肺胃之气。

《药性赋》说:“巴戟天治阴疝白浊,补肾尤滋。”“菟丝子补肾以明目。”

菟丝子是平补之物,补而不腻,温而不燥。尝了一下,平平淡淡。这菟丝子,能够通过补肾精而使眼睛看清,而枸杞子则通过补肝血而令眼睛看清。

治疗心血不足、心烦气躁,常用两味药,酸枣仁,火麻仁。火麻仁,能润肺,利六腑之燥坚。用火麻仁,则是心与小肠相表里的思路。润通小肠,则心脏的阻力、压抑立即舒减。酸枣仁,养肝血,令肝木以生新血,取木生火之意。心血是要靠肝木生的。

有不少心脏病的患者,死于浴室、洗手间中,那是排便之时,肠道有积滞,不滑利,心脏压力大。故对于老年人或心血不足的人来说,保持肠腑的通畅,是养心养血的关键。肠腑有燥结、拥堵,心主血脉的功能就会大减。

麻子仁丸,又名脾约丸,是治疗各种习惯性便秘的,特别是老年人或产后、月经后肠燥有积滞的便秘最为适合。为什么叫脾约丸?就是指脾脏受约束、约制,不能散津上归于肺,加之病人肺气上逆,又不能下降通调水道,这样津液不能四布,而肠中容易干燥。

麻子仁丸,在通泻肠中燥热的同时,还有杏仁以助肺肃降。宽心、少思虑,这也是胃肠保养的关键。脾胃肠道有消化不了的食物,心就受约束郁闷了。

便秘的平时保健,少荤多素是最重要的。肠道喜简单而不喜复杂,喜清淡而不喜油垢。有个治疗便秘速见功效的方法,即青菜萝卜糙米饭,除此三样之外,不再吃其他东西,一个星期内,可以把肠道洗得干干净净。

咳嗽不容易治,是因为咳嗽难治且易复发,而且咳嗽辩证不容易,《黄帝内经》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所以,会治咳嗽的人,五脏六腑的病他都会治了。

热咳三焦火,夜咳肺间寒。”

晚间咳重,一般病人都是寒底多见。是小青龙汤。重用干姜、细辛、五味子。古人云:“若要痰饮退,宜用姜辛味。”

对于稀白痰饮,干姜、细辛、五味子,一用下去就很容易退下来,这是古人非常宝贵的经验。由于病人有胸闷,脉涩,心脉不流利,在小青龙汤中加入五味药,是专门针对病人气滞血瘀的,即:枳壳、桔梗、木香、丹参、菖蒲

枳壳降气,桔梗升提,木香理三焦气滞。丹参活血养血,俗话说:“一味丹参饮,功同四物汤。”就是说丹参既能补血,又能活血通脉,带有通补的个性。菖蒲,《神农本草经》说:“主风寒湿痹,咳逆上气。”可见对于肺心病、咳喘、气闭有良效。

这小青龙汤加这五味药的方路,称为“加强版小青龙汤”。

鼻头有些粉刺,老师就开颠倒散,大黄、硫磺各三十克,打成粉后,给病人拿回去后外敷。把药末用凉水调敷在患处,就可治疗各种鼻头粉刺、酒渣鼻、痤疮。出自《医宗金鉴》。

“颠三倒四,又寒又热。”是说,这种病有风寒湿郁在外面,体内又有肝郁化火,这样里面郁热泄不了,外面寒湿又散不掉,所以用寒药加热药,寒热搭配,一边泄其郁热,边散其沉寒,使气血恢复流通,粉刺就容易好。

治疗痤疮要内外兼修,外敷颠倒散,同时还可内用琵琶清肺饮。病人要戒水果,而且不能喝凉茶,可病人不解,说就喜欢喝凉茶,喝些菊花茶后,吃辣椒也不会上火。这是身体阳虚为底,吃热气的东西,又喝凉茶,是拿自己的身体当战场,最后会阴阳两虚的。

寒凉之物吃多了,身体血脉便走不动,各种垃圾就会堆在那里,搬运不走,成为疾病。

鸡矢藤。鸡矢藤治疗各类肠积是一流的,平和而有效。

当今时代从小孩到老年人没有不因饮食过度而食滞胃肠的。这种有肠积在里面,外面脸色一般都泛黄泛暗的,胃口不好又容易感冒。

重用鸡矢藤,有积滞的病人排除宿积。宿积严重的可见黑褐色大便,直到大便色泽变浅后不再黑后,那积滞化开后便好了。人能神清气爽,源于二便通调!

鸡矢藤与火麻仁合成药对加入汤剂中而且重用,既化食消积又润通肠腑。肠通腑畅,百病消除。

民间有不少人懂得用鸡矢藤来泡茶喝,鸡矢藤被视为寻常保健良药。鸡矢藤还用于减肥,消积去滞就是它减肥的机理。、

正如有个病人身体肥胖,痰湿特别重,前来找老师要求减肥瘦身。问她胃口好不好,她摇摇头说以前很好,现在不好了。

老师就直接开鸡矢藤与苍术两味药,以二比一的剂量,打成粉,叫病人平时拿来泡水喝。鸡矢藤消积化浊,以降胃气;苍术健运湿阻,以升脾中清气。鸡矢藤降胃中浊气,苍术升脾中清气。一升一降,正符合《黄帝内经》所说:“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所谓“肥人多痰湿,瘦人多虚火”,这减肥就当以祛痰湿,恢复脾胃脏腑升降机能为第一要义。

腿脚抽筋 看东西变得模糊了,而且头晕晕沉沉,脖子强。

脚抽筋,是肝主筋,而肝又开窍于目。肝阴不养筋,肝血不养目,所以会抽筋眼花。病人脉象中焦关部郁得很,有化火的气势,故脉象向上亢越。

治疗抽筋的同时,还要重视兼顾这身体整体脉象变化。以两味药淫羊藿、小伸筋草来对治抽筋,老师说这是专病专药。因为水生木,肝阴是要从肾精中抽用上来,所以还重用杜仲、牛膝以补肾气,白芍、木瓜缓肝急,这是治抽筋的本。

淫羊藿就是仙灵脾,补肾之力平和持久而极佳。一位老药工说,中药里凡药名,沾仙带灵的,或者有神的,都须特别注意,功效都非同凡响,比如仙灵脾、威灵仙、灵芝、茯神、仙茅、仙鹤草等。这些沾仙带灵有神的药物,用好了,可以治疗很多疑难杂病。记得古书上说淫羊藿是有来源的。即:“西北有淫羊,日食此藿,一日交合数十次而不倒。”是说,有一种藿草,那羊吃了,能加强繁衍生育能力,故名淫羊藿。

解决病人肝郁化火的问题。因为胸膈有郁热,睡不好觉,晚上易抽筋。用理气清热的思路,最常用的药对。即:枳壳、桔梗、木香、栀子、淡豆豉。此五味药为“胸膈郁热五虎将,理气清热效最良”,专治肝郁化火的。

解决了抽筋与肝郁化火的问题,还得照顾病人的整体气机状态。老师说把脉首先要把整体脉势,气机只占七成,病机只占三成。这病人脚会抽筋,跟二便通不通利,也有关系。

病人眼睛有些昏花淡黄,是因为肝浊不能从小便大便排出的缘故。肝郁化火除了清理中上焦外,还需要通利下焦,给邪以出路,这两组药对就是专为此而设的。

一是苡仁、泽兰,渗利小便,令浊气自州都之官膀胱排出,这样眼睛可以变得清澈。而苡仁、泽兰渗利小便的功用也同车前子一样。上面眼花黄浊,可以通过引热下行,从小便排出。这也是《黄帝内经》“上病下取”的思路。利小便可以让眼睛变清澈为何?尤其是小便黄赤者。《药性赋》说:“车前子止泻利小便兮尤能明目。”明目不是要补肝肾吗?当肝经被湿浊蒙蔽时,再用补药,只会加重眼花。所以清利浊热,就能令眼睛清澈。是拨云见日的道理。

第二组药对,是用火麻仁与苦参来润通肠道,增强肠道排浊能力。人二便通调,百病乃消。把苡仁、泽兰、火麻仁、苦参,这些偏治下焦疾病放在处方的最下面,或加入成方的后面。一张处方单可以分为上中下,人体也是上中下三焦。火麻仁、苡仁偏于通调大肠小肠膀胱下焦,放在处方下面更容易理顺思路。

苡仁过的,加强健脾化湿之力,而且淡渗利湿还不至于太伤阴。炒时火候要大,小了透不到里面去,手要勤快翻动,好苡仁炒后的特点是颜色金黄,没有焦味,且香味特别浓。

石菖蒲。这种山野溪边的石菖蒲,是最原生态的,药力具足。比药商那里买好的多,有另外一种九节菖蒲,一寸长九节的,通心窍的药力更强。现在采挖的菖蒲,一寸也有四五节。长得扎扎实实,肥肥满满,相当不错。

任之堂跟诊日记第四部分(作者:曾培杰、陈创涛) - 任之堂主人 - 上观天,下观地,中观人

在溪边边采菖蒲边洗,我们洗得手都麻木了。便赶紧拍手取暖,把手从麻木状态拍到痒痒的,再拍到暖热暖热的,这样寒湿之气便不能再伤人了。何以拍手能让身体气血调和?因为掌内有心包经、心经、肺经。不少人都因为思虑过度,伤了心脉。又因为平时好吃懒动,导致肺活量降低。拍手就能够把思虑气结在心胸中的郁气,通过心经、心包经转移到手上拍散掉。肩周炎、手足麻木也可以通过拍掌缓解。拍过后,最明显的是,掌心周围有血瘀、瘀斑、瘀点,那是身体的寒湿瘀毒往外排。

菖蒲这味良药,《神农本草经》:“主风寒湿痹,咳逆上气,开心孔,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出音声。”凡药带补又能通的,非常符合人身体状态,都应谨记。譬如鸡血藤既能补血和血,又活血通脉。当归也一样,既能补血养血,又能活血化瘀。而石菖蒲,开心孔的同时,既能补五脏,又能通九窍,补中带通。在治疗各类顽固性疾病,疮、痒、瘀、斑时,一般都会重用石菖蒲15到20克。为何呢?

《黄帝内经》说:“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大凡痛疮斑痒都归心所管,得这类疾病的人,也大多是烦躁难安。

今天,刚好碰到一个脸上长斑非常痒痛的病人。老师一摸他的脉,边说他心经有风。老师看她以前的方子大都以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为主,还有不少清热解毒的药,这却很难收到效果,其间还用不少西药。

老师先开龙骨、牡蛎,把浮阳上亢之火往下收,再用枇杷叶、竹茹、龙胆草,分别把肺气、胃气、肝气,向上亢逆的势头往下降下来。再用泽兰、苡仁把收降下来的热火,引导膀胱小肠经排出体外。这七味药是收降的,用于降服病气,给病气一个出路。

病人心烦气躁,用丹参、菖蒲、徐长卿,三味药去心经之浮热并活血。由于久病入络,加全蝎、蜈蚣两味虫药猛药,以搜剔附着在经络上的顽固邪毒。蜈蚣又称败节虫,体型多节,类似由一个个脊椎构成。又以其善走动,四川产的最道地,故又称为川足。所以能搜刮脊椎腰背久伏之寒湿以通络。民间有个经验方,直接把逍遥散蜈蚣一起打成粉,治疗各种肝郁络脉引起的阳痿。

丹参、菖蒲、徐长卿、全蝎、蜈蚣,就是通利的思路。加入白术、甘草两味药,而且还重用白术。因为《神农本草经》说“白术能疗死肌”,可以帮助脾脏把精微物质,向上下内外左右输送,推陈出新。治疗皮肤病必须要健脾,因为脾主肌肉,这白术就是以健脾长肌肉为主的,故能推除陈旧的伤疤,长出新的细胞肉芽出来。老师还特别叫病人去超市买十五个鸡蛋来,下午准备帮病人炒淡黄油。这蛋黄油可以外敷治疗各类皮肤病。

石菖蒲治疗皮肤瘙痒,从心论治,古人早已有所发挥,《奇效良方》说:威灵甘草石菖蒲,苦参胡麻何首乌,药末二钱酒一碗,浑身瘙痒一时无。

有六味药,治疗瘙痒皮肤病却非常灵效,里面既有通心经的石菖蒲,又有祛风通络的威灵仙,特别还有何首乌,何首乌能祛风止痒,通便排毒,配合胡麻(火麻仁)能够使伏藏的风湿热毒,自大便而出。

一个病患,鼻不闻香臭。鼻子不通,不闻香臭,是清阳不升,要重用葛根,起码五十克,立即可见效。这正是《伤寒论》中葛根汤的思路。寒邪郁在肺表,或膀胱经,肌肤毛窍便为之闭塞,阳气郁在里面,不能很好的升发。故而这种病人,不单鼻子不利,颈项还转动不灵,眼睛也不清利。

可如果病人是少气懒言,一派虚象,这时就不是简单的外感了,而是属于内伤脾胃的。这时,就要用到李东垣的补中益气汤,并重用葛根。《黄帝内经》说:“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不单是头痛,如眼睛模糊,鼻子不闻香臭,口中尝食物没什么味道,耳朵听东西不怎么清楚,甚至脱肛,小便尿白,都要从脾胃来治。以补中益气为底方,辩证加减。

当然,九窍也包括,尿道与肛肠,《黄帝内经》:“中气不足,溲尿为之变。”所以治疗蛋白尿,也需要从脾胃中气来调。这九窍不利,九是阳数之极,不局限于九窍,也包括人体八万四千个汗毛孔窍,以及身体骨节脏腑间孔窍。故治疗皮肤病皮窍的问题,也需要兼顾中气脾胃。重视黄芪与白术,就是为帮助脾胃健运升清啊说到脾主升清,不就是把清气往头顶上升吗?老师说,脾的升清不单是往上升,脾脏是肝胆脾胃中最特殊的一个。

肝升,胆胃降。而脾的升清,却是向四周辐射的,向上,向下,向内,向外,也向脏腑,也向四肢。故病人四肢无力,都要从脾上找问题。所以治疗用补中益气汤时,重用黄芪跟白术。

小儿尿床 每晚都尿,父母就算是在夜晚时想打醒都打不醒,可是这小儿一尿床就自动醒来。小孩用补肾也没用,因为阳气不能很好宣发出来。后来老师用麻黄、菖蒲等宣阳的药,把阳气一发出来,病人就不尿床了,可以自己醒来尿尿。为何要用生麻黄?麻黄不光走皮肤表,而且能令脚也暖和,它是把骨髓深层的阳气,一步步透发到筋、脉、肉、皮最外面,所以硬皮病,鱼鳞病,都要重用到升麻黄,还要用麻黄加白术,加强疗死肌,推陈出新的效果。

推而广之,植物人长期嗜睡的问题,就是阳气长期郁在里面发不出来,只要把里面的阳气发出来就醒了。人会醒过来,就是阳气由脚下升到头上,人睡醒就是人阳气上升充满的过程。那植物人颅脑神经受伤,不正是阳气通不上来吗?人会困倦乏力,是不是人阳气也升发不上来呢?

老师说不单是小儿尿床、嗜睡、困倦,甚至植物人,还有各种记忆力衰退,人老容易打哈欠,都是阳气不能升发上来。可用宣阳法,如小续命汤麻黄、川芎,阳气能正常往上发,头脑就清醒了。

针对阳气不升,引起的记忆衰退、脑萎缩,头脑容易昏昏沉沉,注意力也不集中,经常健忘,老师要用什么药来升阳呢?就是一味葛根,而且要重用。

如果头脑损伤、梗塞,影响到神志,可用穿破石丹参,不仅效果好,而且可降血压。

从搬木头谈 中医处方药味的多寡问题

临床上经常遇到这样的人,判断一个医生水平的高低,常常依据处方药味的多少,认为一张处方药物越少,则医生处方越自信,医术越高,疗效肯定越好。事实上并非如此,判断一个处方的好坏,并非单纯以药物的数量来定,而当看处方思路是否符合病机。有些大夫看不透病机,不敢开药,随便弄个三五味药,不求用功但求无过,这能解决问题吗?

疾病的治疗目的是折其病势,扭转病机,这是目的,用药不是为了将病治疗到什么程度,而关键是看病势是否调头,病势扭转了,身体自身就会得到了修复,如果病势得不到扭转,用药只是对症处理,疾病永远没有治愈的一天,用药也就是追着疾病跑。

扭转病机就好似一艘船调头,也好似将一根木头调头一样,调头需要外力的帮助,如果我们从木头的一端用力,力量强大,很轻松就将木头调头了(如图一)。

2011年09月30日 - 任之堂主人 - 上观天.下观地.中观人 

但这是有前提的,木头能够承受强大的外力,如果木头本身已经不结实了,只从一个角度用力,就很容易出现从中折断(如图二)。

2011年09月30日 - 任之堂主人 - 上观天.下观地.中观人 

这时需要从两端着力,相对用力,这样才能将木头调头,而保证不折断。临床上寒热搭配,升降同施,攻补兼顾,就是如此(如图三)。

2011年09月30日 - 任之堂主人 - 上观天.下观地.中观人

 但如果木头久经风雨,已经腐烂,碰一碰都会掉下一块来,你只从一端用力,绝对不行。从两端用力,也会非常勉强,这是就需要从多个地方用力,才能保证木头调头的同时,不会被折断(如图四)。

2011年09月30日 - 任之堂主人 - 上观天.下观地.中观人 

临床上很多慢性病,病史追溯一下,常常是七八上十年,有的是二三十年,病机不再是单纯肾阳虚,也不再单纯是心血虚……常常五脏受累,如果单从一个角度入手,只用两三味药,大剂量使用,身体稍强的人可能受得住。但更多的时候,容易出现身体不适,很多医家认为是排病反应,其实是身体受到损害的表现(当然也有一些是排病反应)。用药时如果五脏兼顾,虚实各有照应,则这些慢性病就会稳步好转,慢慢扭转病机,而不会出现病没治好,命却没了的状况。

那么,是不是用药越多越好呢,这是绝对错误的,用药太多,相互之间牵涉、制约,窝工不干活,效果也不好。

所以遣方用药,不要刻意追求处方药味的多寡,切中病机,照顾五脏,就可以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