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xkcpxun

 花山之子 2011-08-25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培训的问题及策略
基于海口市6 4名骨干教师的调查分析
文/陈金凤 李丹2
摘要:通过对海口市64名骨干教师关于教师培训情况的调查,发现目前教师培训在方式、过程、动机以及联系实际等
方面尚存在诸多问题。文章基于主要问题的原因分析,着眼改进教师培训工作,提出了若干操作层面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教师培训,对策
Abstract: The paSsage baSed on the reform of new curticular,we have investigated the condition of teacher’
S t raining to .64 COre teacherS in Haikou adopting the way of que Stionnai re and individual interview
. We found
a good many i S Sues in teacher’S training including mode、proceS S、motivation and the re1ation with practicaIn v.
We analyze the reason of main iSSUeS in new angle of view, have improving the current teacher’S trflining in mind
and put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 at the 1ay of operat ion.
key words: reform of new curricular: teacher’ s training:COUrttermea Sure
振兴教育,教师为本。在国家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下,“搞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师资培训工作,是进行基础教育新课程
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系统工程。”Ill至今,课改进行了建
国以来规模最大的中小学教师培训,9002万中小学教师中的大多数
参加了各种形式的培训,使教师教学教研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关于教师培训的实践与理论问题也成为学界探讨的热点,但层出不
穷的教师培训理论建构与具体实践的连接何在?目前教师培训工作
的成效如何?伴随着这样的思考,笔者选取了在西南大学参加培训
的64名海口市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本次调研,
旨在了解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农村教师培训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分析其原因,并提出改进策略。
、调查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4份,收回60份,回收率93.8%,其中有
效问卷49份,占收回问卷的81.7%。针对教师培训的现状,我们主
要选取“培训方式与方法”、“培训需求与评价”、“培训效果与收获”、
“培训机会与态度”四个方面展开调查,综合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的手段分析了调查结果。
(一)培训方式与方法
培训方式与方法直接关系到培训效果与教师参与程度,是新课
程培训能否高质量实施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此,我们就教师实际接
受的培训方式、方法与教师所期望的培训方式、方法进行了对比调
查。(见表1和表2)
表1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培训方式
表2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培训方法
24
通过表1和表2的数据对比不难发现,教师实际所接受的培训
方式、方法与教师的期望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在培训方式上,教
师普遍接受的是集体短期课程培训,而他们则更多地期望能参加校
本培训。同样,对培训方法的调查中,各选项相对平均的数据反
映出教师希望各种培训方法都能运用于所接受的培训中,但实际培
训却以培训者讲授为主,其它方法很少兼及。有44.9%的人认为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所开展的培训与过去的培训相比,没有多少差别
或根本没差别。
(二)培训需求与评价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许多新理念、新要求,是对教师素质能力的
一种挑战。因此,在培训需求方面,教师们最希望培训综合课教师
(占38.8%),其次为校本课程开发技巧(占26.5%),选择提高教研能
力的为22.5%,选择提升教育技能与教育理念的分别为8.2%与4.1%。
然而,据调查反映,73.5%的人认为培训前,培训机构根本没有或极
少对教师的实际需要做实地考察与访谈调查,只有8.2%的人认为培
训前做过比较深入或非常深人的调查。并且,培训后,36.7%的人选
择了撰写论文为常见的评价方式,另外又有53.1%的人认为闭卷或
开卷考试是最常采用的评价方式,竞然还有10.2%的人认为培训后
没有评价,而对于培训单位深入学校跟踪评价、收集培训反馈信息
的选项无人问津。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当前教师培训忽视了培训需
求调查、培训效果评估与反思等环节,且培训结果评价方式单一,容
易导致培训脱离中小学教师实际,难以激发学员学习动机。
(三)培训效果与收获
统计结果显录通过培训,49%的人认为了解到有关新课改的
知识,30.6%的人觉得对自身教育观念的转变有很大帮助,而在科研
能力、教育教学技能、师德素养等方面的收获选择率偏低,只占2o.
4%。另外,在培训内容与教育实践的联系度一题中,仅有6.1%的教
师认为培训与自己的教学实际联系得非常紧密,竟然有38.8%的人
认为培训与实践联系不太紧密或根本没联系。而教师提高自身素质、
应对新课程改革,主要采用向重点校学习的方式,占总人数的4.9%
24.5%的教师则是依靠自身摸索、总结经验的方式。仅有28.6%的教
师认为适应新课程需要通过参加培训来实现。
(四)培训机会与态度
针对新课程改革,教育部明确提出“先培训,后上岚不培训,
不上岗”,要求各学校应积极组织新课程改革的相关培训与学习,“到
2001年底,全部中小学教师要轮训一遍,以后每五年再轮训一遍”。
课题研究
『2】然而,调查结果却显示,仍有22.4%的人觉得教师参加培训的机
会比较少,甚至有16.3% 的人认为机会非常少。通过深入访谈了
解 “县上虽然在每年寒暑假按照国家要求组织过专门的常规培
训,但大多数人都把此当作硬性任务,应付了事。”因此,即
使参加过常规培训,教师仍感培训机会不足,而参与常规培训的
积极性也不高。调查结果显示,自认为参加培训非常积极的教师
只占18.4%,而参加培训不太积极的有22.4%。
二、当前教师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认为当前教师培训存在如下突出问题:
(一)培训形式落后
调查结果显示,教师普遍认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所开展的培训
与传统的培训无较大差异,仍沿袭了传统的教师培训模式,以专家
讲、学员听的单向信息传输方式为主。这种短期、集中、大规模的
培训形式与点到为止的讲授方法只能粗浅介绍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
念与知识,忽视了一线教师学习的主体地位过多地强调知识、理
念以及概念、判断、推理等知性因素的掌握,忽视了教师个体的感
受、体察、领悟、想像、回忆等心理功能的发挥,与教师的期望大
相径庭。造成这种现象的内在原因在于传统培训方式具有高效率、
强控性以及简便性等优势,能缓解培训在时间、经费与人员配备上
的不足,能高效率、大面积应付培训任务,因而颇受培训机构青睐
因其能较大地减少工学矛盾,也得到中小学校管理者的认同。
(二)培训过程不完整
据调查,培训单位训前缺少对教师需求的调查诊断,培训缺乏
针对性,难以弓i起教师的积极思考,产生共鸣。训后缺乏科学的评
价机制,不能对培训的全过程进行及时合理的评估,缺少跟踪调查、
反馈信息,导致培训流于形式或低水平重复,难以提高。主因在于
目前所实施的教师培训主要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指定单位(师
范院校、教育学院等)完成,是完全自上而下的。国家将培训权、评
价权、监督权都赋予了培训单位,权力过于集中,又无科学合理的
质量评估机制,缺乏提高培训质量的压力与动力。一方面培训制度
松散,却不求改进,培训单位只求数量不求质量,将培训简化为“请
专家授课”。另一方面参训教师沦为纯粹的培训对象,其主动权得不
到体现,主体性得不到发挥,传统教育的“三中心”由于赋权不均、
难以制衡而长期存在。
(三)培训内容脱离实际
一般地,培训者从自身主观愿望出发,确定培训目标,设计培
训内容,预想培训要达到的目的。从整个培训过程上看,培训者始
终处于“我要你怎样做、我命令你做”的绝对主动地位,没有认真
分析每一个教师专业发展的背景、起点和高度,不了解培训对象的
真实感受和培训需求。I 教师通过培训,对于新课改的了解仅停留于
空洞的符号水平上,与具体工作实践联系较少,难以将培训知识学
以致用,学有所用,学用结合。正如有学者指出,“尽管大多数教师
都进行了通识培训,但通识培训联系课程教学实际不够,对课程理
念的认识和有关问题的讨论不够”,“学科培训不够深入,浮于表面,
对《课标》、对教材用新理念去研究也远远不够,缺少可操作的学科
教育教学的指导”,“对校本教研的认识和理解还没有完全到位,,o141教
师们多数只能向重点校学习可操作性方法,以自我摸索的方式解决
实际问题,容易造成实施新课程表面化、形式化等不良后果,“穿新
鞋,走老路”的现象俯拾即是。加之培训者队伍由书斋型学者组成,
对中小学校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与现状了解不够,对具体的成
人培训规律与特点认识不够,缺乏相应的成人培训技巧与技术,如
此以来,培训容易走入纯理论学习而脱离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的泥
潭,缺乏针对性与实效性。受训学员往往是“参训时听着激动,训
后盲动或不动”的局面。
(四)教师参训动机不足
综上所述,陈旧的培训形式、单一的培训方法与脱离实际的培
训内容必然导致整个培训T作缺乏活力,加之培训忽视了教师的兴
趣和实际需要,缺乏有效激励教师的措施,教师参训学习的动力
机制难以建立,教师普遍反映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此外,零
星的培训机会和短期大规模集中培训无法达到新课改的要求,尤其
是教师学科培训所用时间远远不够,对于教师更新教学观念,运
用新的教学方法而言,培训所产生的作用不理想。可见,当前的
教师培训仅仅是将培训内容转换为与新课程改革相关的知识、理
论,无法从形式与方法上有效体现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属于一种
“换汤不换药”的培训,培训主体双方都持应付心理,导致教师
参训动机不足,形式主义严重,效果堪忧。
三、改进教师培训工作的策略构想
为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通过培训提升中小学教师队
伍的整体素质与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势在必行。有鉴于目前教师培
训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为增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确保培
训质量,基于“研究培训对象— — 确立培训目标—— 设计培训内容
— — 选择创新培训方式——评价培训效果——改进培训工作”的内
在逻辑,我们对改进教师培训工作有如下思考
f一浣善培训机制,加强培训督导——寻求制度保障
完善的教师培训机制包括培训机构的资质认定、培训质量评
估、完善教师培训与考核定级等制度。它可为教师成长提供外在动
力、压力与环境,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必不可少的条件。要建立这
种机制,就应当由培训者与受训者以及他们之外的第三方来共同分
担培训主控权,相互制衡,把教师培训纳入法制化轨道,建立完善
的教师培训督导评价机制。教师培训培养的是现实的教育工作者,
有必要设置统一的教师专业标准,促使培训单位充分考虑教师的实
际需要,建立健全发展性评价体系,对接受培训的教师进行跟踪调
查,并以考试、论文、职业技能的检查、教学效果的体现等形式进
行有关培训的全方位评价,反思培训目标的实现程魔参训教师也
有权从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培训者素质、效果意见等方面评价培
训单位组织成立专门的培训质量监督机构(第三方),在教育行政
主管部门领导下,制定一套严密完整的培训质量评估指标体系、评
估制度,定期开展培训质量评估工作,并把评估结果与受评单位的
资质许可相挂钩,对培训效果差的培训机构,应责令其限期整改,甚
至取消其资质,从而激励培训机构严抓培训质量,优化培训结构,提
高培训效果。监督机构还要对送培学校进行检查,保证每位教师受
训机会均等,以切实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
(二躲人研究新课程改革与教师教育,以研促训,研训一体一
— 提供智力支持
“新课程改革涉及了教育思想和观念,教育教学模式,教育管理
制度,课程体系和教材,评价和考试制度等多方面内容,对教师专
业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s1为了克服形式主义,科学开展培训工
作,培训单位既要深入研究新课程,让教师明确新课改的新变化、新
要求以及怎样处理这些新问题,进而在此基础上发挥自己的能动作
用,创造性地去实施新课程又要研究教师,了解他们的工作情况、
实际需求与学习特点,选择科学合理的培训内容与培训方式,有针
对性地组织培训。事实上,“教师是具有丰富经验的个体,他们对很
多别人说的东西经常会表示怀疑教师已形成了比较稳定的教育价
值观、态度和行为的倾向性,光靠说是很难改变这种习惯性的态度
与行为的他们比较注重学习的实用性和与自己的关系。”嗍根据劳勒
斯学习金字塔(Knowles,1970)的观点,真实的生活体验是最有效
的学习方法,可以获得86%~95%的信息。因此,我们的培训要从听、
看、讲、做、体验等多种途径和方式结合起来进行,多关注教师的
课堂教学,善于诊断教师在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难,找出原因。根据
这些信息确定培训内容,采取专家与专任教师听课、说课等有效的
现场培训方式,培养教师适应新课程改革需要的各种新技能,避免
培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增强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为此,“应把
25
课题研究
培训、研究结合起来,使研训一体,把课题研究、教学研究、
生活研究与教师专业成长结合起来,如教材教法、教学基本功、
目标教学、探究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等,边实践,边研究,边培
训。? ‘应把行动研究与全员培训紧密结合起来,把培训和学
习、T作结合起来,实现各种培训模式的有机整合”。
(三)开发优秀的培训课程,加强对培训者的培训一一谋求
资源给养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培训工作,最需解决的是“培训什
么” 和“怎样培训” 这两个问题,其中课程资源与人力资源是
问题的关键所在。优秀的培训课程有助于培训目标的顺利达成,
而高素质的培训者能出色执行培训过程。作为培训机构,应当在
了解课程改革发展趋势和要求、熟悉中小学教学基本状况的基础
上,成立专家组研制开发培训课程,优化课程结构,增强培训课
程的系统性、科学性、规范性、精品性。同时,培训者的素质
是影响培训效果的关键因素,也是教师培训工作可持续发展的源泉
和动力。新课程改革给培训者提出了挑战,需要他们除了具备崇
高的敬业精神、丰富的教育理论、渊博的专业知识、先进的教学
手段外,还必须懂得教师培训特点、规律,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
力,熟悉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将教育理论融于教学实践,指导
教师教学。为此,我们只有积极调整各级培训机构的职能,加强
对培训者的培训。一方面对培训者提出规定性的要求和评价标准,
在更广阔的领域里重组人才结构,使培训主体多样化、师资结构
合理化;另一方面要有目的地选派培训者外出进修,或深入中小
学进行调查研究,组建一支专家型、经验型、管理型的培训者队
伍,保障教师培训工作高质高效地推进。
(四)创新培训方式,改善培训效果一一获取技术支撑
目前,教师培训方式单一、陈旧是导致参训教师动机不足,
制约培训质量提升的瓶颈。“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着眼
改善培训效果、提升培训质量,除上述举措外,应当努力创新培
训方式,以增强培训主体的参与性、互动性、反思性为着力点,
基于对传统教师培训方式的批判,积极借鉴西方现代成人培训的成
功做法,突出培训的新颖性、现代性、前沿性,做到培训方式
多元化、个性化、特色化。有不少研究者对此提出了有价值的建
议,如:“激发和培养参与者自我发展的愿望与能力:重视培训
方式本身对参与者的示范作用;关注参与者的主动建构,鼓励参
与者调动自己的已有经验,在合作交流中生成新的经验;强调问
题情境下的高层次学习,激发参与者积极思考”。l 8】将成功教育、
愉快教育、校本教研的成功模式引入培训过程。“专家学者与一
线教师共同携手,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学校,进行家校、社
区共建,统整教师利益、学校利益、社会利益的一致,局部利
益与整体利益的一致,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一致,将教育培训
各要素的协调发展的需要,内化为教师追求的目标,将教师的价
值取向与培训的环境融为一体”。_91
总之,有效开展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培训是一项基础
性、战略性的系统工程,是由培训目的、培训者、培训对象、培
训内容、培训过程、培训方法和手段、培训结果及其评价等多个
要素组成的有机系统。不能抓了局部而挤压整体,更不能一蹴而
就,需要我们付出艰苦努力,并在实践中勇于探索,以教育科学
理论为指引,尊重教师专业化成长规律,重点在操作性层面下功
夫,着力变革与创新,不断臻于完善。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
展[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1.1 3.
[2】一千万中小学教师将实现终身学习[N】.光明日报,
20O0一l 2-29.
[4】宋乃庆,程广文.用科学发展观审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J].中国教育学刊,2 0 08,(07):6.
[5】张涛.课程改革中的教师培训与教师专业化发展[J】.大
连教育学院学报,2 0 0 2,(9).
[6]周欣.对在职教师培训方式的思考【J】.早期教育,2 005,
(3):4.
[3】【7]【9]曲中林.整体性教师培训的构想[J】.教育评论,
2 008,(3):30,31,3 0.
[8】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新课程与教师
角色转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 0 01.1.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科研计划基金资助重点项目《基础教育
新课改背景下的和田师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项目编号:
1 O7 6 5 09 0 51)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1.和田师范专科学校;2.西南大学教育管理
学院
作者简介:陈金凤(1967-),男,汉族,四川富顺人,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校长助理,副教授,西南大学教育学院
2006级博士研究生,主研方向是教育管理。李丹(1 98 3- ),
女,汉族,重庆市人,西南大学教育管理学院2008级博士研
究生,主研方向是课程与教学原理。
上接第7 0页
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的规定进行招投标工
作。各环节相互制约,运作规范,保证了招投标活动的公开、公平、
公正。
(四)严格招投标过程管理
1、招标公告的把关:首先对于每次招标经当地招标办审核
针对项目特点先行制订相应的报名资格,由招标中心把关排除缺乏
工程承接能力的施工单位。
2、投标资格的预审:报名结束后如何吸纳实力强的投标单
位,招标人一般选择对工程业绩进行实地考察,如果没有好的思路
考察往往流于形式,使得入围单位的确定变得无的放矢。因此需要
制订资格预审文件对报名单位资质、资信(财务谳况、在建及已竣工
业绩、项目经理综合素质进行全方位考察。
3、招标文件的编制及定标:工程招标一律采用T程量清单
26
招标。招标文件编制前公司与造价事务所进行探讨对各类材料按市
场行情进行合理的价格确定,对工程量进行多轮审核使工程量清单
变得完整、真实。对招标文件的评标办法首先制订工程最高限
价,同时划定有效标的报价范同。这样工程有了合理利润,又能
避免投标单位为中标恶意降价而使工程进度、质量无法保证。通
过这种方式投标单位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进行竞争,有效控制了投标
过程中的不法现象。
4、工程建设过程全程跟踪审计。
工程建设项目一般工程量大、投资高、周期长,从项目一
开始就通过公开招投标确定工程造价师事务所进行工程建设过程全
程跟踪审计。招投标及跟踪审计的规范化管理既有效地控制了造价,
化解了履约风险,强化了行政监督,又能对资金使用、造价构成及
技术措施的真实性、效益性进行合理分析。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人民检察院反渎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