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古诗鉴赏专题

 闪闪星1978 2011-08-26

 

 

古诗鉴赏专题

 

闪闪星1978的个人图书馆 整理&收藏,http//www.360doc.com/userhome/2206147

 

 

云南楚雄州双柏县第一中学 刘忠伟

 

古诗鉴赏·专题一

一、导入

我们的生活,物质上可以不够富有,但精神却不能贫乏;我们的学识可以不够渊博,但是我们的思想却不能太过浅薄。

诗歌是语言的精华,我们的古诗更是中华文学艺术的瑰宝,我们的祖国,曾经创造了高度繁荣的是个文明。早在春秋末期,孔子就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侍父,远之侍君,而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不学诗,无以言。”他把诗歌看成是我们日常生活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而时至今日,我们经常阅读古诗,不但可以让我们认识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何文化修养等,当然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够很好地帮助我们应对各种考试中的诗歌鉴赏题。

二、新课程要求

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试验)》,对诗歌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化修养;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眼光何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何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对这一要总体要求,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具体含义:

1、要能够理解诗歌中词语的基本含义;

诗歌中的词语多是内涵丰富、文学性很强的词语,正确理解这些词语在诗歌中的含义,对于正确分析综合并鉴赏诗歌,有着重要的意义。如果对诗歌中词语的含义不能正确理解,也就很难谈得上对于整首诗作分析和鉴赏。

2、要能够透过诗歌语言外壳分析和发掘作者在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

诗歌是作者思想的产物,同一事物,作者的世界观不同,处境不同,审美情趣不同,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就不同。古代诗歌阅读,就是要透过诗歌的语言外壳,发掘出作者在作品中的思想情感。

3、要能够概括诗歌的中心思想;

每首诗都表达一定的思想,考试中的诗歌题,大多通过对概括诗歌中心内涵的考查,以透视考生的整体概括能力。

4、要能够学会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诗歌是艺术地运用语言,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高考通过对诗歌形象、语言和艺术技巧鉴赏的考查,可以评估出一个人的文学品位。

5、要能够初步学会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属于创造思维的范畴,既要有阅读的积极性,思维的主动性,对学生要求较高,需要下很大的功夫。

而对这几个方面的含义的一个更具体概括,也就是:诗歌鉴赏主要着眼的是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四个方面的内容。这是我们在以后的诗歌鉴赏活动中需要特别注意的。

三、古诗鉴赏需具备的条件

我们的古诗,是作为我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之一,它们反映了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而且还表现了我们祖先的喜怒哀乐、憧憬希望、痛苦挣扎、追求理想等复杂的感情。因此,要通过古诗鉴赏,对这么丰富的中国古代诗歌有一定的了解,就需具备一些不可缺少的条件:

首先,对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需要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因为中国古代诗歌总是离不开我们传统国文化的,脱离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诗歌,也就失去了其根本,传统文化是古代诗歌的母体。

其次,对诗歌的文体知识要有所了解,故事中的叙事诗、抒情诗的差别,律诗和绝句以及词曲等,在音韵、格律上都有一定的差异,还有诗歌鉴赏有一些专门的术语等,这些都是作为诗歌鉴赏所必备的文体知识。

再次,多读书,读好书,在无法大量获得直接情感经历的时候,通过阅读获得大量的间接情感体验,以这些情感体验去品读诗歌,从而更好地深化对诗歌的认识,以获得新的知识经验。

四、正确认识学习诗歌鉴赏的意义

可以说,古代诗歌阅读鉴赏是中学语文阅读能力中,层次最高的一个层级。培养古代诗歌的阅读能力,需要长期不懈地努力,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提高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能力,同时还需要调动学生文学、文体以及其他知识和能力以及他们所获得的直接的或间接的情感经验等的积极参与。那种企图读几首诗就能奏效的想法是极端错误的。

因而,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对诗歌的学习,需要树立一种长期作战的思想,在长期的诗歌阅读、体悟和揣摩中,提高自己鉴赏诗歌的能力。

 

 

 

古诗鉴赏·专题二

这一专题主要是关于古代诗歌的体裁常识等方面的内容,是我们了解诗歌这一文学体裁,以及鉴赏诗歌的一些基础知识。

一、古代诗歌的分类

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

1、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以下几种

①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②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③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

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④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

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2、从诗歌的题材可分为以下几种

①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来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所描写的景物之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其风格清新自然。

②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③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

④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⑤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

二、古代诗歌的发展历史

1、中国古典诗歌最早起源于民歌,劳动创造了诗歌。

《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作品305篇,也被称为“诗三百”。《诗经》按内容分为风、雅、颂,其中“风”为民歌,是其中的精华部分。《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有人将“风、雅、颂、赋、比、兴”归纳为《诗经》六义。《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

2、在战国时期,出现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文人诗人和他在楚歌的基础上创制的诗体,这就是屈原和楚辞。

因楚辞的代表作是《离骚》,故楚辞也被称为“骚体诗”。楚辞的特点:句子长短不一,形式灵活,多用“兮”字。“骚”还常与《诗经》中的“风”并称为“风骚”,常用来代称文学作品,或代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传统。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的先河。《离骚》是其代表作。《离骚》是现存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也是一首浪漫主义的杰作。其作品还有《九歌》(九为虚数,共十一篇)、《天问》、《九章》(九为实指)等。

3、代表两汉诗歌的最高成就为乐府诗。

乐府,最先是指汉朝的音乐机关,主要任务是搜集歌辞,训练乐工。魏晋六朝将乐府所唱的诗叫“乐府”,于是乐府由官府名称演变成一种带音乐性诗体的名称。汉乐府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叙事性。代表作《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是现存古代最早最长的一首叙事诗,是汉乐府民歌发展的最高峰。它与北朝的民歌《木兰辞》并称为“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选自南朝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木兰辞》选自宋郭茂倩编辑的《乐府诗集》。

4、魏晋时期,文人五言诗开始兴盛。

其代表是以三曹为代表的建安诗人及晋朝的陶渊明。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被诗论家称为“田园诗人”或“隐逸诗人”。《古诗十九首》是文人五言诗的代表,标志着五言诗由产生发展到最终的成熟,它以怨而不怒的态度、形象的语言、比兴手法形成独特的含蓄的风格,对后世的抒情诗有直接的影响。

5、唐诗是我国古代诗歌的最高峰。

李白、杜甫分别代表了我国古典诗歌中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最高成就,被誉为唐诗的“双子星座”。李白有“诗仙”美称,其诗清新飘逸。杜甫有“诗圣”之称,其诗沉郁顿挫,有“诗史”之称,如“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白居易是唐朝的又一著名诗人,号香山居士,其文学主张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他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唐代的著名诗派有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山水田园诗派以标举隐逸,寄情山水,歌咏田园生活为其特征。代表作家有王(维)孟(浩然)。边塞诗派其作品多描写塞外奇异风光,抒写将士乐观豪迈精神及在征戎生活中的复杂矛盾情感。诗风奔放昂扬。代表作家高(适)岑(参)。

6、词产生于晚唐,兴盛于宋。

宋代的词从风格上看,豪放派最杰出的代表是辛(弃疾)苏(轼);婉约派的代表是姜(夔)柳(永)、李清照。

7、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散曲是金、元两代兴起、由“词”蜕化出来的一种歌曲,体式与词相近,较为自由,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地使用口语。散曲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小令只用一曲,套数则合一个曲调中许多曲子为一套。套数也叫套曲,是戏曲或散曲中连贯成套的曲子。它少则两曲,多则二十曲,没有定数限制。每一套数都以第一曲的曲牌作全套的曲牌名。

 

 

 

古诗鉴赏·专题三

一、诗歌鉴赏的表达程式

 

根据诗歌鉴赏一般需涵盖的如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形象和思想等方面的内容,这一表达程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我们在鉴赏诗歌时,提供一种特定的模式,使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不至于会遗漏鉴赏时需要注意的一些内容。

当然,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一表达程式的概括肯定是不全面的,也并不是说,所有的诗歌鉴赏一定要遵循这样的套路。这一程式只是作为一种借鉴参考,因为诗歌鉴赏,不论形式还是内容都可以是丰富多样的,鉴赏时也不需要追求面面俱到,只需着眼于自己的切身体会即可。

二、古诗鉴赏重点概念阐释

1、意象

“意象”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美学范畴,从“象”的范畴发展而来。指在艺术家头脑中所形成的,由客观物象与主观情趣有机融合而成的心理表象。在诗歌中的意象,指的是诗歌所描绘的构成诗歌内容图景的实实在在的具体物象。

2、意境

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意境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主要取决于读者的主观感受、联想和想象等。

3、虚实

“虚实”也是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范畴,指艺术作品有限的感性形态包孕了更多的审美意蕴,其中有形为实,无形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眼前为实,想想为虚等等,诗歌常用这一手法,拓展诗歌的意境。虚实的手法,使主体突破了艺术传达的限制,使表现的对象更丰富更生动,使欣赏者有积极联想的空间,同时,“虚”还能使作品的意境生气流通,灵气往来,即所谓“虚实相生”。总之,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可使作品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从而大大增加作品的容量。

4、动静

“动静”是中国古代美学的基本范畴之一,只要是指艺术作品中体现了宇宙大化的生命之道,动与静相生而相成,从而显示出感性活力。在诗歌作品中,对事物的描绘,大都是动静结合,以静衬动,交相辉映,相映成趣。

5、涵咏

“涵咏”是中国古典美学中鉴赏艺术的一种态度和方法。具体指对艺术作品的鉴赏应该沉潜其中,反复玩索获品位,以求得其中的三昧。由于艺术作品中的事理,常常通过比兴等艺术手法去表现,因此仅仅依靠抽象思维的判断是不行的,必须全身心地投注其中,进行玩味体验,才能感知其中的奥秘或“味外之旨”。

6、烘托

“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在诗歌当中,可以是单纯地烘托物,也可以是单纯地烘托人,但更多的是以物来烘托人,例:

①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

②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

③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的心情。

7、用典

“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等。例:

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廉颇。这些典故都是京口这个地方的历史掌故,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三、古诗鉴赏常用术语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郑愁予《错误》:“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化用的就是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互文(“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抒情: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

4、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5、思想感情:迷恋、依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愤懑、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6、作用效果:深化意境、深化主旨、点明主旨、意境深远、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荡气回肠、妙笔生花、深刻有力等;

7、语言特色:清新自然、典雅隽永、质朴、平淡、飘逸、绚丽、明快、含蓄典雅、简洁、清丽婉约、气势豪放、沉郁顿挫等;

8、名家风格:李白的清新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陶渊明的质朴、屈原的典雅华美、李商隐的含蓄隽永和清丽俊逸、苏轼的气势豪放、柳永的清新、李清照的婉约凄切、三曹苍凉雄健、张九龄的委婉蕴藉、孟浩然的语淡者味重和恬静浑健、王维的恬淡含蓄和气韵生动(“诗中有画”)、王昌龄的雄健浑厚且情思婉约、高适还有岑参的雄浑奇拔、韦应物的清新典雅、韩愈的气势磅礴以及奇特新颖、贾岛的萧瑟悲愁、李贺的忧郁激愤、元稹的艳丽浅近;白居易的平白清新,雅俗共赏;刘禹锡的清峻明朗、杜牧的含蓄绰约、李煜的颓靡伤感,细腻感人、欧阳修的清丽明媚,语近情深、范仲淹的苍凉悲壮、晏殊的明朗疏淡、柳永的缠绵悱恻、黄庭坚的流畅自然、秦观的情真意切、杨万里的新鲜活泼、陆游的雄浑奔放、明朗流畅、辛弃疾的气势雄壮、姜夔的精心刻意、清妙秀远等等。

特别指出的是,我们说某一作家具有某种风格,并不意味着这位诗人的所有作品都具有这种格调。例如,苏轼这位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悼亡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其悲戚哀婉感人至深,应不在李清照《声声慢》之下。反过来,婉约派代表人物李清照的《绝句》(生当作人杰)所展现出来的雄奇豪放,颇有巾帼不让须眉的气概。这一点在鉴赏时应加以注意。

 

 

 

古诗鉴赏·专题四

这一专题,主要是关于古诗鉴赏具体步骤方面的内容。在学习古代诗歌鉴赏时,我们一般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

一、从背景等相关信息着手

文学是时代的晴雨表。因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明,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诗风。诗人抒情写志,怀古咏物,也都是因现实生活某种因素的触动而有感而发,其喜怒哀乐,与他所处的历史时代以及自身的生活遭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了解作家人生遭遇,了解作家创作的历史背景,包括当时的时代氛围,地理环境和社会习俗,以便设身处地揣摩诗人的心境,运用联想和想象,填补因诗歌描述所留下的空白。比如,杜甫是一个爱国忧民的诗人,他在成都草堂居住时正值安史之乱;陆游、辛弃疾生活在南宋,是著名的爱国诗人;王维、孟浩然是著名的唐代田园诗人等。以杜甫的《春望》为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对这首诗,如果不了解其写于安史之乱,叛军进入长安之后,那么“国破”“烽火”的含义,“感”什么“时”,“恨”什么“别”就难以得到很好的理解。

另外,一些诗歌中可能会有注释,这些注释的目的就是把在鉴赏时可能涉及的背景知识罗列出来,所以在阅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诗歌后面的注释内容。比如这样一题:张九龄《归燕诗》:“海燕虽微眇,乘春亦暂来。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绣户时双入,华堂日几回。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注释:本诗写于诗人被罢免宰相之后的秋天。看完这首诗我们很容易知道这是一首迁谪失意诗,因为注释里边有很明确的信息:本诗写于诗人被罢免宰相之后。

二、解题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而一般来说,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它往往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所以在阅读鉴赏诗歌前,先把文章的题目弄明白了,对整首诗歌的理解将会有很大的帮助。以近几年高考语文卷中出现的部分诗歌为例: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其表明的中心是送别;李白的《春夜洛阳闻笛》,这表明作者在春夜这个睡觉的时刻,在洛阳城里听了了笛子的独奏。表明诗人内心的不平静,而为什么不平静?这就是中心。又如司马光的《晓霁》,“梦觉繁声绝,林光透隙来。开门惊乌鸟,余滴堕苍苔。”诗中的“繁声”是鸟叫声还是雨声?这可能让我们容易弄错,但是如果读了标题《晓霁》,知道夜里下了雨,那么“繁声”也就不难理解了,因为“霁”就是指的雨后天晴。

三、品读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所以诗歌的阅读鉴赏少不了品读这一关。对诗歌,首先要去读,在读的过程中去品。读诗就要用心,用心去读,用心去感受,这样才能读得出诗歌中的韵味,悟得其三昧。首先当然要梳理字词的基本意思,明白了字词含义和读音之后就是读。读不是干巴巴地读,而是要有感情地读,在读的时候通过借助自己已有知识经验水平以及想象和联想,去感知诗歌中出现的种种意象,通过这些意象的组合并融入自己的感悟,从而深化诗歌的意境,使自己的情感得到升华。总之,诗歌阅读鉴赏必须重视朗读,强调吟咏品味,它是理解诗歌内涵的重要方式之一。

四、找关键词并揣摩意境

在着力解题和品读之后,还要能够抓住每首诗的关键词。因为许多诗中都有一些特别值得重视的词,也就是关键词,诗中的关键词则非常重要,通常使全诗增色不少,甚至成为诗眼,准确认识关键词,对解题和理解全诗有很大的帮助。如杜审言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频。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中的“归思”指明了作者的思乡之情;杜甫《宿江边阁》:“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鹳鹤追飞静,豺狼得食喧。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中的“不眠”和“忧”,则点明了诗人深夜无法入眠,心忧天下的爱国情怀。

古典诗歌的创作和鉴赏历来都讲究意境,所以要运用联想和想象着力揣摩诗歌意境。诗人写诗,先得有意境,使“神与物游”“思与境偕”,才能写出优秀作品;读者读诗,也须从意境入手,反复揣摩诗中所营造的情景、氛围,才能正确理解,进行鉴赏。诗歌文字精练含蓄,要准确把握意境,常常要借助联想和想像,尽量走进作品,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比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前两句叙事,后两句写送别情景。作者写故人在美好的“烟花三月”到繁华的扬州去,在离愁别绪之中有了几分宽慰。而当故人离去之后,诗人在千帆来往的长江之中,却只见到友人的那一叶“孤帆”,只见到诗人对友人无限深情的滔滔江水。如果我们读这首诗的时候不去设身处地想像当时的情景,理解势必肤浅。又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只要我们放飞想像,羁旅人的落寞情怀便很容易被理解了。

五、组织语言

我们千万不要忽视书面表达在诗歌鉴赏中的重要作用。对于每一首诗歌,不同的人往往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感悟,对诗歌精练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如果你的鉴赏文字显得干瘪无味,缺乏逻辑性、条理性,甚至有悖自己的思想,那即便你有再高明的见解,也只能用“茶壶里煮饺子”来掩饰自己的窘迫,必然会被拒于千里之外。所以在进行诗歌鉴赏训练时,就应注意加强诗歌鉴赏的书面表达训练,力求自己的文字准确、鲜明、生动,富有文采。

但语言表达能力却绝非一日之功,这需要在平时多揣摩、常借鉴、勤动笔。在写诗歌鉴赏文字的时候,掌握平时语文学习中遇到过的一些套语也有一定帮助。比如“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一切景语皆情语。”“着一X字境界全出。”“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虚实相生、动静结合。”“情景交融”“首尾呼应”“铺垫映衬”“卒章显志”等等。但必须要强调的是,这些文字评论中常用的话并非随处可用的万用灵膏,只有使用恰当才有效果,如果生搬硬套,就南其辕而北其辙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