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仗是诗词中的一种什么特点?对仗,又称对偶、排偶,是我国古代诗词格律的主要特点之一。 对仗是 由汉魏时代的骈偶文发展而来的,是把表示相同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同一联 两句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呈现出相互映衬的状态,进而使语句更具有韵味, 更能增强词的表现力。 词韵、词的平仄和对仗等格律都是在律诗的基础上加以变化而来的。 要 研究词,可以先研究律诗。 律诗研究明白了,词也就变得容易懂了。 但是,词 的对仗与律诗的对仗有一定的区别:其一,律诗的对仗在原则上要求以平对 仄,以仄对平,而词的对仗则不限于平仄相对。 如苏轼《江城子·猎词》: “左牵黄,右擎苍。 ”“左”对“右”就是仄对仄,“牵”对“击”、“黄” 对“苍”则是平对平。 其二,词的对仗可以允许同字相对,如“千里冰封”对 tt万里雪飘”,又如“马蹄声碎”对“喇叭声咽”,“苍山如海”对“残阳如 血”。 其三,律诗的对仗有固定的位置,而词是长短句,必须相连的两句字数 相同,才有配对的可能,所以词的对仗很少有固定的位置。 —般来说,每片的 起首两句如果字数相同,就可用对仗。 古诗词中的对仗关系怎么样的?(一)对仗的种类词的分类是对仗的基础[36]。 古代诗人们在应用对仗时所分的词类,和今天语法上所分的词类大同小异,不过当时诗人们并没有给它们起一些语法术语罢了[37]。 依照律诗的对仗概括起来,词大约可以分为下列的九类:1、名词2、形容词3、数词(数目字) 4、颜色词5、方位词6、动词 7、副词8、虚词9、代词[38]同类的词相为对仗。 我们应该特别注意四点:(a)数目自成一类,“孤”“半”等字也算是数目。 (b)颜色自成一类。 (c)方位自成一类,主要是“东”“西”“南”“北”等字。 这三类词很少跟别的词相对。 (d)不及物动词常常跟形容词相对。 连绵字只能跟连绵字相对。 连绵字当中又再分为名词连绵字(鸳鸯、鹦鹉等)。 不同词性的连绵字一般还是不能相对。 专名只能与专名相对,最好是人名对人名,地名对地名。 名词还可以细分为以下的一些小类:1、天文2、时令3、地理4、宫室5、服饰6、器用7、植物8、动物9、人伦10、人事11、形体12、外貌13、动作14[39](二)对仗的常规——中两联对仗为了说明的便利,古人把律诗的第一二两句叫做首联,第三四两句叫做颔联,第五六两句叫做颈联,第七八两句叫做尾联。 对仗一般用在颔联和颈联,即第三四句和第五六句。 试举几个典型的例子:春日忆李白 [唐]杜甫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40]?(“开府”对“参军”,是官名对官名;“渭”对“江”[长江],是水名对水名。 )观猎 [唐]王维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41](“新丰”对“细柳”,是地名对地名。 )客至 [唐]杜甫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42]。 盘飧市远无兼味,尊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鹦鹉 [唐]白居易陇西鹦鹉到江东,养得经年觜渐红。 常恐思归先剪翅,每因喂食暂开笼。 人怜巧语情虽重,鸟忆高飞意不同。 应似朱门歌舞妓,深藏牢闭后房中[43]。 (三)首联对仗首联的对仗是可用可不用的。 首联用了对仗,并不因此减少中两联的对仗。 凡是首联用对仗的律诗,实际上常常是用了总共三联的对仗。 五律首联用对仗的较多,七律首联用对仗的较少。 主要原因是五律首句不入韵的较多,七律首句不入韵的较少。 但是,这个原因不是绝对的;在首句入韵的情况下,首联用对仗还是可能的。 上文所引律诗中,已有一些首联对仗的例子[44]。 再举两个例子:春夜别友人 [唐]陈子昂银烛吐青烟,金尊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去,此会在何年[45]?(首联对仗,首句入韵。 )恨别 [唐]杜甫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46]。 (首联对仗,首句不入韵。 )(四)尾联对仗尾联一般是不用对仗的。 到了尾联,一首诗要结束了;对仗是不大适宜于作结束语的。 但是,也有少数的例外。 例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47]!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诗最后两句是一气呵成的,是一种流水对(关于流水对,详见下文)。 还是和一般对仗不大相同的[48]。 (五)少于两联的对仗律诗固然以中两联对仗为原则,但是,在特殊情况下,对仗可以少于两联。 这样,就只剩下一联对仗了。 这种单联对仗,比较常见的是用于颈联[49]。 例如:塞下曲(第一首) [唐]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1]与诸子登岘山 [唐]孟浩然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六)长律的对仗长律的对仗和律诗同,只有尾联不用对仗,首联可用可不用,其余各联一律用对仗。 例如:守睢阳诗 [唐]张巡接战春来苦,孤城日渐危。 合围侔月晕,分守若鱼丽。 屡厌黄尘起,时将白羽麾。 裹创犹出阵,饮血更登陴。 忠信应难敌,坚贞谅不移。 天人报天子,心计欲何施[51]!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 [唐]韩愈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52]。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仇名!编辑本段对仗的讲究律诗的对仗,有许多讲究。 (1)工对凡同类的词相对,叫做工对。 名词既然分为若干小类,同一小类的词相对,更是工对。 有些名词虽不同小类,但是在语言中经常平列,如天地、诗酒、花鸟等,也算工对。 反义词也算工对。 例如李白《塞下曲》的“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就是工对。 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算是工对。 像杜甫诗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山与河是地理,草与木是植物,对得已经工整了,于是地理对植物也算工整了。 在一个对联中,只要多数字对得工整,就是工对。 例如毛主席《送瘟神》(其二):“红雨随心翻... 诗词的分类有几类??????????????????????古代诗歌的分类 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 1. 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① 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② 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③ 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④ 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2. 从诗歌的题材可分为: ① 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写的景物之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其风格清新自然. ② 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③ 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 ④ 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⑤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 诗词根据字数有多少种分类,可以分成哪些古诗分类《唐诗三百首》的编者把诗分为古诗、律诗、绝句三类,又在这三类中都附有乐府一类;古诗、律诗、绝句又各分为五言、七言.这是一种分法.沈德潜所编的《唐诗别裁》的分类稍有不同:他不把乐府独立起来,但是他增加了五言长律一类.宋郭知达所编的杜甫诗集就只简单地分为古诗和近体诗两类.从格律上看,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字数上看,有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一般诗集只分为五言、七言两类.古体和近体古体诗是依照古代的诗体来写的.在唐人看来,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因此,所谓依照古代的诗体,也就没有一定的标准.但是,诗人们所写的古体诗,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近体诗的格律的束缚.唐初开始形成的、在字数、声韵、对仗方面都有严格规定的一种格律诗,就是我们所说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同古体诗相对而言的.唐代以及其后的诗人仍有写古体诗的.我们可以说.凡不受近体格律的束缚的,都是古体诗.古体诗分为四言古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近体诗分为绝句、律诗.乐府诗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的官署名称,后来成为诗体的名称.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简称乐府.魏晋和唐 代以及其后诗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称乐府或拟乐府.例如《敕勒歌》《木兰诗》《孔雀东南飞》《梦游天姥吟留别》都是乐府诗.乐府产生於汉代,本来是配音乐的,所以称为“乐府”或“乐府诗”.这种乐府诗称为“曲”、“辞”、“歌”、“行”等.到了唐代以后,文人摹拟这种诗体而写成的古体诗,也叫“乐府”,但是已经不再配音乐了.由於隋唐时代逐渐形成了新音乐,后来又产生了配新音乐的歌词,叫做“词”.词大概产生於盛唐.在乐府衰微之后,词产生之前的一个过渡时期,配新乐曲的歌辞即采用近体诗.像王维的《渭城曲》、李白的《清平调》,都是近体诗的形式.近体诗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律诗和绝句的区别主要在于句数上.绝句共有四句,律诗共有八句.律诗共有八句,一、二两句为首联,三、四两句为颔联,五、六两句为颈联、七、八两句为尾联.绝句又叫"截句".绝句可对仗,也可不对仗,但是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则必须对仗,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都有平仄的要求.八句以上的律诗称为排律.词分类大致有5种:1、按长短规模分,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一首词,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2、按音乐性质分,词可分为令、引、慢、三台、序子 、法曲、大曲、缠令、诸宫调九种.3、按拍节分,常见有四种:令,也称小令,拍节较短的;引,以小令微而引长之的;近,以音调相近,从而引长的;慢,引而愈长的.4、按创作风格分,大致可以分成婉约派和豪放派.5、按词牌分. 诗歌的分类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1 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古体诗的诗体可分为乐府、杂言、四言、 五言、 七言等。 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 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2 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诗体分为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等。 3 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 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 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 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4 曲,又称为词余、乐府。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 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 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 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 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 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5 新诗(或称白话诗) 二. 从诗歌的题材可分为: 1 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 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 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写的景物之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 其风格清新自然。 2 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3 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 4 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5 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 对仗是诗词中的一种什么特点诗歌是一咱历史悠久的文学体裁,是以意象为诗情表达的基本结构单位,借助丰富的想像和新奇的比喻,以具有强烈节奏感和音乐性的语言,高度概括地表现诗作者对宇宙、人生的深刻理解和对生活的由衷咏叹的文学体裁。 它是深缅的思想和饱满的感情,在创造性想象的过程中交融在一起而显现出来的一咱精练而富于感染力的艺术。 诗词的分类有几类??????????????????????古代诗歌的分类 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 1. 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① 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② 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③ 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④ 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2. 从诗歌的题材可分为: ① 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写的景物之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其风格清新自然. ② 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③ 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 ④ 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⑤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 诗歌的分类方法有什么?中国古代诗歌的分类 1.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 2.按内容来分类: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谕诗。 关于诗的各类,问题是相当复杂的。 《唐诗三百首》的编者把诗分为古诗、律诗、绝句三类,又在这三类中都附有乐府一类;古诗、律诗、绝句又各分为五言、七言。 这是一种分法。 沈德潜所编的《唐诗别裁》的分类稍有不同:他不把乐府独立起来,但是增加了五言长律一类。 宋郭知达所编的杜甫诗集就只简单地分为古诗和近体诗两类。 现在我们试就上述三种分类再参照别的分类法加以讨论。 从格律上看,诗可分为古体诗的近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 从字数上看,有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还有很少见的六言诗。 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一般诗集只分为五言、七言两类。 一古体和近体古体诗是依照古代的诗体来写的。 在唐人看来,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庚信,都算是古,因此,所谓仿照古代的诗体,也就没有一定的标准。 但是,诗人们所写的古体诗,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近体诗的格律的束缚。 我们可以说,凡不受近体诗格律的束缚的,都是古体诗。 乐府产生于汉代,本来是配音乐的,所以称为“乐府”或“乐府诗”。 这种乐府诗称为“曲”、“辞”、“歌”、“行”等。 到了唐代以后,文人摹拟这种诗体而写成的古体诗,也叫“乐府”,但是已经不再配音乐了。 由于隋唐时代逐渐形成了新音乐,后来又产生了配新音乐的歌词,叫做“词”。 词大概产生于盛唐。 在乐府衰微之后,词产生之前的一个过渡时期,配新乐曲的歌辞即采用近体诗。 象王维的《渭城曲》、李白的《清平调》,都是近体诗的形式。 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 律诗的韵、平仄、对仗,都有许多讲究。 由于格律很严,所以称为律诗。 律诗有以下四个特点:a.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b.押平声韵;c.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d.每篇必须有对仗,对仗的位置也有规定。 有一种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为长律。 长律自然也是近体诗。 长律一般是五言的①,往往在题目上标明韵数,如杜甫《风疾舟中伏枕三十六韵》,就是三百六十字;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就是一千字。 这种长律除了尾联(或除了首尾两联)以外,一律用对仗,所以又叫排律。 绝句比律诗的字数少一半。 五言绝句只有二十字,七言绝句只有二十八字。 绝句实际上可以分为古绝、律绝两类。 古绝可以用仄韵。 即使是押平韵的,也不受近体诗平仄规则的束缚。 这可以归入古体诗一类。 律绝不但押平声韵,而且依照近体诗的平仄规则。 在形式上它们就等于半首律诗。 这可以归入近体诗②。 总括起来说:一般所谓古风属于古体诗,而律诗(包括长律)则属于近体诗。 乐府和绝句,有些属于古体,有些属于近体。 五言就是五个字一句,七言就是七个字一句。 五言古诗简称五古,七言古诗简称七古;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言律诗简称七律;五言绝句简称五绝,七言绝句简称七绝。 古风分为五古、七古,这只是大致的分法。 其实除了五言、七言之处,还有所谓杂言。 杂言指的是长短句杂在一起,主要是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其中偶然也有四字句、六字句、以及七字以上的句子。 杂言诗一般不另立一类,而只归入七古。 甚至篇中完全没有七字句,只要是长短句,也就归入七古。 这是习惯上的分类法,是没有什么理论根据的。 ①也有七言长律,如杜甫《清明》二首等。 ②郭编杜甫诗集把多数绝句都归入近体诗。 元稹所编的《白氐长庆集》索性就把这种绝句归入律诗。 现代诗歌的分类 1.叙事诗和抒情诗。 2.格律诗、自由诗和散文诗。 这是按照作品语言的音韵格律和结构形式分类的。 |
|
来自: 昵称29050899 >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