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桂枝甘草汤

 hluyu 2011-08-27
 

 一、什么是桂枝甘草汤
桂枝甘草汤,就是由桂枝与甘草二味药合起来所组成的中药方剂。在这两味药中,桂枝有着和营、通阳、利水、下气、行瘀、补中的作用,当然桂枝亦有解半表半里的作用,但就桂枝甘草汤来说,桂枝只在本方中起着温通胸阳的作用;甘草,在本方中应该是经过炙炒而使用的,故而甘草在本方中是起着补中益气的作用。
由此看来,桂枝甘草汤,就是用来治疗心阳不足中气受损的主要方剂。

 

 二、桂枝甘草汤的来历
 桂枝甘草汤,虽然说只有二味组成,可它是仲景先生在《伤寒论》中的一个名方。它是仲景先生在《伤寒论》中论及太阳病的兼变症时所谈及的太阳经虚寒证时所拟列的一个方剂。其原文是这样说:“发汗太多,病人手交叉覆盖在胸部,心下跳动不安,而欲得按捺的,用桂枝甘草汤主治。”这就是说,在太阳病的发病与治疗过程中,由于误治或者延治导致发汗过多而损伤心脏的阳气,对此应该采用桂枝甘草汤的论治。我们知道,太阳病,由于邪在肌表,汗之要有尺度,不可发汗过多。这是因为,汗乃心之液,由蒸化津液而成,即所谓“阳加于阴谓之汗”。然而过汗必然损伤心阳,心阳损伤,心脏必定失去阳气的庇护,故心中悸动不宁,而欲得按捺,借叉手冒心之按,以安定心悸之症,此乃外有所护,则内有所持之故也,亦即虚则喜按之意。治用桂枝甘草汤补益心阳。但本症在临床所见也常伴有“胸闷不适以及怕冷”的症状。然而从原文分析可以看出,“发汗过多”是叙述病因的;“叉手自冒心”是叙述病症的;“心下悸欲得按”是叙述病情的;“桂枝甘草汤”是叙述治法方药的。这正如钱天来名家所说:阳本受气于胸中,故腹中为气之海,上通于心肺而为呼吸,位处心胸之间,发汗过多,则阳气散亡,气海空虚,所以叉手自冒覆其心胸,而心下觉惕惕悸动也。凡病之实者,皆不可按,按之则或满、或痛而不欲受也。此以误汗亡阳,心胸真气空虚而悸动,故欲得按也。
 这就是桂枝甘草汤的来历。

 

 
三、桂枝甘草汤的功能、组成、所治病机、临床应用
桂枝甘草汤:补益心阳。
症状:治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下悸,欲得按者。
功能:温补心阳,驱胸中寒。
组成:桂枝四两 甘草二两炙 以上二味,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
简介:柯琴曰:汗出多,则心液虚中气馁,故悸叉手自冒,则外有所卫,得按则内有所依,如此不堪之状,望之而知其虚矣,桂枝本荣分药,得麻黄,则令荣气外发而为汗,从辛也,得芍药,则收敛荣气而止汗,从酸也,得甘草,则补中气而养血,从甘也,故此方以桂枝为君,独任甘草为佐,以补阳气生心液,甘温相得,斯气血和而悸自平,不须附子者,以汗虽多而未至于阳亡,不须芍药者,以汗已止而嫌其阴敛也。
此方由二味药组成,其中的桂枝,辛甘,温通经脉,入心助阳,故以桂枝补心阳;甘草甘温,补心以益血脉,且二药相合,辛甘化合为阳,阳生阴化而奉心,心阳得复,心悸自愈。本方以复阳为主,阳生阴化是其宗旨,其助阳而不燥,滋阴而不寒,实为此方之特点。考仲景治心阳虚弱,桂枝、甘草为必备之药。如治心阳虚为主时,皆用桂枝、甘草补益心阳,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属此类。本方现代可用于治疗心律不齐,心肌缺血、心动过速、肺心病、风心病、冠心病、慢性胃炎等属上述证机者。
还有报道用本方合真武汤治疗充血性心衰;治疗失眠、房室传导阻滞、青紫舌、阳虚感冒、心血管疾病等均取得良好效果。
桂枝甘草汤的这一方剂,它在伤寒论中的功能是温通心阳,使心阳得以恢复,心阳恢复则心脏功能恢复,心脏跳动正常,心悸等症则消失。这是因为,病人受到外寒的影响之后,由于发汗太过的缘故,因此而出现了:心中悸动,叉手欲得按。其本质是心阳受损而导致的。当然,我们可以将伤寒论中的症状加以完善,列举为:心中悸动不安、胸闷、体疲乏力、面色萎白,形寒,舌淡苔白,脉虚弱。故而其方采用了桂枝这一温阳通血脉之药,以对心脏阳气不足之主证。由于心阳不足,容易伤损脾胃之阳气,故而采用炙甘草一味来顾护脾胃之阳气,补中益脾胃,加之脾胃又是后天之本,治疗心脏的阳气不足则必要前提是脾胃功能正常。因此,在人体受病后,由于发汗太过的缘故,在某种程度上,不仅使心脏的阳气受到了损伤,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一定伤及到了脾胃的阳气,故而采用此二味,单刀直入,以捣病位,使心脾胃之阳气得以恢复,以达到解除心脏跳动的目的。
 以是桂枝甘草汤的功能与组成,下面谈谈桂枝甘草汤的所治病机与临床应用。
 桂枝甘草汤,在伤寒论中的所治病机:主要是因为心阳受损而所设置的药方。无论是由于发汗太过,或者是由于病家延治而导致的发汗太过,其结果皆为心阳受损。由于心阳受损,故而才会出现“心动悸不安,欲得手按”这些情形,另外,因心阳的受损,同时也一定会导致胸中之宗气受到严重的影响。所以,我们可以说,桂枝甘草汤在治疗中所对的病机主要是:心阳不足。
明白了桂枝甘草汤所治病的病机是心阳不足,那么在治疗因任何情况下所导致的心阳不足症患者,皆可以使用。我们也可以设想,如果一个人的心阳不足时所呈现的症状表现:有的心悸而双手得按其心胸部位,有的是因胸中不适,也有的是整个身体怕冷,即便是在夏天也不能脱去衣衫,更有甚者,因心阳不足而导致了冠心病,则出现更多的症状,怕冷,心脏部不适,心跳动,呼吸气短、不能入睡,冬天难以度过,并由此种症状而导致出更多复杂的病症。当然,在伤寒论中,此方主要是治疗心阳不足而出现的症状的,若果在其它临床应用中,我们也可以想得到此方一定可以治疗因心阳不足而受到外因以及内因的各种影响所产生的疾病。因此,我们可以说,凡是心阳不足者,无论是外因或者是内因所导致的疾病,就可以用此方来进行加减化裁进行治疗。无论是外感病还是内伤病,无论是单一病还是复杂病,只要辩证出心阳不足之根本,就可以使用本方加减治疗。

 四、桂枝甘草汤的变方
 由于桂枝甘草汤,是治疗心阳不足之症的,故而在伤寒论中仲景先生凡涉及到因心阳不足所出现的一些变,则以本方进行加减治疗。因此,伤寒论中也出现了以桂枝甘草汤中主导作用的一些方剂,如桂枝甘草龙牡汤,桂枝甘草龙牡汤,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加桂汤,桂枝救逆汤,苓桂甘枣汤,苓桂甘术汤,桂枝人参汤即理中汤加桂枝汤,炙甘草汤,黄连汤,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麻黄汤,半夏散及汤,半夏桂枝甘草汤等。
 这些方剂,都仲景先生在伤寒论中所提及的名方,它们不仅可以治疗伤寒论中所提到的病症,还可以治疗具有相类似病机的其它症状。下面,就以上所提到的方剂,进行一番讨论,以达到认识桂枝甘草汤目的,以便更好地使用桂枝甘草汤。
1、桂枝甘草龙牡汤(心阳虚又加心悸烦汗出)
症状:心阳虚,又烦躁,惊狂轻症。
功能:补益心阳,潜镇安神。
组成:桂枝一两、甘草二两炙、牡蛎二两、龙骨二两。温水三服。
简介:本方,以桂枝甘草温心阳,且甘草的用量大于桂枝,意在因误下中伤,用甘草补土,龙骨牡蛎,涩可固脱,潜阳镇涩,以敛浮越之阳,而止烦躁。龙、牡之纯阴与桂甘之清阳,阴阳相济,阴平阳秘,则心神安,烦躁止。有报道用本方治疗老年中风、反复发作荨麻疹;加钩藤、天麻、地龙、半夏并随症加减治疗老年中风;加减治疗心律失常,阳虚气弱者加炙黄芪、太子参、檀香、丹参;阳虚水泛者加炙黄芪、泽泻、防已、益母草等;气阴两虚夹湿热者加太子参、苦参、牡蛎等;阳虚寒凝者加全瓜蒌、薤白、细辛等均取得良好效果。

 2、半夏桂枝甘草汤(温阳散寒通经络)
症状:恶寒,而咽喉痛疼。
功能:驱寒通经络。
组成:半夏、桂枝、甘草、生姜。
简介:此方虽为治疗咽部疼痛之方剂,但其根本原因仍然是建立在温补心阳的这一基本理论之上。桂枝甘草温补心阳,因为心阳足,则心脏的跳动正常,跳动正常则血液流通顺畅,经络通利,经络通利则气血运行,故而咽喉部之寒邪被驱而疼痛止。但其中加入了半夏生姜,可以温化寒痰,消痞止呕,桂枝与生姜可以行气通经,经络通则疼痛消失。故而,此方可以是治疗咽喉部因受寒而引起疼痛的方剂。此方剂又是由半夏散及汤加生姜而来的,而桂枝辛温疏散风寒;甘草之甘以和中缓急,解毒止痛,其宗旨仍然不出治疗咽部疾病的范围。

 3、麻黄汤(表寒实证,此二味是在其中起到保护心阳又协同发汗的作用)
症状:发热恶寒、无汗而喘;身体诸痛;脉阴阳俱紧。身痛、腰痛、骨节痛、气喘。若病情延久,可以见到:目欲瞑作衄解之症、发烦。
功能:温散寒邪通经络,解肌发汗,宣肺平喘。
组成: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
简介:本方以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组合而成。以麻黄辛温,开腠理,散风寒,解表发汗,其性轻清上浮,专疏肺郁,以宣肺平喘,故麻黄为本方的主药。桂枝通阳,解肌发表,助麻黄以发汗祛邪。麻桂并行,则发表散寒之力强。杏仁既能利肺平喘,又有发表散风寒之能,可以助麻、桂解表发汗。甘草甘平,甘能缓急,麻黄之开泄驱邪,必得甘草监之以护正。诸药协合,为发汗散寒,解表逐邪第一峻剂。然此方药量的比例,当须注意,原方麻黄、桂枝、甘草的比例为3:2:1。应用此方要掌握这点,才能发挥本方的解表发汗的最佳疗效。本方应先煎麻黄,后纳诸药,以免发烦,并要分温三服,取微微汗出。
临床应用:本方在应用时可以治疗以下的病症:治冷风哮,与风寒湿三气成痹症者,用此辄效,非伤寒一症所拘也。西北、东北等严寒地区,用以治疗风寒外感,伤寒表实症,每每取效。

4、桂枝救逆汤(急复心阳,解肌散邪又温心阳)
症状:惊起狂乱,起卧不安。
功能:补益心阳,镇惊安神。
组成:桂枝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牡蛎五两、蜀漆三两、龙骨四两。
简介:本方是由桂枝汤去白芍而加蜀漆、牡蛎、龙骨而成。取桂枝甘草汤为主要药物,急复心阳;生姜、大枣调和营卫,补益中焦,以资谷精,并能助桂枝甘草温运阳气。心阳既虚,则多见痰浊扰其神明,故加蜀漆以涤痰。蜀漆,即常山之苗,味辛苦而性寒,能疗胸中结气,又有较强的截疟作用。用于本方既能散火邪,又能涤痰开窍。龙骨、牡蛎重镇安神。本方去芍药之故,乃因芍药酸苦,其性阴柔,非亡阳所宜,去之,则更有利于辛甘理阳之法,发挥急救心阳之旨。七药相合,共奏温复心阳,潜镇安神,化痰开结,止狂救逆之功。本证因火劫致逆为病,故方名为救逆汤。
5、桂枝加桂汤(温潜心阳,平冲降逆,而泄奔豚,以抗肾水寒上逆)
症状:气从少腹上冲心胸,发作时憋闷欲死,疼痛异常,时发时止。
功能:温通心阳,平冲降逆。心阳虚,下焦水气上冲。
组成:桂枝五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
简介:本方是桂枝加重了桂枝的用量,所以又叫桂枝新加汤。本方重用桂枝配用甘草,温潜心阳,平冲降逆,而泄奔豚;用芍药甘草,酸甘化阴,更有大枣、生姜辛温之品,协助桂枝甘草,以辛甘化合,增强补益心阳之功,所以桂枝汤加桂枝以后,亦解肌之方为温补心阳,平冲降逆之剂。

 

6、半夏散及汤(温阳祛寒,通经化痰,以治少阴阳虚受寒咽痛症)
症状:咽喉不红肿疼痛, 舌苔必白,恶寒,痰涎缠喉,咳吐、气逆等。
功能:温经散寒,涤痰开结。
组成:半夏、桂枝、甘草炙各等分,水煮服之。
简介:半夏辛温,开结而涤痰;桂枝辛温疏散风寒;甘草之甘以和中缓急,解毒止痛。正是《内经》所言:“寒湿所胜,平以辛热,佐以甘苦”之意,三药合用,共奏散寒涤痰,开结止痛之功。白饮即米汤,其性甘温,和药内服,取其健脾胃,益津气,且可制半夏、桂枝之辛燥,以防劫阴。不能作散者,可作汤剂。

 7、苓桂甘枣汤(温心阳,降冲逆,泄奔豚,以治心肾阳虚水泛)
症状:脐下悸,小便不利,气上冲心。此症是心阳虚,肾阳虚,肾水盛。
功能:温通心阳,温化肾气。
组成:茯苓半斤、桂枝四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五枚。先煮茯苓,后纳诸药。
简介:此方,是取桂枝甘草辛甘化合为阳,以补汗后心阳之虚,故两药相伍能温心阳,降冲逆,泄奔豚。茯苓一味,泻膀胱,益脾胃,治肾积奔豚。本方重用茯苓利水宁心,以治水邪上逆。茯苓配桂枝,温阳利水,专伐肾邪。大枣益脾补气,培土治水。四药相配,共奏补益心阳,温化肾气,培土制水,平冲降逆,则心阳复,水气化,悸动止,而奔豚愈。甘澜水又称“劳水”,用甘澜水,意在不取其水邪。

 8、苓桂甘术汤(温阳化气利水又补中)
症状:头眩晕,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晕,身体振动摇摆。此属脾阳虚,导致水停心下。
功能:温阳健脾,行水降冲。
组成: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甘草炙各二两。
简介:本方以茯苓为主药,淡渗利水;桂枝温中降冲,配茯苓通阳化气,淡渗利水;白术健脾燥湿,脾健则水去,桂枝配白术,健脾利湿,化气行水。甘草和中,得水则崇土之力强,温能化气,甘能健脾,燥能胜湿,淡能利水,故用苓桂甘术合剂,温脾阳而利水气,则脾土健旺,运化速行,使水湿之邪,但有下行之势,而无上凌之患。
临床应用:此方在临床上,可以用来治疗以下几种病症。可以治疗痰饮、水肿、包括慢性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心源性或肾性水肿而属阳虚者;治慢性肠炎;耳源性眩晕而具有本症特点的;治疗胸满支饮上冲,目眩及睑浮肿者。

9、桂枝人参汤即理中汤加桂枝汤(温阳解太阳之表,兼滋助脾胃阳气)
症状:心下痞硬,即胃脘部疼痛,下利不止,表寒。
功能:治疗里虚,外部有寒,营卫不和,故此方为温中解表方剂。
组成:桂枝四两、甘草四两炙、白术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三两。上五味,后煮桂枝,先煮四味,温一服,夜再一服。
简介:此方即理中汤加桂枝而成。理中汤加桂枝,不曰理中而曰桂枝人参汤者,是言桂枝与理中汤分头以解表里邪气之意。方中干姜、白术温中以去寒湿,人参甘草补中益气,以扶下利之虚,合为理中汤温中散寒,协理阴阳,补益脾胃,祛在里之虚寒;用桂枝者,以解太阳之表,共奏表里双解之功。本方煎法与其它方剂有别,亦不可不知。理中先煎,味厚而温中也;桂枝后入,取其气味芬芳而走表也。

 10、炙甘草汤(补益心阳通利血脉)
症状:心悸动不安,脉结、代。脉结、代,即心律不齐。
功能:此方治心功能衰弱。可以补血生脉,治心阴阳两虚。
组成:桂枝三两、甘草四两炙、生姜三两、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阿胶二两、麦门冬半斤、麻仁半斤、大枣三十枚。
简介:炙甘草汤,用炙甘草补中益气,通经脉,利气血为主药。又配人参、大枣以补中焦,以滋化源,生气血,从而恢复脉之本,即所谓“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用生地、麦冬、阿胶、麻仁补心血,滋心阴,充脉之体。然阴不得阳则不生,阳不得阴则不长,故加桂枝、生姜通阳以利血脉,更以清酒增强行血通脉之力,使滋阴而无滞结之患。桂枝甘草补心阳,且甘草多于桂枝,则无心阳过亢,心阴受耗之弊。桂枝生姜通阳复脉,因有大量阴柔之品以行制约,则无辛散走表之力。如此,辛温助阳之品与甘寒养阴之味相配,则阳生阴长,阴阳双补,滋阴养血,通阳复脉,以达心悸自安之目的。
临床应用:近代主要应用于心律失常,证见脉结代,心动悸者;治肺痿涎唾多出血,心中温温液液者;治酒色过度,虚劳少血液,液内耗心火自炎,致令燥热乘肺,咯唾脓血,上气涎潮,其咳连续不已者。

11、黄连汤(桂枝辛温通阳散寒,交通上下,温中通阳,并防心阳损伤)
症状:上部呕吐,下部腹痛。(上热下寒)此是因为阴在下而不能交于上,热在上而不能交于下,本方可以平调寒热,交通阴阳。
功能:清上热,温下寒,和中降逆。
组成:黄连三两、甘草炙三两、干姜三两、桂枝三两、人参二两、半夏半升、大枣十二枚。
简介:本方以黄连为主,苦寒清上热,干姜辛热以温下焦,共成辛开苦降,以复中焦升降之职。半夏降逆和胃,以止呕吐;桂枝辛温通阳散寒,交通上下;人参、甘草、大枣益胃和中,俾胃气一和,升降协调,呕吐腹痛得解;同时,桂枝与甘草相合,一防黄连过度地影响心脏之阳气。因此,黄连汤,既清了上热,又驱了下寒,使上下相通,寒热平衡,达到阴阳平和之目的。凡诸寒热错杂之吐泻腹痛者,可用本方化裁治疗之。黄连汤即半夏泻心汤去黄芩加桂枝,二方仅差药物一味,但主治却各不相同。半夏泻心汤(三人半夏连芩)内有黄芩而无桂枝,功偏于清热,多用于脾胃不和,升降失常,气机痞塞之心下痞症。黄连汤中去黄芩而用桂枝,功偏于温通,多用于上热下寒,表里不和之腹痛呕吐之症。简言之,黄连汤主寒热格拒于上下,泻心汤主寒热痞塞于中焦。
此方可以治疗以下病症:胃中寒热不和,心下痞满;治痘疮热毒在胃中,以致腹痛,甚则欲呕吐;治疗慢性胆囊炎。

 12、桂枝附子汤(温阳通经,健脾和中,祛风除湿)
症状:身体疼痛、烦躁,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
功能:温经散寒,祛风除湿。
组成:桂枝四两、附子三枚炮、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甘草炙二两。本方是桂枝汤去芍药加附子。
简介:方用桂枝汤去风散寒,温通经脉;附子辛热气雄,温经扶阳逐寒湿之邪而止痒;生姜助桂枝以散风寒;桂枝助附子以温阳气;甘草、大枣甘温扶正以缓桂、附之性;生姜协大枣、甘草,辛甘化阳而消阴,又能健脾和中以行津液;桂枝与甘草合补益心阳。五味相合,心肾阳足,经络通利,脾胃健运,何寒不祛,何湿不去,经络通畅,疼痛得消。故此方为温经散寒,祛风除湿之佳剂,用于治疗风寒湿痹痛其良。桂枝附子汤与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药味完全相同,唯桂附用量上有差异。本方用量较前方为大,故两方的主治完全不同。彼方主治证以脉促、胸闷、微恶寒为主,因胸阳不振兼表阳不足所致;本方主治以身体疼痛,不能自转侧为主,是心肾阳气不足,风寒湿邪留于肌肉而成。
此汤应用于风湿相搏于外之方,此为外剂也。

 13、甘草附子汤(温阳固卫通经散寒又除湿,甘草缓和药性)
症状:全身骨节烦痛,筋脉牵掣,不能伸缩,手近则疼痛加剧,并汗出,呼吸气短,小便不利,恶风不愿脱衣服,甚者见有身体微肿。
功能:温经散寒,祛湿止痛。
组成:甘草炙二两、附子二枚炮、白术二两、桂枝四两。上四味,温日三服。初服得汗微解。
简介:本方是由甘草附子白术桂枝四味组成。方中附子辛热温经,助阳散寒;白术苦温,健脾去湿,以治风寒湿痹;桂枝辛温,与术附同用,既能温表阳而固卫气,又能祛风湿,通经络,寒湿得去则疼痛自止,卫气得固,则恶风汗出可愈。附桂白术同用,更增温阳化气之功,气化通行,则小便自利、气短、身肿得消;甘草甘温,能缓和诸药,使峻烈之剂,缓缓发挥作用,以尽祛风湿之邪。本方的附、术用量均轻,每次仅六七合,又不欲尽剂,其用意在于缓行。风湿之邪为病,风邪易去,而湿邪难除,故用峻药缓行之法,可使风湿之邪并去而不得残留。此虽为治风寒湿痹之方,但与桂枝附子汤(三附桂)、桂枝加术汤(三术桂)是有区别的。桂枝附子汤是治风湿偏重于表者;桂枝加术汤是治风湿偏重于肌肉者;而甘草附子汤(附桂术草)是治风湿偏重于关节者。故三方各有偏重,应区别选用。区分时应遵循这样的标准:汗出、短气、恶风不欲去衣,为风在表,用桂枝附子汤;湿胜则水气不行,小便不利,或身微肿,为湿外搏也,可用桂枝加术汤。若风寒湿停留于关节者,可用甘草附子汤。
甘草附子汤(附桂术草)多应用于治疗痹症,坐骨神经痛。

 14、大青龙汤
症状: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
功能:外有表寒,内有郁热,外散风寒,内清郁热。
组成:麻黄六两、桂枝二两、甘草二两炙、杏仁四十枚、生姜三两、大枣十枚、石膏如鸡子大一块。
简介:本方是麻黄汤加生、石、枣三味而成的。麻黄用量较麻黄汤增加一倍,故为发汗峻剂。重用麻黄,佐桂枝、生姜辛温发汗,外散风寒,以开祛邪之路;加石膏辛寒,以清郁闭之热,使郁闭开,内热除,烦躁可解。甘草、大枣和中以微汗解,甘草、桂枝以防石膏影响心阳,又防表寒入里伤及少阴心阳。诸药合之,既能发汗解表,又可清热除烦,为表里双解之剂。药后当以汗出邪解取效,犹如龙升雨降,郁热顿除之意,故仲景取名为大青龙汤也。

 15、小青龙汤(增强解表散寒通阳,甘草和中护正)
症状: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嗽,或口渴,或下利,或噎塞,或小便不利、小腹胀满,或喘的。
功能:外有风寒,内有水饮,外散风寒,内逐水饮。
组成: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
简介:本方是由麻黄汤去杏仁,加干姜、细辛、五味子、芍药、半夏而成。麻黄辛温,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又能利水;配桂枝以增强解表散寒通阳之功;细辛、干姜、半夏温化肺胃寒饮,而且得麻黄之温中燥湿化痰,则有温肺散寒、化饮止喘之功。麻黄得细辛之祛风散寒行水,则既有温经散寒解表之力,又有温肺化饮平喘之功。半夏降逆化饮,与干姜相配,专在温化中焦水寒之邪,治心下水气。以上诸药皆为辛温之性,又唯恐辛散力强,耗阴动阳,损伤正气,故以五味子、芍药滋阴、敛肺止咳;甘草桂枝和中护正。故使本方温散寒饮,而不耗伤正气,以奏外散风寒,内除水饮之功。此即所谓以辛散之,以甘缓之,以酸收之。干姜、细辛、五味子同用,正合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合之”之意。所以,仲景治寒饮之时,常将三者合而用之。取姜、辛入肺,散水寒之邪;五味入肺,敛肺气之逆,收中有散,散中有收,补正祛邪,俩相兼顾,以消寒饮与止咳嗽,合理周到。但须注意,治新病时,宜重在散;治久病时,宜重收敛。方中五味子,敛肺滋肾,与麻黄相伍,具有宣散与收敛并用之举,宣散不耗正气,收敛不留外邪,相得益彰,总以收摄肺肾为治。诸药相合,在外专行玄府,开表以散寒邪,在内独散心下之水气,堪称解表化饮之佳剂。
临床应用:慢性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老年性肺气肿、肺炎等症;咳嗽、喘证、痰饮病。

 16、桂枝去芍药汤(解肌散邪,温通胸中阳气)
歌诀:桂枝汤去芍药方,解肌散邪又温阳;胸阳不足证宜用,胸闷胸满气短良。
组成:桂枝、炙甘草、生姜、大枣。(三桂)
功效:解肌散邪,温通阳气。
主治:太阳中风兼胸阳不足证。症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未解,又觉胸中窒闷,脉急促并居寸口,关尺间相形下反觉不鼓指。或者胸部满闷。
简介:本方共四药组成,桂枝、生姜相配,以散外邪;桂枝、炙甘草本合,以助心阳而固少阴之本,此正是扶正驱邪;炙甘草、生姜、大枣三味以温中而保脾胃之阳气。四味相合,既补内阳之不足,又祛外邪而离散,阳气足,经络通,外邪散,则胸闷可除,脉急可缓,头痛、发热、汗出一扫而去,诸症俱息。运用:本方现代可用治疗窦性心律不齐、室性心动过速、心房或心室振颤、心动过缓、冠心病、心肌炎后遗症、慢性胃炎、慢性食道炎等属上述证机才。本方是桂枝汤去芍药而成。桂枝甘草温通心阳,生姜助桂枝以辛散表邪,大枣佐甘草以补中州,四药相合,辛甘发散为阳,既可解表,又可通心阳。去芍药的原因有二:一则芍药之性,味酸且收敛,为阴柔之品,用之有碍于胸中阳气振奋宣畅,不利于胸闷解除。二则,芍药酸收,有抑制桂枝辛甘发散通阳的弊端,故去之不用。
有报道用本方治疗心胸阳虚、寒邪凝滞的胸痹,阳虚之感冒及平日严寒、关节痛者,疗效较好。

 17、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温补胸中阳气,解肌散寒)
歌诀:桂枝去芍加附汤,温阳并同解表功;胸阳虚弱亦堪治,临床证用在变通。
组成:桂枝、炙甘草、生姜、大枣、附子。
功效:温补阳气,解肌散邪。
主治:太阳中风兼胸阳虚弱证。症见发热恶风寒、汗出、头痛、胸闷、胸满、气短、心悸、舌淡、苔薄白,脉弱。
简介:此方是由桂枝汤去芍药加附子而成。加附子之意,在于助桂枝、甘草以助心阳,且桂枝有通经之功能,如此则胸闷胸满可除,气短可消,心悸则停;桂枝、甘草温补心阳,桂枝生姜以通经络并祛表邪之风寒,如此则发热恶风寒即除,头痛可消,脉搏则强;生姜、大枣在炙甘草之协助下则中阳得温,脾胃运行,中气得复,则舌淡苔白得以改观。纵观五味,补内而不忘攘外,攘外而不忘固本,本固而强大,邪弱则自退,岂有胸阳不复,外邪不散之理,诸症俱息,阴阳自和,生命重归于一统。运用:本方现代可用于治疗肺心病之心悸、冠心病之胸中闷痛、风心病之心悸气短、体虚型感冒、妇人产后汗过多等属上述证机者。
提示:煎煮药物时,最好先煮附子二十分钟,再加入其它药物,以减少附子的毒性。

 18、白虎加桂枝汤(既通经络,又与甘草以保胃气)
症状:温疟,其脉和平,但热不寒,骨节烦痛,时呕,风湿热痹,壮热,气粗烦燥,关节肿痛,口渴苔白,脉弦数。
功能:清热通络,调和营卫。
组成:桂枝、炙甘草、知母、石膏、糯米。
简介:本方是由白虎汤加桂枝而成。加桂枝者,是因体内热盛而影响经络不通也,由于经络不通,湿热无以外泄,加桂可消骨节烦痛而红肿,并制石膏、知母之辛寒,以防因过量而损伤心阳之气;桂枝与炙甘草相配,一则顾扩心阳,二则保护胃气之不息,以防石膏、知母损伤后天之本;石膏与知母二者相合,共清上中下焦之热毒,糯米与炙甘草相用,既可补中益气,又可防桂枝辛热而继续伤损阴液。五味共用,内热清除,经络通利,湿热外出,红肿顿消,阴液不损,口渴能免,呕恶则止。
此属湿热类型之痹痛症,故而可以治疗因受湿热所引起的湿热性关节炎以及温疟疾病。

 19、桂苓甘露饮
症状:发热头痛,烦渴饮引,小便不利,霍乱吐泻,腹痛等症。
功能:祛暑清热,化气利湿。
组成:石膏、寒水石、茯苓、桂枝、泽泻、白术、猪苓,滑石、甘草。
简介:本方是五苓散加味而成之方剂。其五苓散只为清除体内之湿热,并通过膀胱而清湿热而去;并加石膏、寒水石与滑石,此三味者,寒凉并用,加强清泄体内之热邪,以助五苓散清热利湿;加甘草,是因恐其它大队寒凉之品损伤脾胃之气,甘草与桂枝相配,既可保护心阳不受影响,又可保护脾胃之功能正常,以助气利湿。十味相合,既清热利湿,又顾护卫胃气,祛邪而不伤正,扶正而不碍祛邪,两相兼顾,各得其所,共奏祛暑清热,化气利湿之功能。
此方,可以治疗因受湿而引起的的内伤各种病,如尿血、膀胱腹胀而小便不利、湿热性霍乱等症。

 19、桂苓甘露饮
症状:发热头痛,烦渴饮引,小便不利,霍乱吐泻,腹痛等症。
功能:祛暑清热,化气利湿。
组成:石膏、寒水石、茯苓、桂枝、泽泻、白术、猪苓,滑石、甘草。
简介:本方是五苓散加味而成之方剂。其五苓散只为清除体内之湿热,并通过膀胱而清湿热而去;并加石膏、寒水石与滑石,此三味者,寒凉并用,加强清泄体内之热邪,以助五苓散清热利湿;加甘草,是因恐其它大队寒凉之品损伤脾胃之气,甘草与桂枝相配,既可保护心阳不受影响,又可保护脾胃之功能正常,以助气利湿。十味相合,既清热利湿,又顾护卫胃气,祛邪而不伤正,扶正而不碍祛邪,两相兼顾,各得其所,共奏祛暑清热,化气利湿之功能。
此方,可以治疗因受湿而引起的的内伤各种病,如尿血、膀胱腹胀而小便不利、湿热性霍乱等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