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杂说 108

 天地虚怀一 2011-08-28
太极杂说108


太极网罗

不赞成一开始就散推,我走中间道路,一开始要专门喂劲,棚捋挤按须认真,但不是为了圈子而圈子,这也是练招。


l         开始就练散推,找谁推,应找同门中比自己水平高五成到一倍的师兄推(比如比你早来1,2年),这时即使你想用力也不太容易,因为他根本不会和你顶,你会被推得不知所措,这时你只有佩服之心何来嫉妒。不要认为比你高的师兄是陪你练,实际上他也在练他自己,因为他与比他更高(或水平相近)的人推,有些东西用不上,到你这里就用上了,而且越用越熟练。大概有两三个月后,你就去找不会推之人,而且应是力大之人推,这时你会顶,没关系你用浑身之整力与之抗衡,你也会被推出去,都没关系,只要你练出整。然后回来再和师兄推,你整了(肯定有僵劲),他会有反应。不断的这样下去(散推,站桩,盘架)。你的力越练越整,但注意脚上尽量不踩劲。这个阶段是整力阶段,有僵劲,但要合,不使局部力。等到有一天(最快1年),你站桩也好,盘架子也好,身上某一重要部位开了(恕不奉告是那一部位),这时老师会马上跟你说,松下来,保持整力不丢,但把力撤掉,保持那种状态,再去推。这时实际上在换劲,整力要换成整劲(松沉劲),换劲的过程很痛苦,原先顺手的东西现在不能去用,反倒不会推了。没关系坚持下去,很快就能成功(但也不能急)。松沉劲出来后,慢慢才能出太极内功。内功出来招数有什么用,换句话说你有了内功,随便学两招,使出来要比光练招的人强百倍。所有上述过程必须在明师指导下练习,否则是自误。


l         很多人看不起举重的,认为是用拙力,但你要这样去跟举重者讲,恐怕也要遭到人家的嘲笑:奋力一挺将比自己体重重2~3倍的杠铃举起超过头顶,这种爆发力何以见得不是整劲?有这种基础的人,如果不有恃无恐,而加以化引拿发、引进落空的技法的训练,几个月到一年,“推手比赛”的水平将不亚于练太极多年者。历年的推手比赛证明了这一条。


l         找明师是初学者必须要做的事,所谓“入门引路须口授”,对于入得太极之门的人,要靠自己勤练和悟性,所谓“功夫无息法自修”。


l         明师未必出名,出名者未必是明师。反关节拿人者(被那之人为低水平者),拿人之人水平肯定不高,不能称其为明师,尽管他再有名。许多在国内被无名之士打急了,却出国成了名师,大有其人。不能说这种人没有功夫,也有,只是功夫没到更高层次。也就是说你还没有遇到有真功之人。在国外,就更难遇到了。再有一点,找老师就象碰******************一样,须运气。碰到一位老师,可能几年甚至一辈子就这样下去了,老师的水平怎样,就全凭自己的运气了。


l         老师的水平,也象金字塔一样,功夫极高者最少,在最上面,平庸者最多在最下面。找老师的初学者是无法判断老师的水平的,就是在撞大运,如果碰上极高水平者,就是中乐******************。中乐******************之后,还要老师把真东西交给你,而你又要勤练习才行,所走之路基本为一直线,少走很多弯路,所谓三五年出功夫者,是此类人,悟性也重要。

    中不了******************头奖,中个末等奖,也就是找个平庸些的老师,不是说就完蛋了。平庸的老师也是有一套的,只不过会使你走一些弯路,这时你的悟性就非常重要了。明师有标准也好,没标准也好。但有一点,他应使你能入得太极之门。

什么叫入门?脚站没了。“以观知人,自能分辨”。“以观知人”指的是不必动手,在一旁站着看(感觉)别人练拳,就能大致知道对方的水平,有何不足,哪里不通。“自能分辨”是指与人交手,对方胜你。对方用的是摔交,还是苯力气,还是手法,还是组合劲,符不符合太极拳理,对方劲路(或意念)如何走的,该不该学习,自己能不能作到,自己练习符不符合太极拳理,走没有走偏等等,自己要知道,能分辨。


l         姜太公传的太极拳,商代后由密传形式延续。 理论与现在的一般太极拳完全不同,高深的多。理论基础为商代易学。极其枭悍残毒,推势不推手。内家发力运动速度快过拳击。不压腿,不蹲马步,不练套路,不要‘气功’。出拳不用抬手,上步不用蹬腿。冲杀无须观望,发力无须站稳。瞬间进入激发态,神勇疯狂。


l         太极拳相传为武当先师张三丰观因观蛇鹤相争所创,最初为十三式。后来除在武当、全真等道门中传承外,还因张松溪、王宗岳、甘风池等人传播于山西、陕西、四川、江南等地。门中有派,派中含门,可谓内家第一大门派。

    武当道门中的太极拳有:1、武当隐仙羽化犹龙太极拳,共分四气,六十四式。现在天津一带传播。2、北京白云观原始太极拳,分动静快慢四部。3、武当铁松派太极拳,李兆生传。

    太极北派以王宗岳、蒋发为祖师,在清末衍变为赵堡、陈、杨、吴、武、孙等大派,民初以来又经各派相互换技而有常(远亭)、李(瑞东)、兴汉架(刘)、杨氏府内(萧功卓、汪永泉两派)宫内(刘姓太监)、形意太极(山西)、八卦太极(程廷华)、夏(国勋)、北太极(为象形拳,姜容樵、姚馥春所传)等小派。

    南派以甘风池为祖师,有金陵、江南等派,有十三丹、奇门八法拳,传人不多。

    另外,四川松溪派内的太极长拳、僧门太极(又名昆仑太极,为藏僧所传),山西少林八法门的王氏太极、傅山拳法、武当鱼门拳、太乙五行二十三式都和太极拳多多少少有一定关系。

太极就是太极,太极是生成万物的因数,也是养育万物的载体。太极最大,除太极外可谓无物。在拳术上,太极拳的思想理论贯穿于整个内家武术的理论体系,可以说是各门派的终极追求,所以太极拳的理论和体系都是最广博的。过去人们对太极的理解是从松柔的角度,其实既名太极必然是阴阳相济,只不过他的刚表现为一气贯通的浑圆丹气,绝非肢体骨骼的机械动力,因此单向的过与不及都非正道。


l         四正推手是方法,其本身没有毛病,有毛病的是教者和练习者本身,没有真正理解四正推手的目的和要求及方法。前辈已明确的告诉我们“棚、捋、挤、按须认真......”。试想在推手时和对方搭手开始打圈,一方出棚劲,另一方偏偏不安路数走捋劲,其结果双方只有较劲了,还练什么推手?拳经不是告诉我们由己则滞,从人则活吗?开始推手双方要按照路数来,要有这样的思想,即当对方来棚劲时,不就是在叫我练捋劲吗?要把偻认认真真练好,依次类推。这都是为以后的散推打基础,开始推手劲法分明,时间长了就看不出有棚捋挤按了,两人的劲合在一起了,就成了真正的划圈,手只是搭在一起,全在腰髋翻转。练成球体运动。记得当初我练推手时,只怕对方来劲。只要对方来劲,就顶住,两人拼命顶牛,老师嘲笑说,不如牵头牛来和牛一起练顶劲吧。现在看来真实可笑。练推手不就是要去僵劲、顶劲,养成顺遂劲吗?由于思想转不过弯,由己罢了。练习接手(喂劲)就象新汽车的磨合期,在练习接手(喂劲)时,接的一方要注意体会手感,接过以后要紧跟着发出,因为“化即是发”,作为喂劲者不应顶,应顺势出去,使发者体会发人的感觉,这算是一个小回合。开始好象是假的,随着熟练程度的提高,想假也假不了啦!练习时不要有虚荣心,被放者要及时指出放者在接、化、发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师兄弟之间如爬山,你拉我一把,我扶你一下,两人都能上高峰,你不原拉我,我不原扶你,相互妒忌,结果谁也上不去。

道中情 发表于 2009-4-22 15:27:3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