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杂说 84

 天地虚怀一 2011-08-28
太极杂说84


太极网罗

一动无有不动!一动一个圆圈!一动一个呼吸!一动一个折叠!四个“一”,实际上一个一也没有!!做到整体合一,浑圆一体是前提,否则何止四个“一”要注意!


l         “四个一”的浅见;一动无有不动:内外同动,是基本要求。一动一个圆圈:一动一个球体,球可是没方向的阿。一动一个呼吸、一动一个折叠:一动一开合即可,开既是合,合既是开。总之,“四个一”变成“三个一”意下如何。


l         动是相对于静的,记得我练拳有四个年头时,自己洋洋得意,觉得拳和推手比一般人要强,老师却道差太远了,问我你练拳有多少意在拳里,五层为懂拳,七层以上为好手,而这必须静里求,然拳是动的,动中求静是有练法的。一动无所不动更重要的是心意与外型一致。这样才能练出“合”,不仅是劲力上的合,更重要的是意与劲力的合,而意应该是“静”(或许应该称为清)的。在推手上其表现为整劲整发,小鬼推磨尤其体现这一点。


l         一动无有不动:内外相合,协调运动,渐求整劲。一动一个圆圈:陈式太极拳的缠丝劲由此求得。一动一个呼吸:纳新运动,吐故沉松。一动一个折叠:折叠即开合,开合分阴阳,阴阳合太极。简言之,“四个一”即一动一太极。


l         常见有武友谈论低桩练拳,作为骨科医生,我建议在练拳之始多做准备活动,练时也要多多注意双膝关节,且不能过劳,因为膝关节在半蹲位旋转时最易受伤,特别是关节内的半月板,一旦损伤,不论中医还是西医,治疗效果都不是十分满意的,严重时会因关节疼痛而影响其活动,将会使习武者留下深深的遗憾。


l         练拳必先明理.虚心的人知道虚心的好处,是就是,不是就不是,自己心知肚明.凡恶语中伤别人的人,怎么能胸怀坦荡呢?……先修德,再修身,生命必归于尘土,老老实实做人,归归矩矩唱戏才能合道与天.三丰道人早有言:太极之技,重在养身.不徒作技击之末耳.我辈应铭记.


l         无处不听是神意听。无一处听劲,是空虚后即可听清有的。总之松得好的能听清松得不好的,无能听清有的。


l         拳外谈拳,……练拳到一定程度,须要的就是这些!


l         人自赋性含生以后,本藏有养生之元气,不仰不俯,不偏不倚,和而不流,是为真阳,所谓中和之气是也。其气平时洋溢于四体之中,浸浴于百骸之内,无所不有,无时不然,内外一气,流行不息。于是拳之开合动静即跟此气而生;放伸收缩之妙,即由此气而出。开者为伸、为动;合者为收、为缩、为静;开者为阳,合者为阴;放伸动者为阳,手缩静者为阴。开合像一气运阴阳,即太极一气也。

太极即一气,一气即太极。以体言,则为太极;以用言,则为一气。时阳则阳,时阴则阴,时上则上,时下则下。阳而阴,阴而阳。一气活活泼泼,有无不(并)立,开合自然,皆在当中一点子运用,即太极是也。古人不能明示与人者,即此也。不能笔之与书者,亦即此也。学者能于开合动静相交处,悟澈本原,则可在各式圜研相合之中,得其妙用矣。圜者,有形之虚圈是也,研者,无形之实圈是也。斯二者,太极拳虚实之理也。其式之内,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矣。此气周流无碍,圆活无方,不凹不凸,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与密,其变无穷,用之不竭,皆实学也。此太极拳之所以名也。


l         王弼得意忘象、惠能即身成佛。


l         拳术讲究工夫,练一天就接近目标一天,不练就什么都没有,而且古人说过道不远人,人自为远,大道本是简单的东西。


l         孙先生在自己的所有著作中从来没有一语臧否人物,这一点很值得我们深思。他最为推崇的是杨露蝉、董海川、李洛能、武禹襄四位先生,大家知道这四位先生是如何求道的吧?学重有本,别人一技之长,都应学习。可是谁能够象孙先生那样50多岁还拜师学艺?


l         韩秋生老师师承的《人体生命再生工程》,小乘以行功为主,重在松腰通尾闾,摇肩通夹脊,悬顶通玉枕,感觉十分有效。特别是许多身法与太极拳互通。练完功后,全身气血运行旺盛,轻快如同无物,非常舒服。虚心实腹,神归气穴。并感觉《性命圭旨》与《道元一炁》上写的修炼层次或却有,只是今时无此种条件。若将性命之学发扬光大,我觉得将是为人类作出的极大贡献。


l         太极拳的传承不能靠编故事,太极拳的作用也不能靠编故事.从理论和技术两个方面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太极拳中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需要改进的,才是这一代人应有的作为.我虽然是家传武式太极拳,但我也不得不认为目前只有童旭东先生在武术理论的研究方面确实下了功夫,已经走在了同代人的前面.我认为任何一个真正把传统武术作为学问的人,就不得不去研究童先生的每一篇文章.

我是邯郸人,叫陈胥夫。我的大伯叫陈瀛直,与郝维祯先生的三公子郝砚耕友善,关于孙郝两派的关系,一直亲密无间.然而90年代后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由于当时国家规定的传统太极拳比赛中只有陈杨孙吴四派太极拳,没有武式太极拳,因此我们这些武式太极拳的传人,一直致力于使武派太极拳进入到国家规定的太极拳比赛套路的努力.这本是一件上无愧于祖宗,下有益于后人的大好事.然而也确有一些人不是通过正面的努力来办这件事,而是通过编造故事和伪史贬低同道,用来抬高武式太极拳.于是忽然在93年前后冒出了一本由郝砚耕先生撰写的"郝维祯轶事".我大伯看后明确地说:这是假的.因为我大伯认识郝砚耕的字体,而那本所谓的"郝维祯轶事"上的字根本就不是郝砚耕的字体.显然是他人借郝砚耕之名的伪作.与此同时,类似慕明先生所述的传说不绝于耳.故事的内容也是花样翻新.一些人根据自己的想象力不断地为郝维祯先生记录着新的战绩.但我作为武式太极拳的后人,对这种做法深恶痛绝,武李本是儒生学者,其传人如何竟沦落到这种境地.好不惨然!其实作为郝先生的后人都知道,孙先生是救了郝先生一命的.如果当时没有孙先生的搭救,郝先生早就客死他乡了.同时我们心里也都明白,孙先生当时的功力是在郝先生之上的.因此,象我大伯那一辈人,一直对孙先生的功夫人品怀着崇敬的心情.他们一直认为孙先生与郝先生是朋友关系.从不认为自己与孙先生平辈.我说这些不是背叛武式太极拳,而是要继承武式太极拳讲究学理的传统.各派太极拳应该团结一致,消灭门派之见,用科学的方法,相互比较,取长补短,使太极拳的理论和技艺日臻完善,以合乎时代的需要。


l         禄堂公的境界并非是登峰造极的!禄堂公那个境界之后还有个“返朴归真”的境界!如果禄堂公能多活20年,我相信他老人家可以真正达到“返朴归真”的境地;到那时候,就是他站在你面前,你也不会以为他老人家有什么功……你的拳功如果总是受到别人的夸赞,你这是一种“病”!只有到了没有人注意你的拳功了,言语举止也越来越象孩童儿了,你的拳功才有可能是最上乘的了!如果人人都说你好,你可要警惕:你的阳气可能过于外露了!如果人人都躲着你,你也得警惕:你的阴气可能过头了!

你的童心、善心、慈悲心,才是你拳功修为的试金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