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杂说28-30-31

 道,可道;非常道 2011-08-30
 
太极杂说28
2009-04-06 09:58

l         沉稳主要是在神意能在体内守得住,放得下,功夫较深的人可感受脚底象吸盘一样吸住地面,意念启动,虚实更加分明。全身松开后,自能轻灵,要想推手,还必须身体懂劲。

l         有“重里现轻”之说,是否应该为引空?有否“轻里现重”之说?是否能看作是飘荡中出的整劲?吴式太极的推手,讲究的是用秤称对方的劲力,对方使多少劲,就用多大的秤去称它,其实用通俗语言表达,即是在与对手接劲后,产生动态平衡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巧妙地把对方从顺势变成背势,同时也可以根据自已听劲的感觉,锁拿对手的关节.锁拿关节在吴式里称之为拆或装关节,这在太极中就叫接骨斗榫(接骨斗笋),该法一般是以内劲作基础的较见效,用外形动作做效果较差,用整体劲做效里较为理想.那么人体这秤是什么?怎样运用?这在太极拳推手中极为重要的,但很少有太极书描写这些东西的,一般不是入门弟子是不传授这些东西的.其实己很形象的告诉大家了,只要你能理解人身体那里是秤杆,哪里是称砣,哪里是称把,准星在哪里,把这原理放到推手中去,那就不会产去顶丢的现象了.形象地比喻推手象建筑中的塔吊,吊臂长的与吊臂短的是相互对应平衡的,平衡是靠配重的大小与配重的距离来调节的,起重臂起重多少与配重在力学上是平衡的.推手的基本原理与之一样,只是方法更灵活多变而己.但千万不能忽略一点,塔吊是有坚实基础的,那么推手的基础就是根,当然根是活根,可根据推手时的需要,灵活变换的,但必须入地生根,而且到两根变换自如.这里可视每脚为一根,即使是金鸡独立,分脚,蹬脚等单脚着地的情况下,单脚里面也要有内劲的变换,但能做到是十分不容易的.这也是阴中阳,阳中阴吧.这些是我个人观点,其实讲推手己讲到脚了,这似乎不合理,但推手是用整体劲的话,某种意义上讲就是用脚推,手只是支架式接触点而己,这样就符合劲从脚起,过腰胯背,形成于指的太极原理,这样说可能好接受些.

l         我学过陈式, 杨式及吴氏推手, 个人感觉杨式推手注重用腰,朋劲明显, 要求把人发出去, 陈式推手强调脚管手拿,螺族缠绕, 拉筋抻骨, 反关节制人, 而吴式推手体现柔化功夫, 不主动进攻,多在拿住对方重心后再发劲, 强调意识推人. 个人认为, 学了陈式推手, 感觉手脚会用, 学了吴氏推手, 感到太极奇妙. 最能体现以柔克刚, 小力胜大力,借力打力等太极原理的当属吴氏推手.   

l         钱超群先生在上海见过多次,一般每个月鉴泉拳社公活动时,他都表演一下。马岳梁老先生作压轴戏。曾经与钱先生推过几次手,当然与马岳梁的其他弟子也曾经摸过手。我个人看法,在上海也只有吴式还在公开的场合不加保守的传授推手技击技术,因此好手中练吴式的较多(我接触的有限)。钱先生的推手技术是好的,当然与马岳梁不能比,推手时感觉硬一些,相比较费先生(马岳梁的另一个弟子)则比较轻,但外形动作偏大些。在上海类似功夫的人还有很多,这些人确实是平凡的很,他们不出名,默默无闻,只有推手时,才能看出他们的不平凡之处。

l         活肩、空肩很对,但你肩活了、空了没有。太极是要检验的。不是现代某些气功,上可吹至三十三重天,下可吹至十八层地狱。无需检验,也无法检验。古训:要语不繁,繁语不要。魔者,以自己的错误折磨自己是也。人生光阴有限,应当珍惜。

l         陈式老架白蛇吐信是在从斜行搂膝到闪通背之间过渡的动作:双手右推,再左推,迈左步,上右手(对准虚拟对手喉部),下按左手并使之在背后成勾手。

l         金鸡独立,不仅可以用,练好的人甚至可已用它伤人。肘如抡,手似刀,还有膝和脚。

l         推手确实要有一定的标准,否则难以交流,这也是事实。因为标准不一样,大家都难以信服。不过有个小方法,倒是可以试一试的。练习内家拳者。其身体间架与肌肉形态与常人略为不同。大致而言:肩要松。胸间能够运化。腰侧肋间能够呼吸鼓荡。朋友如果真诚交流。

    放开让对方在身上听听劲。身上柔化的程度如何,浑厚的味道如何,应该是可以听出来的,应该是能够心服口服的。但是,若非诚心交往,对方不会让你在身上听劲的。

一般人学拳,应该求“真形“,即在身体间架与肌肉形态上先体验。或许存在”身心合一“不可思议之境界存在,但必须闭关潜修,由定境中来。象我们大多数人,身在红尘,俗事缠身,终日操劳,学拳要达到”外强体魄,内固精神“的效果已经不易。如果能获得”真形“,静心操练,自然能够达到“外强体魄,内固精神”的效果。

l         陈式太极拳的技击方法主要在自转的螺旋运动中,用刚柔虚实的变化而作用。肩要松的好,则肘、腕、指的缠法自能应敌而变。太极拳化攻的基本规率不外乎截、借贰字。借是顺其来的劲路而引进落空的化法,截是逆着他的劲路使之折到他身上。使用截劲必先借,截必须用缠丝的螺旋力而引发。练拳与推手,必须注意重心的随遇平衡,不得前后左右摇摆,步伐进退中重心只作顺逆旋转。裆劲要塌好发劲时保持螺旋的前发后塌,不许直线下蹲。手足变化应受眼指挥,不许散神,手足配合方向必须是三角形,手肘的配合肘虚化则手实发,手虚化则肘实发。搭手步子为一尺二到一尺五,步伐要保持半马步。保持灵活。发力手足必须一致,手引足进必须到适当位置。

l         凡式动腰为先,……解放了上半身(和下半身),此时才知道上身的无(力)是什么。每个动作都舒适熨贴,象按摩一样。腰是动的信号源,四肢是信号放大器。希望能“动腰不动手,脚下飘着走”。拳论说“腰为主宰”,以前看没体会,现在明白了。看来,“命意源头在腰隙”的“腰隙”是上下身之间而不是左右腰之间。

l         太极拳是有无的拳。在初级练身阶段,四肢为无,腰为有(主动于腰)。主动于腰形成习惯后,再处理丹田和腰的关系,即气(源)和形(源),以丹动触发腰动,腰为无,丹田为有(主动),再进一步,意在丹田是丹田的有,意离丹田是丹田的无。

l         陈式的丹田内转和杨式的松散通空是一致的,陈式强调的是有的一面,杨式强调的是无的一面;但陈式“丹田有”以外均是无,杨式的“周身无”之中必有有,太极是有无同时存在的状态,否则不是外家拳就是无极拳。陈式强调的是(有)气,杨式强调的是(有)意,但有意的物质基础,还是丹田有东西。

l         形意拳论坛中,单刀讲内劲是真形和真气配合的作用。从太极腰推测,真形训练以动腰为始,真气训练以存丹为始,丹腰作用就是意气形“有窍有位”的作用。

l         要达到“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畅于四肢”,“清明在躬,其志如神”的太极境界。

l         “丹田内转”是个终极的问题,在此之前,丹田内的虚实——胸腰拆叠的虚实——手脚的虚实——周身的虚实可能是更易操作、更具有途径性意义的一种思路。

l         交流实际上,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再玄点儿,一感觉就能知道有什么。给手也罢,不给手也罢,关键是出没出来内功的东西。手接触是听,手不接触也可听。手接触能拿人,手不接触功夫好的同样也能拿人,这牵扯到用什么拿。只说到这里,有些玄了。相互听劲是最好的方法,不存在争胜负,相互之间能知道什么好,什么不太好。就象买东西,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一比较肯定能发现问题。交流时双方是什么心态,同样非常重要。

 
太极杂说30
2009-04-06 09:59

l         阅读了太极草堂魏树人先生的拳论,真是令我震惊,这才是杨式应有的大家风范,才是滔滔大江的源头。汪派杨式把神和意迥然分开,我对意有一定的认识,对魏树人先生所说的神却不能十足把握。

l         拳练越多,越觉得自己的层次低,但对于内家拳的“内”字理解得也就越深刻。

l         练太极拳并不神秘,但要改变身心很多习惯,还有很多路要走。“管却自家身与心,胸中日月常新美”,才能最终达到“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催”,“呼太和之气而吸清海之波”的太极境界。打倒左倾冒险主义(无师自通)!打倒右倾机会主义(真传就是一切)!打倒历史虚无主义(太极拳要科学化)!打倒泥古不化的复辟思潮(古人境界不可逾越)!

l         内在的平静很难做到啊。自身的太极还有融入自然的太极也很难体会和把握。外形无论如何的松沉平和,如果心神无法安详自在,仍然无法勘破门径。只不过是站在太极外面从不同的角度看太极而已,根本谈不上太极的体会,前辈所留下的太极的感悟也只是他们自己的。练拳的朋友们,往往忽视形或神(外或内)的统一。其实也没有什么外或者内,只不过是我们后人硬性分之罢了。

l         得意忘形---〉有意无意。也是松身和松心的过程。很难!从形入手,但是不能执著于他。

l         由武入道,太极不过一种方法而已,什么形都是过程,都不过是入道的媒介。

l         定步推手是过程。脚下无活,打不得人。我老师说,……既不是接手,也不是彀着打,而是用身法赢人,这里就有步。她是不给手的,等你见到手,那你已经处于险境了!

l         杨式太极拳的修炼夙以神意气为主旨,重意不重形,……

l         学拳如修佛,缘与不缘总是与福分息息相关。人与人间微妙的感觉亦是那么错综复杂,愈想单纯愈趋繁琐。处在瞬息万变的今天,真想象那些境臻圆熟、一心向佛、别无所求,终日一食足以果腹充饥的苦行僧,心能静如止水、空灵无物;练拳若能至此,则无我无为。

l         :铿镪坎镗为意,余音绕梁为神;

    :局部攻杀为意,统观全局为神;

    :力透纸背为意,龙飞凤舞为神;

    :精雕细啄为意,画龙点睛为神;

:轻重缓急为意,虚实巧拙为神.

l         劲有盘旋,式有开合,神有喜怒

我今天打拳第七遍和第八遍的时候(我现在每次打十遍),忽然有一种类似怒气的东西出现,(想起了黑暗的旧社会,嘿嘿),想起了老毛说的话,"横扫一切牛鬼蛇神",还有湖南人的口头语,"老子不信邪",还有许士友将军的口头语"活着干,死了算",摆脱了生活琐事的许多杂念,结果拳风有变化.归结而言,劲有盘旋,式有开合,神有喜怒.劲有盘旋,好象手脚盘旋,手成瓦棱掌在上部盘旋,脚似乎象某种勾盘的意思在下部呼应.式有开合,好象在每式起承转合之际,有身体卷起来再打开的感觉,膝盖和跨为主.在这种手脚盘旋和身体卷展之中打拳,味道和前面打拳不同了.我觉得这变化的触发点是我打拳时忽然涌出的一股想摆脱一切束缚的怒气造成的.我记得,邹天兄和李伟兄曾经讨论过是,"神紧体松"还是"神整体松"的话题.我觉得,神怒----神紧----神整,可能是一种东西不同发展阶段的表现.太极讲神态舒适安详,我没想到,神怒会有一种让拳更进一步的作用.

l         太极拳有五重拳架.花架子,双重架子,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架子(进入太极),动中求静架子,空架子.

l         犹龙太极猫行步是拿脚往膝,拿膝忘怀的。在转动时都是一只腿屈膝半蹲,放步轻迈时臀不尖,脚不双重。身子抟成一团,象球。讲究鹿伏鹤行。老师说,两脚出没如兵器,拿得出去,还得能拿的回来。如此才是功夫。再者,“四气”是四路拳法,“一气”属功法,“二气”属拳法,“三气”属腿法,“四气”属技法。她的动多是一条腿拿起,另一条如练时站立那样,而使身体转。静时大多是脚下一条线,就是后脚尖和前脚跟在一条线上。两膝重合,护裆。由静到动仍如从前。所以说她走的是点,而别家走的是面。再者犹龙太极的手法很多,如起式据我所之就有三种练法。而她的“手”和杨式与陈式都不一样,与陈式正相反,比杨式更外缠。这些都是犹龙太极的特别。

l         记得芗老当年评价太极拳时曾表示:看到世面上一般太极拳和听说这就是三丰所传太极拳时,曾有鄙视三丰先生之意,先生说:”后来读三丰先生全集,始知先生乃为一贯大道之先进,已深入法海,博得要道“。芗老最为推崇的也是三丰名言:离开已身不是道,执着已身事更糟。

l         芗老以“王国维先生三境界说”谈”桩功境界“部分言论供参考:

    芗老曰:持桩需经过三种境界,体认有得,方为功夫。所谓境界,即持桩时所有心理状态和生理状态也。盖心理作用与生理,生理作用与心理,交相辉映也。

    清末学者王国维尝曰:凡成事者需经历三种之境界,一曰:衣带渐宽终不讳,为伊消得人憔悴。二曰:昨夜西风雕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三曰:众人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习拳亦如此。

    持桩第一境界,从心理上讲谓之:不悔。学者需坚信不移,有百牛挽之不动之决心,从生理上讲,坚持百日即有感觉,坚持三、四年即觉四肢膨胀,手足发热,有灌铅之感.....,四肢阴阳面均有灌铅之感方为有得。

    持桩第二境界即为”望尽天涯路“。此时需信天下拳道之妙,为我独尊,而他家所无也,从生理上讲,持桩5-6年,即觉两耳膨胀,手足发热,眉宇鼻梁觉如有物在内鼓动,颈项挺拔有如顶上有大绳吊引,头皮发胀,毛发飞涨,觉如大石压顶之感,此即持桩时头直顶竖之功也,同时上肢之感逐步蔓延臀部及小腹,至四肢之感有日增焉。至此境,即觉天趣盎然也。....

持桩第三境界,从”生理“上将谓之“回首”,此明本能活力如蛇,“神庄意静,弹指挥手,无非天籁。回过头来再看,十年来所操各法,皆如弊履,理应弃之而不惜,初步所练即为正果。从生理上讲,持桩十年左右即觉腰脊有膨胀之感,此种感觉直达各谷道臊根,即觉整体如铸,身如灌铅,肌肉如一,毛发如戟(此为意拳四如之境界),行走步似趟泥,抬手锋棱起,身动如夹浪,.....至此,动则自有奇趣横生之感.....技击之资备矣(先生强调以上仅为个人体示所得,在于学者,或有不同,或有时间长短,对见效不著者,需求之于已身,并请教高明)

l         我总是认为太极分两种,一种是后天太极,一种是先天太极。这两种好似禅宗的渐悟和顿悟一般。前者要积量而变,重步步循序;后者是突然产生一种认识灵感,而后再以此为轴做中心精进。

太极杂说31
2009-04-06 09:59

l         一开始的时候就想觉得气好玩,那时气在身体里运动的时候觉得很有意思,但时间久了,由于没做好静的工夫,头上就象有块石头似的,好重啊,好不容易顺下来,才好一天,那知道又上来了,在此的过程里。我对其三关说说,原来的时候,看书上说,心里认为通了就通了(穴位),一开始我也没在意,但到气走周天一段时间后,发觉有段时间有股气来在尾闾那里穿来穿去,小震小震的,但那时我搞不懂,所以也就没在意,还在继续走周天,此现象过了一段时间就没了,在后来,在命门的时候,气从那里过好象平平的,一段时间后,有股热力从尾闾直上到命门,导致命门处好热,但这时我没没在意思,想这是自然的现象,也过了一段时间,也就是头上很重的时候,搞的我好难受哦,有一天,实在太气了,决定来硬的,我聚气顺周天向上走,当走到玉枕时,发觉好难过哦,平常走周天的时候都没有此相,但头上也太不舒服了,那时我也不管了,什么也没想,只管硬过,一段时间后,只听到“啪啪”的几声,好象是骨的声音,接着是象打雷似的,轰轰的,就在这时,周天的气突然过了玉枕,而上到百会,是此周天明朗了,也是因为如此,我才知道原来这时我才是过了三关了。反而下任脉的时候只是在心脉的那里有点难受,到此时方明白什么才是通,但都只是对现在的境界而言,也是因为如此,每当行周天的时候,方感受到那种舒心的感觉。

l         意在下丹田,是周身丹田的必不可少的途径.下丹田是气行周身的 "中转库".也是陈鑫著述的; "屯兵处"意思.

l         请注意一点,神为意之母,神注意的地方,才有意念产生的可能,比如我们炼桩可以达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就是因为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在体内,当然这股注意力越弱越好。注意力在体内关注什么呢,这可能是炼内家之人最关心的问题,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李雅轩讲的是大松大软,最后达到虚无境界。用大松大软这个方法本身是对的,但没有具体指出锻炼的核心(神守的核心),只知道我全身松透,不知道我全身那里是主动,那里是被动,容易造成该主动的地方不主动,而被摔动地方变成了主动,(这是人的本能习惯),容易进入散漫,所以没有基础好的人,很难有所成就,我的前八年在成都学拳归来,基本也是讲究大松大软,最后功夫没上身,根本上犯的就是这种错误,希望有心的人注意,以免重走这条路。按我现在的老师的观点,要神守尾闾,意在丹田。意在丹田,不是无所作为,而是配合着动作,包含各种灵机,其中当然包含着大松大透,最后达到我意在人先的神明境界。

l         气贯全身是全身都有一种磁力的感觉,松而柔韧,好像一根弹簧秤用东西挂在上面或把它拉起来,它的内部就有弹力,内劲跟这差不多,不好描述。但对气的理解关键是下面这一段,气是意之末梢,有意才有气,所谓的七情六欲实际也是意念变化在体内产生的结果。所以有全身在意不在气,在气则滞,因为那是末梢,我们不能舍本求末,该来就会来。

l         骨的松散,站无极桩时,意想骨关节处分离脱出,意只是微微用意,不可太在意,又不可忘。久之自然骨松。站的越久越好,没什么秘密,只是纯心行去,自然道理。

l         静可静中取静,也可闹中取静,看你的心能否静下来,比如夏季,急燥了大汗淋漓,心静了自然凉快.气功初学,欲求密室,宁神调息,渐入状态,谓之入定.然入定可闹中取静,只要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嗅而不觉,触而不知便是入定了.静心亦可闹中取之的,其理相通也.

l         太极拳不是力大胜力小,而是意快欺意慢。其中用太极拳的丹田缠住对方,也是拿稳对方,在螺旋当中,使自己处于最有利的位置,对方则处于最被动的位置,自己用点小力,则对方就已跌倒出去。所以有劲以储蓄而有余,也就是说我刚储蓄好姿势,劲还没发出去,对方都已经跌出去了。

l         我一直怀疑意守或强调丹田的方法。原因不明。我觉得身心放松,神气交媾,自然会点亮身体的能量中心,包括下丹田。所谓丹田火炽,绛宫月明,泥丸风生,谷海波澄。

我觉得全身性的感觉更对,不管丹田比较好。我听一位老师傅说过:气存丹田----气散丹田----浑身无处不丹田----丹田上手的太极拳练法。我猜想一开始即形神相照,浑身无处不丹田,也可能可以。我虽然打的架子是陈式老架,但拳理更倾向于松散通空的路,而不是丹田内转和有意训练缠丝。

l         若呼吸练至下行,直达丹田,久而久之,心肾相交,水火既济,火气不至炎上,呼吸可以自然,不至中部而返。如此方谓之内外相通,上下相通,气自和顺,故呼吸能达下部。气本一也,误以为两个,其弊亦与不通等。子舆氏曰:求其放心,放心收而后道心生,亦即道家收视返听之理。”

l         推手时要发放对手,前提是沾粘住对手,然后在对手不知不觉中,自己把对手的劲卸到脚底,然后用劲于脚起,主宰在腰,形成于指的方法将对手放出,这个过程是在运动中完成的,不能有滞涩,停顿,棱角产生,必须一气呵成,恰到好处,同时自己要支撑八面,脚底生根,防被采捋.

l         體用全歌

太極拳。十三式。妙在二氣分陰陽。化生千億歸抱一。歸抱一。太極拳。兩儀四象渾無邊。御風何似頂頭懸。我有一轉語。今為知者吐。湧泉無根腰無主。 力學垂死終無補。體用相兼豈有他。浩然氣能行乎手。掤擠按採肘靠進退顧盼定。不化自化走自走。足欲向前先挫後。身似行雲打手安用手。渾身是手手非手。但須方寸隨時守所守。

l         任何有根的都能被拔起。所以有体用全歌“涌泉无根腰无主,力学垂死中无补”。

l         根有死根与活根之区分也.如理解为死根,则会力学一生终无补的.就象停着的汽车,与开动着的汽车一样.

l         太极首要者是静心,能静心就能入定,能入定就能松透,能松透说能通畅,能通畅就能虚空. 推手时能静心更重要,能静心便能听对方心,就能知对方心曲...

l         何谓整劲?整劲既是节节贯穿.能节节贯穿,则能一处着力而无处不着力,一处松柔而无处不松柔.举个例子,一个密封容器里面装满了水,然后用活塞挤压里面的水,不管容器是什么形状,活塞从哪个部位挤压,活塞的面积大小,压力的大小,水都在同时间把力传到各个地方,包括容器的壁和水的内部,活塞一旦撤力,则所有的水同时无力,这就是节节贯穿,对力的反应则是整劲.发于足,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就是说节节贯穿,就是整劲的描述.体会整劲,必须体会贯穿.贯穿在发于足而到臀甚至到腰,是比较容易体会的到的,只要多练习一下揽雀尾,姿势正确的话,很快能有足发力而腰臀立即感受到力的体验,但是由腰臀而形于手指则比较困难,这是因为下肢长期受大力,和腰胯联系比较紧密,本身贯穿的比较好.要举例说明的话,该用玩具蛇来比喻.玩具蛇是一节节的,可以盘曲.用手抓住蛇尾,然后要使蛇呈现各种形状的话,会发现离蛇尾越远的地方越难控制.怎样控制蛇头呢?呵呵,全凭心意用功夫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