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杂说46-47-48-49-50

 道,可道;非常道 2011-08-30
太极杂说46
2009-04-06 10:13

l         求证难,并不是技术困难,只是机会难得.一旦有机会交流切磋,你的东西就全得到证实.

l         太极拳发展史上的一重要的技术和理论进步是有武李二人完成的,由于武李二人的努力,太极拳才逐渐走向艺术的层次。

l         太极拳本身是一套补实的,有自己特点的拳功体系, 无需其他的气功扶持使其更完美. 它不同于大成拳以站椿为主要训练手段, 它讲究活步椿的练习, 拳諺有: 拳打千遍,其理自现. 拳打万遍,神灵活现.太极拳就是要在大自然的空气中练习, 在一呼一吸之间长功夫, 在行拳走架中体会劲由内换, 意动气动, 一动无有不动.

l         也就是那种性格内向,静的下心来,不愿出名而又单纯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高手。

l         习练时间不长,但已经体会到自己发力时的变化,比如平时偶尔一握拳,以前是力在手和臂,这两处是紧的,现在是手送身紧,感到全身的力在整合。

l         杨澄甫输给万籁声一事我在一本杂志上看到过,那是万籁声偷袭而出的一场把戏!据说万籁声很崇拜杨澄甫想拜他为师又想试试他有否真功夫,在一个早晨见杨澄甫正起床在门口刷牙,万籁声趁他不备双手突然向杨猛然推去,由于根本就无防备的杨当然被很冤屈的匆了几步差点摔倒;这事出现后,很多老拳师前辈们都批评万做此事太不应该(包括万师杜心武),分分要万向杨师赔礼道歉呢,最后迫于无奈,万还是向杨赔礼道歉而告终。

l         我理解撑命门的目的是要让气贴背,把气沉下去。从形式上看,要有虎背熊腰的意思。气沉下去,才能不倒翁,重心落实在基座,上虚下实,行拳时才能动如江河,静如山岳,有帝王之相,有大将之风度。

l         練拳走架每完成一勢,要細細體會是否做到提肛收腹撐命門,即肛要提收,腹要縮收,掌开命门,让氣貼背。一定要让气先沈下去,然后再接下一个式子。这就是我认为太极拳要慢练的原因。

l         練拳秘決:

    提肛收腹撐命門。

解釋:練拳走架每完成一勢,要細細體會是否做到上點,即肛要提收,腹要縮收,氣要貼背。練太極拳要慢,關鍵在此,目的在此,好處也以此。

l         发劲时,腿脚由地面的反弹劲是直劲不是复合劲,太极拳的特点是要用好复合劲,即腿脚蹬地的同时,根据与对方接触点的实际情况加上螺旋劲(左旋右转,上翻下滚),实际上就是位移加旋转的球体运动,这还不够,发劲的瞬间,除了腿部的蹬地外,其腰部、双臂同时展开这就是所谓的爆炸劲。现在很多练太极拳的,一是由于推手工夫不到家,掌握不好在和对手接触的一瞬间不是顶,就是软,不能避实就虚,形成人背我顺的事态,感觉不到发劲的最佳切入点,所谓听劲不灵,一味发劲,即使将对方发出,起码也承担和克服对方劲力的百分之四十,自己实际发挥出百分之二十的功力。理想的发劲是能发挥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功力。二是发劲的劲力不整,也就是不合,蹬腿和腰部、上肢发劲不能同步进行,腿先蹬地,上肢再发劲,有先后,容易造成引进落实的后果,即使将对方发出去,也是推出去,发劲不脆快,效果不理想,这种烦恼是许多玩了多年太极拳的“高手”所共有的。

l         傅钟文的扬式81,有两种(只是口授没有有力证据),一种是守中带攻的,一种是攻中兼守的.

l         心在腔子中。

l         《浑元太极内功及散手》中讲的腿脚由地面反弹的劲,以此击倒对方,这个反弹劲假如被对手所用,则会被动. 因此不光要有反弹劲,而且要配螺旋劲,这样才能更好地发人.

l         下丹田注重肌肉的屈伸、升降、沉浮、稳固,以调整自身的重心与平衡,是力的主要来源。中丹田则注重肌体的开合、收缩、膨胀、蓄放、打发,是人体的神经中枢与传递的中心。

    含胸拔背与舒胸展背是下丹田与中丹田作用的体现。因此二者不可偏注一方,更不可分割开来,否则将会影响上下完整,支撑八面,机动灵活的动作,使身体迟缓.僵硬,即不能化,又不能打,产生双重诸病。

    在与敌交手时,只要全身放松,不紧张,一搭上手,身体如通电流,对手只要用力,我即沾粘住内吸用力者,“散之成气,聚之成力;散之无形,聚之有形。对手有动作有形就有力,我只要放松身体,用不断变化的接触点将对方的来力,通过皮肤毛孔、穴窍等吸入体内进行气化,好似向我体内不断充气。同时,我将气由上而下地降至地下,与地气相接,然后身下沉,足腿迅速下蹬由地面向上反射(如跳高、跳远等起跳的反弹原理)而形成的作用力,骤然向对方冲击,便能够轻易地将对方击倒。这个全身整体力的形成过程,仅仅在呼吸开合之间便已告完成。

功夫愈深,反应速度愈快、愈短,愈灵敏阻力也就愈小,劲也容易发透、通畅,效果就愈好。

l         练武秘诀只有两个字,即“炼”和“悟”,芗老用“不要浮聪明,不要笨用功”说明,很形象。

l         人才确实非常重要,一个门派,如果得不到人才,真谛难免失传,不是老师不教,是人才撑不起本门派内涵,而使门派逐步衰败。所以古人有求贤若渴之行为。也只有求贤若渴的门派才发展的好,家族式传承难免衰落。

l         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

l         我与别人推手时,一般顺势而为.但也有不顺势时,那就是发劲,靠功力发人,但这样耗能最大,不是最佳方法,所以善太极者收也.

有一次,遇散一拳友(少林派),他见我推手说:这有何用你搭我手时,我起用腿脚,早把你踢倒了. 我说不如试一下,他手与我搭上后,始终没能提起腿,一旦提腿就被跌倒. 这就是粘沾劲的功夫.

l         太极拳是一门艺术,而散打只是一种技术。技术和艺术有质的不同,对从学者的智力要求和时间要求也不同。如同中专和研究院不同。技术短时间就可以掌握,而艺术则是终生的追求。







太极杂说47
2009-04-06 10:14
太极始于无极,身体松静到了一定的程度自然就会有动,动静之间也是阴阳消长的。刻意的循经走络是不对的。太极的开合与吐纳有一定的关系,但那是很自然的事情,且每个人的先天条件和后天环境的不同也会有很大的差异。练拳的时候一些东西不可强求,自然一些,比较好。
太极图的的确确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好东西。无论用道家的阴阳理论还是马列主义都解释得通。用唯物主义来理解太极图也会成为将来社会的一大主流,太极图,又称“太极鱼形图”和“太极阴阳鱼形图”。该图确实像两尾鱼相互戏抱在一起,其中一尾是“黑鱼”,也就是“阴鱼”,而另一尾“白鱼”也就是“阳鱼”,两尾鱼十分动感地合抱在一起,它体现的是“阴阳合抱”这层意思。而两尾鱼的鱼眼部份较为特别,较为有趣,也是“图眼”所在。所谓“图眼”,是说它们是整个图的活性所在,灵性所在;有了它们,图就活了,就有了妙义。正所谓鱼无眼不活用唯物主义来理解,阴鱼眼是白色的阳鱼眼是黑色的。正是马列主义当中的:“事物之间存在的矛盾”“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鱼眼的位置又是在鱼头(以圆心向相反方向延伸的两个半圆)的中心,恰恰可以理解为事物的发展是以矛盾为中心的这一科学论断。
    再者从数学上讲无论是在积分还是几何上讲这个图形都是规则的。面积上白与黑是均等的,相互关联。这就是包罗万象的“太极图”。
    太极理论认为:太极图是一个圆,混沌未判之前,即宇宙形成之前,整个宇宙像是一个大雾团。自然形成的气(浩然正气)。那么也就是承认了世界的构成基础是物质的。简直就是几千年前的马列主义论断。在古人的理解中,“方圆上下之为宇,古往今来之为宙”,“宇无边无际,宙无始无终”就可以看出在古时人们就已经看出宇宙的构成是空间(“方圆上下之为宇”“宇无边无际”)与时间(“古往今来之为宙”宙无始无终”)的集合而这一套理论在本世纪才被爱因斯坦写“进相对论”里。即便是今天,也很少有人认识到世界是“四维”的,至少人们还没有发现第“五维”是什么?
任何一个学术领域都是从已知了解未知,太极正是这个世界的最好的诠释。太极是个好东西。
练太极为好好活,好好死. 很有哲理.
陈正雷,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陈氏十九世人,大专学历,陈氏太极拳第十一代嫡系传人,中国当代“十大武术名师”之一,国家武术高级教练 ,现任河南省武术管理中心副主任。他出生于武术世家,8岁开始习艺,师承伯父陈照丕研练家传陈氏太极拳,后再承堂叔陈照奎深造。平日练功刻苦勤奋,功夫深厚纯正,理论研究颇具造诣,人称“太极金刚”。70年代以来,他多次获省武术运动会太极拳、剑、推手比赛冠军,蝉联两届全国太极拳大赛冠军,获得两届全国武术比赛特邀表演奖和观摩交流“金狮奖”。他传拳20余年,弟子众多,遍及祖国各地,其中在全国和国际比赛中获金牌者达35人次。1981年后,他多次参与国际武术文化交流活动,历访日本、美国、马来西亚、法国、瑞士、意大利及台湾、香港等地区,讲学授艺,直接受教者逾万人,可谓桃李满天下,被国内外五十多个武术和太极拳组织聘为顾问、名誉主席、名誉会长等职,并组建温县陈氏太极拳研究会任会长。他理论研究成果丰硕,有多篇论文发表于全国各大武术杂志,他的著作《陈氏太极拳械汇宗》一、二、三册,《中国陈氏太极拳》教课书和《陈氏太极拳养生功》以及电视教学系列影片,广泛发行于国内外。1992年被编入《中国人物年鉴》,1994年第三届国际太极拳年会评为太极拳大师,1995年国家体委命名为“全国十大武术名师”。
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是法则.仍用球的概念理解,做太极球越小越好,用于推手吞别人劲时越大越好; 也可理解球内压力是正压还是负压,意识上与形体上做到正压中有负压,负压中有正压,根据需要正压做无限大,负压做无限小,或者反之...即开中寓合,合中寓开...
“松紧互为根”,如果“松”指“开”,“紧”指“合”,那么“松紧(开合)”确实就互为根了。
所讲即是太极中的虚灵劲--欲飞而先伏翅--欲发先收...抽象点说 :太极是空心球,内部充气,表面张力到处一样,即使压成扁的,内压与张力仍一样,(体积不变前提下)如果内压增大体积不变,表面张力就变大,反之内压不变,体积变大,则表面张力变小,太极则要求表面张力与内压相匹配,即将展未展,似松非松.也就是着到何处何处太极.
松,空,紧的关系我认为:松空即为行气提供通道空间与压力,表面张力即为紧.内压与表面张力为对立统一.这与陈鑫描述的"膨胀,浪卷"似乎一致.
两股往里夹是指胯练合8字时的过程,用气推形松腰合胯节节贯穿,就是松柔的过程,练拳回不到原地方,不要去管它,“拉腰弓”就好像“鱼摆尾”。
太极图的拳术意义
    阴阳鱼组成的太极图中,有太极、形意、八卦、大成等拳术真意,
    对太极而言,真意在太极图中的阴阳鱼交界线——S型曲线,从运动形式及劲力来讲,古老太极真传为弧形运动的缠打柔化之拳,棚劲为根,动作走S型螺旋,即洪均生所说,太极拳炼棚劲,动作走螺旋;从拳理来讲,太极拳讲守住阴阳交界的临界,即S线,此线是阴阳交界瞬间过程,有对持,太极拳论开始即言: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极,阴阳之母,即说太极在阴阳动静之间的欲动未动,欲静未静,欲阴又阳,欲阳又阴等等,太极拳练时的一些拳理、要求均可由此引申。
    对形意而言,真意在阴阳鱼眼的直线连线,从运动与劲力而言,形意走直线,讲究阴阳转换,松紧瞬间转换,最典型代表为形意真传老三拳之劲力形态;从拳理上讲,形意拳论中六合等均较太极八卦来得直接,强调阴阳转换之合,形意拳论提顿吞吐、沉托分闭等等说法均可由此由“阴中心”到“阳中心”的直线过渡,瞬间相合而引申发展。
    对八卦而言,真意在阴阳鱼外圈,从运动形式与劲力而言不言而喻,从拳理而言言,也不离圈中之阴阳。八卦真意在圈中的阴阳鱼交融,与太极所不同的是太极太极真意在阴阳鱼的临界,读者可细细体味。
至于大成,真意在浑圆,在整体太极图,但又接近无极向太极过渡时的太极图内函,其运动形式主要强调抱起浑圆桩,撑起浑圆架,无招无式,浑圆而行,随意而为,发浑圆爆发力,无棱角方向,触之即爆发等等。
武禹襄說:「似鬆非鬆,将展未展」,是指勢架隨時保持在「氣爆的臨界點」,並不是指「鬆緊互為根」。
    「鬆、緊」如果是指「放鬆、僵硬」,那麼僵硬不鬆的「緊」,絕對是錯的,因為任何拳術都不可能會愚笨到主張僵硬。
    「鬆、緊」如果是指太極拳的「極柔軟、極堅剛」,則「鬆緊」仍不能互為根,而必須以「鬆」為根。武禹襄說:「極柔軟,然後極堅剛」,其中「然後」兩字,正標示出「柔」在先,「剛」在後,「柔為剛之根」的絕對不變原理。
    武者擊出的拳,力量越大,則越有威力。任何武術都想發揮「高速度、高威力」的戰鬥技巧,太極拳當然也不例外,太極拳對「高速度、高威力」的追求,甚至比起一般外家武術有更強烈的企圖心。只是階級神明的太極拳大師(八卦掌、心意拳大師也是如此),他們在追求「高速度、高威力」時,發現了與外家拳截然不同,而且完全違背一般人認知與習慣的獨特訓練方法。那就是如果能夠將自己徹底大鬆大柔而達到「極柔軟」的境界,不但攻守時能夠動合無形、反應快速,那藉由「極柔軟」所形成的「極堅剛」力量,更可以超越全靠肌肉鍛鍊所形成強大力量。
    所以,太極拳「極柔軟,然後極堅剛」,是太極拳大師們,藉由大鬆大柔追求高速度、高威力的訓諫方法。只是這種訓練方法,很多人在實踐的過程中徹底失敗了。因為有些人根本無法達到大鬆大柔,因此也根本不能產生極堅剛的力量;有些人雖然大鬆大柔了,卻不會用於出拳擊打上;有些人因為不懂太極拳的「環」(陳鑫說:『果然識得環中趣,輾轉隨意見天真』),即使大鬆大柔了,仍然無法自由自在地運用在所有的勢架上,更無法用在應敵對打上。這也是為什麼大鬆大柔的太極拳,會被視為手軟腳軟的原因。連陳家太極的陳鑫都曾感嘆地說「秀若處女」的太極拳:「世人不知,皆目為軟手。」因此陳鑫才特別提醒我們:「若以神韻論之,交手之際,剛柔並用。」
    在此,武者千萬要注意,武禹襄說的「極柔軟,然後極堅剛。」是指太極拳的「訓練方法」;陳鑫所說的「剛柔並用」是指太極拳的「使用方法」。一個是「訓練方法」,一個是「使用方法」,兩者千萬不可以搞混。有些知名的太極拳師說,太極拳打人時,被打的人會笑瞇瞇,這種拳師就是妄把太極拳的「訓練方法」誤以為是「使用方法」,最後把太極拳搞成毫無威力的健身操,真是罪過。
宗岳門大鬆大柔的太極拳,練成之後,在出拳刺擊時,所擊出的力量,絕不比空手道弱,這就是宗岳門能夠徹底分清「訓練方法」與「使用方法」的不同。喜歡太極拳的武者,如果能夠徹底了解並分清太極拳的「訓練方法」與太極拳的「使用方法」,並在大鬆大柔的訓練中,追求極堅剛的力量,一定能夠完全相信並讚嘆中國內家武學的精深高明之處,自己也能練就一身好武藝,從此將不再懷疑王宗岳、武禹襄等大師,階級神明的太極拳技巧。





 
太极杂说48
2009-04-06 10:15

l         中医与太极同出一炉,中医讲虚实,寒热,补泻,聚散,升降,出入,温清...十四大经脉,奇经八脉,对练拳很重要.陈鑫图说1/4篇幅讲经络...用于技击,,,,闭主要走经脉,重者非伤即亡; 用于医道可治病疗伤.我在为患者推拿过程中,循经络配合内劲,效果很好.只要用太极听劲原理,顺患者经脉膜一遍,病症一目了然.

l         杨式老谚中:谨记(禁忌)丁和八,两股往里夹。

l         谈太极拳,必须明白什么是“太极”,我辈文人学拳,往往不求功夫,而舍本逐末,讲究明理。“太极”是中国道家文化中的一个概念,或者说太极文化是道家文化的内容之一,这也是我为什么在前面说,学习太极拳应该从道家入手才是正轨的原因。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中第一句:“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是借用了传统道家文化中“太极”的定义。因此,讲太极拳应该从传统太极理念出发,明白“太极”的实质和规律才好判读。太极从无极中来,不是无极;太极生阴生阳,孕含阴阳,不是阴阳。无极和阴阳在两端,为稳定态。太极在中间,牵连两端,是不稳定的过渡态。因此“太极”有“化生、对待、流行”三大本质特点。除此之外,“太极”还符合“无中生有、静极生动、无为而为”的三个规律,这里,道家思想是贯穿在太极理念之中的。化生--太极是因应而生;所以要“舍己从人”。对待--不对照无极和有极就没有太极;所以要站无极桩体会无极和讲究刚柔。流行--太极是过渡态,是个过程;永远不要说我现在站“太极桩”和我在打“太极劲”,盘架子时应时时体会“连绵不断、生生不息”。

    理解了这些,就知道为什么说只有太极拳才能覆盖“无、无有、有”三界,才能在太极拳演练、推手和生活中追求太极文化,时时问自己是不是“无中生有、静极生动、无为而为”。而判断是不是太极拳,也要从这里出发。“有中求有、动里取动、有为而为”的“太极拳”,还是不如“无中生有、静极生动、无为而为”的“臭狗屎拳”好些。

“道可道,非常道也,言可言,非恒言也“。本人胡说了一通,还是说不明白“太极”,因为道家思想本身是说不明白的,说明白了就错了,愈明白愈大错特错,恍惚,唯恍唯惚,通过推手等印证感觉,与文字相配合才能心里而不是嘴上明白,心上一悟,胜千言万语,胜蘸干洞庭湖水。

l         没有太极思维练不出真太极,……

l         兵法中的"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下政攻城..." 是太极原理.

l         练太极拳必须要先明理,练气血,练血气,先练哪方面都没有关系,但都要练,阴阳缺了哪一方面都不行。关键是阴阳相合。明白动静阴阳,就会明白天下武术是一家的道理。

l         本无太极,人创有之。始觉有气,后分劲力。劲气流转,宰乎一念。有阴有阳,相和得意。劲形不离,气可离体。由武而文,由文而武。处处留神,行知知行。气雾点点,凝聚成海。大海蒸腾,风起云涌。真积功久,出神入化。

l        

l         注:大都曾听说过玄而又玄的隔山打牛的传说。余曾听闻有类似功能的功夫,且听说这高人活在世上,其功夫是家传的,练功时是不许任何人看的。无条件寻访,即便有条件,怕也难得结果。根据我的理解和体证,倾向于相信这种功夫的存在,也倾向于相信按照余上述“太极论”可以修炼成这种功夫。练成这种功夫当然不能为所欲为(当然不会刀枪不入的,如果说能刀枪不入的话,那也是因为不去招惹刀和枪,刀枪何从入?),怕也是没那个必要了。

l         “本无太极,人创有之”一句中之“太极”,当然不是指“理”(即人身之自然规律),人存,则其作为大自然(大宇宙)之一部分(小宇宙)所蕴涵的理已存,只能去发现、认识。这些认识运用于修身和武用,必须有成体系的训练方法和理论,这些理论和训练方法就是这里所指的太极,我私自以为它不是由无极而生的,这在哲学上很重要,是我们吸取传统文化之精髓并去其糟粕的钥匙所在。人终有一死,人亡则其体证也亡,没有成体系的理论和训练方法,那么虽下功夫苦练而不得其要(功夫流于一般)或者不能更好的继承前人的宝贵遗产是正常的,所谓失其真传(古人真传之功夫到底到何程度?这很难衡量,也无法比较,若想搞清事物之理,可以根据逻辑作一推想)大概也就指的这种情况。并在其基础上得以更上一层楼是不可能的。

    “始觉有气,后分劲力。劲气流转,宰乎一念”一句,这是我已经有的体证,实际上就是刚过陈式太极拳的招熟阶段,可以进入暗劲阶段进行锻炼。 “有阴有阳,相和得意”一句:太极拳作为武术,其中阴阳的概念实在是太丰富和复杂了,私自以为知道了其中很多内容,至于行和用,我差得很远。

“劲形不离,气可离体”一句:我的感觉(体证)告诉我,劲与筋有极密切的关系。气可离体,我曾有体证,曾在太极网发过帖:右手中间三指曾有细密颗粒物射出,但我只有这一次体证,未能再现,也未下功夫去寻找这种感觉------------与我曾有的很强的气感的感觉完全不同。我倾向于相信有物质性的“气”。

    “由武而文,由文而武。处处留神,行知知行。”一句:昨天的留言中已有说明,不再赘述。

    “气雾点点,凝聚成海。大海蒸腾,风起云涌。”一句,可文解,也可物解。作为武解,我虽然只曾有很少一点点的体证,但我倾向于相信这种功夫,其威力如何更是不得而知。就算作我的武学科学幻想吧!大家不妨一笑了之。特别强调一点,我反对有人借之生事,招摇撞骗,若有真功夫,应该是可以经得起科学实践以及具科学精神而少或无虚荣心之人反复检验和体证才对。有虚荣之人跟着附和的情况或许是难勉的,但请大家用科学的精神和眼光明辩,并接漏之。

“真积功久,出神入化。”一句:指从有心练到无心,即应用时一切皆出于天然和本能。

l         太极真言 , 心静如水;

心无杂念,气定神闲;

以静制动,后发制人;

无根无形,万招自然;

心随意起;意随心动;

心动手到,手到意随;

攻其不备,打其不意;

机不可失,分秒必争;

攻敌这弱,防敌这强;

以攻为守,以守为攻;

攻中有守;守中有攻;

攻守兼备;百战不败。

l         力出尖,硬在表面,重里现轻,就是挨打的主,要柔中寓刚,襟里裹铁,面笑心狠,外弱内强。可惜我们许多做法都不如此,都是重里现轻,外强中干。

l         紧松松紧勿过正,虚实实虚得中平。






太极杂说49
2009-04-06 10:15

l         太极从张真人起就不是打人的,是修道的,至于王宗岳等,拳论虽被大家奉为经典,高不可攀,但极不实际,很笼统,从无一人达到拳论所说水平,但气功感觉好的拳手会有类似感觉,但不实际。历史上王宗岳等也没有什么战绩,武禹襄等也不是战将,而是秀才,教书人,以太极求理及游戏而为之,其拳论也是华丽而笼统。蒋发先生,是被陈家收服而为家人,太极战斗力也不怎样,但太极却是使人懂道理的拳,蒋发向陈家学陈家拳,陈家吸收太极之理改进陈家拳(蒋与陈家合影画像时为伺立,即说明此关系),互为补充,由陈长兴而集大成。陈家拳是在保镖、保家护院、剿匪等战斗中打出名声的,是可以战斗的。杨露禅父子以改进的陈家拳打天下,以柔化的太极拳传天下,一为传外,一为府内,是不同的。陈家拳与心意拳,及《纪效新书》所载拳均有渊源,是陈王庭所创。看陈长兴十大要论等无不与心意(形意)相通,陈家又居河南,与少林近,受少林心意把影响并不奇怪。吴图南等认为陈家拳不是太极也不为过,其实拳的名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内容。陈家以前从不称自家拳为太极拳,而是炮锤(心意?),现在陈家拳融合了更多太极东西,叫太极并不为过。并且借用些其传人的传太极的名声也理所应当。现在有创陈式心意浑圆太极,估计也就是陈式易于与心意融合而出新,因本源如此,其他太极就不太易于心意融合。在虽然陈式融合了更多太极东西,但技击功能还是陈式保留最多,看当今太极擂台及在国际太极舞台,能推能打的还是陈式,什么四大金刚、八大战将等等。甭听一些传说,隐士,只要不能上擂台的都是胡扯,有人说的几十人围坐,一闪人就没了,一看人在很远处,这是江湖把戏而已,是隐身术与灵身术,蒙人玩艺,上不了擂台。有些我也会。美国一魔术师还可表演把自由女神隐身,可从中国长城穿墙而过呢,能当真吗?现今有散打擂台、推手擂台,上面的假不了。蒋发传赵堡拳应是改进之陈拳,但太极味多些.

l         太极拳在形式上和架式上有大小不同,精神实质上亦有些大同小异的,太极拳十三式在架子结构上是一样的。太极拳在形式上和架式上有大小不同,精神实质上亦有些大同小异的,太极拳十三式在架子结构上是一样的。 架子分为六段练,第一路注重在气功专练。务使以神滞气,以气运身的。 3 陈杨武三式架势头段的体育拳式 陈式第一路 扬式第一路 武式第一路予备式 太极起式 左懒扎衣 金刚捣碓 揽雀尾 右懒扎衣懒扎衣 棚捋挤按 鞭(朋字应加提手旁)六封四闭 提手上势单 白鹤晾翅 白鹤晾翅金刚捣碓 左搂膝 搂膝拗步白鹤晾翅 收回琵琶 琵琶势斜行拗步 左搂膝 搂膝拗步初 右搂膝 左搂膝前膛拗步 左搂膝 右搂膝斜行拗步 收回琵琶 左搂膝再 左搂膝 琵琶势前膛拗步 搬拦捶 上搬拦捶掩手肱拳 如封似闭 如封似闭金刚捣碓 十子手 手第二步 是练习太极拳架子中六路的一路,是练习行功的气功阶段为行功中最有效验的一段,若将上列各项重复锻炼就等于六路全练了。

    陈杨武三式拳架首段的几个重要拳式太极拳第一段,是气功 专练的一段,首段用过的主要的拳式,以后各段不再重复应用。这是说明这几个拳式的重要性。陈式太极拳的首段,有三个金刚捣碓,两个斜行拗步,一个初收,一个再收,两个前膛拗步。 先上来做一个金刚捣碓开始,到前段中再做一个金刚捣碓,等到首段收尾再做一个金刚捣碓。这三个金刚捣碓是使气一再沉着,左手逆缠由下而上手心向上,右手由上 而下成拳 落在左掌心内,望右手举起右足提起,右手落在掌心同时右足轻轻落地。这是在全身沉着松净之中,周身生物电全部贯通之时。 做一个大虚大实,将身拉斜左边,而重心安定,右手收回,右手心贴近右耳中心,在耳外转一个圈向右开去,将身拉正,作初收名称,不是一个拳式,是双手相合收回了。 立身中正后,双手从右侧向面前,右手上左手下双开前膛,左手运到左边作左下,右手运到正中作右上,向前伸出,同时右手伸出之掌树立,右足被提起,是为前膛拗步。扬式太极拳它将懒扎衣这一拳式,一分为四,懒扎衣棚式,捋式,挤式,按式 ,使人知道,太极拳有四正四隅运用的不同,杨式首段中心动作以五个搂膝拗步,两个收回琵琶。扬式太极拳动作,以左搂膝,收琵琶,左搂膝,右搂膝,左搂膝,收琵琶,左搂膝作气功锻炼的中心。 从杨式特出四正棚捋挤按之后,才知道劲别舆击打的不同,所以人们才专心四正的锻练,但是专练还不够,逐创造四正推手特练。 因此四正在太极拳中更加重要了,不过一个人单独练习四正架子,同样有效,就是祗能知已,不能达到知彼的懂劲而已. 武氏太极拳致力于技击,练习功夫另立专章如行功心解X,都是武氏首创,武氏对于太极拳建立功勋甚伟。 武式太极拳,先做两个懒扎衣,表示四正的朋捋,不做双手的挤按,再以两次搂膝拗步,气达手指,两次收回琵琶,气回丹田,四正有单手棚捋,不做双手的挤按也是可以的,做了两次起达手指,两次气回丹田,已够了,不必多做,可调简而且明。武氏拳架是应用于技击功夫,不是为了练功。所已首段动作比较少一些。(其中X字,看不请) 第三步 应听任病人们挑选,陈杨武三种架式之一种,学习全趟太极拳架子,这是适合并完成医疗体育的整个锻练,在练习全趟架子之先,必须对于全趟架子全部拳式的腰裆,加以整理,以提高疗效 腰之要点曰拧腰,活腰,塌腰。 裆之要点曰扣裆,松裆,合裆(裆应用“月”子旁) 1 塌腰时须合,不合则气浮。 2 活腰时裆需松,不松则气滞。 3 拧腰时须裆须扣,不扣则气散。 1 凡塌腰合裆者为蓄劲之架势。 2 凡活腰松裆者为内气之运行。 3 凡拧腰扣裆者为发劲之准备。

l         丹田总是应向两侧运动。没有使整个丹田上下旋转的技巧,整个丹田上下旋转,只会影响你重心的稳定性,然而,使丹田在一侧运动而另一侧沉下会使你重心稳定。

l         松紧相互依存,正如矛盾的两个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吾辈整日盘架子推手,即是与紧作斗争,以期达到大松大软的境界.

l         所谓“丢”,用“懈”带代替更为准确;所谓稍节劲没领起来,是由于没有正确理解松,片面地追求松的结果。

l         初学者不必过分追求松,一定要追求也是追求不到的。我以为,僵劲通常还是把稍节劲领了起来,僵并不可怕,坚持练习,慢慢地去僵,于是松柔和劲(不是僵力)自然会出现,内气也会有些许感觉。

l         初学者如何去僵?就是不要太用(僵)力,也不可不用力,加上用力的意思,也就是在用力和用意思之间,取其中,或者开始一段时间内用力不妨多一点,再细心揣摩,用心去感觉,这样或许能找到比较正确的方法。

l         我经历过不是松而是丢、不是松而是稍节劲没“领起”的阶段,这对于初学者很重要,……

l         老师在教我拳架时,要求中指领劲,俗称瓦楞掌

l         正架从来不难懂,对拔拉伸练放松,正心正念出真意,苦练巧练是正统。

    杨师澄甫先生说过:太极拳练习时,周身骨节均须松开自然。其一,口腹不可闭气;其二,四肢腰腿,不可起强劲。此二句,习内家拳者,类能道之,但一举手,一转身,其气喘矣,其身摇矣,其病皆由闭气与起强劲矣。我们学习太极拳,必须呼吸自然,才能不会影响身法的自然,只有呼吸自然了,才不会影响身体偏侧俯仰,才能做到顾及要领,按照太极拳锻炼的要领来指导练拳。

    有一句老话,叫做“知多为败”。杨振基老师说过,对初学者有些要点先不讲,讲了反而麻烦。对初学者开始不讲虚灵顶劲,只说头正,眼平视,头不晃动。因为往往一讲虚灵顶劲,有的人头与脖子就硬,这是“顶”字在作怪。也不讲含胸拔背、松腰胯,一讲了有人不是挺胸就是向后窝。一讲松腰胯往往就僵硬。对这三个要求,待练习者到了一个阶段后才说更好。

另外,“气沉丹田”和“挂衣架子”,我想这是一种状态和形状,它不是一种练法。不提气就是气沉丹田,成手后的正架就是一种挂衣架子。等你练至心虚腹实,身体便有重心,无论手足如何动作,重心总在腹,加上穷研腰顶,身形顺我自伸舒。比如揽雀尾接单鞭,便可以上下左右顺逆正反缭绕,右手行到胸前时变为勾手,往下后上提,左掌引导肩胯膝向前,然后单鞭定势。中青年如能行拳至此,其趣味可想而知。






太极杂说50
2009-04-06 10:16

l         太极拳练习二诀。

    其一为:正架第一。诀曰:拳架要正脊椎中,拔节开胯玉堂空,上下相随腰先转,带运全身巧行功。太极拳走架要以脊椎为中轴而中正不偏,然后“纲举目张”,此为练拳之第一要诀。练拳中要有拔开,松开全身各关节的概念。上梢手三节,下梢足三节,中间脊椎节节,前后腿胯都要逐步努力打开之。全身各部韧带均松而柔,能改善神经,肌肉,血管的功能,进而影响和调整内脏功能,则健康情况自然转弱为强。

    诀二为:顶悬气球腰沉松,上下对拔是正宗,双锤尤须分阴阳,两足虚实必须懂。以“顶悬气球”的想象来达到“虚灵顶劲”的要求。腰要向下松沉就象坐在椅子上一样。这样上而悬顶,下而沉坐,自然全身上下分成阴阳而对拔拉伸矣。这是全身以脊柱为轴一个总阴阳太极图也。全身脊椎各关节韧带被拉长,全身的保健主纲就形成了。全身的交感神经系统和有关内分泌等重要腺体也就进入激奋状态而获得改善了。

双锤即是双手掌,要分清阴阳而互争,就象两掌间有根橡皮筋拉着一样地在拳架中不断地伸缩运动,久练而自知其奥妙。

l         老师曾说过:炼精化气易,炼气化神难(不起自起)。

l         理有高下,真法无二。太极一途,阴阳开合。

l         有松必有紧,松紧互为根。

l         练拳应当以腰为轴,带动周身的运动,放松和用力都不是目的,求得周身的整劲才是目的。我对松的体会是开始时两条胳膊如木棒,渐渐能够软下来,变的象两根橡皮条,初时橡皮条内似乎还有铁丝在内,逐渐铁丝也能慢慢化去,整个手臂都能松沉下来。肩关节是放松的一个要点,要仔细体会。松下来之后,会觉得两臂如灌铅,沉甸甸的,虽不用力,但一搭手对方会有沉重的感觉。松下来后,会觉得两臂特别灵活,会逐渐带动使得周身都能活起来。

l         杨式太极拳论中有“撒遍满身皆是手”的说法,松下来后周身的劲力能在瞬间发于周身任何一点,……

l         冯先生近些年来大谈养身是有原因的。马来旺老师曾谈过冯先生和库玛的恶战:库玛是全美自由搏击冠军,虎背熊腰,精通在中国武术。当时库玛从上海虹桥机场下飞机,一路由南至北打过来,比了二十几场,所向无敌,包括一些名家都输给了他。到北京后,体委紧急将冯先生从电缆厂调出。与库玛的一战,可以说是惊心动魄,冯先生脚上的一个大脚指甲被库玛跺裂成几块,肩下也挨了一记重拳,事后皮肤都成了紫色。但冯先生硬是挺了过来,将库玛摔出去五、六次,才让库玛心服口服。可见玩技击,特别是与人真刀实枪的较技,对身体伤害很大。但是作为传统武学文化,又不可以不继承。每次到冯先生家去,他对我们总不离大谈养身,马老师偶尔会插一句:您的名声敢情是谈健身谈出来的?。冯先生眼睛一瞪,说:还就你小子敢跟我这么说。冯先生时常也对马老师说:要把架在我脖子上的东西传下去。的确,失去了技击也就失去了太极拳,只剩操、桩或者别的什么了。

l         冯先生说他练的只是小学功夫,这不仅仅是谦虚。要是一个人从小象上学一样练武,每天练习6小时,又有高手的指点,修炼12年,会达到一个什么水平呢?要知道对于学校的学习来说也就是中学毕业。

马老师说,冯先生的功夫常人只要从小练都能练到,但他见过几个高人的功夫简直不可思议,就不是一般人苦练所能练成的,比如有个叫陈有生的奇人,八十年代初门惠丰曾请他来北京体育大学,几十号人明明见他坐在椅子上,一转眼只见黑影一闪,人就已经在身后四五米外的横梁上。他头上顶了块巧克力让门小虎来拿,老人家一动不动,二十来岁的小伙子却怎么也近不了他身,内功已经到了神妙的境界。陈有生要是现在还活着,已经年过九旬了,据说他的一个侄子得了他的真传。

l         松在内,是血气骨肉的彻底虚空; 柔在外,是身形动作的运转无碍。

l         没有松, 就无法粘黏; 无法粘黏, 就无法和敌人融合; 无法和敌人融合, 就没有太极拳。 ---------以为仅有松是不能做到和对手融合的,必须加上“散”才能和对手融合;以为只有“松”,如果内气充足并溢于表皮,仍然可以做到粘黏。

l         你的意识要放松,气血才不会往上冲,才能神静; 你的全身要松至虚空,重心才能下沉; 你的肩膀要放松,战斗时才不会上重下轻, 你的丹田要放松,气息才不会上浮。 你的呼吸要放松,战斗时才不会将重心吊起。

l         你的身体要松到没有身体, 你的骨头要松到没有骨头, 你的意识要松到没有意识, 你的力量要松到没有力量, 你的重量要松到没有重量, 即使这样,你的松仍然不够, 因为仍然有高手会比你还松, 若想成为绝世的武者, 不松是你的敌人, 先打败它你才能胜过对手。 武者不是败於对手, 是败於不松。

l         你不可以告诉自己放松不容易,更不可以告诉别人放松不容易,放松不易是错误的心里暗示,它是一种错误的指令,它会命令你的头脑,也会命令你的意识,叫你的身心永远不能放松。

l         养生架不断开,含回来,神意内敛,养的是精气神。养生架是本钱;养生架是技击架的后盾。太极拳都是练大使小,都和本种拳的手法或小架子有关。望多练养生拳,少练技击架,比例应是31

l         原始的内家拳中,仅山西戴氏心意与道家功法结缘,以守洞尘技为谱。太极拳之称始于杨露禅成名之后,陈王廷从未将自己的拳冠以太极之名。

l         用一个碗,里面放两圆球,就是一个太极图,里面两个球的接触点就是S线,练拳推手就是找出S线。

l         纵向松透,横向圆散,虚灵在中。

l         意是君来骨肉臣。意是指挥阴阳的,阳是从根节往梢节上松,阴是从中往下散,可以从水中波纹着想。

l         在三维解剖的角度看,首先把每节脊柱拉开,在脊柱的横截面上产生高低落差,高的地方开中寓合,低的地方合中寓开,另外中气从横截面中穿过,不一定在中心穿过,根据需要而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