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太极阴阳学说指导太极拳的实践

 远处的灯塔356 2013-11-15

吴文翰:开合虚实是太极明阳学说在太极拳中的具体体现

运用太极阴阳学说指导练拳实践,首先要真正懂得太极阴阳理论。我说的懂得太极阴阳理论,并不是仅仅会一些名词,也不仅仅是会背诵一些拳论的句子,而是要真正地体悟这些理论。比如,有些人虽然能谈些太极阴阳理论,甚至能背诵《太极拳论》,但是,他并没有懂得这个理论,并不完全知道太极拳虚实开合、阴阳变化的规律,因而他仍然练不好太极拳。

太极拳阴阳、虚实、开合的理论,是有具体的内容的。只懂得这些名词,不知道内容是不行的。知道了阴阳、虚实、开合的内容,还要能够和拳势动作结合起来。比如“立身中正”的要求,是太极拳的基本要求,做到这一点,要求头顶百会穴和尾闾成一条直线、两个肩井穴和两脚的涌泉穴相对应,还要“两肩要平、两胯要平、心气要平”。做到这些,就基本达到了“立身中正安舒”的要求,在身法上也就做到了阴阳平衡、中正不偏了。另外,太极拳是不断运动的,在运动中,要做到“内外三合”,比如做“搂膝拗步”这个动作,左弓步向前,右手向前按。这时要做到手与脚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在内要做到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做到了“内外三合”,也就做到了拳论要求的“阴阳相济”。

太极拳阴阳虚实的变化不仅体现在身法上,更多地体现在掌型手法上。比如武式太极拳的单鞭动作,虽然简单,但是也有阴阳虚实的变化的。我们要明白太极拳拳势动作的阴阳虚实变化。从拳势来说,凡是开展的,都属于阳;凡是收敛的,都属于阴。这是外形上的阴阳。在内劲上,发放的劲力属于阳;含蓄的、收缩的劲力属于阴。这是内在的阴阳。从手型上讲,手背属于阳,手心属于阴;在身体上,胸前的任脉属于阴,背后的督脉属于阳。另外,还有阴升阳降、阴降阳升的问题。比如向前迈步,脚腕放松踏稳,这就属于虚,是阴;脚向上提起时,脚上有了力度,就是实,属干阳。所以,阴阳、虚实、开合等,在太极拳的运动中,是时刻变化着的。这种虚实、开合如何变化,在练习中,你要心里有底;首先要大体上知道动作的阴阳虚实变化,在动作熟练的基础上,再体悟更细腻的阴阳、虚实变化。

练习太极拳,不外乎对“开合、虚实”的把握,这里的开合、虚实就是太极阴阳理论的具体体现。“开合”是指动作,“虚实”是指内劲。“开合”是外显的,可以看到。“虚实”的变化是内隐的,别人是看不到的。练习太极拳,一定要把虚实、开合做好,这样才能把握好阴阳的变化。如果虚实、开合做不好,那么你就不能把太极拳的阴阳练到身上去。具体来说,运用太极阴阳理论指导练拳实践,就是要把每个拳势动作的虚实、开合搞清楚,按照虚实、开合的要求练习拳势动作。武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那、陈式太极拳等各个流派的太极拳动作虽然不一样,但是,开合、虚实的变化是一样的。我们学习太极拳,首先要搞清楚动作虚实、开合的变化:其次,要学习理论,明白了太极阴阳理论,再结合拳势动作的练习,细心体悟,才能逐渐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最后,我谈谈放松的问题。放松也是一个阴阳相济的问题。太极拳的放松,是肌肉的放松,不是骨骼的放松。骨骼是不能放松的,骨骼要越紧越好,肌肉则是越松越好。这里就包含了阴阳,骨骼是阳,肌肉是阴。放松的时候,是阴降阳升。这时,肌肉要像水一样向下松沉,同时,骨骼要向上升,有挺拔的感觉。练习太极拳,骨骼越练习越坚挺,这就是阳实;肌肉越练习越松软,这就是阴虚。这就是阴阳相生相长,阴阳互生互济。太极拳在许多地方都体现了这种阴阳虚实的相生相长。我们要按照太极拳的要领正确练习,就能做到阴阳虚实的相生相长。

曾乃梁:从五个方面把握太极阴阳

用太极阴阳学说指导我们的练拳实践,首先,要在思想上认识到太极阴阳学说对太极拳实践的重要性,要懂得阴阳相合、阴阳平衡的太极之理:要认识到,太极阴阳平衡是指导宇宙万物的运动,也是指导太极拳运动的理论。

《易经》讲:“一阴一阳之谓道。”道,在这里指的是规律。这句话的意思是“阴阳变化是宇宙万物的规律”。理学家朱熹讲:“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这里的太极也是指阴阳。宇宙、天地、万物,都离不开阴阳。陈鑫说:“人体处处皆太 极。”所以,从大太极来说,宇宙万物的变化都离不开阴阳的变化、相生、互补,阴阳是构成一切事物的元素,包含在一个对立统一体中。在大自然中,阴阳最大的体现就是白天和黑夜、雌和雄、男和女。阴阳的交合是宇宙万物化生的根源。这是大太极的概念。太极图表示的是万物和谐发展的理想景象。阴和阳是平衡的,阴阳不平衡,人体就要出毛病,所以,中医的理论基础就是阴阳。再有,阴阳是不断变化转换的,就像昼夜的交替变化,周而复始,永不停息。

练习太极拳,就是要与这个大太极的理念相统一。明白了太极阴阳理论,我们再研究如何练习太极拳才能符合这个大太极理论。拳论说“人体处处皆太极”,就是说人体处处都要有阴阳变化,要阴生阳,阳生阴,阴阳互济,相生相长,相互转化。练习太极拳时,每个动作,每个段落,每个组合,都要体现出这种阴阳相合的太极结构。

其次,我们在练拳实践当中,做动作时,要注意阴阳的平衡。太极拳在运动中,有很多矛盾,比如:动和静、刚与柔、上与下、开与合、升与降、内与外、虚与实、含与展、快与慢等等,这些都要在太极拳动作中有所表现。另外,我们在练习太极拳时,还要考虑动与静的平衡,比如动的过多,会伤身,而过于静止,也对健身不利,因此要动静相随。练习太极拳不能“过犹不及”。在练习太极拳量的掌握上,也充满阴阳平衡的道理。在锻炼的量和强度上,要适中,要适合自己。再比如刚和柔,很多人认为太极拳要有内劲,因此拳打得很硬,刚而僵。有些人则认为,太极拳就是柔和的、柔软的,拳打得软绵绵的,松而懈。这些都是没有处理好太极阴阳平衡的关系。练习太极拳,应该做到松而不懈,柔而不软,大而不散,刚而不僵。这些都是对立统一的。练习太极拳,要符合中和原理,阴阳要相合。太极拳讲究松沉,由松入柔,由柔入沉,由方入圆,由正入整。把这几点做好了,太极拳松沉的劲力就有了。另外,太极拳向下的意念比较多,要求“气沉丹田”,而往上的意念比较少,只有“高探马”“分脚”等动作,意气是上升的。因此,我们要注意升和降的平衡。我在练习时,每次都要加一些上升的动作,比如“闻鸡起舞”——两手手心往上托起,起脚跟,提肛,停两三秒,再往下落。太极拳更多的是阴性的动作,我在教学时,做准备活动中加入这些动作,就起到了阴平阳秘的作用。

第三,很多人练习太极拳注意了“主宰于腰”,而没有注意胸腹的变化。比如,有人总是挺着胸打拳,片面地理解了“立身 中正”;有的人总是含着胸打拳,片面理解了“含胸拔背”的要领。这些都是胸腹缺少阴阳变化的现象。正确的作法是胸腹要有“含展”。因此,我在太极拳的热身功法中专门加了胸腹含展的练习。缺少胸腹含展,也是对阴阳哲理没有正确理解,没有正确应用到实践中来。在“揽雀尾”这个动作中,胸腹的含展非常明显,我们可以多练习这个动作,体会胸腹的含展。

第四,在推手练习中体验虚实变化,感悟太极阴阳哲理。推手时,不能顶,不能脱,要粘黏连随,体现出以圆破直、以柔克刚、以随制变、借力化力、借力聚力、借力打力的太极拳技击理论和技术。这实际是在推手和对练中,体验太极阴阳的变化。

第五,培育太极精神。太极精神充满了阴和阳的哲理,还体现了道德情操和养生的原理。练太极拳,要懂得亲和,懂得包容,有容乃大。太极拳讲究“舍己从人,引进落空”,这就是很亲和的一种姿态。还要自信,就是“中正安舒”,这就是一种自信的神态。亲和、自信、包容、和谐,总之就是“和合”,也就太极阴阳的平衡,体现了太极的和谐精神。“和合”,就是阴阳平衡。从精神层面上讲,练习太极拳,就是要“习太极术,明太极理,悟太极道”。太极道不是学来的,要自己去领悟。练到一定程度,要领悟出太极规律。这样,你无论是练功还是做人,都会符合大自然的原理,做到了天人合一,就能够达到健康长寿。我们如何理解阴阳?如何把太极阴阳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我认为,首先要把拳练好,把人做好,然后才能健康快乐幸福,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赵幼斌:从套路和推手中体悟明阳变化

宇宙是由无数物质元素构成的,且相互关联依存。把整个天地画个的符号,称做无极,意思是这个世界就是个圈,包括了宇宙间万物;再把影响万物变化的基本规律,以符号(图1)来表示,即太极阴阳图。比如昼与夜,夜为阴而昼为阳。而世间万物的关系是此消彼长的渐变关系,就是突变,也是在一定能量的孕育下而发生。因此这个分界线应当是曲线图形(图2)。同时事物总不是绝对的单一的,阴的主体总含有阳的一面,阳的主体又蕴有阴的一面。比如一口井,在寒冬它是温的,在炎夏它是凉的。用符号来表示,太极阴阳图就成了(图3)。这些符号的形成,是中国古人认识世界,揭示物质运动变化规律的哲学思维。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又由四象演绎出八卦、六十四卦等基本内容,概括了天地万物变化发展及其对立统一的原则。太极拳是前人以此原则为指导而发明的一种武术和健身兼得的运动形式,其技理内涵及太极拳理论体系的形成,充分体现了太极拳与阴阳学说的密切关系。

太极阴阳对立而合和运化的理论对应太极拳的关系,概括地说包含有:一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即宇宙一太极,人身小宇宙,天人合一;二是如何运用动与静、开与合、实与虚、快与慢、刚与柔、前与后、左与右、上与下,进与退等矛盾对立而统一的关系;三是如何运用静中有动、合中有开、虚中有实、慢中有快、柔中有刚等矛盾关系。

比如演练套路,预备式,要求立身中正,排除杂念,神形合一。它没有什么动作,但什么动作都可以包括。以老子的话来表 述是蕴涵着“绵绵若存”、“虚而不屈,动而愈出”的运动机理,内含“有无相生”的变化意趣,技术上达到“守我之静,待彼之动”的意识状态。故预备势的状态是抱元守一,动静互寓,因此也叫无极势。

继而运开合,分虚实,演绎棚捋挤按十三势,动静刚柔,皆能以太极变化之理而贯通。比如练拳架要做到“意守丹田”而“周身一家”。丹田在腹内,腹为全身中心,腰为两仪(两肾),此处一动,全身无不动,贯穿两臂两腿为四象,两臂两腿各有两节为八卦。宇宙是一太极,人身亦一太极。宇宙原动力在于太极,人身原动力也在于太极。所以“意守丹田”就是始终要守住人身这一太极原动力来协调四肢百骸而周身一家。拳法中“腰为一身之主宰”、“命意源头在腰隙”、“前进后退不离腰顶”等句,说的就是处处是以腰腹为中心的动作。太极拳所以名为太极,即处处是太极的动作。

无论是练拳架还是练推手,也无论动作如何万千变化,其阴阳互育、虚实相应、前后相对、快慢相随、刚柔相济的感知运化,始终作为最基本的一对矛盾起着统一转化的作用。比如出手作势,为进,为实,为阳,架御对方推来之手,不可硬碰,硬碰则痛,痛则易自伤,也自僵,易被人化拿,此为老阳,易折。若以松弹劲接,存沾劲,具有进可以随,退可以化的活劲,就是刚中寓柔,阳中存阴的太极劲。又比如捋势,由前向后,为虚,为阴。对方按来我一手采腕,一手拿肘回捋。此时注意身体重心不可过后,两手距离也不要缩,过和缩则软,为老阴,反为对方进靠而背。应当两腿后坐时含进挤之机,两手回捋之同时,后手引拽而前手劲向前切,与后手形成开劲,才能有效地保护自己,控制对方:这种捋中含进、含开的劲,就叫虚中有实,柔中有刚,阴中有阳的太极劲。

在认识太极阴阳图及其理论指导太极拳动作和推手的关系时,还要立体地看待空间运动关系。因为太极图不是个平面图,是个球体,是宇宙空间多维体的运动关系,自然演练太极拳也不例外,其运动过程始终呈现着无一处凹凸的浑圆状态。比如按势,两掌推进时不单是两臂的伸展,更是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节节贯串而形于手指的整体运动关系;同时还要存阴阳虚实变化,如右掌与右腰(右肾)、右脚串为一线为右仪;左手与左腰(左肾)、左脚串为一线为左仪,弓步时两仪互为阴阳守脊椎中线向前,两掌则探知对方虚实,而轻重缓急变化掌中生克巧法。这就不是单找自身之太极变化,而是同时再找另一个人的阴阳虚实变化了,甚至还可应对第三个人的。所以人身处处是太极,身外处处有太极。太极拳载太极阴阳之道。

阴阳学说源自《周易》,古今中外学界历来无法给予全面透彻的解释。上述从太极拳角度作有限的探讨,只能是一种学习,所以仅供参考。

梅墨生:太极拳的修炼就是练就丹田混元气

练习太极拳要明白太极拳的道理,明理然后还要得法,按照正确的方法练习获得太极功夫,才能推手实作。太极拳不仅有高深的理论,还能够应用于实战实作,否则,理与法就是两层皮。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练习太极拳,拳理和技法是两层皮,没有结合到一起,往往是说理的单说理,流于形而上:练习技术的只是研究技法,流于形而下。这两种情况都是没能整体地、全面地掌握、传承太极拳。

太极拳的理论是阴阳学说。阴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理念,我们认为它玄虚、不可把握,其实这是认识上的偏差。古人观察天地万物运行的规律,总结出了太极阴阳这个概念。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阴阳相济,阴阳互生,相互转化。这个道理其实并不玄虚。太极阴阳只是个名称而已,太极阴阳的运动则是客观存在的。古代人发现了这个规律,对此进行阐释,成为太极阴阳学说。阴阳是天地万物存在的一种相反相成、互根互用的元素。阴阳相对而存在,太极图中对这一点表示的很清楚——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易经》说: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就是太阴、太阳、少阴、少阳。少阳,是阳之初;太阳,是阳之极;少阴,是阴之初;太阴,是阴之极。从太极图可以看出,物极而反,原始反终。这是道家思想的一个根本的理念。另外,我认为,太极图的奇妙不在于它揭示了阴阳依存、互生互长的关系,而在于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现代人对太极图难于理解把握,这是由于我们的传统文化出现了断层。这也是我们今天许多人练习太极拳,很难去研究其中的太极阴阳理趣的原因。

古人在研究自然和人的关系时,从来不把人看作一个单独的个体,而是用天人合一的观点来看待人和宇宙自然,讲究形神合一。道家的观点就是天人合一、形神合一,因此,在修炼上,道家讲究的是性命双修。太极拳是道家功夫,它修炼的根本是身心性命。所以,修炼太极拳是为了“延年益寿不老春”,不是为了“技击之末”。太极拳是性命双修、身心双修、形神双修,终归是阴阳双修,也就是合体双修——让两种性质、两种功能、两种元素,互相作用,阴阳互根。《易经》讲“水火既济”,也就是阴阳互根,阴平阳秘。

在太极拳界,除了重视太极图外,还重视旋极图(图1)。陈鑫的《太极拳图说》中讲述了这个图。太极图强调了阴阳两仪互根、互生、对称、变化的关系。旋极图被称为古太极图,其最大的特点是中间有一无极的圆圈,然后向外螺旋伸展。古代气功家讲:“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旋极图就表现了这个概念。旋极图中间的圆圈,代表了人的元阳、元气。道家认为,万事万物是元气化生,是宇宙原始之气所化生的。元气,可以宏观到无极,微观到一个点,也就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太极拳的周身一家,与道家的宇宙混元一气的观念是一致的。道家还认为:宇宙是大太极,人身是小太极。因此,古人就有了天人合一的理念。

具体到武功的修炼,特别是太极拳的修炼,更强调的是人身中的一团“中气”的修炼。对于这个气,哲学中称为元气,医学上称为真气,人伦社会上称为正气,在人身中称为中气,武功中称为内气。这种内气、中气来源于古太极图(旋极图)中间的圆圈。修炼太极拳就是修炼这个小圆圈,要让它不断地充足、充沛,形成丹田内气,产生丹田劲。有了丹田气,要保养它,不让它耗散,这样就形成了太极身,成为太极人,也就是所谓的“中气十足,元气充沛”。这种丹田内气运用于外,就叫丹田内劲。太极拳的劲力是由内而发放于外的。对于这一点,孙禄堂先生说:“只在当中一点运用。“这个一点,就是来源于旋极图中间的小圆圈。根据这一点,我认为太极拳是道家内丹功的外功,或者说是动功。你有了这丹田一粒混元气,才算有了功夫。因此,按照道家的修炼方法,你先要得气,然后再得药。气,是我们平常说的气感。药,则有大药、小药、内药、外药。药,是气的更精微状态,是气更充沛的状态,是气的精华。得气,得药,然后用药练成腹内的内丹。这样就得丹。得丹,也就是得道。所以,太极拳的整个修炼程序,是由得气,后得药,然后得丹,然后成道、成仙。这是道家修炼太极拳的程序。

我们今人修炼太极拳,我认为是非常世俗化,非常浅表化,非常通俗化,非常大众化,非常娱乐化,是一种休闲的文化娱乐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当然是有利于全民健身的,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不知道太极拳有高深的理趣所在,不能因此而否定太极拳有对尖端生命科学的追求。因此,我们要从生命科学的高度研究太极拳。

由上面所述的太极之理,具体到练习太极拳,就要强调“周身一家”,要浑身无处不太极。首先,周身要分大的阴阳。阴阳也就是虚实,也就是杨澄甫说的太极拳的第一要义是“分虚实”。分出大的虚实,然后,要做到周身无处不虚实,每一动都要有虚实,一动就要分虚实、分阴阳,一动就要有刚柔,一动就要有开合,一动就要有聚和散。

练习太极拳是从预备式开始的,这是无极状态、混元状态,未分阴阳。然后,一动就分阴阳,这就是拳论说的“动之则分,静之则合”。除此之外,太极拳还要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就 像太极图阴阳鱼中的鱼眼。拳论说“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又说“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如果不是处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环境中,你是很难理解这两句话的。中国的哲学是合二为一,太极拳修炼就像中国哲学一样,不是非此即彼的两分法,而是合二为一。太极拳的关键不在于动而为阴阳,而在于“合二为一”。李经梧老师说:“练习太极拳每一处都要分阴阳,哪怕是微小的动作都要有阴阳。到了高级阶段,要分中有合,合中有分。也就是化即是打,打即是化。要化打合一。”太极拳打手,初学是要先接劲,再化劲,然后再发放。这是必要的一个练习阶段。但到了高级阶段,要化打合一。李经梧老师的拳艺能够应物自然,达到了拿、化、打合一的境界。李经梧老师说:练习太极拳要练成化打就是一个,不能有两个。另外,在推手时,还要与对方合成一体一不仅自己的劲力合成一个,还要让对手与自己合成一个。这样,对手就完全在自己的操控之下。这样,才能“耄耋御众”,才能“四两拨千斤”。

太极拳的阴阳理论是可以操作的,太极拳从理论到实践是知行合一的,任何有传授、有感悟的太极拳家都能做到这一点。练习太极拳,到了一定程度,身体内是有感觉的,别人摸到你也是有感觉的。李经梧老师最爱说的是:“手上没东西,身上没东西,丹田没东西。”还说:“先要练到丹田有东西。”这就是修炼的法门。道家内丹修炼,是先从有为法修炼,然后到无为的心法修炼。有些高手传授给人太极拳,往往是把结果说成了方法。还有人是永远在低层次徘徊,不能进入高级阶段,这是由于他们不认为太极拳是修道之术,总在实体上练习。王芗斋说:“离开此身不是,执着此身不是。”这是道家功夫修炼的真言。我们修炼太极拳,也是这样。只在自身上求索,无法与对手实战;完全离开自身,到身外求索,也是不行的。太极推手,要让对方和自己变成一对阴阳体,这样就能“随曲就伸,借力打力”。你柔我刚,你刚我柔,不丢不顶。这种不丢不顶地承接来力,就是太极拳要修炼的功夫。要练到周身每一处都能接能化能发,化的地方也就是发的地方。这种功夫,说来容易,练起来难,古往今来,能达到此境界的人,寥若晨星。但是,正因为它高妙、高深,才吸引人迷恋太极拳。太极拳的魅力就在于此。

太极拳高手,像杨禄禅、李亦畲等,自身不但阴阳合一,而且打手时和对方在一瞬间也能够阴阳合一。这样,就发放自如,想把对方打到哪儿就能打到哪儿。太极拳的推手,要不丢不顶,两人粘黏连随练习,不是较力,而是体会劲力,是让人达到最大的轻灵圆活的状态。推手,就是训练你的圆活柔化的能力。

总之,对阴阳可以理解为刚柔,也可以理解为动和静、虚和实、进攻和退守、开与合、化和打……这是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对阴阳的表述。阴阳还是相对的,是变化的。我们研究太极阴阳学说,研究太极拳理,不要纠缠于某些名词,然后 做逻辑推理,研究怎么练。古人是没有逻辑的逻辑,直指问题 的核心所在。阴阳是具体的,是我们能够感受到的,也是能够 修炼的。我们先要学太极之理,然后由理入法,通过太极拳技法的练习,体会到身体的变化,然后再感悟到太极之理,进一步理解阴阳,把握阴阳,从而不断提高太极拳技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