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杂说53

 天地虚怀一 2011-08-30
太极杂说53


太极网罗http://www./archiver/?tid-3458.html&page=3



关于双重,先生的解释我不太理解。您说太极必须练成双重,才能解决双重,并认为双重是合,而偏沉是分。而我认为,双重是练太极拳的一个弊病,所谓“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而不能运化者,自为人制,其双重之病未悟尔。”按照您的说法,双重是练拳的一个必经阶段。而我觉得,练太极拳由学架子到日久功深,是一个不断改正错误的过程。只有从初学时就力求轻灵,所谓习拳容易改拳难,可能就是这个意思。

l         劲是力组成,很多说法,劲畅而无组,圆而多变。发劲时力度大小,方向,时间加上本人与对手身心状态,决定发劲成功与否(例如惊之以闭其气,截之以挫其势),但其来处练习者一定要分明,否则就是陈鑫所说清浊不辨。任人横说竖说,不合自然(力学)原理则不入流。
    少林等入手以增加速度,刚性为主,所谓无坚不摧。但往往某方向强度够,另一方向则弱。或全体都强,但韧性不足。虽坚如铁石,但运转不灵。功夫深者朝柔上着眼,所谓刚柔并济,这些都是陈年老调。这 是要强调内劲以刚性掺以柔性而成韧性为高,运行以柔则易变,落点成刚以制敌。
    陈太体认此点,老一路下手便以朋劲为主。如果各位观察过现代钢拱桥,便会知到其构造提供一种预应力(如先将竹杆挤弯,则欲压平前必先克服被预先挤弯而造成的弹性力),能承受高负重。在对拉拔长的要求下,全身九节便渐渐增加韧性,形成五张弓。缠丝劲则更高过抽丝劲,在於除抽丝的拉长,更增加绞转,即固定两点内以圆弧延长绕行路径,筋及骨肉的韧性大为增加,除可产生更大反弹力,抗破坏性也大大提高。所以先哲要求老一路盘架时期要够长,以求产生足够弹性劲。能产生弹劲,节节能贯串,便要求能产生抖劲。李雅轩所说冷快绝伦,也不出此范畴。注意发抖劲几个关节是物理学上所说的节点,是劲传导的限制,也是发劲成功所在。有了朋劲便有了预应力,能延缓形变(受力时),加上抖劲,便是完成「击从何处,何处击出」的先决要件。
    形意站桩首重开展式,便是弹性劲养成。后又再求紧凑,是增加形变以加大预应力。同陈太的胸腰折叠以产生丹田内转,形意也有丹田功。八卦拧转更趋极限,并注意穿透劲(高密度/质地渗入)。诸派入手不同,但希求境界则一。永春,鹤拳喜发鞭劲,但整体朋劲较不足。八极由刚入手,讲究沉坠,撑张和缠丝,异曲同工。
总之劲路不一,理则相同。去芜存菁,少走弯路。

l         不是说招术不行,可是怎么练招?松下来才能练招,否则练了也是事倍功半,效果不好。怎么松下来?先要心静才能松。我相信所有的太极拳爱好者,无论是初学者还是高手时刻都必须要解决静和松的问题,只是层次不同,松静的程度不同而已。但这是一个要领,是通向太极大道的唯一的纲领(但可能不是通向武术和推手比赛的要领)。至于气感,或者比较玄妙的东西,因人而异,即使口口声声不谈气不说玄的练家子,自己练拳的时候想必也是要从松静二字上下功夫的吧。太极合于道,老子又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我看咱们也该虚心一下,想想这话的意思。多谈点玄的未必有坏处,何况玄本来不玄,只不过没有真正让自己静下来吧?

l         在练无极桩时,鼓腰、尾闾中正、虚领大椎、沉肩坠肘。尾闾、腰、大椎成一条直线。意守丹田,气沉丹田,忘掉丹田(气不是呼吸之气)。要的是这个过程。

l         没有双重的节节贯穿是松,没有双重的散是柔,没有双重阴阳相合才是真松柔。

l         无极桩是太极拳套路的基础,无极桩有三种状态:一、在水底走;二、在水中游;三、在水面漂。
做不好无极桩,练拳时,内劲散不开,外劲节节贯穿不到位,上下不能相随,双重劲不好练。练出来的劲,也是断断续续,推手时容易顶、偏、丢、抗。所以,练拳时要保证全身内外要做到圆。圆球滚到哪里都是正直的,要在圆中求动静,开合。

l         劲的来源大略有二,一是桩架上透过形质/状态改变而产生的机械力(包含藉地力,他人力,骨节间互争力,运动产生切线力等)’二是丹田劲(利用呼吸和横膈膜引动气/油压)。各劲应一一练到,但陈太极的确提供一条快速捷径。就是用朋劲来接引得其他劲,在此不详沦。初步习练要先明理,则不走弯路,且盘架中桩架及丹田劲可同时有成。但螺旋劲丛太极拳套上不易练出,以八卦桩功着手较易。

l         无极生太极,太极分阴阳。要想解释太极实在太不容易,但可以从水这样具体事物中去想象理解他。太极拳以柔制刚,最主要还是在柔字上下功夫,要柔,当然首先得松下来,松而不懈,自然就能领会虚灵顶劲的要领,松是往下松往下沉,顶是往上,头顶上似有一线牵引往上拉,松下来松透了自然就沉下来了沉到地底无限深处,往上拉,极细极细的一根丝线在上面拉,整个儿拉起来了,这种状态也许就所说的挂衣架吧?当然若将这种状态保持在整个行拳的过程中,那就不简单了。

l         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进神明。太极拳推手原则是:“彼来打我,彼自跌出。”不是你来打我,我用八法、八劲、八技或各种招法,把你打回去,就算你打赢了,这也不符合太极拳原则。(在这里只谈太极拳)太极拳推手是训练各种劲法、技法、招法,不是互相推出输赢的,各种法都练熟了,会用了,才能练“着”熟。太极拳各种内劲、技法、招法都是“着”熟的基础,“着”是刚刚碰到的刹那间,浑身每一根汗毛都“着”熟了,就懂劲了。人不知我,我独知人,才是太极拳。

l         马来旺老师是以搏击见长,他是从小摔打出来的,而非象我等这样每天练练套路,自我陶醉一番。但马来旺老师的功夫绝非单纯的搏击,许多见过他的老人都说他的劲浑厚之极。马来旺老师走的是浑厚的路子,由浑厚而转轻灵。近几十年来,与各门各派的人交手无数,包括现在的一些太极名家一二十年前未出名时来冯志强先生家切磋,多是由马来旺老师出面摆平,绝大多数与他交手的人对他的功夫都钦佩万分。也有的老人说马来旺老师是得道之人,对功名看得很淡。据我接触太极的体验,练法多种多样,都说自己是真正的太极练法。其实每人的追求不同,有的人追求表演,有的追求养生,有的求娱乐,有的要求道,有的追求技击,目的不同当然走的路子应当各异,就看各人的缘分如何了。

l         出来内劲不用招,出手就是招。

l         以至凶对凶,是顶;以至善对善,是执;唯有神定气闲才是道。

l         听劲:形象得很,是用感觉找感觉,可远听近听,所以听在先.拳有精气神,成语聚精会神中的神,用在拳中很贴切,练神还虚就可用自己的神态去感觉对手的神态,这比接触中柔化要高明得多.

l         拳论讲:“主宰于腰”,腰在练拳之中起主导作用。关于意的问题,意存哪里,在哪里去掉,要的是过程。这是练法,不是用法。蠕动就是拳论中所说的“上下相随”即可往上也可往下,横向旋转时必须会用胯:胯的练法是8字胯,太极拳有练法和用法之分,用法当面才能讲清楚。

道中情 发表于 2009-4-21 11:59:1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