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
这次人民公园推手会比以往人都多,
可能我是最开心的一个,在短短的两个小时里,我有幸与八个人推手,好玩得很。
第一个是前几次跟我推过手的六十岁左右的师傅,喜欢用冷脆劲,上次与他推,王老担心我劲短伤他,不断在旁提醒我:”放长。。。。。”这回已可以自己把握,当然还是礼尚往来。好几次和他一起来的八十多岁虚胖的老者,没跟我玩过,这回见我好玩又意善,也来试试我,功夫非常好,我如入泥潭!他能随心所欲的控我。他只试几下就走了,让我感慨良多。这就是那个穿着短裤凉鞋不起眼的老人。
有一个”师兄’”功力比我稍差,与他推练中,我不断说:”这就是我要的:”他说不知道我要什么。其实当时我也不很清楚要的是什么,只觉得这样能把握住他。果然他一心急,他自己被弹了出去,我顺势将手抛给他,他拉住我的手才得以站稳。其实我并没有打他,他也知道。事后与王老分析,我才知道我所要的是对方身上没化走开的无数的点。
上次与一个练洪拳的人推过,这次他又来了,但来者意善,难能可贵!他守中很好,松得也很好,可惜整体和拿点稍差。跟王老来他总被压扁或推出,跟我来他又拿发得不好,他每次在我身上试放劲,我们都会意地哈哈笑,他基本上发不动我。但他能指出我的毛病:太贪以及守中不够。在这回的推手中我自己也发现了这两个毛病。
王老的师傅第一次见我就把我当他的活教材,不断地把我翻来覆去的扭打,以教我和向大家展示怎么用怎么打,害得我不断叫他手下留情。
最过瘾的是与一位练过某式太极拳三十年(师兄认识他)的师傅推手,他的手法自然比我高明得多了,抓了好几次我的漏洞来打我,每次都提醒我挨打了,但并不真打,
点到既止,他见我功夫一般,意又很善,干脆把手摊开,只用身体来和我推,我也索性学他用身不用手,两人缠绕在一起,有时侯竟然用上了下巴和头顶。意绵绵劲也绵绵,我都分不清那边是他的那边是我的,好象他也是我的,我也是他的,我只想着用意合他,竟然还真合上了。感觉松透全身,妙不可言。简直上了瘾,两人都舍不得放弃。可惜后来下了雨,我们不得不结束这美妙的推手。希望下次他再来。
l
在对阵时举步不容情。
l
太极拳讲究舍己从人,事有不得应反求诸己,这档事跟容不容情无关,跟为人处事的方式有大关系(即是对处事的态度、个人的危机处理),学炼太极拳若只在拳上琢磨而不能落实到生活当中,显然是不够的,要知太极是道,道者不可须臾或离,所以太极要生活化,生活要太极化,……
l
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练虚还道。是任何内家拳都走的路,太极拳也不例外。
l
将阴阳练回去!练到自然里面去,才对。
l
周天有皮毛周天,气血周天,经络周天,丹道周天,法脉周天,虚空周天等.周天在古代丹鼎门里不是一个单单的法门,是一个必经的修炼境界.那已经很高了,他既说的是圆通无碍,也是借天上星宿运行的黄道来比喻人身的这种景象.……
l
无极桩神宜内敛,内敛则守舍,守舍则有魄,有魄则神形一,神形一则神气相通也.觉明是导引过程的一种状态,是内视的过程的一部分,方物指万物.无极桩不仅止这些,除涌泉悬空外,还要劳宫悬空,同时百会悬空,巨阙也要虚空.更为要者是如何搭上雀桥,雀桥到位,此时无极桩则成矣!
l
无极式桩的练法
首先入静.有动必有静,动者静之效,静者动动源.合动言静,其实也枯;离静言动,其实也枵.其次天圆地方:天圆求头正,一心一意;地方求两足方形,固而扎根.两足与肩同宽,十趾抓地,涌泉悬空,含胸拔背,身体自然正直,两臂贴两侧,自然下垂,无丝毫用力,全身放松.舌顶上腭,提肛收胯,双目微闭,牙轻扣,排杂念,无思无虑,无形无象,无物无我,无我无他,浑浑浩浩,空空洞洞,无所向意,毫无所求,一气混元,处于茫茫无知无觉之中.要神清静,先心静,心静神宁,神宁心安,心安理得,理得自静.清静则无感无物,无物气通畅,气畅绝象,绝象觉明,觉明神气相通,此时方物归根.无极功法,妙于用,在推手中,对手难撼,其根深也!无极桩之后有<虚无含一气>桩. 虚无含一气桩之后有太极桩。
l
手中无剑,心中无尘。
l
练功之余多一点关爱他人之心,出手/出口时便不会太重了,如心存伤人之意,纵无伤人之行也不太好。
l
外圆而内方。人活一世,内不方就会没有个性,生活没什么色彩;外不圆也不行,毕竟这世界是大家的世界,相互关爱才会其乐融融。
l
很多问题,就是分合问题,而分合问题之中什么在被分合,因应什么而分合,何时分合。关键在于意动与心动,而意和心的关键在于意识和无意识。有人比喻为海面上浮动的冰山的一角为意识,水面下的为无意识。
l
练太极拳头部和颈只要保持正直就行了,意念不要上头,气也不要上头,意要放在劲源或丹田,但这只是一时,练熟之后还要去掉。要以气摧形,不要以形带气!“以形带气必伤。”
l
顶头悬是沉肩坠肘往下的意思。
l
妙与窍:老师说:常有欲而求其窍,常无欲而观其妙。武功入手之法,因人而异,求窍讲法、求巧寻径、分层次、讲经脉.....须有师傅指导,有欲而求。此外,如悟得规矩,身边无师的学者,亦可循规矩、讲基础,踏实修炼,观其妙、悟其窍,归一后进而无法,说不定也可无欲而悟。就像慧能所说:道由心悟,岂由坐也。
l
分与合:我觉得“气、意、神”等还属于人的虚体,行、体、架属于人的实体,像实数、虚数组成复数一样,人是由实体与虚体组成的复合物(复物质),最根本的分和应是虚实相合。在随意太极中我非常强调意形训练就是练的意形相合,进而达到虚实相合。真达到虚实相合,气意神不出尖了,就感觉不到了,也就是意不走大脑的所谓真意了。也就是一项运动技能达到条件反射,”自动化“了,也就是一些同仁所说的返先天了。但此时先天绝不是原来的先天,这一先天是融入了运动技能的先天。达到这一步是练功人理想。
太极杂说40
2009-04-06 10:08
l
1与0: 1与0是我的一个公式,即:1/0等于无穷大。
求解人生:社会回馈的绝对值是1,不论正与负回馈都是1,自己的所欲所求为0,则人生幸福等于1/0,无穷大。(王建同学,千万不要将负的回馈当成-1,代入公式,得到负无穷大,笑谈,笑谈)
求解佛门极乐,果是1,空是0,极乐等于1/0
.曾在千山与老禅师闲谈,禅师说:好个1/0,省却了佛法的千言万语呀!但0是什么,我说0不是没有,0是正负分界。禅师说:0与0有何区别,我说:凡夫顽空而退志,士大夫体空而进德,此区别之一也。禅师说:好好,需知悟在一时,证须终身啊,切记。
求解道家无不为,1是有为?0是无为?1/0等于无不为?
求解武家:1是后天技能?,0是先天无法,1/0是无法不容、应物自然、武功化境....
l
作为完整的现代意义上的太极拳,它(作为拳术)应该还有圈的概念、内外相合的概念、开合鼓荡和呼吸配合的概念、一气呵成、连绵不断的概念,刚柔相济、快慢相间的概念,蓄发相变的概念等等(出圈是危险的,但有大勇之人得机会也可以出圈,话说回来,苦心研究的太极高手身手敏捷,一般情况下何必出圈?)。否则,那太极拳或许是不完美的?
l
王宗岳《太极拳论》:“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点明太极生于无极。何为无极?无极者,将人体后天人为所产生的力量松净,本能习惯卸掉,回归至人生初始,象婴儿那样,方称无极。但无极又要靠阴阳才能求得。阴阳,这里是指先天阴阳,即神与意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即神守于脑,注于祖窍,贯于骨骼,清静至虚,即虚灵顶劲。动指行功;分是意念由大脑与神分离,再沉于丹田,行于身体至四肢,为静合,即气沉丹田。神意互恋,至明至活。能练就这些理论的要求,然后再求懂劲。
练功者还得了解何为太极,太极在人体的功能与组成。太极是阴、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相互对立,四个方面组成。二者四个方面还要各归其位组成一个整体,它们分别是元神(后天只能称“神”);元气(后天只能称“意念”);无极的身体(后天是僵硬笨拙的身体);内劲(后天无,只有“力”)。这四个方面各归其位:元神归骨,称收敛入骨;元气沉于丹田,行于身体至四肢;内劲由元气推运,再运行无极身体运动,太极始动。无极身体为阳,内劲为阴,元神为阳中阴,元气为阴中阳。如此,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方能阴阳相济。”
l
无极者,太极而生。
无极,太极本无分别,虽曰一体一用。然还是无别。因为无极说的就是道体,而太极是其生之。所谓“道自虚无一气生”。就是“道生一”。一是没有分离的。虽说是“一生二”,但是生二者就非太极了。我的老师说无极于象上就是一个圆,太极于象上就是圆中间的那一点,这就是真太极。先天太极。有了变化,就是两仪。太极图那是逆修,由二而一的一个过程,如果一有动就是二生三,就是分别对待。所以,动静之机,阴阳之母。说的就是针对太极而言,意思是说内里的静极而动,关键是不是真动,而真动的前提是不离太极的状态。阴阳是孕育万物的必须。内里的生命再造的主宰也是太极的状态。可以说,太极就是神气的无离,无极则是清虚的心境,于后天来看称为意。唉!我总觉得这是落于后天的说话!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屈就伸。此动是人为之动,人为之动,就离了清虚的心境。不是真太极的真动。所以,紧接着说,静之,则合。就是说不要主动为之,物来则应,物去不留。能这样的不追不弃方是正道,这个正道就是随其生灭而不生灭。绝不牵强。我把这段话给分开了,因为我是在先天上解释她的啊!分开后我发现这是两个动名词语法(动之。静之)。所以,意思一下子就明了了。而且还把无过不及,随屈就伸联系到了静之,则合为一体。
我好象还有什么没说明白的!那就是具体的应用啦。在应用上,因为是道家先天太极的练法。所以首先是要站桩。桩法不是练力,是练的气。坐法不是枯坐,练的是神。而在这个过程中的确是离不开意,离开意,就没入手的途径了。只要法度作的对,那就能一身平和,念虑少欲----万物归三,而又由三归二。此时是太极图象。这就是神气,而外面那个圆不是别的就是意----心境。意到此不能用了,一用就是那个人为的动,但是她还是存在的。反正就是返归,返归再返归,没有分合的对待说法。证到那个一就是一阳萌生,全体舒泰,心境清凉,这时就可以坐了。此一是真一,再造变化之时,都是她,你说无为的真造化能以后天的分合见解而论之吗?当然我是很注意桩法的修炼,这也是我老师常要求的。有此一,行功走架就又不同了!纯是先天的东西。我很佩服孙禄堂先生的架子结构,那里就是为了一而创编的。如果只是走架,我个人认为,不代表我的门派,那孙老先生的精华就将成绝响。
l
打手不用手,脚下飘着走;用意不用力,没有就是有。
l
练养结合,以养为主。
l
把站桩和划圈结合起来,感觉很不错,我的做法是:腰下和跨连接处还有腿和裆要象站马步壮和浑圆桩,有意识的让它稳当,能产生一种特别稳的感觉;而且下盘站好之后,上半身非常放松,感觉上半身没有很大力气想有僵劲都不行,只能划圈了,所以我想,松腰是一种状态,而不是一种意念或者要求,你想让它松,不见得就会松,而你把马步下去,把裆撑圆,下盘稳定了,腰自然会松,上半身自然灵活.
l
直心是道场
l
道德经》密意只有四个字:虚心实腹,是入手处。“虚心实腹意俱深,只为虚心要识心”。此心是指天心,有位置。
l
太极按照地域和风格,以及练法应该分为两派。一为南派,一为北派。因为南派更多的保留了道家的修习要求和门训,所以其派有实难见。相传是张松溪先生一脉。甘凤池先生就是这一派的显著人物。到了清朝的时候,甘凤池的嫡孙甘淡然先生云游至北京城。据说,那时他已九十有余。经王兰亭先生的介绍,遂于李派创始人,李瑞东先生相识,相见有缘,加之李瑞东先生最爱学习天下各家太极,在诚诚之心下,终得江南派太极得精华。后来这也成了李派太极的镇门绝技。还有就是,李瑞东先生一生学尽天下,还得到了陕西派太极一系,只是我没问过我老师有关陕西派太极的情况。所以不知为不知。抱歉!我犹龙派的确始自三丰祖师,是在清朝中末以后由武当道门传出来的。这个争论是没有必要的。《武当》杂志社的挖掘小组在建社初期就开始了这一派的寻找。这是有记载和有权威部门经过周密的考察肯定了的。受传之人就是我门内的第三位祖师-司星三先生。王兰亭,李瑞东,司星三他们三位前辈在杨禄缠先生逝世后,常在一起,王兰亭先生的绝技我不太清楚,但是功夫很高。估计也是另得道门别传。后入神秘大山隐修而无记载!李瑞东先生的绝技是“江南派太极八法奇门拳”,技击不同于任何一家太极,都是走奇门,踏洪门的步法,老师说那是一步就三丈的打法,厉害的不得了。有“野蛮太极”和“武太极”的说法。司星三先生的绝技是“犹龙派太极”。司祖师自得“犹龙太极”,遂与以前功夫分别开来,他本来就是一个不爱言语之人,深得隐修的内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