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亲子关系全面技巧>> 核心观点

 爱情相对论 2011-08-30
李中莹的书《亲子关系全面技巧》是一本难得的亲子教育的指导书,但当当网等国内网上书店都一直缺货。现将其中的核心观点分享如下:
  1、没有两个人是一样的。(在李中莹的NLP理论《重塑心灵》一书中也可以找到)
  每一个人的信念、价值观及规条都有不同,所以你不能要求孩子有完全与你一样的性格。
  你能接受孩子的不同之处,他才会接受你对他的看法。
  你的经验是孩子的参考资料,但并不一定保证是正确或可行的法则
  2、一个人不能控制另一个人。(同上)
  一个人不能"教导"另外一个人,"教"孩子不重要,使孩子"学"到了才重要。
  从孩子的信念价值观与规条去看,最有机会使他接受你的意思。
  好的动机只是一个人去做某一件事的推动力,但是不能给他控制别人,或使事情恰如他所意愿地发生的权利。你认为那是为孩子好便一定要他跟随你的意旨去做,往往适得其反。
  3、沟通的意义决定于对方的回应。(同上)
  自己说什么不重要,孩子收到什么才是重要的。
  改变说的方法,才有机会改变听的效果。没有效果的说法,越说孩子会越不接受。
  4、孩子的学习来自家长的行为和情绪,而不是家长的指令。
  家长处理一件事的行为模式,孩子看到了,下次也会跟着做。
  孩子看到家长面对一个情况时产生的情绪反应,在自己面对同样情况时也会做出相同的情绪反应。
  5、所有行为必有其正面的动机。(同上)
  接受一个人行事的动机,便能接受这个人,因而可以引导他改变行为。找出孩子行为背后的正面动机加以肯定,再引导孩子去另找更有效的做法,这是最易使孩子接受你的途径。
  6、有更好的方法,每个人定会追随。
  提供更好的方法帮助,即是给对方更多的选择;指定必须用某个方法,却是企图操纵对方。你的孩子欢迎你的帮助,但会抗拒你的操纵。
  7、凡事总有至少三个解决方法。(同上)
  至今不成功,只是说至今用过的方法尚未得到预期的效果。对孩子必须坚持效果,而不是坚持方法。
  8、成长过程是一个学习过程。
  孩子从发生的事情中学习,从而懂得处理将来遇到的同样的事情。
  9、应该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代替孩子成长。
  代孩子做孩子该做的事便是企图替代孩子成长。
  家长代孩子做孩子该做的事,不会得到孩子的尊敬。爱依赖的孩子只会对父母抱怨及挑剔。
  10、"爱"不可以作为筹码。
  家长对孩子的爱超越一切事物,应该是孩子在世界上永不会失去的东西。家长不该随便地用它作出要挟或作为交换的筹码。
  这份爱若在家长的语言中表现出带有条件的话,孩子会有所怀疑。
  这份爱若因为孩子做的某些事而失去的话,孩子渐渐会变得不在乎它。
  家长若对孩子开出条件,把这份爱作为筹码,孩子他日也会把对家的爱作为筹码。
  丹尼尔.高文在EQ一书中指出,能够妥善认知和处理情绪的能力,比起智力IQ更能保证一个人在人生的各方面成功与幸福。
  要做成功的家长,只有爱是不够的,家长需要学习以同理心来对待孩子以及帮助孩子处理情绪。在这方面,传统上,家长有四种类型:
  1、交换型--用具吸引力的事物换取孩子停止某种情绪。
  例:"不要哭,妈妈带你去买雪糕吃。""再这个样子,我就不让你出去玩。"
  2、惩罚型--对孩子的情绪表现感到不满,加以责备或恐吓。
  例:"你这个样子怎像个男孩?真不争气!""你再吵我就打你。"
  3、冷漠型--接受孩子的情绪表现,但没有积极的引导,任由他自己处理。
  例:"你回你的房间吧,等你气消了再出来。""不要烦人,一边去。""爱哭就哭吧,哭好了再出来"
  4、说教型--喋喋不休地给孩子讲大道理,不理会孩子的情绪表现。
  例:"人生总有不如意的时候,像你这么大的时候,我已经懂得照顾自己了,你也要想想,我们怎样希望你做到出人头地..."
  亲子关系(8):孩子心智发展的五个阶段
  社会学家艾力.艾力逊研究指出,人的一生可以分为八个发展阶段,前五个,在一个人的21岁之前完成,李中莹在《亲子关系全面技巧》中也有详细表述,核心内容如下:
  1、第一阶段:0-1岁,信任与不信任。
  此阶段孩子的需要与父母的行为。肚饿--被喂食物;受惊--被拥抱;哭泣--被拥抱;让孩子知道他的重要性及家长多么需要他。孩子会觉得生长在一个安全的地方。长大后会是一佧开朗及信任别人的人。
  反之,长大后会表现出极度害怕被抛弃,极力寻找一个依赖的对象,不能信任任何人,可能有偏执倾向或过分地需要别人的夸奖。
  所以,此阶段是提供安全感的重要阶段,不能在此阶段过早开始"训练"孩子。
  2、第二阶段:2-3岁,自主与羞愧。
  孩子开始学习如何控制自己的生理机能及注意到身体的能力及限制(如控制大小便)。
  如果家长支持及尊重到他,他会获得充满自主能力的感觉;若孩子受到恶意的批评或过多的指责,他很容易产生害羞及惭愧的感觉。
  如果此阶段发展不当,长大后经常觉得自卑、无用助记词不可爱;经常作出不恰当的道歉;把自己塑造成一个依靠别人的人;觉得自己生存的权利决定于对别人的重要性。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些什么,不能拒绝别人的要求,害怕有新的经验,害怕面对别人的愤怒。
  3、第三阶段:4-5岁,主动性与内疚。
  孩子喜欢幻想、创造及按照自己的主意行事。若受到支持,他会说出他的想法及表达他的情绪,并且他会发展出一份健康的好奇心。
  反之,若家长因他作出新的尝试而处罚他,他会觉得内疚、有犯罪感,停止他的主动性或转为秘密;成人后,则害怕犯错,感到无助及内疚,只懂得安慰别人,回避风险,隐瞒错误。还可能会有:不能认识或表达内心的感受;害怕说出内心的事情;对感情关系负上过分的责任;不断去讨好别人。
  4、第四阶段:6-11岁,勤勉与自卑。
  孩子开始与别人竞争及与别人比较。如果老师和家长鼓励孩子学习及表示孩子与其他孩子一样有同样的能力,孩子将受到激励而变得有活力。
  反之,老师与家长经常严厉地批评或忽略孩子,孩子会不信任自己或者不会自觉地做事。他会产生不配做某件事或不及别人的感觉。成人后,避免参与任何的竞赛或极度喜欢与别人竞争,觉得不如别人,对自己或别人吹毛求疵,凡事要求完美,经常拖延,不知如何达到目标。
  5、第五阶段:12-21岁,身份的困惑。
  青春期:找出他自己怎样去适合这世界,接受自己身体生理上的变化,界定自己对异性的身份,界定自己在同性和同辈里的身份,找出人生应怎样过。
  若家长与老师支持他去探索他自己的梦想及感觉、改变想法及尝试新的方向,他会发展成为一个接受自己的人。
  反之,若家长过早地强逼他进入某一个角色,他会形成反叛的个性或者变成一个轻浮的人,对人生角色感到矛盾,不能订立人生目标,依靠情感关系或事业成就去肯定自己的身份。成人后,可能需要不断地谈恋爱,需要拥有的东西、认识多少人及工作成就去确定自己的人生角色。
  家庭治疗的大师维吉尼亚.萨提亚在其书《新家庭如何塑造人》中对家庭如何教育孩子有着精辟的见解,一些观点如下:
  1、一个家庭的命运依赖于理解日常生活事件下面隐藏的感受和需要。
  2、有问题的家庭的主要特征:自我价值感很低,沟通间接、含糊、不真诚,规则严格、非人性、不可谈判、永恒不变,家庭以畏惧或谴责的方式与社会发生联系。
  3、有生机的家庭的主要特征:自我价值感很高,沟通直接、清楚、明确、真诚,规则富有弹性、很人性化、恰当而且可变,与社会的联系是开放、充满希望的,是在选择的基础上建立的。
  4、和谐的家庭里,家人可以跨越年龄的界限,自由地表现彼此的爱意,身体的接触也不会让人觉得有任何的不自然;成员间无所不谈,可以随意地倾吐表露自己的想法。
  5、问题家庭中,假设孩子打碎了杯子,通常引发半个小时的训斥,最后可能会以孩子的号啕大哭而告终。
  6、当人们感到他们的价值很低的时候,他们总是觉得自己会受骗,会被人羞辱鄙视,正是这样他们把自己推向了受害者的深渊。为了保护自我,他们将自己封闭起来,不愿相信别人,独自吞饮着孤独和隔离的苦果。低自我价值感的人一旦遭受挫折,就会以失败者自居。
  7、自我价值的培养是需要一种氛围的,在那里,个人的特点得到赏识,人们从不吝啬对别人的爱,犯下的错误是被用来学习的,人与人之间可以畅快地交流,你不需要中规中矩,人们言行一致,有责任感,彼此间能够以诚相待。自信的父母会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不自信的父母会导致问题家庭。
  8、不珍视自己的人,通常想要从他人那里得到肯定,如妻子、丈夫、儿子或女儿。这就会导致他总是想操纵别人,而结果往往事与愿违,通常会使双方都受到伤害。
  9、不知道爱惜自己的人很容易沦为那些不讲道德的人发泄愤恨、实施暴虐的工具。他们会放弃自己的权利从而沦为情感的奴隶,并表现为不断地讨好别人。
  10、一个人的自信心与能量越强,他就越有勇气改变自己的行为。
  11、尊重和接受自己的一切是形成较高自尊的基础。当我认识到自己是一个与别人有着共同点也有不同之处的独一无二的人时,我就不会再拿自己和别人做比较,也不会再自我评判自我惩罚了。因此,我们不应该让孩子以父母期望的方式来生存,也不应不断地对比力图实现"同一"模式来教育孩子。
  12、要敢于承认自己的感受:"我很生气"、"我很害怕"、"我很开心",到达语言与肢体语言的一致。
  13、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的重要一步就是要教孩子明确区分哪件事和自己有关,哪件事是别人引起的;鼓励孩子多发表意见;讲话时看着孩子的眼睛,直呼他的名字,并关爱地拍拍他。
  14、孩子通常只记住事件本身,而不了解这件事背后的背景,建议父母告诉孩子发生了什么的同时明确地告诉他事件发生的背景。
  15、家庭沟通中处理压力时四种不良沟通模式:讨好、指责、超理智、打岔。这是萨提亚家庭雕塑的基础模型,中间有大量的练习。
  ...................
  愿上帝赐予我平静的心(胸怀),
  接受我不能改变的事情;
  愿上帝赐予我勇气,
  改变我能改变的事情;
  愿上帝赐予我智慧,
  区分两者之间的不同。
  --伊莉莎白.库伯勒的自传〈天使走过人间〉(其中文书〈心的出路〉值得品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