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力争 2015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 18万亿

 bdcxrh 2011-09-02

力争 2015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 18万亿

——《农产品加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摘要

《 农民日报 》( 2011年09月01日   08 版)

    2011年5月17日,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抓住和用好未来五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进一步发挥农产品加工业在解决“三农”问题上的突出作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出台了《农产品加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下文简称《规划》)。《规划》从发展现状与面临的形势、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主要目标、主要任务、重点布局、建设工程及保障措施六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十一五”期间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情况、“十二五”期间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发展方向及具体措施,为“十二五”期间农产品加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方向。

    《规划》首先回顾了“十一五”时期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现状与面临的形势。“十一五”时期,我国农产品加工业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加快结构调整、产业集聚、技术创新和专用原料基地建设,取得了很大成效。2010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10万亿元,比“十五”末增长1.5倍,年均增幅20%以上,超过“十一五”规划年均12%的增长预期;2010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从业人员2500多万人,比“十五”末增加400万人;吸纳农村劳动力1500万人以上,农民直接增收2800亿元;全国已建立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22.4万个,上亿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户均增收1900多元;2010年,食品工业占农产品加工业的比重从“十五”末的40%提高到47%;初步形成了东北和长江流域水稻加工、黄淮海优质专用小麦加工、东北玉米和大豆加工、长江流域优质油菜籽加工、中原地区牛羊肉加工、西北和环渤海苹果加工、沿海和长江流域水产品加工等产业聚集区;以公司加农户、龙头带基地等多种形式,建设了一大批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辐射带动1亿多农户。

    《规划》列举了大量“十一五”期间农产品加工业的数据,在肯定“十一五”期间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成绩的同时指出:农产品加工业虽已成为国民经济中最具成长活力的产业之一,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总体发展水平仍然偏低,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一是大而不强。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居世界首位,但中小型企业比重大,自主创新能力弱,质量控制体系不完善,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低于发达国家2.4∶1的水平。二是集中度不高。规模以上企业仅占全部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的24%,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只有1家。三是自主创新能力弱。我国许多农产品加工企业不仅缺少现代化装备,更缺乏自主创新意识,同质化现象严重,产业高端主体技术与装备仍依靠进口,关键零部件国产化程度低。四是产地初加工落后。农户、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村小企业加工设施简陋,工艺落后,产后损失大,质量安全隐患突出。五是资源利用率偏低,受技术和装备水平的制约,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物耗、能耗、水耗相对较高,资源利用率低,节能减排压力大。

    “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既面临难得机遇,也面对新的挑战。政策环境更加有利、需求拉动更加强劲、原料基础更加雄厚、科技支撑更加有力等方面是我国农产品加工业面临的巨大机遇,而同时,环境资源约束加剧、生产要素供给趋紧、国际贸易不确定性增多和质量安全要求提高是农产品加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在这样的形势下,《规划》明确了“十二五”时期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战略性结构调整为主攻方向,以科技创新为重要支撑,以体制机制创新和对外开放为动力,以服务“三农”和保障产业健康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推进农产品产地加工,促进初加工与精深加工协调发展;优化区域布局,加强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建设,促进产业集群集聚;健全完善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农产品加工领军企业,推动重点行业发展;健全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推进农产品加工标准化,确保质量安全;着力完善企业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充分发挥农产品加工业对现代农业建设和农民就业增收的带动作用。

    《规划》确定了“十二五”时期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预定目标,即农产品加工业要加速转变发展方式,加快自主创新,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提高质量安全水平,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力争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实现年均11%的增长率,2015年突破18万亿元;力争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年均增加0.1个点,2015年达到2.2∶1。《规划》在五个方面明确了具体的发展目标。

    产业集中度有较大提高。发展一批产业链条长、科技含量高、品牌影响力强、年销售收入超过百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力争2015年规模以上企业比重达到30%左右。

    产业集聚集群有较大突破。根据《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在优势区域培育一批产值过百亿元的产业集群,到2015年优势区域的粮油加工、果蔬加工、畜禽屠宰与肉品加工、乳及乳制品加工、水产品加工业产值分别占全国的85%、70%、50%、80%和80%以上。

    农产品加工水平有较大提升。到2015年我国主要农产品加工率达到65%以上,其中粮食达到80%,水果超过20%,蔬菜达到10%,肉类达到20%,水产品超过40%;主要农产品精深加工比例达到45%以上,农产品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率明显提高。

    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实现质的突破。规模以上企业基本建立全程质量管理体系,质量安全与溯源体系基本形成。到2015年,通过ISO等体系认证的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超过65%。

    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到2015年,农产品加工业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比“十一五”期末下降10%左右;规模以上企业能耗、物耗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100%。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规划目标,“十二五”时期重点突破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瓶颈制约,着力完成七个方面的主要任务。

    大力推进农产品产地初加工。依托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大力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通过成熟适用技术的筛选与示范推广,支持农民和专业合作组织改善设施装备条件,提升入市品级;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产区延伸,促进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支持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企业以及技术服务机构,加强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技术的引进、研发、储备、筛选和示范推广;协调相关部门争取重大项目对产地初加工的重点支持。

    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领军企业。引导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参股、联合等方式,整合资源要素,发展成为规模化、集团化、整体竞争力强的行业领军企业。引导领军企业跨地区、跨行业组建产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支持领军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组成战略联盟,实现优势互补、做大做强;提升领军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和装备水平,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鼓励领军企业加强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建设,集成各类优势资源,带动专业化、标准化原料基地建设;引导领军企业与专业合作社、农民有效对接,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增强辐射带动农户的能力。

    加强农产品加工产业集聚园区建设。根据不同区域、不同产业的发展情况,因地制宜,以发展劳动或资本密集型加工业、农业延伸产业、农村服务业以及与领军企业配套产业等为重点,积极整合和规范发展各类农产品加工产业集聚园区,加快实现加工园区化、园区产业化、产业集聚化。引导产业集聚园区准确定位,突出特色,延长产业链条,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形成大中小企业协作配套的发展格局。注重发挥产业集聚区整体效率,改善软硬件环境,加强运行机制建设,实现园区内产业的链式构建、企业的规模构建以及公共服务平台的构建。

    加快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引导和支持领军企业增加科研投入,建立技术研发机构,提高核心竞争力;支持中小型加工企业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先进的技术、工艺、设备、人才和管理,加快前沿技术自主化、关键技术产业化、工程技术本土化步伐,培育自主品牌。进一步完善国家农产品加工业技术研发体系,加强机制建设,围绕产地初加工、综合利用、节能减排、质量安全、新产品开发等重点,开展联合攻关和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升行业整体研发能力。依托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及各类专业性、区域性技术服务机构,按规划、有重点地开展重大关键技术、装备的筛选与示范推广工作。采取多种形式打造科企对接平台,组织开展对接活动,实现各类研发机构、技术服务机构与企业之间,领军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农民和专业合作组织之间的“零距离”接触,提升行业整体技术水平。

    大力加强专用原料基地建设。结合新一轮《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的实施,加强加工专用原料基地建设,推进农产品加工原料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到2015年,在全国培育150个优势明显、具有区域特色、示范带动作用大的农产品加工专用原料基地;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引导有条件的企业通过股权置换、境外上市等方式开展跨国投资经营,到国外布点建厂,建设农产品加工原料基地,增强原料保障能力。

    积极推进农产品加工标准化体系建设。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为目标,加强引导和监督,完善标准体系、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制定并发布《“十二五”农产品加工标准制修订指南》,加强从原料生产到加工全过程的标准化管理;在农产品加工企业推行良好生产操作规范(GM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和ISO9000、ISO22000族系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进一步加强对已通过认证企业的后续监管;建立健全风险监测、生产许可、监督抽查、产品召回、应急处理等监管制度,加强对农产品加工全过程的质量监督管理;拓展现有农产品质检机构的检测范围,开发新的检测技术,全面提高农产品加工业检验检测能力。

    努力打造行业管理服务平台。围绕创业辅导、行业监测、网络建设、人才培训、技术支持、信用管理、对外交流、法律咨询等方面的服务,进一步建立健全农产品加工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创业孵化服务,鼓励在粮食生产核心区、非粮大宗农产品优势区、都市农业区、沿海高效农业区建设农产品加工创业辅导基地,依托各地农产品资源和市场资源孵化中小型加工企业,促进农产品就地转化增值和农民就近转移就业;建立健全对农产品加工行业重点区域、重点品种、重点环节的监测制度,逐步建立农产品加工业全行业数据库;依托农业、劳动、教育、乡镇企业等各类培训资源,通过评估、认证,确定一批农产品加工创业培训、技能培训和经营管理培训基地;发挥电视台、广播电台、网络、报刊等媒体优势,创建信息服务平台,提供企业诊断、技术咨询等方面的服务。

    《规划》指出,“十二五”时期,我国农产品加工业重点发展粮棉油加工业、果蔬加工业、畜产品加工业、水产品加工业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五个产业及重点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惠民工程、农产品加工领军企业培育工程、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建设工程、农产品加工国际标准跟踪与监测预警工程和农产品加工产业集聚园区建设工程五项建设工程,促进农产品转化增值和农民就业增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