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溥儒

 小儒家 2011-09-02
溥儒
http://www./news/  2011-6-13 12:00:31      来源:《收藏界》

溥儒为现代国画大师,曾以画名与蜀人张大千并称“南张北溥”。他又与吴湖帆并称“南吴北溥”,名重一时。

溥儒先生是道光皇帝第六子恭亲王的次孙,姓爱新觉罗。自幼饱学,稍长专心研究文学艺术,后隐居戒台寺十年,从此专事绘画,以卖书画自食其力。解放前夕出海舟山,远居台湾,于1963年病故。这戒台寺原是由恭亲王奕出资重修的,等于溥心畲家的家庙,所以他在此的生活非常舒适。在这以后的十余年中,他以诗文与书法为功底,悠闲平静地临摹了不少宫廷和王府珍藏的名画,他的绘画功夫在一次次临摹和嬗变中更加成熟、更加精妙,卓尔不群,饮誉中外。

溥儒先生善山水、人物、花鸟、走兽,山水以“北宗”为基,受马远、夏圭影响较多,灵活变通,有自家风范。笔法以“南宗”为法,注重线条勾摹,笔法挺劲,结构谨严,并喜在绢地上多次淡染。他的画能合“北宗”之雄奇与“南宗”之幽淡于一纸,但用笔用墨偏于“马夏”一派,用线坚挺刚硬,雄浑遒劲,大斧劈皴,气韵雄强,墨沉淋漓。花鸟画则清逸雅静,较之山水,笔法偏于柔秀。傅先生家中常养些猴、犬、鸟等,故对动物的描绘,颇为生动。

溥儒晚年在台湾对弟子们说,如果有人称他为画家,不如称他为书家,如果称他为书家,不如称他为诗人,就溥儒的艺术成就而言,这绝对不是自负,而是画家对各艺术门类无所不能、无所不精的表现,并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登上了中国书画的艺术高峰,成为享誉全球的书画大师。

溥儒先生尤善绘山水,每画必有新意。他的画多采用截断、倒景、险峻式的取景,以突出画面的主题。此画从构图上讲,是典型的边角式构图,以山造势,以险峻取胜,高悬的山峰,陡峭险峻,千仞壁立,似信手拈来,确是令画史盎然生色的创造,给人造成强烈的视角冲击,令观者惊心动魄。全画注重线条勾摹,笔法苍劲,以简练的笔墨营造出险山、流水、名士、书僮、古树、渔舟,创造出一种高山流水、清音缭绕、动与静和谐消长、主客体合一的绝妙景致,达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至高境界。整幅画作意境高远,逸俊出尘,具有边角美、孤峭美、险峻美、澹古美、峥嵘美、雄健美。艺术只有浸入艺术家生命的血液,进入忘我的境地,才能留下千古传颂的逸品。

溥儒先生的画作不多,但都很精,敏捷的灵性触觉,奇异的想象能力,其作品法自我立,蹊径独辟,有一种纵横豪迈、旷渺灵动、变化莫测之感,总能让人从他创作的意境中体察出一种高古灵动的精神,一种宕逸自负的鲜明个性,这是一位依凭天赋、勤奋、学识和家世而融成大家的特殊气质的表露。溥儒先生的画作价值由于种种原因,远没有达到与艺术价值同步的境地,尚有巨大的升值空间。大凡画人,要有“人味”。

一人一世界——有感孟喜元笔下的溥儒

看到孟喜元先生画的人物画溥儒,不由得会联想到无伴奏歌唱或独角戏。画面无背景、无衬托、无渲染,隐含着人生的舞台上溥儒先生一人一世界的存在。孟喜元笔下的溥儒,不需陪衬,无需伴奏,仍然表现出多音阶、多重叠、多角度、宽音域,跳跃式大起伏的情绪和情感。尽管微妙,但溥儒先生饱满、浑厚、辽阔的气势凸现眼前。孟喜元的人物画体现出了人物的精神面貌,意气风骨,嬉笑怒骂。画面创作以写实为主,有很强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孟喜元先生是画连环画出身,他创作的连环画《新儿女英雄传》《成吉思汗》有很广泛的影响。

提起溥儒可能知人甚少,更多的人知道的是他的字心。溥本为辈,满清倒台后改为姓氏。溥儒是道光皇帝的曾孙,恭亲王奕的次孙,因此在他的书画作品中常用“旧王孙”印章。因为他特殊的家庭背景和改朝换代的现实,使他养成了个性鲜明、气节刚烈,又不趋功利、淡名出世的独特矛盾性格。作为皇室王孙的溥儒对人生有了更多的感悟,向往文人心灵、渔樵耕读、神趣世界的平淡生活。

溥儒自幼师从宫廷之教,临遍各代家藏名家墨迹,诗书画俱精。曾在德国留学八年,但丝毫不影响他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溥儒的画风偏重宋元,师法自然,淡雅见长,重线条少烘托。画面俊秀雅致,静谧致远,空灵超逸,奇妙万千。青山绿水,雍容华贵,气韵十足,上世纪三十年代与张大千齐名为“南张北溥”。

溥儒1949年去台,“京华不可见,北望意无穷”,所有的记忆都成了梦境。1963年溥儒在台湾病逝,“送罢王孙,又是平芜绿到门”。

“一溪春水,著雨杨花飞不起,寂寞黄昏,年年芳草忆王孙。”一人一世界,溥儒先生在他的艺术世界里永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