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民山与安民亭

 黄河与泰山 2011-09-03

安民山与安民亭

·张吉勇

古安民山(今称小安山)

 

东平湖内古时有个安民山和安民亭,山北亭南,相距三里,为什么都以“安民”为名,这个问题却有着一段很长的历史渊源。

安民山今为小安山,位于梁山县城东北10公里东平湖新湖区内。山体基本呈圆形,山南北长1公里,东西宽0.95公里,面积约1平方公里,海拔157.4米。古时多水患,灾民安居于此,故名安民山。

据《明史·地理志》载:“州(指东平州)西有安山,亦名安民山。”《东平县志》载:“境故多水患,河、汶、济三水环山,流民籍以安,故名。”

安民山一带历史悠久,很早就有祖先在此繁衍生息,是上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清人蒋作锦《东原考古录》记载:“须句凤姓国,伏羲氏之苗裔,国最古……鲁附庸,灭于邾,地入鲁城,在安民山济水上。今安民山东六里张家庄,其故地也。”据1959年、1962年、1976年先后三次对安民山东北青固堆文化遗址调查发掘,根据出土文物初测为七个文化层:一至三层为商朝中期文化层;四至六层为商早期文化层;第七层则进入原始社会晚期文化层,属于龙山文化层。证明人类在这一带活动的历史已有4000多年,而且经济技术有了一定的发展。

历史上,安民山为黄河、济水、汶水汇聚之所,河流纵横,常有水患,水大灾民依山而居,得以安。古济水为“四渎”之一,汉时在定陶北入巨野泽,出泽流经安民亭南接汶水。

山周围寺庙众多,有清岩寺、法岩寺、甘罗庙等。清岩寺坐落在山峦西北,建于唐代,占地十多亩。殿中有四大天王塑像和十八罗汉佛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殿内壁墙上有佛经壁画,其中一幅是唐僧取经图,最惹人注目。从前,这里香火旺盛,每年正月十六有香火会。可惜“七七事变”后被人拆除。

安民山上的古迹中,秦甘罗墓和甘罗庙最让人称道。《东平县志》载:“秦甘罗墓,俗传在县(东平县)治西南三十五里安山上。”今亦无存。

古迹虽然无存,但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在当地到处传说。甘罗(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楚国下蔡(今安徽颍上)人,战国时代著名大臣甘茂之孙,从小聪明过人,是著名的少年政治家。小小年纪拜入秦国丞相吕不韦门下,因功任为上卿。关于甘罗为何葬在安民山,史书未见记载。传说甘罗聪慧、伶俐深得秦始皇喜爱,有一天他到皇宫去玩,一只脚刚踏进门,见秦始皇正和娘娘在床上睡觉,甘罗进退两难。秦始皇兴头被打乱,要治他的罪。这时候,躺在床上的娘娘发话了:“听说你会作诗,作得好恕你无罪,作得不好,定斩不饶。甘罗眉头一皱,口出四句:“一脚门外一脚空,象牙床上卧龙凤;万岁拔出黄龙剑,插进娘娘玉花瓶。”秦始皇和娘娘闻听又来了兴头,连声夸好:“去吧,恕你无罪。”此后,秦始皇每次出宫,必要甘罗随行。有一年秦始皇东游泰山,甘罗随行。走至安民山,南望有雾扑天而来,带有腥味,问甘罗何因。甘罗回答说:“南有四湖,水涨而潮,南风吹至,而水中鱼虾有味故也。”甘罗遂引秦始皇一行上山找屋避之。当时无事,甘罗陪娘娘下棋,无意间误着了娘娘的脚。娘娘怪之,立即将此事告于秦始皇。秦始皇怒而审之,甘罗辩曰:“风摆棋子落,误着娘娘脚。”秦始皇不容,遂杀之,葬于安民山之上。

元人陈泰《所安遗集·补江南曲》序载:“至治癸亥秋九月十六日,舟过梁山泊,遥见一峰,嵽嵲雄跨,问之篙师,曰:“此安山也,昔宋江举事处。绝湖为池,阔九十里。皆蕖荷菱芡,相传以为宋江妻所植。”至今山下有分赃台,置石座三十六所。俗所谓“来时三十六,归时十八双,”意者其自誓之辞也。始予过此,荷花弥望,今无复存者,惟残香相送耳。明人刘基有《分赃台》诗:“突兀高台垒土成,人言暴客此分赢。饮泉清节今寥落,何但梁山独擅名。”可想象当时的情景。此台今已无存。

安民山历史久远,是禹贡济水汇汶水之处;元时运河在西南六里码头集设安山闸,说明安民山应该是繁华兴盛之乡。时过境迁,由于明运河东徙20里,在安山镇另建一闸也叫安山闸,异地建闸仍沿用旧名,当时以闸控制水位,借水势行舟,商船聚集等待过闸时间月余十之八九,因而闸口之地客商云集,店铺林立,经济繁荣,逐渐成镇,因在安山湖畔,镇以安民山得名。为防镇山互混,镇为大安山,山(安民山)为小安山,因建闸时下有一巨石,误认为是水下山,故有“大安山不大,小安山不小”的传说。

明永乐九年(公元1141年)至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由于运河东徙加之汶水源源不断的水源,运河漕运非常发达,到了清中晚期,漕运发展到鼎盛时期,具有“会河帆景”之景象;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夺大清河入海,运河航运受阻,至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漕运被迫停止;晚晴民初,漕船只能顺黄河入海再行海路进京。1958年修建东平湖水库,从张坝口把运河截断,至此运河彻底结束了在东平湖一带的历史使命。

东平湖水库建设时为了结合把东平湖水库建成“蓄水、发电、养殖、旅游”的蓄水兴利型水库,由小安山至东平湖围坝(后码头)修筑了小安山隔堤长2.2公里,作为梁山县渔港码头的避风港;1963年国家确定“东平湖水库近期运用,以防洪为主,暂不蓄水兴利”。小安山隔堤改为移民撤退公路,一旦蓄洪,小安山可为移民临时安置点,发挥原安民山的作用。

安民山南三里处旧时有安民亭。《东平县志》载"安民亭,在安民山南何官屯。屯南即济水故渎,渎北为亭址。石尚存。”

关于安民亭的来历,史书未见记载。但在《梁山县志》收入的民间传说中,有为明燕王所建的说法。事情是这样的: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封其子朱棣为燕王,并命其扫北。燕王有一次路过安民山,看到退水后的八百里水泊杂草遍地、荒无人烟,肥田沃土没人耕种,感到十分可惜,便和谋士们商量决定从山西洪洞县往这里迁民。手下人及时布置,费尽千辛万苦,总算将老百姓迁来并安置好。燕王大喜,遂在小安山南何官屯村设了安民亭。传说总归传说,遗迹尚存,确有此亭。

据清人蒋作锦《安民亭考》记载:“安民亭在安民山南和官屯,屯南济水故渎。渎北为亭遗址,石尚存。”《济水沿革考》记载:“禹贡为南济北出为济,东入巨野泽中,出泽右和洪水(在南旺湖湖西梁山东南)北经梁山东(距梁山六里),又东北至寿张县(汉寿张故城在州治西南十五里)西界,安民亭南(注称亭北对安民山,东北距安山镇二十五里,距寿张故城二十五里,距东平州四十里,北距安民山三里),汶水从东北来注之。与又东北会与汶合(会汶以北济称大清河),济水…”,《水经》曰:“汶水,出泰山莱芜县原山西南,过寿张县,至安民亭入于济。”《水经注》曰:济水……北经梁山东,又东北经寿张县西界安民亭“,又称“济水西有安民亭,亭北对安民山(小安山),东临济水。”《禹贡锥指》载:“安民亭南,汶水从东北来注之,亭北对安民山,东临济水。”各种记载都说明安民亭在济水和汶水的交汇处,且在安民山南,亭是当地、当时的标志型建筑,它应该与水有关,应该是两水交汇的水向标,是汶水入济故道的转折点,以亭为界折向北至历城(济南)为大清河;因为元时运河距安民山西南六里码头集建闸称安山闸,明时运河在安山镇建闸亦沿用旧名(安山闸),距山东北十五里有镇称安山镇,闸、镇名都取其“安”,“安”有“平静,稳定”之意。从这一点上讲济汶汇聚之处建 “亭”,是有镇水之意,取名安民,即官民渴望所到之水平静、稳定。可见,亭以安民山而得名的说法是十分恰当的。

遥想当年,位于古济水和汶水交汇处的安民亭,北依安民山,南观汶济百帆过,西望梁山千古秀,山水相间,水色一天,何等壮阔。因此,古安民亭处,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南来北往的客商必经之路,也是当时富裕繁华之处。据《读史方舆纪要》载:“汉建安六年(公元201年),曹操破袁绍,就谷于安民”。张亚新在《品曹操》中说:“建安六年三月,也就是官渡之战的第二年,曹操因为军粮短缺,把部队带到尚有存粮的东平安民亭就食修整,以同黄河以北袁军相持”。说明那时就有安民亭,显而易见,明燕王建的说法不是事实,应该是汉代或之前而建,为何而建无从考究。至元代延佑五年(公元1318年)安民亭尚存完好,有记载为证。元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史学家揭斯南归省母,一日,揭斯到达了山东济宁,正值傍晚,他乘坐的小船路经安民亭,他想起程翰林承旨曾写信告诉他,就在两年前的秋天,程翰林承旨致仕南归,随从护送程承旨的宁志道在舟过此亭时夜醉溺死,至今安葬于此亭的山下。顿时,揭斯的心里一阵难过,感到非常惋惜。于是,他吟了一首《谒告南归夜过安民亭有怀宁志道》的诗寄予怀念之情:“日暮云寒烟水光,故人于此濯沧浪。河流空饶青山下,谁与孤坟酹一觞。”此诗让人凄凉,但字里行间也留下了古安民亭周围山清水秀,烟波浩渺的景色,官民乐于此处游玩观赏的印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