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执着的错误

 飞云的图书馆 2011-09-04
【執著的錯誤】


要產生真正的愛心,你必須知道愛和執著的分別。因為普通的愛和慈悲是出自私心,所以會跟執著糾纏在一起。你只對某些人關心,是因為他們曾經幫過你或你的朋友。如龍樹菩薩在《寶鬘論》提到:

及至有我執,決定助彼否,
有我執造業,皆由貪與瞋。

因為這種愛和慈悲受到執著的支配,所以無法擴及敵人身上,只能對朋友好,也就是你的配偶、子女、父母等等。但是,如果愛和慈悲是因為知道別人權利的重要性而產生的,就能擴及那些傷害你的人身上。我從小就很有愛心和慈悲心,但不是公正無私的那種。如果看到兩隻狗打架,我會同情輸的那只;即使兩隻蟲打架,我也會關心小的那只,氣贏的那一隻。這表示我的愛和慈悲有偏頗。

要拋開執著,你不可以忽略基本需要,如食物、住宿、睡覺等。並且,你應該遠離表相的誘惑,遠離會讓你發出讚歎的東西,像是「這個好漂亮喔!」、「我一定要買這個!」、「我如果有這個就好了!」當你對這些想法屈服,開始追求享樂和金錢,而不是心靈的成長,壓抑的情緒就會開始堆積,然後變成煩惱,讓你及身邊的人都不快樂。當你找到釋放這些情緒的方法時,又引起更多的煩惱。所以,受到執著所驅使,人不會有好日子過。

要克服執著的負面效果,最好的辦法就是洞察生命的本質,也就是瞭解緣起緣滅的道理;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和朋友,無論彼此間的感情有多濃厚,有一天終將離散。我們的錯誤就是將種種的緣分當成是本質上美好的事,我們的執著就建立在這種錯誤上,而這種錯誤總是引起更多痛苦。

此外,好運不是永久的,所以,太習慣好運是一件危險的事。永恆的概念也是沒有益處的。如果你專注在當下,未來就變得不重要。想太多未來只會減弱你修行慈悲、助人證悟的心願,所以,無常的概念才有助益。只有把世事的本質看成時時刻刻地壞滅,你才不會在它變化的時候措手不及,即使面對死亡也不會驚慌。


【為何煩惱】

欲望和憎恨都是起伏於堅定的自我認知,一旦認為自己是明顯的、實體的存在,就會和別人產生分別;因為只要有“我”,就會有“你”。歧視就是來自執著自己的實體自我,並對他人生氣。如同七世紀的印度論師月稱說:

靈魂像水桶般無力地在井裡上上下下,
因為開始鼓脹自己成為“我”,
接著對事物產生執著成為“我的”。

靈魂一開始認知“我”的實體存在,就會認為其他有實體的東西是可以“擁有”。因為這個過程的影響,我們開始分別自己和他人,開始對事物執著,我們留連在輪回的好與壞中,就像水桶在井裡無力地上上下下。

在你的經驗中有一個重要的概念,就是認為人和事物好像是存在的實體,但實則不然。如果有一個人或一個東西令你高興,就會出現兩股強烈的吸引力:一股是你的執著,一股是執著於讓你快樂的人或事物。你執著於快樂的感覺會把你引入痛苦的行為,然後就陷入惡性循環。只要你不接受人和事物的真正本質,你就會相信這兩者本來就存在的,不久之後,欲望和憎恨就會找上門。

【執著的本質】

執著增加欲望,所以永遠不會得到滿足。欲望分為兩種,包括理性和不理性的。後者是由無明所引起的煩惱,前者不是。為了生活,我們需要資源,因此想要有足夠的物質資源的欲望是正當的。想著“這個好棒,我要這個,這個有用。”並不是煩惱。想要利他、有智慧、得解脫也是欲望。這類的欲望是適當的,人類的進步也是因為欲望,所以這類欲望不一定是煩惱。

例如,當你開始喜歡所有的有情眾生,希望它們都快樂。我們現在的愛深深受到無知的執著影響,所以有朋友和家人的限制,這種愛不圓滿。

有反效果的欲望就是不理性的執著,這免不了會有不滿足的感覺。捫心自問,你是否需要大部分的東西,答案是否定的。這類的欲望永無止盡,永遠不會滿足。最終只會令人痛苦,所以你必須克制這類欲望。

剛開始修行時,要分別理性的和不理性的欲望很困難。修行者也許會有愛和慈悲的心,但還是有一點無明,認為自己所愛和所慈悲的事物,本來就存在。在修行的初期,即使是無明,也可以是助你得到證悟的工具。當你開始耕耘愛心和慈悲心時,即使其中參雜無明和執著,你還是應該繼續修行才對,停下來不修行才是錯誤的決定。要對治執著,不可只是把心思從事務中抽離出來,反而,你應該透過修行,瞭解無明的另一面,才能破除執著。

然而,當你執著于物質時,最好的辦法就是遠離那些會讓你更執著的事情。滿足對物質上的欲望是很有助益的,但對精神上的修行沒有什麼幫助。我們執著的東西,應該丟棄,而我們心靈的成長,卻應該內化,因為它可以無限發展,即使是到了年老也一樣。

雖然一剛開始很難區分理性的和不理性的欲望,透過持續的觀察和分析,你就會漸漸認識無明和煩惱,你的修行也會愈來愈精進。執著是一面倒的,一時的,獨善其身的。你愈是執著,心胸就會變得愈狹隘、愈偏頗,即使是很小的事都會妨礙你。放下就是去除狹隘的心胸,但這不是對什麼都沒興趣。因為我們需要各式各樣的東西,所以我們更需要放下,才能敞開心扉,打開眼界。執著會把事情阻隔在外,可以說是一種障疑。以學生來說,如果只執著一科,就沒有均衡發展,應該各種科目都要學習。

心胸狹隘的世俗生活有一個大概的公式,稱為“世間八法”。

在世俗的生活中,所謂的不快樂就是你或你的朋友遇到上面四種不利的狀況,苦、衰、譏、毀;但如果是你的敵人碰到這些狀況,你就會高興。這兩種結果都是人的行為所決定的,相比之下,真正的愛和慈悲不會受人的行為擺佈,而是基於一個事實,那就是凡有情眾生都想離苦得樂,跟你一樣;所以說,眾生平等而下之。行為雖然有好有壞,但行為者都是追求快樂的有情眾生。我們需要把這點謹記在心。行為是次要的,因為既然它們有好有壞,總是在改變,所以不變的才是最重要的。也就是眾生想要離苦得樂的事實。

當一件令人震驚的事情發生時,不論是在平日還是在夢中,我們第一個反應總是“我”,而不是西藏人、美國人或任何國籍的人,也不是佛教徒、印度教徒或其他信仰的人,就只是“我”而已。這顯示基本的人性。在這個重要的基本上,大家都一樣。小孩子才不管宗教或國籍,有錢沒錢,他們只想玩在一起。再長大一點,個體的感覺就變得比較明顯。隨著年齡增長,我們創造很多分別,很多人造的、原來是次要的事,變得愈來愈重要,而原來基本性的關懷反而消失了。這個問題很重要。

愛受到欲望和憎恨的驅使才有偏見,這應該要制止。愛如果受到不理性的欲望影響,當它遇到阻力時,必然產生憎恨、忌妒和一大堆問題。雖然欲望本身不會造成直接的傷害,但它會間接引發有殺傷力的因素。這就是為什麼擴展愛的過程,是從發展平等心開始。之後,重點不在於這個人對你好不好,而是這個人和你一樣,都想離苦得樂。既然這個欲望存于眾生心中,你對它的認知可以延伸到每個人,讓你的愛奠定穩固的基礎。一旦你把重點放在彼此的相似度,愛的基礎就會穩因,不會因一時的狀況搖擺。

舉例來說,在我自己的修行中,當我想到某個人不好的態度和行為,而是想到那個人跟我一樣,只想離苦得樂,但是他或她自己選擇痛苦,故意破壞他人的快樂。從這個角度看事情,我的反應就是愛和慈悲。我選擇這個觀點、這個角度。如果我把那個人當成是傷害西藏人的敵人,愛就不會是我的反應。

欲望和憎恨會被引發的主因之一,就是我們對這一生太過執著。我們想要相信它是永恆的,它會持續很久很久,所以我們太專注一時,太在意物質。要超越這點的唯一方法就是思考一個事實:所有的事物會消失,你也會消失。如同十三世紀末、十四世紀初的西藏高僧無著賢說:

破除此生的執著,
相伴很久的好朋友會分開,
努力得來的財富和東西會留下,
身體這個客棧會被意識心這個客人遺棄。

我們頂多活百歲,終有一死,失去這個寶貴的肉身。我們隨時都可能死亡,生命就會消散,不論我們多有成就、多有錢,都不能使生命延長。在死亡的時候,你的累積的東西沒有一樣有説明,我們必須全部放棄。就這方面,有錢人的死和野獸的死沒有差別。

在執著的影響下,從頭到腳看起來很好的東西,事實上不一定很好。當執著開始加強,你應該試著在你想要的東西上發現缺點。一旦執著下去,就很難抑制。所以你最好試著分散注意力,遠離它,甚至最好付諸行動。

對要好的朋友太執著的話,可能會讓他或她臨死時放不下。緊捉住他的手、淚流滿面地抱住他,甚至在他面前痛哭失聲,這些動作會使臨終的人放不下這一世,危害到他出生善心的機會。好朋友應該給臨終的人一個充滿善念的環境,用溫柔的言語提醒他一些宗教的教導和行持。應該提醒他,在死亡的過程中會出現許多由於業力引起的奇異現象,要特別注意,不要被好看的現象牽引,也不要對醜惡的現象生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