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煮酒论史 飞将军李广为何难以封侯

 漫步月球路 2011-09-06
李广是西汉名将,有本事,这是无容置疑的。他出生世家,自小习武,武艺超群。史书说他“猨臂善射,实负其能。解鞍却敌,圆阵摧锋。边郡屡守,大军再从。失道见斥,数奇不封。” 李广参与了文、景、武三朝的重要军事行动,单是与汉朝主要敌人匈奴,大大小小就打了70多战,纠缠了40多年。然而,这样一位身经百战、深孚众望的高级将领,一生不得封侯,正是“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身经大小百馀战,麾下偏裨万户侯。”(王维·《陇头吟》)2000多年来,不知多少人为之叹息,感到费解。
李广打仗十分骁勇。当时汉人畏匈奴如虎,可李广在边防前线与匈奴打了一场又一场的恶战,“皆以力战为名”,直打得匈奴将士闻风丧胆,对他又敬又怕,称其为“飞将军”。听说是李广镇守的边塞,好勇斗狠的匈奴人心想,“我惹不起你,难道还躲不起”,绕道而行,不敢去招惹他。几百年后,唐代诗人王昌龄来到边塞,面对枯草荒丘,追慕前贤,喟然长叹: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一个人得到朋友或自己人的称赞容易,可要让对手、敌人佩服称赞就非常不简单了,更何况匈奴这个对手也不简单。李广行军作战,粗中有细,非后代张飞、李逵之流可比。有一回,李广率100多骑兵,遭遇了数千匈奴骑兵,下属害怕极了,想赶紧逃跑。李广镇定地对部下说:现在我们离主力部队有数十公里之远,如果逃跑,匈奴骑兵追赶我们,寡不敌众,很快就会我们杀死。如果我们停下不走,对方反以为我们是诱兵,不敢轻率攻击我们。他命令下属不退反进,骑马到匈奴阵前一公里处,才下马解鞍,放松休整。这下,强悍的匈奴人疑心大起,越看越困惑。到了晚上,匈奴人担心汉军伏兵将至,连夜逃跑了。《史记》载,李广“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在等级分明的封建社会里,他做到官兵不分,殊属难得。“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他爱兵若子,对下属开怀推恩,充满人文关怀。以至李广自杀身亡时,全军将士皆痛哭失声。远近百姓,听说了也难过地流下眼泪。
身经百战,有勇有谋,还深受下属爱戴,李广进爵封侯,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就像时下有些干部,有文凭,有能力,群众口碑也不错,自忖提拔高升,立功嘉奖,唾手可得,岂料平生不得志,成功与荣誉,始终与他们无缘。更让人郁闷的是,一些才华比不上他,资历没有他老,能力远逊他的人,一个个高升,一个个重用。有的还是晚辈或原来的下属,让人好不尴尬!李广的堂弟李蔡,品德、才华均属一般,名望也远远比不上李广。他和李广在汉文帝时,作为武骑常侍,拿“八百石”的薪水。可到了汉景帝时,李蔡步步高升,已拿到了“二千石”高工资。到了汉武帝时期,李蔡更是被封为乐安侯,高至丞相,位在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了。李广的小儿子李敢,跟随霍去病作战,也被封为关内侯。至于李广的老部下,进爵封侯的就更多了。唯有这位名声显赫的飞将军,至死没有封侯。对此,无论是当时还是后人,都有人认为是李广运气太差的缘故。李广跟随大将军卫青出征,汉武帝悄悄吩咐卫青:李广运气差,不要让他当先锋与匈奴单于正面冲击。看来,李广“倒霉”在当时已成为了朝野的共识了。唐朝诗人王维诗云:“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面对让人啼笑皆非的历史和现实,人们不得不发出宿命的叹息。
有好心人为李广开解,“李广根本不在乎封侯不封侯。”尤其是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的热播,其中一个情节,李广听说朝廷用了自己当先锋,欣喜若狂,好像李广只要有仗打,其余一切均不在乎,视万户侯为粪土。其实,这又是一种误导。汉文帝曾对李广叹息道:你生不逢时,如果生在高皇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当时的社会氛围,把封侯作为人生的最高荣誉。妇女也在鼓动自己的丈夫和儿子,征战沙场建功立业。等到丈夫或儿子血洒沙场长眠不归时,才“悔教当年觅封侯”。李广在这种社会氛围和教化下长大,进爵封侯必将成为他的毕生追求。汉文帝那番话,更是点燃他心中的希望之火。戎马一生,封侯无望,李广也心中打鼓。他曾向当时著名相士王朔请教,“自从大汉讨伐匈奴以来,我参加了每一场恶战。在我的部下里,有几十人因征讨匈奴立功封侯,而他们的本事非常一般。我打仗从不甘落后于人,却始终没有被朝廷封侯,这到底是为什么?是我的命不好,还是我的相貌不够贵格?”这个王朔见惯世面,狡猾异常,他没有明确回答李广的问题,反问李广:“将军你反省一下,平生做过什么亏心事没有?”李广想了半天说,他在当陇西太守时,曾杀掉800多名俘虏。王朔装出恍然大悟的模样,“祸莫大于杀已降,这就是你不得封侯的根本原因!”一番装模作样、冠冕堂皇的鬼话,说得李广哑口无言。不过,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得出,李广对封侯的态度并非超然的。
那阻挡李广封侯的“拦路虎”到底是什么呢?说来很简单——战功!说到这点,你不得不佩服汉武帝刘彻,他当时立下规矩,论军功行赏,而不是论资排辈封侯。这样一来,堵死了一些老资格、有背景者的进路,却激励更多的年青人浴血沙场,建功立业。我们不妨看看李广战匈奴的主要成绩单:元光二年马邑之仗,事机不密,30万汉军无功而退,骁骑将军李广自然无功;元光六年,李广率万骑出雁门,吃了败仗,损兵折将,还当了匈奴的俘虏,只身逃脱,按律当斩,赎为庶人;元朔六年定襄之战,汉军大胜,不少人立功封侯,而李广无功;元狩二年李广四千兵身陷匈奴右贤王四万人马重围,苦战数日,几乎全军覆没,自然无赏;元狩四年李广迷路失道,自杀死亡。或许,在与匈奴的战斗中,一些小冲突小规模作战时,李广有所斩获,但汉匈几场的大冲突大规模战争中,李广交出的却是一份不合格的试卷!
历史长河,匆匆流逝,如果我们在今天还把李广的遭遇全归咎于运气,未免太不长见识了。李广名气在外,简直成为了汉军的一面旗帜,每次出征都引起匈奴的高度重视,以数倍的兵力与他交锋,增加了他取胜的难度。李广个人性格上的一些特征,如自负、好冒险、易记仇、狂傲气重等,也往往给他的失利埋下败笔。公孙昆邪说他“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太史公说他,尽管敌人来势汹汹,但他非要等到对方奔驰到数十步之内,估计能射中才发箭。“因此,其将兵数困辱,其射猛兽亦为所伤”。如果论单打独斗,李广稳操胜券,是当仁不让的冠军,可要是大规模的团体作战,他与匈奴人相形见绌,没有必胜的把握。他打了败仗被免官,跑到蓝田山中打猎,晚上回城,被霸陵“巡警队长”拒之城外,他的随从赶紧上前表明身份:这是原来的李将军。这个霸陵尉也是个楞头青,再加上多灌了几口“马尿”,出言不逊,“现任将军还要遵守法令不得夜行,何况是原来的!”一定要李广在亭下忍冻挨饥熬了一夜,这可让李广恨得牙齿咯咯作响。没过多久,风水轮流转,朝庭重新起用李广,他假公济私,要求将霸陵尉调到军中效力,一到军中马上找借口杀了他。时下有个说法,细节决定成败。这些细节,在评价李广时不应为我们所忽视。用现代军事观点来看,李广之败,并非全无价值。吸引、牵制敌人的有生力量,为卫青、霍去病等名将千里奔袭创造了有利条件,以自己的局部失利换来全局的胜利,也是一种贡献和功劳。可在2000多年前,刚愎自用的汉武帝没有这样的目光,当时的社会舆论也不允许一个败军之将进爵封侯。在汉武帝心中,像程不识这样治军严谨、刁斗分明的将军才是他喜好的,这样的将领易于控制,而李广这种英雄气概太浓,颇有自由气息的将领当然不被重用。
汉朝封侯者众,单是与李广同时期的侯爵就非小数目。然而,很多列侯均随历史进程而灰飞烟灭,可没有封侯的李广却一代代流传,2000多年来让后人感慨、惋惜。这不得不归功司马迁的如橼巨笔。李广生有三个儿子,分别取名当户、椒、敢。当户有子叫李陵,李陵“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与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司马迁认为他是“自守奇士”“有国士之风”,与他是好朋友。天汉二年(前99年),李陵为配合贰师将军李广利的军事行动,率领五千步兵出征匈奴,“深践戎马之地,足历王庭,垂饵虎口,横挑强胡”,遭到匈奴单于八万兵马的围困,连战十多日,粮矢皆灭,援兵不至,李陵投降了。消息传到汉廷,汉武帝大为震怒。满朝文武无人敢为李陵说句公道话。司马迁出面为李陵辩解,说他也许是佯装投降,日后必然报效汉朝。汉武帝盛怒之下,将司马迁下狱问罪,施以宫刑。可以说,司马迁的命运与李陵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因此,尽管司马迁有“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理想,但也难以避免笔墨之下的感情流露,在《李将军列传》里,我们可以看到太史公对李广寄予太多的同情和惋惜,这就是我们所常说的 “春秋笔法”,从而也使飞将军李广的正面形象在后世中栩栩如生,流芳百世。(
本文转自【昌龙社区·中华昌龙网】:http://www./bbs/ShowPost.asp?ThreadID=678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