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缅边境问题通过谈判解决后的网络之争![]() 众所周知,中缅边界是1960年5月,中缅两国政府进行边界勘查,1960年10月1日,中缅两国政府签订《中缅边界条约》,1961年10月又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政府关于两国边界的议定书》,以后双边界问题就顺利得到解决,成为国际上解决边界问题和其它争端的典范。由于网络的普及,海外一些有“政治图谋”的人,为达到其目的,抛出了ZG卖国、周总理卖国的言论,的确迷惑了不少人。撇开政治立场不谈,客观看待国与国之间签订的条约并按国际通行法则尊重已签条约,方能彰显一个大国公民的风范。 1、中缅油气管道工程(中国境内段)以及云南炼油厂项目2010年9月在安宁开工建设,中缅石油管道工程,年输油能力2200万吨,这是中国破解能源困局的巨大举措。试想,没有稳定的中缅关系,也就不会有这条安全的能源通道,1960年签订的《中缅边界条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建国初期的1953年,中缅边境地区几乎都是GMD军队的残余势力,新中国并未对这一区域实现有效的军事控制,鉴于政府更替基于边境界桩继承的原则,五三版中国地图描述的中缅边界是这样的(见下图):
3、周总理在1957年7月提出的谈判原则是:“我国政府认为,在边界问题上,根据正式条约而提出来的要求,应该按照一般国际惯例予以尊重,但是这并不排除两个友好国家的政府通过和平商谈求得对双方都是公平合理的解决”。很显然,缅甸从英国人那里继承了江心坡、猛卯三角地区、果敢地区等,新中国从地图上继承了民国对这些地区的主张。我们有理由相信,无论那个政治派别,在对待国土问题上,并不比今天任何所谓的“愤青”差,至于相互指责对方卖国那全是党派利益之争。面对中缅边境的现状,当时的专家包括国家领导人,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并符合国家利益的解决方案,从周总理1957年7月在人大的报告可以看出,江心坡和果敢地区并未提及,主要讲了三个地方,即:猛卯三角地区(250平方公里)、片马、岗房、古浪地区(153平方公里)和班洪、班老部落辖区(189平方公里)。这三个地区只所以作为谈判目标予以收回,重要的筹码是解放军已经占领了这些地区。从结果看,我们声称的地方终于从缅甸(非英国)人手里要回了班洪、班老部落,片岗古地区和12%的猛卯三角地区(把这个地区面积约220平方公里移交给缅甸,成为缅甸联邦领土的一部份),要回的国土面积总计372平方公里。新中国为何放弃江心坡和果敢地区?1954年12月,缅甸领导人吴努就曾坦率地说:“虽然缅甸靠它自己可能没有能力干涉中国的内政,但如果它容许自己被中国的敌人利用作走卒的话,——有一些要害地点可以提供出来,用作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可能进行攻击的海空军战略基地。”因此,中国政府在处理中缅边界问题时所根据的和平外交政策,抛开意识形态的因素不论,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中也是符合中国的国家安全和国际战略目标的。值得一提的是,缅甸领导人也积极响应周总理在1957年7月提出的谈判原则,愿意和平谈判解决争端,而印度就不同了,尼赫鲁拒绝谈判。 4、猛卯三角地区(又名南碗三角地区) 这一地区的确是中国的领土,在三角区的尖端还有一片飞地叫南坎(Namhkam)。这一地区早就让英军占领了,二战期间日本进驻这一地区,后被国军收复。国军撤走了,英国人也走了,这一地区实际落入缅甸继承的范围。南碗三角区现在已经是缅甸国土,让人感到一丝悔意的是,飞地南坎可以放弃,为什么不强逼缅甸把国界退到瑞丽河以南呢?我想当时的谈判专家绝对也会有我这样的想法,至于为什么没有做到,未见这方面细节的报道。 瑞丽河以南的区域
南坎飞地我们放弃了,但现在的瑞丽仍然有飞地,那就是姐告。姐告位于瑞丽市城南4公里,是我国在瑞丽江对岸唯一的一块“飞地”,总面积1.92平方公里,是云南省第一个边境经济开发区,也是320国道的终点。由于没有以瑞丽河为国界,这就形成了瑞丽“一桥两国”(畹町桥)、“一街两国”(姐告中缅友谊街)、“一江两国”(瑞丽江)、“一岛两国”(弄岛)、“一院两国”的独特风景线。 5、片马、岗房、古浪地区 片岗古地区大约153平方公里,自从被英军占领后,也就切断了中国与江心坡的来往。二战结束了,英军撤走了,缅甸顺理成章的继承了片岗古地区。我们不能欺软怕硬,惹不起英国,就能惹得起缅甸吧!愤然大吼一声:还我“江心坡”!...中国人还是比较理智的,军事先占领片岗古,然后拿江心坡做筹码,最终实现了片岗古地区153平方公里的回归,缅甸也基本上能接受这一要求。如果没有事先的军事占领,要会回片马是有难度的。 片马镇(图片取自网络)
我们知道,班洪、班老的辖地189平方公里早在1941年就让英国人给划走了,经过谈判,缅方同意将1941年线以西之班洪、班老部落辖区(189平方公里)划归中国,成为中国领土一部分。对处于1941年线上的骑线山寨进行相互调整。2寨归中国,4寨归缅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