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引领学生徜徉于传统文化的殿堂

 金石书斋 2011-09-09

结题论文

引领学生徜徉于传统文化的殿堂

通过申报立项,我校荣幸地成为中央教科所重点科研课题《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挂牌实验学校,并确立了《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的途径》的子课题,我也很荣幸地成为了学校课题组实验组长。在学校课题组负责人许校长和课题组长潘老师的直接领导下,实验工作全面铺开。四年来,我兢兢业业、扎扎实实地工作,和课题组的其他同志一道在探索弘扬传统文化的途径方面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尝试。

深入调查,全面摸清实验学生的底细

现在青少年学生盲目追星,而缺少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早有定论。我校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缺失程度又如何呢?我们必须弄清楚。

实验伊始,我校课题组以“古典诗文知多少”为题,对实验对象七年级四个班220人进行了一次以问卷形式为主的调查。在我执笔的题为《让学生亲近古诗文》调查报告(此文获得湖南省教育科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优秀成果三等奖。)中我是这样总结我校学生的传统经典文化的阅读现状的:“喜欢不够”、“知之甚少”、“方法奇缺”。具体表现为:喜欢读背古诗文的学生不太多,特别是古文,只占30%。课外阅读更不容乐观,准备了经典名著的学生不是太多,约占51%,而能完整地读完某一部经典名著的学生不足65%。阅读的方法大多数学生也只是“看一遍”,而能处理好泛读与精读、读书与笔记、朗读与背诵等方法的学生就不多了,只占23%。这样的阅读只能算是自我消遣,无阅读质量可言。调查中还发现学生对娱乐文化、影视文化却津津乐道,特别是金庸的武侠小说、琼瑶的言情小说,还有“娱乐无极限”、“快乐大本营”等,大有取代传统文化之势。

现状堪忧,看来,在我校弘扬传统文化势在必行。我们反思了我校过去的教学弊端以及家庭、社会对学生的负面影响,确定了今后实验工作采取的对策:加强宣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加强课内古诗文的教学,注重方法指导;促使学生课外阅读古典诗文、注重方法迁移;争取家庭、社会的支持,让学生走出娱乐文化的迷雾。

立足课内,努力探索古诗文的教学模式

学生不愿学古诗文,教师不愿教古诗文,古诗文已经成为了语文教学工作中的老大难。要弘扬传统文化,就必须学好古诗文。课题组拿出了切实可行的办法,建立了适合我校古诗文课堂教学的模式——“导入—诵读—感悟—延伸”。后来通过反反复复的示范课、公开课、观摩课、竞赛课的尝试与研究,逐渐得到应用与推广。当然,课题组也鼓励个人创新。

在古诗文教学模式的研究中,我深有体会,又独自创设了“朗读——译读——品读——联读”的古诗文教学新模式(题为《古诗文课题教学模式初探》一文曾获得了中央教科所课题成果三等奖)。这一模式强调了“读”的功能。“朗读”不仅是本教学模式的开端部分,也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教学活动。先让学生试读,师生评议,归纳总结,再教师范读,最后学生练习。它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通过朗读,学生对文本有了整体的感性的认识。“译读”是本教学模式的发展部分,也是古诗文教学中有别于现代文教学的特有环节。先让学生自主译读,再小组译读,最后集体译读。学生始终在自主、合作、探究之中学习,也就优于传统的教师串讲,学生被动的听讲之法。“译读”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得以加深。“品读”是本教学模式的高潮部分,也是古诗文教学的中心环节。课堂上,可以进行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老师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作家的对话等,学生的思想情感得到了理性的升华。他们情绪高涨、思维积极,课堂气氛活跃,教学也就渐入佳境、进入高潮了。“联读”是本教学模式的结尾部分,但又是课外古诗文阅读的开端。它是联系新旧知识,构通课内外的枢纽。教师可让学生是先背读所学课文,再联读课内外积累的相关或相似的作品,最后倡导学生课外去联读新的古诗文作品。通过联读,学生能由点到面,由课内到课外,由书面知识到实践活动进行延伸、拓展,这样既巩固了课内,又指导了课外。这一模式看起来较为繁琐,但实践证明,运用它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训练学习古诗文的方法,培养阅读古诗文的能力,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

另外,教学古诗或短小的古文,我也有自己独到的一面。我经常打破教学的常规做法,让学生先背后讲再评,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先让学生运用各种方式方法赛背课文,看谁背得最快最好。当大部分学生能背诵时,再进入教学的第二个环节,即让学生讲背诵课文的过程与方法。学生讲述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课文的欣赏品析过程。最后让学生评析背诵方法的优劣。整个过程,赛得有趣,说得热烈,评得精彩,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堂课尽管在时间的把握、内容的深度、课堂的容量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能令人满意的地方,但我认为整个课堂始终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始终在自主、合作、探究之中学习,从而避免了被动的教学状态。我把这样的课型加以整理,撰写了《记一堂别开生面的古文课》一文,喜获中央教科所课题成果一等奖。

编写读本,精心导引学生的经典诵读

在“古典诗文知多少”的调查中,已经弄清楚了我校学生的阅读现状。我们必须对症下药,让孩子们在人生记忆力最佳的时期,诵读名家名篇,诵读千古美文,让文化经典占据他们的心灵,让他们的阅读从一起步,就直抵经典。我们要千方百计引导学生去读:喜读、多读、会读。

《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为达到这个目标,语文老师必须培养学生用“两只眼睛”读书的习惯,一只眼睛紧盯课内,一只眼睛放眼课外。要将课本作为一个例子,一把金钥匙,把语文阅读引向精彩的课外世界,大量地占有阅读材料,特别是经典篇目。我们向学生推荐了许多适合他们阅读的经典篇目,如《诗经》、《唐诗三百首》、《西游记》、《水浒传》、《聊斋》等。指导学生的经典阅读范围,有的放矢,减少盲目性,增强有效性。

我们的工作重点是编写校本教材,以此来导引学生的经典诵读。开放学校图书馆、阅览室,倡导学生购买、借阅古典名著,发动学生大量搜集、阅读课外古典诗文,每人推荐一本古典名著、一首精美古诗和一篇优秀古文(要有自己的阅读见解),最后由我和何老师选定编辑成《中学生古诗文读本》一书作为校本教材。内容多为唐诗宋词以及古代具有教育意义的故事,也兼顾了各类文体,力求选取那些极具趣味性的篇目,以期激发学生课外经典诵读的兴趣,增加对经典诵读篇目的阅读量。

后来将书分发给实验班学生,让学生在语文老师的辅导下自读自诵。在我执教的162班,我要求学生一日一读、一周一背、一月一赛,这样就在班内形成了朗读与背诵的热潮。然后选出苗子参加由学校课题组组织的朗读竞赛和背诵竞赛。在参与竞赛的过程中,他们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认真地朗读,虚心地求教,充分地交流。通过竞赛活动,从而达到了使他们提高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

走进民俗,切实组织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

“纸上得来终觉浅”,弘扬传统文化还得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大千世界,深入实地,考察民情民风,了解当地风土人情、生活习俗。我校传统文化课题组便进行了这样的活动,组织实验班学生去参观屈子祠,要求学生抄录祠中楹联名句,描摹屈原碑林书法,了解了屈原生平事迹,学习“求索精神”的具体内涵。并组织学生深入汨罗江沿岸农家,了解端午节的习俗风情,诸如吃粽子、插艾叶、喝雄黄酒、划龙舟等。请有经验的“老儒生”介绍划龙舟的礼仪,如“祭龙头”、“龙洗澡”、“龙舟号子”等。这项活动非常成功,以前阅读得到了应证,或是出现了偏差,又能引发学生的探究。学生在活动中,都表现出极高的积极性,既开阔了视野,又培养了学生的端午情结、家乡情结。

参观、调研回来之后,课题组又组织师生编写了一本《家乡端午节与龙舟文化》的小册子,由于前面的准备充足,编写过程也很顺利。课题组还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以“端午、屈原、屈子祠、龙舟”为话题的作文竞赛活动,效果很好。有的同学能运用各种知识对民俗文化进行科学的、实事求是地分析与甄别,将分析、甄别的过程和结果诉诸笔端。有的同学运用联想、想像、比较,竟写出了像模像样的文化散文来。

我对这次活动也深有感触,于是撰写了《弘扬传统文化应注重民俗文化教学》一文,获中央教科所课题成果一等奖。文中,我呼吁应注重民俗文化的教学,把置身于娱乐文化怪圈中的中学生拉到民俗文化研讨的大军中来。

总的说来,我们的实验工作是按照先摸底再实施,由课内到课外,由校内到校外,由“点”到“面”的思路展开的。实验是成功的,学生面对古诗文,再也没有了畏难情绪,早晨读古诗文的多了,课外背古诗文的多了,平时讲话与写作中引经据典的多了,在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爱国恋家、勤劳节俭、诚实守信、孝亲敬长、礼貌待人等传统美德就更多了。工作中,课题组的每一位同志都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但也收获了自己的硕果。我也收获颇丰,自己的教学教研能力得到了应有的展示与提升。虽然我校弘扬传统文化的实验工作即将结束,但我们“乐在其中,爱在其中”的热情不减,我们将更加努力,为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不遗余力的工作,使学生真正徜徉于传统文化的殿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