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曹万科
之一 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不动之动乃是生生不已之动 大动:位移较大的运动 小动:位移较小的运动 不动:站桩 不动之动:指站桩的内动 生:生命 生:生长 不已:不停止 动:生命克服地心引力向上生长的内力所产生的动 王芗斋先生这句在大成拳内广泛流传的名言,概括说明了大成拳的内动就像生命生长的过程一样。随着岁月的变化由小变大由弱变强,虽然在短时间内看不到生长带来的变化,但是在它们体内却存在着让生物克服地心引力一直向上生长,直到长成参天大树,根深蒂固,任凭风吹雨打而顽强生长的那种内力。武术前辈们也许正是受到生物生长的启发从而悟出了武术的内劲。 大自然是我们最好的老师,有取之不尽的自然规律让练拳者得到借鉴。如同生命由两性结合孕育出绚丽多彩的万物世界一样。大成拳无坚不摧的穿透力是由站桩衍生而来。大成拳站桩这种外表非常简单的运动由外形与意念组成相互对立的统一体。站桩外形姿势就像大地,承载着意念。在它身上有太多的高山大川阻碍,交通不畅,人们需要用劳动来改造,开垦良田、兴修水利播种收获。将一粒种子放置在肥沃的土地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慢慢的就会长大成熟。大成拳的内力就像是一粒种子植入站桩里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站桩初期以下蹲为主要内容,锻炼腿部屈肌,加强下肢对身体的支撑作用,弯曲角度越小运动量越大。经过数月到一年的锻炼后身体素质有较大改善,腿部力量大增并有了向下的力量,即“根”的感觉。植物种子在扎根以后就要向上发展。站桩的内力也是如此,意念引领脚向下用力使劲,大腿伸肌向上拉扯形成以膝关节为中心三角力,三角力就是将某一关节两侧的肌肉连接起来同时“紧”同时“松”的整体力。会做一个关节后再连接下一个关节。三角连接就像竹笋那样一节一节拔高一直到把全身连接成一个整体,这就是身形如铸。每连接一块肌肉功力就会增加,坚持做下去就能练出大成拳巨大的功力。大成拳爆炸力从脚下生成后迅速向上冲击破体而出,脚给地面作用力,反作用力从脚掌产生一直向上经过腿到达腰部时按照意念来改变方向,通过肩与手组成的三角后对准目标打击。这个爆炸力不是轻易能得到!练功者要具备为继承大成拳站桩而奉献终身的信念,耐住寂寞拒绝各种诱惑并忍住肌肉的疼痛坚持多年艰苦的训练。总有一天你会突然发现“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站桩过程中王芗斋先生的名言名句不时闪现在眼前,并引起一连串的遐想,顺藤摸瓜抓住感觉后恍然大悟,收获的喜悦也就会悠然上头。王芗斋先生作为一代武术大家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由其是在他那脍炙人口的名言里包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需要我们在站桩实践中不断摸索和切实体悟。经过不懈努力必能理解人体力学的奥秘。大成拳是祖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凝结着两代人的心血,能把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完整保存下去是我们这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
之二、拳本无法 有法也空 一法不立 无法不容 神动得自有像外 意存妙在无念中
中华武功起源于古代人们狩猎与对敌战斗。人们面对各种野兽和突如其来的敌人要进行抓捕和自卫,就要采用各种方式应付,一切随着对方的变化而选择相应的方法,不可能用事先想好的招数应付来敌,一切在自然中进行。拳术的概念正是在面对强敌多变的条件下产生而来,这也就决定了它来自于随机应变没有固定套路这一特性。从根本上说拳就不应该有那些人造的花架子。遇敌之时那些人造的套路不但用不上反而会因为动作机械僵硬被对手利用。做动作的同时又要想下一个招式而分散注意力,只须一瞬间的呆板也许战斗就会结束。等到此时便会发现那些精心想象出来的套路其实是毫无作用的方法,就是有那些方法也是空洞无物。文盲与教授在生理学上没有任何区别,而在社会实践中他们的区别是不言而喻的现实存在。只有外在形式而无内在“劲”的拳术不能作为学科成立。
有人说武林已经逝去。本人并不这么认为,中华武功的根深深扎在中华民族脚下这块热土上,流淌在民族的血管里,融入在文化的血液内,随着基因的复制必将一代接着一代传承下去。总有一天会重新发芽,枝繁叶茂,突显出它那生机勃勃的生命力来。武学与文学两种文化一张一弛在历史上长期并存,就说明它有其深厚的内涵。王芗斋先生传授的大成拳彻底抛弃了一切只求外形美观毫无实战意义的人造套路,强调以站桩为主要内容,通过站桩这种外形不动的静位运动,用意念调动内力运动,以求“物”为主的训练方法,形成以保健养生和附带自卫为目的的体育新体系。
王芗斋先生把拳学核心的内容称作“东西” 和于永年教授在《大成拳站桩求物》一书中所说的“物”指的都是同一个概念,即:爆炸力。它可以随时打击来自各个方面各种方向的敌人和躲避意外威胁,神意一动所向披靡,无坚不摧。这个“物”不仅仅是发于体外自卫,它更是人体生命力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体内能起到提高各脏器之间工作能力的作用。加强新陈代谢的机能,使体内深层的污物得以排出体外新鲜物质运达全身各个角落。通过新颖刺激改变旧有的内分泌系统,使机体得到润滑,同时精神愉快口内甘甜醇香。外分泌则表现更为直观,笔者曾经多次在大汗淋漓练功过后发现雪白的背心局部染成了黄色。
通过站桩训练得到六面争力又称浑元力以后就要找意动和神动。意动训练是提纯的过程,把浑元力中的精华提出来加以特别关注、仔细运作、练筋不练肉,用意不用力。这个阶段要找到春蚕吐丝,连绵不断之感。做到力如抽丝般的轻揉,把丝一样纯的意动找到,就像柳絮轻扬直上重霄九,悠悠杨杨,懒懒散散。继续练下去就有水流的感觉,脚下有泉涌般向上冒水充满全身之意。练习者感到全身自下而上产生膨胀感觉,也可能感觉全身发僵和沉重之感。练完后长时间有使不完的力气,这就是意动的能量。做到这一步千万不要以为有功夫在身就此不前了。这只是有了一些练拳的资本而以。陈酒好喝并不是进行了特别的加工,而是用最简单不过的方式,长时间置于酒窖内,慢慢由 “纯”变成“醇”。功夫也一样用最简单的方式,经过漫长的时间,耐住寂寞坚持站桩,从量变到质变,由“意动”到“神动”。神动就是那打开酒坛的瞬间醇香四散、扑面而来、令围观者陶醉、回味无穷、久久不肯离去!
神动是集合了从有形和无形,有意和无意等多年功夫在一瞬间的爆发,它体现了中华武功的真谛所在,一代一代的武林人把它作为追求终身奋斗的目标而不懈努力。然,它是一个真实存在的“物”,同时又飘忽不定,不管练者多么苦练或者悟性有多高,都不一定能得到它的亲睐,或许只有那些明老庄懂易变长存平常心的人,坚持把站桩这种静位运动放在首位,经过多年训练,悄然明了。静乃自得是也!
神动是伴随着爆炸力发出的同时而产生。刹那间就象一个顶天立地昂首天外浮云环绕周围的参天巨人。高山大川皆在脚下,目视苍穹,傲藐群雄,神动身随,搅动大气起漩涡。它是被击者感到的震撼!是能量与神情豪放的冲击波!是回荡在空中的雷鸣!这种感觉完全是在无准备无意间面对敌人的瞬间产生,一触即发、一发即止!大成拳练习者时刻都应保持“态似书生若女郎”般的平常心,只有当自己或他人的生命受到威胁的紧急时刻,挺身而出一声叱咤、足踏身颤、拔地而起、直冲云霄!不发则以,一发必中!炸力无断意不亡!
人体是血肉之躯能量有限,爆发力是能量在瞬间的释放,其消耗非常大。芗斋先生告诫后人不能轻易使用之。把这个“东西”存在体内是最妙的选择,将其化作生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养生目的来对待,勿将技击视为唯一。最好是不要有动用它的念头。时代在变大成拳的理念也要变,但是不管怎么变中华武功的“芯”不能变。作为大成拳的传人尤其是那些已经得到“东西”有识之士,一定要把中华武功里面的这个“物”传承下去,为子孙后代保留下这份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之三、松而不懈 紧而不僵
松紧始终贯穿于大成拳练习个各阶段,做任何动作都有松紧。松紧是构成大成拳的基石与架构。从根上说大成拳的爆炸力就是由肌肉的松紧与精神的松紧同时张弛的结果。正是松与紧这对最基本的矛盾衍生出了大成拳那变化无穷灿烂辉煌的武学文化。
松紧既是入门的钥匙又是取得爆炸力的台阶。练拳初期主要以练习外形为主,具体讲就是下蹲,久而久之脚下就有“根”并产生矛盾力。腿弯曲成一个角度长时间站立不动。下蹲的角度要适当,站桩的时间即不能长也不能短,运动量的选择非常关键。站桩外形练习也可以理解成为维持外形姿势不变的耐力训练,参与外形工作的肌肉在维持姿势不变条件下坚持一段时间,为了能坚持练习尽量让工作肌放松一些,减少体能消耗。外形放松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减少用于保持姿势的肌肉,用最少的工作肌完成维持姿势的工作,从意识中分清什么是工作肌那些是属于休息肌,做不到这点就不能进步的很快。达到这个目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令外形放松、放松再放松。放松下来的肌肉与那些原本就处于放松状态的休息肌肉不能总是处于松懈状态。如果这些不参与外形工作的休息肌一直处于放松状态,那就不是在练大成拳站桩。正确的要求是让休息肌执行更多的意念指令,在意念的引导下进行运动。休息肌随时都处于准备接受意念指挥的状态,就必须保持既不能紧也不能松的状态。“松极即紧”说明肌肉过于放松不参与任何工作,也就起到任何作用,这样的“松”是变相的紧。长时间松懈就使肌体僵硬进入绝对“紧”。能做到“不懈怠”是最理想和最贴切。
站桩有些基础后就要练习“紧”。紧就是让筋紧起来,发动骨骼肌两端的肌腱又称筋参与到大成拳的一切运动中,用来增加肌肉的运动幅度,提高内力的质量,改变全身内力结构又称换劲。练筋的过程是把全身肢体两端的肌腱向两头同时用力拉,使全身产生一伸一缩的微动,又像是根大弹簧,上下一拉悠悠扬扬。拉筋要求做到脚踩、膝纵、腰竖、背拔、脖挺、手指。这需要用很大的力量来完成,消耗的体力远比想象的要多。肌腱的特点是能承受较大拉力,延展性较差不易拉动。所以在做拉筋训时肌肉必须用力拉,有多大劲使多大劲直到不能忍受方可停止,休息一会后再拉,通过这样反复练习后功力就会大增。开始练习可能接受不了这样的强度,挺过这个短暂阶段以后就要练习下个内容,意念一方面想着用力拉动全身的肌腱又要想全身肌肉放松。这不是矛盾吗?是矛盾练功本身就是在矛盾中前进,不用力拉不动肌腱,用力大了肌肉又会限制拉肌腱的能力,降低拉筋的力度,因此肌肉既不能坚硬如铁也不能像一滩泥,做到不僵即可。
作为大成拳练习者尤其是初练的人,一定要正确理解“松”、“懈、”、“紧”、“僵”这些基本概念的内在涵义,在站桩过程中认真体会并从中找出身体内的内力,加以放大,为以后发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不要去做那些空洞无物只想而无肌肉参与练习。要知道有意无肌肉执行的意是假意,是浪费时间的空架子。只有将意念与肌肉同时工作,意与力合,才是大成拳真正意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