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组合作学习“养成记”

 yyyydddd8888 2011-09-13

小组合作学习“养成记”

 

 

作者姓名:        刘伟红          

作者单位:  常州市武进区东安小学         

邮政编码:       213155            

联系电话:  13961156362             

 

 

 

 

 

 

 

 

 

 

 

 

 

 

小组合作学习“养成记”

【内容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小组合作学习实际效果很差,因为合作能力不是学生与生俱来的,而要靠教师有组织、有计划的培养训练。此文就是笔者在实际教学中进行的合作学习能力培养。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实践  小组的“细胞”  学习的“组织”  合作的“动力”

何谓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在班级授课制背景下的一种教学方式,即在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的目的。

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理论与方略,由于其实效显著,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近年来,由于新课程的大力提倡,合作学习在我国的中小学课堂中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和组织形式。

亲身经历的小组合作学习尴尬:

一年级小组合作实录:

这是一年级上册《有趣的拼搭》的教学现场。

我先布置任务:请每个小组每人拿出不同的学具滚一滚

学生开始拿出学具准备,我开始巡视指导,当我看着第三小组准备学具时,第八小组那边传来蔡晨韬的喊声:老师,许佳欢不给我滚!蒋笑仪跟着喊:老师,蔡晨韬抢我的学具!我赶紧走过去,他们二人已经你不让我,我不让你抢到了一块。我有点生气,提高嗓门:蔡晨韬,你抢什么,不是让你们小组一块儿准备好再滚吗?许佳欢一点也不退让:他要抢着第一个滚!蔡晨韬声音更高:老师,我是组长,他们还不让我第一个滚!再看看别的小组,也乱得不成样子,不少同学举着学具抢来抢去,小组长能顺利组织活动的只有第七小组一个组。真没想到,一个大家轮流滚一滚的简单活动会成为这么混乱的局面,连我的声音都很难传到学生的耳朵里,我无可奈何、无计可施,美丽的预想化成了泡影。我匆匆收拾残局,见就收,这次小组活动无效而终。

二年级小组合作实录:

这是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的小组合作学习现场:教师出示第95页第三题:茶壶(只观察一面,想象其他三面)

要求:①先说说自己看到是哪一幅图?②想一想,其他三人看到的各是哪一幅,拿出相应的图片。

学生开始活动,教师巡视指导,这时有的小组按老师要求开始认真活动,有的小组内强势的学生先抢着回答自己看到的哪一幅图,然后自顾自拿出其它图片玩耍,弱势的学生只敢悄声地说自己的意见,而对老师要求思考的第二个问题没有人认真回答。有的小组已经完成任务开始静止举手,有的小组仍在吵吵,教室内的声音一直没有停止的迹象,教师最后拍手示意停止进行大班交流,这时学生对于第一题自信满满,人人抢着回答,而第二题只有个别小组能一一说明。

三年级小组合作实录:

这是三年级下册《认识面积》的合作学习现场。

研究比较面积很接近的平面图形,教师出示“想想做做”第5题。

①师:这是一幅学校的平面图,请你在图中选择两个图形,比比所占土地面积的大小。

师:哪些图形的面积不能一眼就比出大小?像这样面积差不多大小的平面图形有该用什么方法比较呢?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②师:这些办法是否可行,要用事实来证明。为了方便大家研究,老师为你们提供了两个面积差不多大的图形,还有一些材料,比如小方块、长方形纸条、透明的方格纸。你们小组可以借助这些材料,想办法比较他们的大小,当然也可以选择自己身边的物体做材料。

(学生在小组内活动,教师巡视,选择不同方法组汇报交流。)

这一环节中第一次小组讨论学生很快就完成任务,不仅能说出自己的想法,还能说出其它人的想法。第二次小组活动却不甚理想,原本放在组长那里的材料学生没有经过讨论就自行取用,选用透明方格纸的嚷嚷自己的成果,而选用其它材料的迟迟没有结果,小组里没有人提出帮助,没有人交流想法再各自试试……

 原因分析: 1、学生不愿合作。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被奉若明珠,以自我为中心,自私心理十分严重。任何时候都想到自己,当老师要求他们相互合作时,他们只图好玩,却不肯为小组做一点牺牲,由此导致他们不愿合作。另外,学生不能从合作中体验到学习的欢乐,尝到合作学习的力量,也是他们不愿合作的原因。2学生不会合作。低年级的学生,身心发展很不成熟,还没有合作学习的体验,对怎样与同伴合作学习还很陌生,不会合作是正常的表现。而且进行小组合作前,教师没有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培训,为了合作而合作,没有激发学生合作的意识,让学生领会基本的合作规则,掌握基本的合作本领,这才使得大部分学生面对合作时无所适从,一团混乱。 3、教师不会引导。由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较大,低年级的学生自我控制的能力比较弱,课堂上出现意外情况的概率大增,对教师的教学机智有了更高的要求,但习惯于走预先设计好的教案路子的我,面对突如其来的混乱时却束手无策。我的初衷是想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上,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自主获取知识,感受合作学习的乐趣。初衷虽好,但我并没有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教学,导致学生的合作混乱开局,草草收场。从理念转变到行动落实,需要我考虑学习的地方有很多。

反观自己的情况,观察他人的课堂,我发现目前大多数的小组合作学习沦为课堂教学的点缀,导致低效甚至失效,使我明白合作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教师后天有目的的组织和培养,因此2006年我重新执教一年级,开始对小组合作学习做了一些规划和尝试,立志于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全面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

我的教学实践:

1、训练小组合作学习的“细胞”(同桌的活动)

由于班级授课制和大班额的限制,学生的座位大多以两人一对成为相对固定的同桌,小组合作时一般是两对或三对同桌为一小组临时组合进行活动,因此小组的“细胞”就是同桌,同桌之间的合作与互动应该成为小组合作的“基石”。同桌也称同位,由于位置接近,便于随时随地进行合作、讨论、交流,因此学生刚入学时对同桌活动加以训练。我一般进行这样几种训练:

训练一:相互游戏。

低年级教材中安排了很多同桌游戏,比如一年级“分与合”中的“对口令”“摘苹果”,二年级的乘法口诀,都是同桌间简单易行的小游戏,也是为“算24点”“统计”等带有游戏性质的小组合作学习做准备。同桌之间的游戏也不是老师一说、学生一看就明白,每次全班游戏之前都要有一对或两对同桌进行示范。

比如:二年级上册82页《练习九》第二题。

先指名学生说清游戏的要求,再指名示范:

沈星彤:我出6

杨进:我出5

沈星彤:5×6=30  6×5=30

杨进:30÷6=5  30÷5=6

全体学生看明白再游戏,活动会效果非常好。合作活动前榜样示范作用非常重要,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再者一年级时还有规定由谁先开始游戏,每人几次,不然学生会互相争抢或相互推诿,当然随着同桌活动的增多,同桌之间产生默契就不必教师规定。实践证明:活动前教师“偷懒”,结果会以失败告终。

训练二:相互交流。

当老师的问题提出后,学生肯定有一肚子的话要说,但课堂上的机会有限,想要满足每个学生倾吐的愿望同桌交流是理想的“一吐为快”的方式,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说话,在全班发言之前可以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整理自己的想法,想法就更加成熟。相互说说自己的想法看起来很简单,可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也不是一件容易操作的事。有几回参与学生的交流也发现很多的问题:有些好的学生只顾自己说,说完就做自己的事全然不顾同桌;还有些学生对同桌的想法根本不判断与评价;甚至有些就聊聊闲话根本不交流想法。必须想办法检验学生交流的情况,那么指名说出对方的想法就是我常用的一种方法。

(第三册《乘加乘减》)出示:

师:同桌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决的?学生活动,教师巡视,相机找出有代表性的想法。

指名同桌交流:

师:黄萍,你是怎样对同桌说的?

黄萍:我是这样说的,我认为可以这样算:先算3×4=12,再算12+2=14

师:蒋鑫程,你又是怎样对同桌说的?

蒋鑫程:我是这样说的,我是这样算的:4+4+4+2=14

师:蒋鑫程,你认为黄萍的想法对吗?

蒋鑫程:她的想法是对的。

师:黄萍,你的意见呢?

黄萍:他的方法也是对的。

师:那你们有没有告诉对方他的想法是对的?

生:没有。

师:现在,黄萍先说自己的想法,蒋鑫程听完后要判断对还是错,而黄萍也是一样。

再次让这对学生说,起到示范的作用。

师:现在其他的小朋友也和他们一样重新交流各自的想法。

生再次交流。

通过几次示范与指导,学生基本学会说出自己的想法并能倾听对方的想法,及时指出对方存在的问题。为了提高检查同桌交流的效果,要经常指名学生说同桌是怎样想的,以此告诉全班学生交流时要认真听取对方的意见,如果同桌的意见和你一致,那么就不需要重复,只需说:我和你的想法是一样的即可,如果不同再表明自己的想法,思考哪种想法更恰当。

训练三:相互合作

例如:二年级上册第55页“用各种尺量”,无论学生怎样努力,独自一人是无法完成的,同桌合作非常必要。在成人眼里看起来很容易的事情换成小朋友去做,情况往往会走样,有的学生为了先完成任务就自己量自己的,有些学生在同桌的帮助下完成任务后就丢下同伴自己去玩,因此活动时学生频频老师“告状”,迟迟完不成任务。想要提高同桌合作的效率,除了活动前的明确示范,教师要加强巡视指导,随时了解同桌合作的状况,及时表扬那些先帮助同桌完成任务的学生,让其他学生也能先人后己;让先完成任务的同桌两人同时接受全体学生的掌声,让学生明白自己和同桌是一个“整体”,要共同进退。

当学生能与同桌顺利交流、合作,那么小组的“细胞”已经成熟丰满,储存了足够的能量,能与更多人合作。

2、养成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

合作的形成:成员的生活。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长期、终身的学习方式,不是因为有老师听课,就临时纠集学生,组成小组,做个形式给他人看。为了孩子终身学习的需要,教师要立足每一节课、每一个教学片段进行活动,这样每个小组就必须有相对固定的成员。一个小组是一个缩小版的“班集体”,成员要强弱搭配,各司其职,各有发展。为了让学生心中有小组的概念,也为了小组活动的方便易行,我请班主任配合根据学生的个性,如:善于发言的,善于动手的,或不太主动的等等个性各异的学生安排在一起,前后三组同桌6人为一组,平常就让他们在一起读书、游戏、活动。从班级中选择能力最强的学生分配到各组当组长,其他学生依次编为1~5号,便老师和组长的组织与管理,有利于平时活动的分工,更利于学生有序开展讨论。

合作的关键:组长的权威。低年级的学生在活动时容易激动,喜欢各行其是,常常被活动的外在形式所吸引而忘记应有的学习任务,且教师每次最多只能参与指导两三组,就必需有一位强而有力的“组织者”(这个强而有力的组织者我称为小组的“领袖”,在小组里具有一定的“权威”,能让其它组员服从安排,有序、有效完成合作任务。)“镇得住”的学生,按教师的要求组织活动。

组长的权威一部分来源于学生内部自发产生的,更多的是教师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赋予”的。组长的“权利”很大的:收交作业、听取背诵、分发物品、汇报交流、评价组员等等。每次活动前对组长进行前期培训,活动后个别谈话,当组长“状告”某个组员不服从安排时老师要给予最有利的支持,让小组其它成员明白“组长”的话代表老师的话,必须服从,这样的训练与支持会在小组活动中逐渐显现效果。比如:一年级上册《统计》练习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统计喜欢吃的水果。小组长拿着统计表组织自己的组员进行统计,然后进行小组汇报。当时教室里的秩序井然,第一组的商易和第九组的黄萍的组织能力最强,最先完成任务,并让组员迅速回到原位安静地听取汇报。(当小组长的权威过于“膨胀”时,可以转移了训练的对象,让其他小组成员逐步开始分担小组长的部分工作,每个小组成员分担一种,例如:汇报是由1号学生主要负责,记录则是2号,3号收取作业等等。)

合作的开展:小组的制度。合理的制度是小组合作学习顺利开展的保障,而制度也是逐步发展完善的。比如这是一年级的《小组合作学习规则》:1、按号一个一个轮流说出自己的想法,没有自己想法的可以重复别人的想法;2、按组长要求分工合作,不能争抢;3、活动完后立刻坐端正,安静等待。4、小组长汇报。重点要求学生有序、有效完成合作任务。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合作能力的加强,三年级时我和学生一起制订了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规则》:1、独立思考或独立操作,有自己独特的想法;2、按号轮流说出自己的见解;3、别人说过的,尽可能不重复;4、轻轻地说,只要组内成员能听清楚;5、注意听,听不懂的马上问;5、整理小组研究成果,准备大组交流。5、任务完成后,安静等待其它小组。这样的活动规则不仅要求活动的有序,更是高效完成学习任务,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比如经过一学年的训练,我和学生们进行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二年级上册第55页《量一量》

由于学校只有一个35米长的卷尺,因此许多小组就必须借助毛线或短的卷尺测量,需要有人拉尺子、做记号、数数、计算等等,多人协同才能成功完成任务。四班第九小组组长陈光彬是个“经验丰富”的“领导者”,率先看中我手中的长卷尺,借过卷尺后就立刻安排1号和2号固定尺子,其他的组员和他一起看数据,第一个完成任务。三班第一小组商易也是个能干的组长,在小组里享有“绝对”的权威,安排1号和2号固定毛线,3号做记号,4号和5号和她一起数数有几个5米,第一次测量发现有问题又组织小组成员重新测,在篮球场上写了这样的算式:5×5+3=28米,也出色地完成任务。

3、小组合作学习的“动力”(活动的评价)

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持续健康的发展,还要凭借正确合理的评价,让学生感受到合作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感。

起初我主要负责评价小组长和小组整体,对全体小组做出评价,选出优秀小组长和优秀学习小组,“隆重”举行“颁奖仪式”,在全体学生羡慕的眼神中为获奖的组长和小组颁发特别制作的“奖状”,并拍照留念,在班级栏中公开展示,邀请其它班级的学生来欣赏,同时在家长会上宣传,让获奖的孩子享受足够的“荣誉感”,在这过程也为其它小组树立了榜样。由于我不能参与每个小组的合作,因此对小组成员的表现就不能一一了解,对小组成员的评价责任主要由小组长负责,当小组长在全班汇报小组每个成员的表现后我做出相应的表扬和批评。一年级的活动评价主要是口头进行的,随着年级的增长,逐渐转变为书面评价。评价的主体也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转换,每次活动结束之后,小组还得讨论组长和每个成员的表现,教师也加入到参与指导的小组中进行评价(教师要有目的每次指导两三组,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对所有小组的指导,全面了解小组合作的情况),然后公布评价的结果。我和三年级的孩子们一起设计了这样的评价表:

 

 

 

 

小组合作学习评价表

符益乐

裴佳明

张泽湘

李欢

路绍云

陈正雄

1、认真倾听同伴的发言。

☆☆☆☆☆

☆☆☆☆☆

☆☆☆☆☆

☆☆☆☆☆

☆☆☆☆☆

☆☆☆☆☆

2、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

☆☆☆☆☆

☆☆☆☆☆

☆☆☆☆☆

☆☆☆☆☆

☆☆☆☆☆

3、善于和同伴交流

☆☆☆☆☆

☆☆☆☆☆

☆☆☆☆☆

☆☆☆☆☆

☆☆☆☆☆

☆☆☆☆☆

4、能分工合作进行学习

☆☆☆☆☆

☆☆☆☆☆

☆☆☆☆☆

☆☆☆☆☆

☆☆☆☆☆

☆☆☆☆☆

5、想法独特、有创意

☆☆☆☆☆

☆☆☆☆☆

☆☆☆☆☆

☆☆☆☆☆

☆☆☆☆☆

☆☆☆☆☆

6、动手能力强

☆☆☆☆☆

☆☆☆☆☆

☆☆☆☆☆

☆☆☆☆☆

☆☆☆☆☆

☆☆☆☆☆

注:评价结果五★表示做得最好,四★表示做得较好,三★表示基本做到。

教师在教学活动后及时组织评价,用正确的评价方式引导学生更好地参与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评价的侧重点是随着学生年龄而变化的,一年级时重点在倾听、有序、遵守纪律,而三年级侧重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完成1+12的合作学习整体效应。我们还进行最佳学习小组、最佳小组长、最佳发言人、最佳倾听等评选活动,激励学生提高小组合作活动的水平。

实践证明,在低年级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确有不少困难,但并非“难于上青天”。只要教师以先进理念为指导,大胆尝试,勤于实践,不断完善,低年级的小组合作学习也能有效、高效进行。

我的遗憾:由于新学期开始,学校课务安排的变动,我无法陪同这批孩子进行第四年的小组合作实践,不能进一步检验合作学习的成效,只能暂时把前三年累积的经验总结出来,以便进行第二轮的小组合作养成计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