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读庄子生命中的复杂与矛盾:庄子这个人题解

 迷雾森林360 2011-09-16

“兀”,《辞源》上给出的意思有高耸、光秃、茫然无知的样子,等等。我在这里用“兀然而生”四字,一方面是说由于文献记载的稀缺,庄子的前世今生在许多方面都已变得模糊不清,我们很难为他勾勒出准确完整的画像;另一方面则是指,乱世之中的庄子虽然终生地位卑下、饱受苦难,但他却能始终坚守自己的独立人格和精神信念,孤兀自处,傲然应世,不随流俗。

虽然不像孔子那样不仅在国内广受祭拜,而且漂洋过海,名播天下,俨然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人物,享尽无限风光,但搭上了“国学热”这班车,庄子这几年毕竟也算是“火”了一把。

以前,常有好事之徒推想,如果鲁迅长寿,活到后来将会怎样怎样。对于庄子,我们也不妨假设类似的问题:如果生活在今天,庄子仍然坚持自己的活法,并把他的那些古怪诡异的思想用现代人听得懂的语言说出来,人们是不是还会喜欢他?

另一个相反的问题或许更有意思:假如庄子生逢今世,那么他是否会欣赏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是否会因为人们对他的推崇而感到欣慰、快意?庄子是否会真正喜欢那些热烈追捧他的人们?

未必,或者完全不可能。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庄子在骨子里终归是一个与现实格格不入的超世高人:一方面,他大概很难对现实社会看顺眼,要指望他发自内心地拥抱大家、讨好现实社会,没门儿!因此,反过来说,社会恐怕也很难容忍、接纳他这样的高人、怪人。关于现实世界所盛行的生存法则,关于我们所追求的富贵功名,关于我们唯恐避之不及的贫贱卑微,关于每个人命运中都会遭遇到的生老病死、祸福吉凶,庄子的超然看法大多有悖于“常理”。

然而,另一方面,庄子又深通世故人情,对于现实生活中的利害关系,无论“潜规则”还是“明规则”,他看得比谁都清楚,琢磨得比谁都精透,讲说得比谁都露骨。在凶险四伏的政治漩涡中,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免受别人的暗算,庄子所主张的那些放弃人格和职责、圆滑苟且、事事讨好权贵的处世方式,任何富有良知、坚持正义的人都会感到厌恶。

因此,在中国古代,儒家有时甚至认为,社会风气之所以败坏,读书人之所以不务正业、言行不检点,很大程度上庄子就是背后的罪魁祸首,他对道德人伦的危害,甚至比无知的“小人”和万事只管随大流的“乡愿”还要严重。而在现代,也仍然不断有人把庄子当做毫无人格操守和原则的混世之徒来骂,还有人把他视为阿Q式的人物,或者追封他为中国“两千多年来的滑头主义哲学”的始作俑者。

“超人”与“俗人”,这两种完全相反的人格形象,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相互矛盾的后世评价,怎么会同时出现在庄子一个人的身上?

进而,人们也许禁不住要问:《庄子》这本书都说了些什么?庄子本人究竟是怎么想的?他又做了些什么?一句话,庄子的真实面孔到底是怎么样的?

作为传统思想两大主干(道家和儒家)的创立者,老庄与孔孟都堪称中华民族的先贤,他们不仅对古代,而且对我们今天的社会文化、日常生活,乃至每个人的心理性情,都产生了深刻影响,所以不能说他们对于现代人是陌生的。然而,正如老子形象的扑朔迷离,虽然庄子死后,其魂不灭,又继续与中国人打了两千多年的交道,南北朝时著名道士陶弘景说庄子光天化日之下升天为仙,在仙界做了“太极闱编郎”,后来唐玄宗还曾经下诏,追授他“南华真人”的光荣称号,但实事求是地说,庄子至今仍是个“谜”一般的人物,要想用寥寥几句话把上面的几个问题讲清楚,说庄子是怎样的一个人,实在很困难。

这是因为,其一,我们了解庄子这个人,必须读《庄子》这本书,但是与《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相比,该书却非常难读,其中的语言和思想大都不容易理解。庄子的许多说法不仅像喝高了之后的酒话那样真真假假、云里雾里,而且有时还前后不一、“相互打架”,使读者感到莫名其妙、无所适从。所以,如果要通过读《庄子》其书对庄子其人进行简单的定性,着实得费好大的劲儿。

二是因为,无论是近距离接触庄子的弟子们,还是后来的司马迁,他们对庄子生平事迹的记述都极为简略。打开《史记》,如果仅看目录,我们甚至找不到庄子的名字,只是在老子传记的后边,才附带出现了不到区区三百字的庄子小传。这与司马迁为圣人孔子作传所用的九千多字,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可说少得可怜。

于是,那个曾经鲜活逼真、清晰完整的庄子形象,如今也就仅剩下了“一鳞半爪”。我们所能做的,便是根据这“一鳞半爪”,尝试着勾画出庄子形象的大致轮廓,破译这个“谜”一般的人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