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读庄子生命中的复杂与矛盾庄子的“愤青”资格

 迷雾森林360 2011-09-16

讲正题之前,让我们先费点口舌,谈谈“愤青”这个称呼是什么意思,又是怎么产生的。

“愤青”=“愤”+“青”,字面意思是愤怒的青年,他们最大的思想特点是不满现实,鄙视权威,其性情表现是好生气上火,脾气大。

根据网络上的说法,早在上世纪70年代的香港已经出现“愤怒青年”这个称呼,当时特指一般对社会现状不满、希望迅速改变现实的青年人,后来被简称为“愤青”。再到后来,“愤青”逐渐成为网络流行语言中的专有词汇,四个字的原称反而不常用了。还是根据网络说法,中国大陆的“愤青”诞生于文化大革命后期,属于历史遗留的产物。在文革的“上山下乡运动”中,大量知识青年被下放到农村体验生活。到了1980年代,这些已经不再“青”的知识青年或者返回城市,或者永远留在了农村,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认为整个社会伤害了自己,感到自己被社会抛弃了。因此,他们对社会就产生了非常不满的“厌世”、“愤世”情绪,于是他们就成了“愤青”。这个说法我觉得有些不太准确。像中国的“摇滚之父”崔健等人,他们并没有经历过“上山下乡运动”,不也照样是1980年代“愤青”的拔尖人物吗?

莫名其妙的是,最近几年,一帮理智欠缺、语言肤浅、心胸狭隘、行为偏激,心智和年纪都比较低龄化的所谓民族主义者,竟然成了主要的“愤青”群体。由于这群“毛毛虫”脑袋容易发热,动不动就在网上“放炮”,或跑到“洋鬼子”开的商店门口闹腾,“愤青”似乎沦落成了一个贬义词。以至于有人竟然把它改写为“粪青”,这种情况跟“小资”从贬义词向褒义词的转变正好相反。

我还是从比较正面的角度理解“愤青”。从它产生的历史背景看,这个词本来应该是一个褒义词。因为在我看来,出于正当的理由,因为对社会和权威不满而愤怒,因为想马上改变现实但却无法实现而愤怒,因为切身感到自己严重遭受了历史的无情玩弄、社会的无理伤害以及权威的蛮横压制而愤怒,天经地义!不愤怒,就算不上一个有原则、有抱负、有血性的人。关键在于,对于现实中的任何人、任何事,愤怒一定要愤怒得有道理,切忌发无名火。

好像是李敖说的吧,狂人有两种——有少而猖狂者,有老而猖狂者,他认为自己是第二种。受到李敖的启发,我把“愤青”也细分为两类:生理性的“愤青”,精神性的“愤青”。

生理性的“愤青”,就是岁数和心智都很小的小青年。孔子有一段名言:“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汉代的《淮南子》又说:“凡人之性,少则猖狂,壮则暴强。”的确,与发育已经结束的中年人和老年人相比,小青年们发育还不充分,或者刚发育成熟,所以他们常常情绪不稳定,也不太听话,很想使用却还不太会充分恰当地使用自己的脑细胞;他们往往想法很多、很活跃,但却想得简单、天真;再不就是豪情满怀,心比天高,看什么都看不上眼、看不顺眼,自以为他们的想法最完美、最前所未有,最能彻底根除长期形成的社会积弊,然而与现实却不太能搭上界。一旦外边有个风吹草动什么的,他们要么可能是被吸引被诱惑住,要么就是从自己那点儿稚嫩单纯想法出发,轻的对人家心存不满,发小孩子脾气,重的脑瓜子一充血,拍拍胸脯,扑上去就要跟人家“叫板”,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

年轻人要不要愤怒?当然!我认为,年轻人如果不愤怒,甚至身上不长几根刺儿,不会生气,什么事都跟一只听话的小羊羔似的,只知道咩咩叫、摇尾巴,他就不算年轻人;一个人年轻时如果不愤怒,不是“愣头青”,就没有真正年轻过。不过,岁月如水、青春易老,生理性“愤青”的愤怒心情也不可能长久。多数生理性的“愤青”,当他们身心完全发育“成熟”后,不是主动褪去了棱角,纷纷缴械投降了吗?

精神性的“愤青”,他的不满和愤怒跟身体发育情况无关。这种“愤青”是知识型、思想型的。有知识,是说他对社会现实中的门道了解得比一般人全面、精准;有思想,是说他喜欢动脑子,不会轻易接受别人(尤其是各种权威)的观点,而总是有自己的深思熟虑的想法,——用句不太好听的话说,这种人老是“喜欢跟别人不一样”!

真正有了知识和思想,接下来他就极有可能成为一个理想主义者,对于他所向往的社会发展前途和自我生命目标,抱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顽固执着和理想期待。所以,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的“愤青”,他的愤怒也就超越了年龄,至死都不渝,更不用说一头碰到南墙上那点小挫折了。不妨说,所有真正的理想主义者都是“老愤青”。

有两句话大家都很熟悉,一句是“人生识字忧患始”,另一句是“知识越多越反动”。套用到精神性的“愤青”身上,可以说,知识越多、思想越深刻、理想越高远,他们就越会不满现实社会方方面面的“合理性”,怀疑诸多权威身上套着的神圣光圈,进而对现实社会中处于权威笼罩下的个人遭遇心存不甘:难道“我”的命运只能如此?那些家伙真是权威?我们的社会怎么能这样?……伴随着不满、怀疑和不甘的,往往是深重的忧患意识和难以化解的愤怒情怀——因为感到现状极不合理、极不人道而忧患、而愤怒。忧患和愤怒,再加上怀疑,其实是任何一个理想主义“愤青”的几种常见心情。

我们可以把庄子评定为一个理想主义型的精神“愤青”。暂且不用仔细分析《庄子》这部大书,《史记》中的庄子小传有扼要介绍:庄子知识渊博,司马迁甚至说他渊博到了无所不涉猎的程度;庄子继承并发扬了老子思想,擅长写文章、纵论天下,他尤其喜欢跟儒家和墨家的思想主张唱反调,还经常批评当时文化圈里的大腕儿,把他们搞得不知如何招架;与绝大多数知识分子截然不同,庄子所追求的个人理想不是做官、搞政治,而是希望始终固守自我生命的自在、自由、自得,由于庄子桀骜不驯、卓尔不群,所以当时的王公大人都很排斥他。如此三方面,确保庄子作为“愤青”,不是生理型的,而是精神型的。

林语堂先生在谈及庄子的性情时也说,老子再三教导人们务必柔和、忍耐、谦恭,而作为老子的后世弟子,在庄子那里却“绝不可能看到这些言辞”,我们能看到的是庄子“运其莲花妙舌”,对自大者的“苛责”、对假道学的“讥诮”、对功成名就者的“嘲笑”。

跟其他“愤青”一样,庄子生气骂人,也是因为心怀不满——不满社会、不满权威。所不同的是,一般的“愤青”是对当下的社会现实不满,庄子不仅对现实,并且对于历史上早已过去的事儿,对于时下政治家、思想家各种试图改变现实的努力,以及变革者为大家伙描画的美好明天,他统统都不满。可以想象,对于过去、现在和未来全部不满意,庄子那个气可生得大了去了。

由于气生得大,他骂人也就骂得不同寻常。突出特点是,庄子骂过的人多,骂人的水平高、办法也多,而且他还骂得准、骂得狠、骂得毒、骂得难听,同时又因为骂得有深度、骂得有理有据,而至于每每骂得一针见血、“无坚不摧”,让挨骂的人及其所做的事儿原形毕露、无地藏身。

以骂人多为例,被他骂过的人,上至远古传说中的黄帝、尧、舜、禹等所谓圣王,下至夏桀、商汤、商纣、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卫国的君主和太子、齐国的窃国大夫陈恒、郑国的一代名臣子产等当政者,以及孔子、颜回、子贡和墨子等抱有政治热情的儒家、墨家的名人,他们无一不受到庄子的或贬损、或调侃、或戏弄、或挖苦、或抨击。这其中自然还不能漏掉当面遭到庄子嘲骂的曹商和惠施。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庄子的骂,既不是没有来由、只图口舌之快的瞎骂,更不是人身攻击式的谩骂,而是他作为一个哲学家,看透看准了对手的毛病之后,直接点中其命门的痛骂。这种骂想必会使对手极度难堪,或在瞬间自我崩溃,但有时却也可能帮助挨骂者自我反思,进而“痛改前非”、“重新做人”——比如孔子,他之所以要对人家表示衷心感谢,我想原因就在于此。

至于骂得狠、骂得毒,别的先不说,你看庄子骂曹商,要多难听有多难听!

总之,对于古今社会中的各色权威及其所作所为,庄子骂出了数量和规模,骂出了水准和艺术,更骂出了思想和智慧,总体上达到了预期效果,有些效果可能还远超预期。“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如果要评出古代思想家中最具攻击力的“骂人冠军”,我看非庄子莫属。

从生平经历看,该同志虽然可能出身上层,具有贵族血统,但终其一生却与平头老百姓无异,他既没有当过大官,也没有干过什么大事;更其甚者,庄子经济条件较差,没有稳定职业,时常弄得衣食无着。对于庄子这样优秀的知识分子而言,现实社会给他的待遇是极不公正的,绝对可以说是严重伤害了他。这一点,与那些由“上山下乡运动”中的知青转变来的“愤青”有些相似。

然而,社会对庄子个人的伤害,绝不是导致他对现实发出怒吼的最关键原因。远超俗常的知识、思想和理想,这些才是庄子作为“愤青”的真实底蕴。反过来说,如果庄子是由于自己仕途不发达、经济不富足,由于社会没有给他落实知识分子待遇而愤怒,那么,他的愤怒就只能是既无品位又摆不上台面的私愤。那样的话,中国文化史上也就不会有大写的庄子其人和《庄子》其书了。

要在庄子的“愤青”头衔前加上个“老”字,称他为“老愤青”,是出于如下几点考虑:

其一,貌相老——虽然庄子肯定年轻过,《庄子》书中的文章肯定也有不少是他变成老头以前写就的,但直至今天,庄子留给后人的印象终归都是一个老头,而不是青壮年。

其二,精神老——与上一方面相关,也许庄子年纪轻轻时,就已经浑身长刺,开始对现实社会横挑鼻子竖挑眼,进而生气、愤怒、骂权威了;也许青年庄子知识还不够渊博、思想仍未成熟、理想还谈不上远大,所以他这时还只能算是一个低层次的生理型“愤青”。然而,在我们心目中,庄子毕竟是以上了岁数的精神型“愤青”的形象,“拼着老命”去批判古今社会和各种权威的。

并且,在战国时期愈往后愈黑暗动荡的历史现实中,以庄子的性格和精神品质,我想他年岁越高,他的愤怒和批判可能会越强烈,而不可能日渐衰退。明清之际的大学者傅山有句诗说,“老来狂更狂”,我看这话用在庄子身上最恰当,正所谓“越老越猖狂”、“越老越作怪”。

或者形象点说,庄子越是上岁数,他身上的刺儿不仅不会变软、变钝、变少,乃至最终消失,反倒会越来越尖、越硬、越多。我们常说的“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句话,放在庄子身上是不适用的,因为,对于无道的世界、无道的权威,庄子的态度至死都是:不退却、不妥协、不饶恕,“灭”一个算一个。

其三,老辣——无论就文章还是思想而言,庄子这个老头均堪称“老辣”十足:“老”是指成熟、老到、精深,“辣”则是指具有穿透力、攻击力,乃至具有颠覆性、摧毁性。换句话说,在挑社会的毛病、找权威们的碴儿这方面,庄子既是“老手”,又是“辣手”。

其四,老牌——尽管我们不清楚庄子以前有哪些“愤青”,以及他们姓甚名谁、因何愤怒,但是如果称庄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老牌愤青”,我想应该没有问题。所谓“老牌”,不仅是指庄子作为“愤青”在历史上出现较早,是精神型“愤青”的先驱者,而且是因为庄子的“愤青”形象流传久远、深入人心,甚至几乎是中国古代“愤青”们公认的思想领袖和精神偶像。

我有一个看法:任何人,只要他有足够的知识和思想,那么他心中就不可能给权威留有位置;不仅如此,对于现实社会中众人推崇的所谓权威,他简直一定会采取毫不在乎、冷眼打量、高度怀疑、无法接受的态度,随之而来的便是强烈鄙视、猛烈抨击,必欲毁坏之而后快。凡是自己身上长满硬刺儿的人,大都喜欢挑别人(特别是“名人”)的刺儿,这可能是一个普遍规律。庄子这个“老愤青”正是如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