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威尼斯双年展:虚构的乐园和现实的盛宴

 2009妙手空空 2011-09-16

这里簇拥着无数渴望成功的艺术家,这里也滞留着无数朝圣者和艺术商人。如同威尼斯水路航线的复杂,人们被错综的关系包围,也寻找着各种出路的码头。当代艺术,依然保持着部分架上绘画的传统方式,但从威尼斯双年展上最受欢迎的国家馆来看,装置仍然统治着当今的艺术王国,并且像一个个连接着人类寓言的仪式。

威尼斯双年展:虚构的乐园和现实的盛宴

没有一个人能在短短的几天时间里看遍威尼斯双年展的主体展部分,以及它的平行展和外围展。最后,你会发现任何一个级别的艺术家都可以涉足这里。艺术家们将自己亮相于一个全世界最大规模的拍卖行。

在国家馆区域外的花园里,一个不明身份的艺术家在头上套了一只塑料做的大耳朵,在树上吊着一块牌子——“我没听说过凡高”,她的反讽也许在她“守株待兔”的过程中就被瓦解了,因为那只耳朵只会放大路人的欢声笑语。

时代的残酷被艺术家们折衷了多少?我们也不得不在深度的平台欣赏通俗诠释。威尼斯双年展开幕那几天,房价一个晚上高达400欧元,但依然阻止不了人们在艺术中寻欢的热情。

凡高的肉体早就消失在向日葵丛中,我们最好别再为他的缺席埋单。

地域的印记

也许是老牌资本主义强国的逻辑在作怪,当代艺术大国的国家馆也紧贴在一起,这其中包括美国、法国、英国和德国。当然,这四个国家馆的艺术家作品也的确出类拔萃,或反思自己的民族精神,或关照历史的轨迹,都免不了打上他们的主旋律。而离它们不远的丹麦馆却打破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界限,策展人从全世界的范畴挑选艺术家,包括中国艺术家张大力。

总体来说,有绝对个人化的表达,也有无法摆脱的民族记忆,更有带着地域性的印记。

以色列女艺术家西格里特·兰道(Sigalit landau)这次入围以色列馆的主题是“水”,她一直活跃在以色列最具世界影响的地方——死海,她把靴子、渔网等物品,和装置、影像与雕塑作品展示在一个大的空间里,希望从地理环境到历史渊源之间的关系,来探视这一地区的全球化问题。整个展出的调子很冷,也有一种晶莹透亮的女性化美感。这让我想起了犹太前卫艺术家约翰·佐恩所做的犹太圣地——马萨达音乐,那里面有一种禁锢感,并诉说着苦涩的重量,一如死海里的盐结晶体。兰道这次展品里最成功的是一双双鞋子,她把死海的盐粘在鞋子上,然后放到波兰的某个无盐湖的冰面上,过了一段时间,冰被融化了,鞋子上的盐留在了那里。这是一次跨地域的实验,或者说,她把犹太人的命运从更大的空间进行了观照。

威尼斯双年展:虚构的乐园和现实的盛宴

无独有偶,这次波兰国家馆请来的也是一位以色列女艺术家——亚尔·芭塔纳(Yael Bartana),芭塔纳非常极端地陈列了三部影像作品,影片都在不断地呼唤300万犹太人回到波兰,从这个角度来看,艺术家有时候扮演着政治家的角色,尽管他们更善于谱写乌托邦的蓝图。

说起地域关系,威尼斯双年展注定有人对“水”的主题无尽地描述。在威尼斯的那些天,感觉自己又重回轮渡岁月。而当我在像渔网一样的岛上迷路时,突然意识到水是这里的经济、历史、文化与政治的核心。有东道主地位的威尼斯馆邀请了当代最伟大的影像艺术家之一——法比里兹·皮莱西(Fabrizio Plessi,皮莱西的视角很宏观,他的主题——《垂直的海》是将船的装置竖立起来,靠光和声音使里面的海水产生各种形态的变化。观众进入展馆,有在航海的感觉,同时,海水的变化是丰富的,又是单调的,它让你寻找到生命的耐心,并和世界保持一个良好的互动关系。

威尼斯双年展:虚构的乐园和现实的盛宴

本届威尼斯双年展有不少年轻的艺术家第一次参展,31岁的阿根廷人安德里安·维拉·罗杰斯(Andrian Villar Rojas)展出了一个个水泥材质的雕塑,宛如远古时代,又酷似未来世界,这些雕塑是将水泥运进展馆里再做的,他其实是用一种夸张的手段来表达对我们身处世界的印象。安德里安是凶猛的,当代艺术有时候就是一种魄力。

威尼斯双年展:虚构的乐园和现实的盛宴

瑞士艺术大家托马斯·赫塞豪恩(Thomas Hirschhorn)在瑞士国家馆里的作品名为《反抗的水晶》,此人不免有说教的一面,也有对于主题的陈述过于繁杂的一面,但正如瑞士盛产水晶那样,他将各种水晶装置和其他日常用品组合在一起,不断地穿越于爱、生活哲学和政治领域。整个展出充满了被包围的意味,赫塞豪恩意在告诉人们,人类的摩擦、争执与思辨就在生活环境里。

威尼斯双年展:虚构的乐园和现实的盛宴

这次很多东欧国家馆的作品过于表达创伤的主题,他们将梦魇、受挫感和反省混杂在一起,很像不经处理的朋克作品,他们也许就想表达一种愤怒状态。其中,俄罗斯馆来的是一位在西方很活跃的艺术家——安德烈·莫纳斯迪斯基(Andrei Monastyski),他和他团队的作品《空的地带》是相对理性的,而且试图将某种记忆推远。《空的地带》不属于索尔仁尼琴范畴,可能是变形的帕斯捷尔纳克。

威尼斯双年展:虚构的乐园和现实的盛宴

更为优秀的是捷克馆,儿子辈的多米尼克·朗(Dominik Lang)将已故父亲杰瑞·朗(Jiri Lang)的雕塑和自己的环境装置放在一起。他们的作品名为《沉睡之城》,那是因为在那个非常时期,父亲是被迫停止创作的。一进捷克馆,一股杂耍艺术家的灵气扑面而来,那种想象力是似曾相识的,也是捷克本民族所独具的。多米尼克·朗有意思的是将一个宏大的主题缩小到一个家庭,在狭小的空间里,你反而读到了一个民族的记忆。

威尼斯双年展:虚构的乐园和现实的盛宴

国家馆的架势

有人说,美国馆馆内的作品可以忽略不计,因为它馆门口陈列的作品在威尼斯双年展上是最大的话题之一。这是一个上下颠倒的坦克,上面放了一个跑步机,跑步机的运作带动起坦克的履带,加上美国奥运会金牌得主们的登场,这个象征着美国某种力量的装置作品在双年展会场制造了不小的噪声,尤其令人感觉它延伸到全球很多地方。艺术家詹妮芙·阿劳拉(Jennifer Allora)和格瑞茂·卡尔扎迪拉(Guilermo Carlzadilla)夫妻俩用《荣耀》来命名美国馆的主题,不得不使人想象其背后的用意。

威尼斯双年展:虚构的乐园和现实的盛宴

早在媒体开放的日子,英国国家馆就排起了长队,少说也要一个半小时。这和艺术家迈克·尼尔森Mike Nelson)的作品建筑的空间复杂有关,这次他的作品名叫《救助与容忍》,据他自己所说,这是关于17世纪英国向外殖民的反思。里面被一个个房间、走道和建筑外立面分割,迈克·尼尔森一直在表达一个系统里的视觉语言,甚至,你可以怀疑他是一个比笛福更有想象力的小说家,他的孤岛是工业时代的模拟品,尽管空间那样具有孤独感,人类的野心在征服的过程中远离了温馨的家园。那里面是工业化的迷宫,也是一个崇尚细节的巫术师消匿的场所。

威尼斯双年展:虚构的乐园和现实的盛宴

法国人的哲学永远有它浅显的一面,如萨特。这次法国国家馆的主题是《机缘》,几乎每一个作品都在述说——生命诞生的随机性。相信著名艺术家克里斯蒂安·波坦斯基(Christian Boltanski)完全用男人的角度来模拟了母亲的胚胎,尽管我这种说法很多人不一定认同,但波坦斯基用艺术作品分解了精子和卵子的各种碰撞关系。其中,主体作品是一个运动着的印刷装置,上面有各种婴儿的照片。站在这个装置作品面前,我固执地认为这影射西方媒介的非理性化,也未尝不可。

威尼斯双年展:虚构的乐园和现实的盛宴

去年去世的德国艺术家克里斯朵夫·斯林格塞夫(Christoph Schlingensief)这次荣获国家馆类的金狮奖,这是否和他的苦难般的病痛的诚实展示有关?克里斯朵夫是一个极端的艺术家,他在天之灵也不会太在意威尼斯双年展给他的荣誉。从他一生的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种种遭遇中的不幸成分,即使被选为德国馆主体艺术家时,他在国内也遭到了反对。无论他的装置、影像艺术,乃至电影,他都处在各个领域的边缘状态。这次主厅里陈列的是克里斯朵夫2008年的作品《恐惧的教堂》,大量的投影仪投射的影片和瓦格纳的音乐形成了肃穆和实验。

威尼斯双年展:虚构的乐园和现实的盛宴

第一次进入威尼斯双年展的上海艺术家原弓生动地演绎了中国馆的主题——弥漫。他的雄心勃勃的气雾过程艺术,俨然使中国馆成了他的个展。

中国馆之前是一个军火库,里面堆放着意大利文物——锈迹斑斑的庞大的油罐。面对着“帝国主义的架势”,五位参展艺术家要在被塞满了无关的物体的空间里展示实属不易,其实,其他四位艺术家潘公凯、杨茂源、蔡志松、梁远苇都围绕着策展人彭锋的主题尽情地发挥了,蔡志松索性将自己的作品移到了户外——处女花园里。但说实话,没有原弓的作品《空香6000立方》,那么这次中国国家馆的整个作品将跌落一个档次。因为对于沉默而坚固的金属物,你的反应是什么成了中国艺术家必须准备的命题。

威尼斯双年展:虚构的乐园和现实的盛宴

原弓在30分钟之内让中国馆馆内充满带有香味的雾气,如同原弓本人解释的,这是一个隐匿、充满和消失的过程,然后再被充满。它之间有个时间的对比让人浮想联翩,30分钟充满,1分钟消失。这是一种心理隐喻,循环着每一个生命体的内在变化的逻辑。

威尼斯双年展:虚构的乐园和现实的盛宴

同时,有戏子才情的原弓在处女花园里另外展示了他的“雾气艺术”,真个中国馆外面也被一种神秘的力量左右。据各种国外艺术网站显示,原弓的《空香6000立方》成了最受艺术评论家关注的作品之一。

54届威尼斯双年展将持续半年,相信这半年里,艺术在那里继续竞争,继续摆出各种姿态,直到把威尼斯水城的秘密破解。

(见本周的《上海一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