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围观 | “Re-睿”将如何作为第58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展中国国家馆主题呈现?

 木蘭猫不睡 2019-04-15

2019年3月26日,第58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展双年展中国国家馆新闻发布会在嘉德艺术中心举办。今年中国国家馆展览的主题为“Re-睿”,展览由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有限公司组织实施,策展人为吴洪亮,艺术家为陈琦、费俊、耿雪、何翔宇。在威尼斯展出的时间从2019年5月11日持续到11月24日,之后将会在中国巡回展出。

“Re-睿”,是动作,也是思考方式

本届威尼斯双年展的主题是“愿你生活在有趣的时代”,此次中国馆国家馆评审委员会成员邱志杰在发布会上介绍道:“主题展策展人拉夫·鲁戈夫(Ralph Rugoff)的文字是非常善于隐喻的,或许这个题目其中就包含了指代现实的诸多问题。”

第58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展双年展中国国家馆策展人吴洪亮

在策展人吴洪亮看来这是一个非常开放性的题目。中国国家馆的主题“Re-睿”源于对本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主题的再思考。 在此次策展理念中这样写道:所谓“有趣的时代”放在21世纪上半叶的今天,的确是有所指的。从媒体的信息到我们的日常生活,每一个“我”都或多或少感受到人类仿佛开始面临所谓的“新问题”。 

面对已然步入的这个“有趣的时代”,我们的设想是不提供臆想的答案,而是以作品建构一个思考的场域。“Re”是西方多种语言词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前缀,有“回、向后”之意,给后缀的词汇构成一个往前回溯的动势。中文里有一个相似读音的字:睿,它的意思是智慧。面对今天的新问题,回眺或许才能获得由“Re”及“睿”的洞察。

 

第58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展双年展中国国家馆布展规划方案

在威尼斯发现中国馆

由于中国国家馆的展场位于军械库展区最深处,观众在进入威尼斯看展时很容易迷路。费俊利用手机App创作了交互作品《睿寻》,观众可以在应用程序里搜寻并体验艺术家“移植”在当地桥梁上的来自中国的桥梁。在游戏之中指引观者去往中国国家馆方向。

作为系列作品之一,《有趣的世界》也是一个关于连接的作品,和《睿寻》不同的是,它试图连接的是一个更加广阔的社会场域。作为对“愿你生活在有趣的时代”主题的回应,艺术家设计了一套社会化建造游戏来连接来自世界各地的参与者,在这个虚拟的三维世界里,参与者可以使用艺术家提供的大量回收自现实世界的三维模型来建造一个“有趣的世界”,也可以通过“桥”的连接来形成与其它“世界”的联通与互动。

第58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展双年展中国国家馆参展艺术家费俊

《睿寻》演示场景

《睿·建》作品搭建演示

《睿·建》社群展示平台

耿雪的《金色之名》是一件影像装置作品。整个影片主体在黑白世界中呈现出这位女性艺术家对生命初始与轮回的关照。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像中逐渐出现了金色,这金色是一种象征,象征着理想、愿望、希望,它是一种强大的召唤感和诱惑力,在黑与白的现实中指引方向。配合幕墙影像存在的装置散落在屏幕周围,屏幕嵌在雕塑里被安置在地面上,金色世界里是翻滚着的人物,仿佛被放置在金色“脐带”里,观众低头观看时如同窥见生命之泉,在魔幻的体验中也许加强了命运的感知。

第58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展双年展中国国家馆参展艺术家耿雪

《金色之名》视频截图

陈琦的三件作品分别是《无去来处》、《别处》、《2012生成与弥散》。《无去来处》是一只来自中国的“礼盒”,是一个粉色的八边形空间装置,观者在其中可以感受到阳光透射进来的情景,展厅中间还会陈放着一本刻满“虫洞”的手制书,体现生命与时间的哲思。《无去来处》被安放在展厅外的草地上,内部的明亮与展厅内的作品《别处》相呼应,形成了昼与夜、白与黑、外于内的关系。

《别处》以空间装置的方式,如同一本被蛀虫蚕食后的古书,当光透过破碎的纸张,形成迷离的情景,让人仿佛置身于另一个时空。陈琦希望“Re”在这里是回溯文明的历程而获得的认知,时间在这里获得了永恒。《2012生成与弥散》源自中国传统的黑白水印木刻作品。横幅巨制在展墙上展开动静结合的视觉体验。也构建出是存与消亡、是有与无等等。

第58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展双年展中国国家馆参展艺术家陈琦

《2012 生成与弥散》水印木刻

《别处》

《无去来处》

何翔宇的装置作品《我们所创造的一切都不是我们自己》将会在粉红色空间中。艺术家常年以自身的直觉可视化作为研究对象,以身体的直觉作为创作的“写生”对象,“我们所创造的一切都不是我们自己”就是艺术家在“写生”自我过程中的感悟。此作将身体内部的触觉感知外化,他用舌头碰触上颚,再将触觉感受到的形状转译出来做成铸铜雕塑,数年间像日课一样持续完成这种身体知觉的可视转化。将不可名状之物转换为有形式的物体,追问“何谓感觉”。

 第58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展双年展中国国家馆参展艺术家何翔宇

《我们所创造的一切都不是我们自己》

中国馆的多维度体验

新的技术的运用不仅是为了增强体验感与参与感,更是在当代艺术的语言与文化表述中,让各个层面的观众体验并思考艺术。中国馆展览将心理学、大数据的研究成果与艺术家的作品融合,来拓宽展览的边界。

不仅有费俊老师的作品《睿寻》,带你走入中国馆,策展人还尝试与中国科学院合作,给部分观众制作了体验手环。通过与手机的联动,可以根据观者参观过程中的生理数据测算出情绪状态,并转换成一幅以陈琦老师作品为基础的你自己独一无二的心理图像,成为此行的留念。

与威尼斯双年展同步,策展人在中国各地建立了多个分享信息的“驿亭”,在中国就可以感受威尼斯双年展的魅力。这是第一次在中国能实时看到威尼斯双年展的展览。这些户外装置还将与太阳能技术相结合,使作品更加节能环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