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文盲有了新标准??!

 秀水拖蓝 2011-09-17

中国文盲有了新标准 ?!

 

         中国文盲有了新标准 <wbr>?!

解放初期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曾开展过几次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那时对“文盲”的定义是“不识字的人”。如今,到《现代汉语词典》里找“文盲”的解释,还是“不识字的成年人”。今年,重庆市教委、西南大学扫盲中心对现代人扫盲的范围进行了新的定义,在他们编写的《新编实用扫盲教材》里对“文盲”一词进行了新诠释:不会理财(主要涉及存取钱、汇款、如何计划日常费用的支出、养老保险医疗的购买等等)、不了解用电常识、不遵守红绿灯等等均被纳入了“文盲”范畴。

“文盲”这一概念如何与时俱进,立刻引发了人们的热议。许多文化名人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著名诗人赵丽华承认自己是典型的现代文盲,理由是:生活不能自理,不会开车、出门不带钥匙、不认识家门、只会写博客不会用QQ聊天等等。著名作家郑渊洁认为,本时代对“文盲”的定义应该是不会自学的人。“学校最误人子弟的事,是让学生误以为拿到文凭就毕业了。”作家何三坡则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表示,不懂诗歌就是文盲;有网友总结了“新时代文盲的十一条标准”,其中,“不了解新技术”、“只会打字不会写字”、“不懂网络用语”、“政治考试不及格”等都成了文盲的标志。

随着时代的变迁,“网络时代”的来临,新的文盲标准该如何界定,如何才能不“被文盲”?

其实,联合国已重新定义新世纪文盲标准,将文盲分为三类:第一类,不能读书识字的人,这是传统意义上的文盲;第二类,不能识别现代社会符号(即地图、曲线图等常用图表)的人;第三类,不能使用计算机进行学习、交流和管理的人。后两类被认为是“功能型文盲”,他们虽然接受过基本的识字教育,但在现代信息传播高度发达的社会生活存在相当大的困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