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面的风声呼呼把我惊醒,坐起来,掀起窗帘,嚯,下雪啦。好大的雪,好大的风。瑞雪兆丰年呀!惊喜之中,难以入睡,我想起了当年的扫盲。 那是1952年冬天的一天,大雪纷纷扬扬地下了一天,傍晚放学,顶着风雪回了家。晚饭后,雪不但没停,还刮起了西北风,院子里积了没膝的雪。我拿起扫盲课本,掀开棉门帘,一阵风险些把我吹到。母亲说,这么大的风雪还去呀?我说去,三爷三奶奶等着我上课呢。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文盲高达百分之八十。不识字或识字不超过500个的叫文盲,能识500字,但没超过1500字的叫半文盲。文盲半文盲拖了新中国发展的后腿。没文化,什么事也办不了呀!那时有个民谣,“文化好比万宝山,各种科学在里边,要想上山去取宝,首先要过扫盲关。”为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在全国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我们村青壮年文盲集中在夜校(村小学),有小学教师任教,老、弱、病、残、孕,不能上夜校的就派“老师”上门送文化。四年级以上的学生都是扫盲小先生。 那年冬天,村里结合村小学老师进行分配,四年级以上的学生每人承包一至两名文盲,每晚最少教会六个字儿,到开春儿,必须叫承包的对象认得500个以上的汉字儿,实现脱盲。那年我上四年级,承包了村里的三爷和三奶奶两个人。三爷和三奶奶都五十多岁,连自己的名字都不认识。接到任务,我很高兴,工作十分卖力。每天吃过晚饭,风雨不误,拿上课本儿,(油印的“人、手、口;马、牛、羊”扫盲课本儿)。那时,我自己有一种当老师的荣耀感,全身每个细胞里都充满了骄傲和自豪。三爷、三奶奶也很配合。他们很聪明,每晚教他们十个字儿都能记住,而且还会写。 三爷、三奶奶住在村东头儿,我家在村西头儿,相距有300多米远。 我披上父亲的老羊皮袄,闯进了风雪的世界里。风吼雪大,睁不开眼。那雪花打在脸上,就跟小石子儿砸得一样疼。我依仗路熟,顶风冒雪,半睁着眼睛,一脚深一脚浅地艰难前进。到了三爷家,我已成了一个雪人儿。三爷、三奶奶以为这么大的风雪我不会来了,正要睡觉,不成想我敲开了门。三爷、三奶奶很激动,也很心疼我,匆匆帮我打扫干净身上的雪,把火盆端到我身旁,又加了几个玉米骨头。三爷趴在火盆旁用力吹,不一会儿,火盆里火势熊熊,烤得我脸颊通红,浑身暖暖的好不舒服惬意。稍作休息,我就开始上课了。记得这晚,我临时起意,也是见景生情吧,教了他们10字儿:今日好大雪,明年定丰收。教完了,瞅瞅外面,风雪更大了,三爷叫我住下,我不肯,怕爸妈不放心。 第二年春天,上级有关部门来验收。通过扫盲考试,三爷、三奶奶都认得并且会写1500多个字儿,双双脱盲,发给了脱盲证书,这把三爷、三奶奶乐的。我这小先生成绩显著,获了“模范扫盲小先生”的奖状,还奖给了两本报纸本儿,高兴得我出出进进吹着响亮的口哨儿。这些奖品我没舍得用,一直保存着,那年大地震不知压到哪里了。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扫盲运动硕果丰硕,文盲越来越少。随着中国人文化水平科学水平的提高,祖国建设日新月异,一日千里。同时,人们的精神素质、文化素质也更上了一层楼。1986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行了九年制义务教育,人人必须强制达到初中毕业的文化水平。而今,文盲早就绝迹,各单位大学毕业生比比皆是,社会上大学生数不胜数。火箭、宇宙飞船、航母……祖国的科技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哪里还有文盲?当今网络、信息化的社会,你认字再多,不会利用互联网才是真正的“文盲”哩! 审阅:故道一沙 简评:语言朴实,文理清晰,通过对扫盲的描写,再次阐明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只有紧跟时代的步伐,才能不至于成为时代的文盲。 作者:谷景峰 编辑:赵一 本头条每日刊发作品优选纸刊《中国乡村》杂志,凡上刊者免费包邮赠送样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