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思想品德课教师通过课堂教学语言实现学科育人价值”初探

 清风拂柳573 2011-09-19
上海市三新学校 叶夏练    2011-05-20 08:49:00


内容摘要:生活于当今社会的初中生在价值观的选择和道德判断上面临着来自社会和年龄所带来的双重冲击,充分实现思想品德学科育人价值任务艰巨、意义重大、刻不容缓。一个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科育人价值的有效落实。本文从六方面具体阐述了思想品德课教师如何通过课堂教学语言实现学科育人价值:一、思想品德课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启发性可以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二、思想品德课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严谨缜密可以提高学生道德推理和辨析能力;三、思想品德课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辩证性可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四、思想品德课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人文性可以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五、思想品德课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生动幽默可以点燃学生的求知欲;六、思想品德课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情感性可以培育学生的道德情感,增进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从而提升育人效果。最后,从“认真研读专业类书籍”等五方面阐述了思想品德课教师如何锤炼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育人价值

 

一、研究背景

当今中国社会正处于急剧变革的社会转型期,其显著特征之一就是价值观的多元化和良莠不齐,道德失范和信仰危机便乘虚而入。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的初始阶段,可谓是人生的转型期,心智的渐次苏醒、心理断乳期的强烈不适与矛盾感都给初中生带来价值观的选择和道德判断上极大的迷茫、困惑和非理性。而生活于当今社会的初中生在价值观的选择和道德判断上无疑面临着来自社会和年龄所带来的双重冲击,这给现时代的德育带来了巨大的全新的挑战。初中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和显性课程之一,充分实现思想品德学科育人价值关乎学生的终身幸福,关乎教育的旨归、关乎社会稳定与国家的未来,任务艰巨、意义重大、刻不容缓。

思想品德学科落实育人价值有众多的渠道和途径,本文关注的是教师课堂教学语言。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发出知识的溪流。”叶圣陶说:“凡是当老师的人绝无例外地要学好语言,才能做好教育工作和教学工作。”古今中外的很多教育家都重视研究教师语言,因为语言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传递信息和交流情感的主要渠道,一个教师,他要达成教育教学目的、贯彻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他要将各类教学艺术(比如讲解概念和原理、比如启发、提问和释疑、比如教学应变、比如学习指导)展现出来,很大程度上所依赖的工具即是语言表达。一个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素养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习得、思维发展、情感体验,从而影响学科育人价值的有效落实。本文就“思想品德学科教师通过课堂教学语言实现学科育人价值”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二、思想品德课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要求及其育人价值

(一)、思想品德课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启发性可以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

启发性的教学语言可以促使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问题,长此以往,就会使学生养成一种积极思维的习惯,体验思维的乐趣,驱除思维的惰性。在现在这个风起云涌的社会转型期,光怪陆离的现象和价值观念此起彼伏,教师不可能预测或穷尽学生将来的人生路上可能遇到的所有问题,也不可能陪伴学生一生,因此,与其絮絮叨叨地满堂灌,不如帮助他们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并教会他们如何思考,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果一个学生,在教师的影响下,养成了良好的思维习惯,在社会生活中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盲从、彷徨、和迷失。教师启发性的教学语言主要是通过教学设问实现的。苏格拉底的“催产术”法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教师可以通过不断追问、用语言表现两难情境或矛盾冲突等来启思、激疑,让学生在独自运思或思维的碰撞中解开谜底。

在《生命来之不易》这一框的教学时,我启发学生思考:“如果这个星球上没有生命,那会是一片怎样的情形?”“地球之所以如此美丽是因为什么?”“在所有的生命中,什么生命最令人叹为观止?”同学们都说人类的生命当之无愧。这个答案固然是教师想要得到的答案,可是学生有没有真正地理解和感悟人类生命可贵的真谛呢?如果没有的话,说明学生只是在沿袭着固有的一些论断和想法,这样得来的观点来得虽快但因缺乏理性的根基而飘渺、虚妄,不能深深地扎根于他们的心中并征服他们的心灵,更为关键的是如果这时老师对此问题的探讨戛然而止,学生思维的惰性又一次获得了滋长。因此我借此追问:“生命真的是珍贵的吗?世界上芸芸众生从何体现生命是珍贵的呢?”在这个过程中,我注意启发他们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同学们可知道生命体(受精卵)是如何形成的?这展示了生命的什么特性呢?你们是否询问过爸爸妈妈在孕育和分娩小生命时的感受和故事,这又展现了生命的什么特点?我们的生命是否坚不可摧?是否可以重来?我们的生命又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了什么?”经过头脑风暴式的交流分享,大家得出了“生命是偶然的、独特的、不可逆的、脆弱的、能够创造诸多价值的”等诸多结论,这样便使“生命是珍贵的”这个价值判断水到渠成、圆融自足了。

 

(二)、思想品德课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严谨缜密可以提高学生道德推理和辨析能力;

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严谨缜密也即逻辑性,意指语言必须遵循思维形式固有的规律,即正确地使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思维混乱不可能正确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因此训练学生严谨缜密的逻辑思维是教师教学的要义之一。语言的混乱反映着思维的混乱,一些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非常零乱,松散,很可能他自己对于有关知识点没有完全理解或理清思路,这样他怎么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更为关键的是,他没有给学生做出正确思维的表率,反而起着负面的效用,这是非常遗憾的。依照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初中生智力的发展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思维的抽象逻辑性的增强,开始逐渐具备运用假设、逻辑推理的能力,这时,就特别需要教师巩固、发展学生的这种思维特性。教师严谨缜密的教学语言既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富有逻辑美和逻辑力量的语言场,也是在告诉和指导学生应该如何正确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怎样由浅入深、分类探讨、归纳总结、推理论证等等,这些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有很大的作用的。就道德教育而言,其实伦理道德问题本身也具有逻辑性,据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等人关于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研究,表明道德认知是道德发展的必要条件,而道德认知水平的提高离不开道德思维能力的发展,皮亚杰认为:个体的逻辑思维的发展水平严重地影响着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这也要求教师积极通过自身富有逻辑性的语言来培养学生的道德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教会他们进行道德推理和辨析,将道德信条的获得过程还原、展现,让学生对于道德判断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真正实现明理。教师语言自觉遵循逻辑基本规律即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在分析问题前先厘清概念,在讲解概念时分析概念的内涵、外延、词项,正确使用命题联接词,遵循逻辑规律进行有效推理、归纳和论证,都体现了教学语言的逻辑性。

 

(三)、思想品德课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辩证性可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从而使学生逐渐获得正确分析、解决来自生活世界的各种问题的能力;

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的特征之一,是经过历史和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的发展规律,是与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法用全面、联系、发展变化的观点看世界,承认矛盾是物质发展的动力。辩证思维是符合客观辩证法、符合客观辩证规律性的思维。既然辩证法的规律具有普遍性和科学性,那么只有掌握辩证思维才能有效、正确地认识事物和采取行动。思想品德学科只有通过对大量生活经验的反思和社会现象的分析才能使学生逐步具备正确应对实际生活中各种问题的能力,实现有效的教学目的。社会和生活是错综复杂的,在分析问题时若没有辩证思维会使看法失之偏颇,这显然不能正确认识事理,从而使自己的行为出现偏差,长此以往,还会形成不健全的人格特质。因此,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是本学科的重要任务之一,其终极目标就是使学生能够独立、审慎、正确地分析和解决来自生活世界的各种问题。初中阶段,学生还没有开始对辩证法进行系统、理论的学习,而这个时期又恰恰是个体思维能力迅速发展的阶段,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对其一生的思维发展影响深刻。初中生虽然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有了明显发展,但是思维的片面性和表面性依然明显存在,思想品德课教师应该通过自身课堂教学语言的辩证性来启蒙、培育学生的辩证思维。“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辩证性”本质上是教师自身辩证思维在语言上的反映。在初中阶段,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主要是要教会学生全面、联系、发展地分析问题,鉴于此,就要求教师在分析问题时避免非此即彼的一元思维,避免片面、孤立、静止地看问题,而是应自觉地融入辩证法,将“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内容和形式”、“现象和本质”等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环节通过分析具体的问题悉数展现。

在八年级第七课“用正确的观点看社会”的教学中,我通过时事热点“微博打拐”启发学生既要认识社会的积极面,也要认识社会的消极面。在教育学生采用积极的态度对待社会生活时,我让学生阅读一些源自生活的小故事,要求学生思考:这些故事说明了什么?“同一件事情、同一个问题,如果我们采用不同的视角和态度,则会获得截然不同的认识和感受,继而会产生不同的行为和结果。”态度可以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种,我启发学生分别概括积极态度和消极态度的特质,并思考“以这两种不同的态度对待社会的积极面和消极面会导致什么后果呢?我们应该推崇怎样的生活态度呢?”在学生充分讨论后,我作总结:“任何一个社会都不是完美的,社会总是在产生问题和克服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成熟和完善起来。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欣喜地享受着改革的丰硕成果——极大丰富的物质生活、科技水平的空前发展、创新意识和法制意识的勃兴等,但也看到我们的社会并非无可挑剔,身边出现的种种乱象提醒我们,社会需要每一个公民以一种积极的态度投入社会建设。世博会的志愿者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的公民社会正在崛起,中国的公民们正在以一种奋发有为的姿态为社会的进步默默做着自己的贡献。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如若每一个公民都行动起来,用我们所学、所长来反哺社会,终将形成一股不可小觑的伟力,慢慢改变社会的消极面。”在这段教学过程中,我有效渗透了辩证法的诸多观点,使学生领悟到一种看待问题独特的视角和方法。

 

(四)、思想品德课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人文性可以带给学生智的启迪、情的激荡、美的享受,积淀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

所谓课堂教学语言的人文性意指语言中渗透着人文精神,它意蕴深厚、饱含哲思,既生动传神又力透纸背,这些文质兼美的语言有一种神奇的力量来启迪心智、点化愚蒙、唤起沉潜在内心深处的质朴、本真的美好情感,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它之所以能够发挥如此巨大的作用,乃因为它是理性和感性的高度统一。教师的职业从根本上来说是人文性质的,因为它的对象始终是“人”,教育的终极目标乃是“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思想品德课蕴含着丰厚的人文资源,体现着教育的人文品质。思想品德课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品德教育,而道德本身有着其丰富的人文内涵,道德修养之所以可贵可叹,因为它是基于自由意志的一种自觉选择,而它必定是以充盈的人文素养为自己的生长沃土的。教师的语言应该是一股清泉和清风来涤荡不那么纯净的俗世,在学生心中唤起生而为人的一种良知和骄傲,培育一块摒弃恶俗的净土,这个神圣的使命教师责无旁贷。有人或许会提出异议:这样的语言会不会因为离生活语言有一定的距离而使学生有一种疏离感?会不会显得矫情造作?首先,好的人文性的语言必定源自朴素的生活,是对生活经验的凝练和升华;其次,课堂不同于一般的生活情境,高度浓缩的课堂教学应是师生教学相长的神圣殿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使用人文性语言并不会显得不自然。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有诸多主题是人文性质的,比如亲情、友情;比如诚信、合作、守纪;比如责任、创造、奉献、比如生命、理想、信念、人生价值,都为我们的人文性语言的发挥提供了很好的题材和语境。在讲“邻里之间应互相礼让”时,我让学生对比思考书上案例“态度、言辞粗鲁的通告”和古人邻里佳话“六尺巷”和“罗威饲犊”,引导学生思考:“同样是遭遇邻居无礼,两种不同的态度和做法带来的是不同的后果,也丈量出他们不同的胸襟和修养。具有大智慧、大胸怀的人能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辐射周围,化干戈为玉帛。而那些只顾自身,自私自利的邻居们,你们可曾想过,狭隘的自我中心虽然能逞一时之快,但却是在迫使自己与他人渐行渐远并最终将自己孤立起来。”这番话凝练地点出了礼让行为的作用、意义和人文内涵。在八年级第六课第二框《透视群体行为学会分辨泾渭》的教学结尾,我总结道:“同学们,我们的‘头脑’是上苍赐予我们最珍贵的礼物,珍爱它并形成健全、清明的理性才能制服‘冲动’和‘盲目’这两头危害我们的魔鬼,保护自己、快乐成长,而这也是对自己最好的负责,祝愿大家都能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这些人文性的语言既总结、升华了全课的中心,又带给学生智的启迪、情的激荡、美的享受,积淀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了学生的人文精神。

 

(五)、思想品德课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生动幽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点燃学生的求知欲;

教育心理学表明:兴趣是力求认识、探索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性,它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内在趋向性和内在选择性。兴趣能促进智力的各项因素(记忆、思维等)发展,也能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快乐学习,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当我们在欢乐和笑声中学习的时候,是最轻松愉快且思维活跃、效果颇佳的时候,更为关键的是这种学习仿佛给头脑注入了一剂强劲且持久的兴奋剂,让人不再满足于有限的课堂,在课外仍乐此不疲地获取新知、实践思考。激发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可以有很多方法,教师语言的生动幽默就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思想品德学科中的道德法制教育、国情国策教育等在人们的刻板印象中是较为枯燥的,所以就更需要教师用生动幽默的语言来增添学科和课堂的趣味性。所谓“语言生动”,指的是具体形象、生活化,能够结合生活实际和具体案例进行分析;所谓“幽默”,指的是引人发趣、但又意味深长。它们共同的作用是可以深入浅出地讲解难点,赋予干涩的理论以活力,营造活泼轻松的课堂氛围。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所谓语言的幽默性是有层次之分的。低层次的只是打趣,高层次的才是真正的幽默,“打趣”只是引人开怀一乐,而“幽默”却是笑中有思。它是一种高境界,闪现着智慧的灵光和机趣,学生往往需要加以玩味才能会心回应。幽默绝不能与用低俗的东西来取悦、引逗学生混为一谈,后者不仅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不利,也会使教师在学生中渐失威信。

在以时间为主题的“珍惜生命每一天”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对时间这一最熟稔的事物进行反思,并借鉴了几句名人名言,“时间最不偏私,给任何人都是二十四小时;时间也最偏私,给任何人都不是二十四小时(赫胥黎)”,我请学生思考:“时间究竟对人偏不偏私?”。引用富兰克林的话“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提问:“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做饭需要素材,那么生命的素材又是什么呢?为什么?”学生在对这些话的回味中逐渐露出了会心的微笑,这说明他们已经领悟了时间的真谛。这样一个看似枯燥的话题一下子灵动起来。在六年级第六课讲“俭朴生活”时,我饶有趣味地引述一则名人轶事: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很俭朴,常常戴着破旧的帽子在街上行走。有个行路人嘲笑他:“你脑袋上边那个玩意儿是什么?能算是帽子吗?”安徒生回敬道:“你帽子下边那个玩意儿是什么?能算是脑袋吗?” 这个颇具智慧含量的幽默在师生你一言我一语的解读下,寓意渐渐豁朗,而同时,大家对于俭朴的意义有了更深的思考和认识。

 

(六)、思想品德课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情感性可以培育学生的道德情感,增进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从而提升育人效果;

教师语言的情感性指的是教师语言的内容饱含情感和教师的语言表达富有感情色彩。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发现情感等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有重要作用,何况思想品德课是一门极其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落实的学科,具有极强的人文性。著名教育家朱小蔓指出:当把情感从德育中抽离出来,只剩下干巴巴的道德规范知识的传授的时候,德育就从根本上丧失了它的魅力。其实,没有情感的思想品德教育不仅是毫无魅力的,也是根本无效的,因为道德情感是个体道德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行为的有效动机,而且还能促进道德认知水平的发展。“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唯有在语言中倾注、流露自己的真情实感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和育人价值。教师的形象不应该是高高在上的圣人或者不食人间烟火的机器人,而应该是与学生平等对话的朋友和长者。教师所要做的是以一个“个体”的情感和生命对道德法律规范、国情国策等知识进行解读、感悟,并与学生交流、分享这种感受,让学生感觉教师是可亲、可爱、可敬的人。教师的语言若是展现了自己曾经经历过的迷失、彷徨、勇气和坚毅,定能还原给学生一个更加真实、饱满的自身形象,若能表达出对学生的肯定、鼓励、关怀、信任、宽容,必将给学生的心田带去一股爱的暖流,而当他们喜欢、欣赏一个教师时,则会格外地重视他的教诲,正所谓“好的关系胜过一切”、“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在情感的激荡中,才能使道德信条更好地化育心间。之所以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教师的岗位仍没有被机器所替代,正是因为在课堂上,有着师生间情感的交汇和互动,而这是机器教学望尘莫及的。教师情感性的语言应该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即不仅内容要饱含情感,而且也需要富有感情地表达。自然的语音、抑扬顿挫又亲切真诚的语调、恰当的语速都是极具表现力的因素,但也不可过分夸张从而给人带来矫揉造作的感觉。

 

三、思想品德课教师如何锤炼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

(一)、认真研读专业类书籍;

锤炼课堂教学语言首先必须细致、扎实地研读专业类书籍。对于学科的知识体系应了然于胸,每一个概念、原理都应准确地理解、熟记、烂熟于心。每天都应该拨出一定的时间进行专业阅读。只有长时间地浸淫于专业阅读,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形成了专业思维,才能做到教学语言准确、简洁、明晰,不会将“生活概念”和“学科概念”混为一谈,更不会讲不清道不明了,从而为课堂教学语言的上述特性,特别是严谨缜密性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广泛涉猎各种人文学科,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提升自己的语言品味;

阅读一些言辞优美、表达丰富的文学作品会使自己的语言灵动起来,从而增加表现性和感染力。其实,比语言的辞藻美更为本质高级的是境界美,用美的语言表达出意蕴深厚的思想才是我们真正的追求,才是形式与内容的高度契合和统一。思想品德课有很强的人文性,因此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首先是一个十足的人文主义者,他应该进行广泛的人文阅读之旅,让优秀的人文作品成为精神汲取养料的营养品,成为提升自己的精神品味和语言品味的最好途径。阅读哪些书呢?教育学、哲学、文学、史学、美学、伦理学、社会学……学术著作、人物传奇、读书札记、历史随笔、时评议论……各种学科、各种体裁,不一而足,真正实现触类旁通、游刃有余。特别值得推荐的是一些学者散文、杂文或读书札记,他们丰厚的学养和丰富的表达使得他们对社会和人性有准确而犀利的洞察,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思考。另外、“感动中国”节目的颁奖词、经久不衰的名人名言、值得玩味的名人轶事都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很好的素材。

 

(三)、学习一些语言技巧;

语言表达是一门艺术,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也有很多技巧。学习一些语言表达的技巧也是非常有必要的。譬如使语言更为生动的修辞技巧;使语言更为明晰的逻辑技巧;使语言更具趣味的幽默技巧;使表达更具感染力的朗诵技巧等等。

 

(四)、认真做好记录和准备;

所谓“记录”就是随时将自己的思想、语言火花和有价值的见闻记录在案。这样,就不会错过这些生活中的精彩片段,在需要时,可以信手拈来,使语言更具生活气息。思想品德课中一些抽象、枯燥的知识点,只有和平时信手记录下的学生生活、社会生活点滴结合起来,才会生动、富有说服力,才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的共鸣。所谓“准备”指的是课前精心备课,研读教材、掌握学情、选择教学资源和手段、撰写教案,有充足的时间酝酿、思考和修改,就能弥补很多课堂发挥时因考虑不周、能力有限而造成的语言疏漏了。

 

(五)、充分认识教师课堂教学语言在实现学科育人价值方面的积极作用;

最后,也是最为根本的是提高对教师课堂教学语言重要性的认识。由于社会世俗化进程的日益推进,教育领域也在逐渐“去神圣化”。有的思想品德课教师把自己视为一个教书匠抑或传递知识与技能的知识熟练工,甚或有人更是游戏课堂,完全无视教育的超越功能。一个人的堕落很大程度上始于或表现为语言的堕落,这样的教师,可想而知,他们的语言会低俗到何种田地。因此,每一个思想品德课教师要珍视自己的学科,要提升自己的职业荣誉感和使命感,更直接的是,要充分意识到教师语言在实现学科育人价值方面的积极作用,这样才会自觉地守护并锤炼自己的教育教学语言。

 

四、结语

教师的语言是教育教学永恒的话题,它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思想品德课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语言的启发性、严谨缜密、辩证性、人文性、生动幽默、情感性等特质有效实现学科的诸多育人价值。而当具备这些特质的课堂教学语言有机渗透于其他教学艺术与策略中综合运用时,无疑会使育人效果锦上添花。每一个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教师都应该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审慎地运用,积极地创造,成为一个自如驾驭教育教学语言的高手。

 

参考文献:

1、《关于中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学科育人价值研究工作的思考》叶伟良

2、《教育心理学(第三版)》 李伯黍燕国材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1-1

3、《辩证逻辑基本原理》彭漪涟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4、《逻辑学基础教程》彭漪涟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3月版

5、《人文精神与教育》出自《周国平人文讲演录》周国平著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68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