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十一单元 妊娠合并疾病

 朦朦相遇 2011-09-20
 
第十一单元 妊娠合并疾病
 
  心脏病
  妊娠对心脏病的影响
  妊娠32周以后、分娩期、产后3日内均是心脏病孕妇发生心衰的危险期。
  对胎儿影响
  流产、早产、死产、胎儿生长受限、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围生儿死亡率增高。治疗心脏病的某些药物对胎儿也有潜在的毒性反应。父母任何一方患先天性心脏病,其子代先天性心脏病及其他畸形的发生率明显增高。
  中医病因病机:心气虚、心血虚、阳虚水泛、气虚血瘀。
  诊断:
  可以妊娠:心脏病变较轻,心功能Ⅰ~Ⅱ级,既往无心衰史,无其他并发症者,妊娠后经密切监护、适当治疗,多能耐受妊娠和分娩。
  不宜妊娠:心脏病变较重,心功能Ⅲ~Ⅳ级,既往有心衰史,有肺动脉高压、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严重心律失常、活动性风湿热、心脏病并发细菌性心内膜炎、围生期心肌病遗留心脏扩大,35岁以上且心脏病病程长者,孕妇极易发生心衰,不宜妊娠。
  鉴别诊断:妊娠合并肺炎、支气管哮喘
  中医治疗
  心气虚-益气养血,宁心安胎-养心汤
  心血虚-养血益气,宁心安胎-归脾汤
  阳虚水泛-温阳化气,行水安胎-真武汤合五苓散加减
  气虚血瘀-益气化瘀,通阳安胎-补阳还五汤

  糖尿病
  妊娠对糖尿病的影响:
  妊娠期血容量增加,血液稀释,胰岛素相对不足;胎盘激素有抗胰岛素作用,故妊娠母体对胰岛素的需要量较非孕期增加一倍。因此,胰岛功能差者,即会在妊娠晚期出现糖尿病,或使原有疾病加重。妊娠期肾小球滤过性增加,肾小管对糖的再吸收减少,肾糖阈下降,尿糖不能完全反映病情,不能以此计算胰岛素需要量。胎盘生乳素除对抗胰岛素外,还有脂解作用,使周围脂肪分解成糖类及脂肪酸,故易发生酮症酸中毒。
  分娩期:宫缩消耗大量糖原,产妇因疼痛进食不足,易发生低血糖。
  产褥期:胎盘所产生的各种胰岛素激素迅速消失,导致胰岛素需要量相对减少,易发生低血糖。
  对孕妇:高血糖可使胚胎发育异常甚至死亡;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率增高,子痫、胎盘早剥、脑血管意外发生率也增加;糖尿病孕妇白细胞功能缺陷,极易发生泌尿生殖系统炎症,甚至败血症;易并发羊水过多,引发胎膜早破、早产;因葡萄糖利用不足,常并发子宫收缩乏力、产程延长、产后出血,巨大儿导致难产、产道损伤;易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对胎儿:巨大儿增多;畸形率增高;胎儿生长受限发生率为21%;早产发生率为10%~25%;围生儿死亡率增高。
  对新生儿: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增高;新生儿易发生低血糖。
  分娩时间的选择:以孕36~38周终止妊娠为宜,伴有增生性视网膜病变者可于34周终止妊娠。
  中医分型治疗:
  肺热伤津-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消渴方加减
  胃热炽盛-清胃泻火,养阴增液-玉女煎加减
  肾阴亏虚-滋阴益肾-六味地黄丸加减
  阴阳两虚-滋阴助阳-金匮肾气丸加减
  急性肾盂肾炎
  病因病理:妊娠期大量雌激素使输尿管、肾盂、肾盏、膀胱肌层肥厚,大量孕激素使这些平滑肌松弛,蠕动减弱,易出现尿液在以上部位充盈及残留。增大而右旋的子宫压迫盆腔内输尿管,肾盂、输尿管扩张积尿,尤以右侧为重。子宫及胎先露将膀胱上推移变位,排尿不畅,易出现尿潴留。妊娠期尿中葡萄糖、氨基酸等营养物质增多,有利于细菌繁殖。
  诊断及鉴别诊断
  西医治疗:首选对革兰氏阴性杆菌有效而对胎儿、新生儿无不良影响的药物。无症状性菌尿2周为1疗程,有症状性肾盂肾炎4周为1疗程。
  中医治疗:
  阴虚火旺-滋阴清热通淋,佐以安胎-知柏地黄丸
  心火偏亢-清心泻火,润燥通淋-导赤散加减
  湿热下注-清热利湿通淋-加味五淋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