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绍奇谈医:肺炎之我见\半夏----名医名方汇集

 后湖莲花 2011-09-20

 

 

 绍奇谈医:肺炎之我见\半夏----名医名方汇集

   

    1、绍奇谈医:肺炎之我见

    2、绍奇谈医——半夏

    3、半夏奇用有奇功
===========================================

1、绍奇谈医:肺炎之我见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何绍奇

 

    一、肺炎不尽属温病

    一般认为,肺炎属于温病学“风温”的范围。如叶天士说:“春季温暖,风温极多”,陈平伯说:“风温为病,春月与冬季居多,或恶风,或不恶风,必身热、咳嗽、烦渴。”但发生在冬季的,则属冬温;春季温病除风温外,还有春温。我理解风温、冬温、春温,主要是指肺炎及上呼吸道感染。

    但肺炎不尽属温病。特别是肺炎初起,也有表现为虽然发热,甚至是高热,而恶寒无汗,咳嗽胸憋,脉象浮紧而数,舌淡苔白;老人肺炎,常不发热,自汗出,恶风寒,精神萎糜,胸闷而喘,也为临床所常见。前者为风寒袭表,肺气失宣,可用麻黄汤或葱豉桔梗汤,后者则俨然《伤寒论》太阳篇之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二、肺炎多属伏邪

    前人在实践中观察到,同属温病却有轻重的不同,有的由卫而气而营而血,“如天然节奏然”;有的一开始就高热神昏,伤阴动血,于是就有“新感”、“伏邪”的说法。以感而即发,由表及里,病情渐次按卫气营血的规律发展演变的,归属“新感”,属于“暴感”一门。以甫病就见里热内炽,或气营同病的归属于“伏邪”。

    伏邪者,邪伏于内之谓。古人限于时代条件,对所伏之邪,多指为寒,即所谓“冬寒内伏,藏于少阴,入春发于少阳”,这就是“伏寒成温说。”至于邪伏何处?有说少阴的,有说肌肤的,有说骨髓的,有说少阳的,有说募原的,实际上温病不必定是因寒邪内伏,变化成温;对邪伏部位的推测,无非是发病之后的表现,如少阴属肾,肾主藏精、主水,故甫病即阴伤、舌绛、神昏、动风痉厥者则推测其邪是伏藏于少阴;甫病即口苦咽干、寒热往来的,即谓邪伏于少阳……。关于伏邪的成因及邪伏的部位,正确与否,还可以讨论,但是伏邪温病却是客观存在的,其热多因新感而诱发、引动,这就不能和新感温病“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轻气”……同一个治法,叶天士已经明确地指出过伏邪温病“不与暴感门同法”。而今日所见之肺炎,又确以伏邪温病为多。如果看不清这一点,还是辛凉轻剂、辛凉平剂、时时轻扬法那一套,显然就是病重药轻,势必因延误失治而使病邪鸱张,酿成燎原之势。

    同理,伤寒也存在伏邪的问题。太少合病,三阳合病,就是新感伏邪并存的例子,如无伏邪,那有一受风寒,表未解而里热就盛的道理。

    如前所述,古人多以温病(春温)为冬令受寒,感而不即发,伏藏体内至春乃发,我们今天不要受这些说法的拘束。证之实际,所伏之邪即是温毒(古有此说,不是硬套西医病毒的意思,如清人杨玉衡说他的增损双解散,“专治温毒……投无不效”),此外还多有兼挟,如肠胃积滞之热、痰热、痰浊、湿热、水饮,也当属广义的“伏邪”。伏邪不是凭空构想而来,而是以临床见证为依据的。

    三、新感伏邪还有虚实之异

    新感为暴受外邪,故一般多属实证;伏邪则因病邪久踞体内,已经耗伤人体正气。特别是津液之伤,无论伤寒或温病都是值得注意的,前人说热病“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高鼓峰、陈修园也提出过“存津液为伤寒论之第一奥旨”的观点,提示我们在肺炎的治疗中,要注意顾护正气,攻邪时要掌握好分寸,务使药证相当,不要一味寒凉,诛伐无过。在临床上,“热中未已,寒中又起”的例子是不少的。

    四、肺炎初起治法

    肺炎初起的病理特点,一是表闭,二是热变最速。表闭又有热闭、寒闭的不同。

    热闭:风热之邪袭肺,或新感引动伏邪,除发热、口渴、咽痛、咳嗽、吐白黏痰、舌红、脉数等肺胃蕴热症状外,尚有恶风、无汗或微汗不畅等表卫郁闭的表现,治宜在清泄肺热的同时,宣肺开闭,常用麻杏石甘汤加味(麻黄6g,石膏30g,杏仁10g,甘草3g)。此方用麻黄,目的不在于发汗而在宣肺。我用麻黄与石膏的比例,约为1:10;张锡纯以薄荷、蝉衣易麻黄,以牛蒡子易杏仁的方法,也可以考虑,总以透达宣散为原则,但我的经验,仍不如用麻杏石甘汤为佳。里热重者可加连翘、鸭跖草、金银花,咳嗽有痰加牛蒡子、鱼腥草、前胡、栝楼皮,咽痛加七叶一枝花(蚤休)、僵蚕。此外,一枝黄花既能透表,又能清热,用于肺炎初起,最为合拍,常用量10~15g。也可用鲜芦根、鲜竹叶、鲜茅根煎汤代茶,清热生津而不碍解表。

    寒闭:多为表阳为暴寒所折,而里无蕴热者,此多见于冬季或初春乍暖还寒之时,其症见发热恶寒,无汗,咳嗽气喘,咯痰,乏力,有的还兼见头痛、身痛、胸痛,但口不渴,舌不红,脉浮紧而数。其治当及时用辛温开闭,常用三拗汤(麻黄6g,杏仁10g,甘草3g)。无汗身痛加葱白、荆芥、防风、苏叶解表;痰多胸闷喘憋加枳壳、桔梗、栝楼皮、前胡、杏仁、半夏疏畅肺气,往往1剂即可收汗出热退之效。因无里热,故一切苦寒、甘寒清热解毒药俱不可用。特别是素体阳虚,内蕴湿痰水饮者,这些药俱当视为禁列。不要一说是肺炎就这病毒、那细菌的,不问表里寒热,便投以大剂清热解毒药。我有个学生,治一病人,发热畏寒,无汗咳嗽,咯风泡稀痰,喉间痰鸣,即开小青龙汤3付。病人一透视,说是肺炎,我的学生吓得不行,要追回处方,又找不着病人了。结果几天后来复诊,不仅症状大减,再透视也没问题了。所以我认为西医的东西该学还得学,但别把中医丢了去学。

    表寒既盛,里热又炽,不汗出而高热头痛,身痛,烦躁,胸痛,痰中带血,口渴,舌红,脉弦紧滑数者,虽同是外寒里热,用麻杏石甘汤就嫌力量不足,当用大青龙汤(麻黄10g,桂枝12g,杏仁10g,石膏45g,甘草5g,大枣4枚,生姜15g),此方即麻杏石甘汤加桂枝、姜、枣,麻桂同用解表散寒之力大大增强,且麻黄石膏用量都加大了,解表清里之力亦大增,然此方只适用于体壮病实之人,即用也不可过剂,一、二服后,汗出,不再寒战,高热顿挫,便当易方,毋使过汗伤正。一般情况下,不用于老人、虚弱人、妇女和儿童。即用,则药物用量宜减。

    无论寒闭、热闭,都要考虑到肺炎热变最速的问题。表闭一经解除,即须密切注视病情变化,若热退身凉,咳减喘平,这时只要用二陈汤或六君子汤调理数日即可告愈,如果病邪由表入里,或表邪去而伏邪炽,那就急当清里了。

    五、肺炎中期治法

    肺闭已解,热虽减而不退,或退而复炽,见咳嗽,气喘,咯痰,口渴,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此为痰热结于胸肺,肺失肃降,又兼胃热,治宜清热涤痰,常用小陷胸汤(黄连6~10g,半夏10~15g,栝楼20g)合千金苇茎汤(桃仁10g,薏苡仁30g,冬瓜仁30g,芦根60g)为基本方。高热不退,加石膏、知母、鸭跖草以及鱼腥草、白花蛇舌草、蒲公英、败酱草、虎杖之类。

    患者胸痛,胃脘部疼痛拒按,舌红苔黄厚,脉滑数有力者,用小陷胸汤非常有效。栝楼兼有润肠通便之功,肺与大肠为表里,故腑气一通,肺热即随之而减。里实便秘、液干热结者,可合用调胃承气汤(大黄、芒硝、甘草),但要中病即止,毋使过剂伤正。此外,还要考虑顾护津液的问题,邪盛之时,泻邪才是最有效的扶正,但一定要掌握好用药的分寸,不要“攻其一点,不计其余。”

    六、肺炎的变证

    叶天士《外感温热篇》说“伤寒多有变证”(即六经传变,如太阳或传阳明,或传少阳,或传三阴),“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我以为叶氏在这里说的“温热”,不是指所有的温病,而是专指隶属于风温门的肺炎而言。

    1.肺炎和其它温病不同之处就在于其病位始终在肺,所以说“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但是,以下几点需要注意:(1)由于心肺同居上焦,因肺热炽盛,或误治(如病属温热而用大剂辛温解表),助热劫津,极易酿成邪入心营,而见高热,神昏谵语,烦躁,甚则身热如烙,肢冷如冰(热厥),同时并见肺热之痰咳喘憋,脉细数而滑,其治宜清肺泻热,清营透表,肺气心营两相兼顾,常用药如石膏、知母、黄芩、黄连、栝楼、地龙、金银花、蚤休、大青叶、生地、玄参、水牛角、丹参、丹皮、赤芍、竹叶、鱼腥草等,此方合玉女煎、清营汤并结合现代用药经验而成。痰多可加竹沥、石菖蒲;肝风内动、手足搐搦者,加羚羊粉、僵蚕等。病情重笃者,配合吞服安宫牛黄丸,或清开灵注射液静脉点滴。然而最严重的是肺炎过程中合并心衰,正虚邪陷,内闭外脱。内闭是指病邪深锢,外脱是指正气不支。温热学家主张用人参汤送服安宫牛黄丸,确属宝贵经验。我最近治一位90岁高龄老人,脑梗塞合并肺部感染而致心衰,前后用野山人参数两,安宫牛黄丸二十余丸,始挽回颓势。心阴虚衰用生脉饮,心阳虚衰用参附龙牡汤,心阴心阳两衰者,章次公先生主张用全真益气汤(人参、麦冬、五味子、熟地、附子、白术、怀牛膝),盖正气溃而欲脱,不得不有此“留人治病”之策,然到此地步时医者已是焦头烂额之客了。

    2.肺居上焦,胃居中焦,因此无论外邪入里,还是伏热由内发外,肺胃热炽都很常见。证见大热,汗出,口渴饮冷,咳喘胸憋,脉洪大,舌红,宜两清肺胃,常用大剂量芦根、白花蛇舌草、鸭跖草、鱼腥草合石膏、知母、金银花、栝楼、连翘、金荞麦、千金苇茎汤等。

    3.肺与大肠为表里,肺炎初起既可见肺热灼津而致大便干结,也可因肺热炽盛下移大肠而致腹泻。前者宜在宣透清热药基础上加栝楼、紫菀,高热持续不退、腹胀、不大便者可用调胃承气汤通腑泻热;后者宜用葛根黄芩黄连汤,肺与大肠两清之。以上都可以见到咳嗽,气急,不可用通套的止咳方药,应退其热,舒畅其气机,肺复宣肃之常则咳喘自止。

    4.若痰热羁留不解,证见发热持续,时高时低,畏热,胸闷,心烦,脘痞,食少,小便黄,舌红苔黄白相间而腻,多为平素中虚有痰,湿热之邪与之相合,以至邪留三焦,或过服苦寒泄热之剂凉遏而致。治宜分消上下,舒展气化,常用三仁汤、温胆汤、栀子豉汤加减,药如杏仁、白蔻、薏苡仁、竹叶、法半夏、茯苓、滑石、芦根、栝楼皮、郁金、通草、枳壳、桔梗、栀子、淡豆豉、葎草。

    七、肺炎后期治法

    肺炎后期,是指高热已退,咳喘减轻,但高热虽退余邪尚且留恋,咳嗽气急虽减而未已。同时还因发热持续而气阴两伤,证见低热,汗出,口渴,心烦,面赤,咳逆上气,咯痰不爽,舌红苔少,脉细数,是为正虚邪恋,治宜益气养阴,清化痰热,常用竹叶石膏汤(生晒参或西洋参6g,麦冬12g,石膏15g,法半夏10g,甘草3g,大枣4枚,淡竹叶6g,粳米20g)酌加栝楼皮、紫菀、枇杷叶、冬瓜仁之类为基本方。热去羸弱,食少,咽干则仿叶氏养胃汤法,药如玉竹、沙参、麦冬、莲子、桑叶、甘草、谷芽、糯稻根须、石斛以清养肺胃之阴。

    也有热退喘平,仅余咳嗽,咯痰,呕逆不食,口不渴,舌不红,苔微腻,脉濡弱者,则宜调肺胃,化痰浊,药如二陈汤(法半夏10g,茯苓10g,甘草3g,乌梅一个,生姜一片),酌加健脾助运药,如太子参、茯苓、谷芽、建曲、山楂、薏苡仁、枇杷叶之类。

    八、关于肺炎新方药

    近30年来,各地涌现出一些治疗肺炎的新方药,如重庆方(虎杖、威灵仙、败酱草、鱼腥草),上海一方(鱼腥草、虎杖、半枝莲、金荞麦根、白花蛇舌草),上海二方(半枝莲、鸭跖草、金荞麦根、虎杖、百部),上海三方(白毛夏枯草、鱼腥草、半枝莲、虎杖、金荞麦根),北京一方(败酱草、蒲公英、虎杖、半枝莲),北京二方(即肺炎泄热汤:大黄、玄明粉、甘草、玄参),北京三方(即清肺液:大黄、黄芩、赤芍)等。

    这些处方,多是中西医结合学者们研制的,没有君臣佐使,也不用辨证,大多有与抗菌素治疗的对照,证明其疗效不在抗菌素之下,这可以称做“专病专方”,也可以视之为“植物抗生素”。做学问允许有不同的思路和方法,只要确实有效就行,有了疗效再来总结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来认识也不迟。我治疗肺炎,也参考这些处方的用药,但我的认识和实践是把这些方药纳入中医辨证论治体系来,不拒绝,也不照搬,而是使这些方药的使用合于中医之理。对哪味药能抑菌、抗病毒,哪味药能提高免疫力,我不感兴趣(当然,不反对别人有兴趣),我感兴趣的是药物在什么情况下使用有效而无弊。例如肺炎初起表闭者,特别是外寒很明显者,我一般都不用这些药,因为病情不同,也就是矛盾的性质不同,不同的病情要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再如病虽入里,但表现为湿热、痰热胶结,三焦气化枢机不利,治宜疏利,展气化以轻清,不宜苦寒泻热,其实这种情况下就是泻热也退不了热,反而会产生变故。但是,病在肺胃之里,邪热内炽,这些方药就大有用武之地了。何况这些药也有一些特殊之处,例如白花蛇舌草,我用于治疗阑尾炎,单用一味(60~90g)水煎服就很有效果,用小剂量(30g)泡水代茶,治疗粉刺痤疮,疗效也不错,此药虽属苦寒之品,但饮之却不怎么苦。又如虎杖,不仅可清热通便,还有活血、化痰止咳平喘之效,是治疗肺炎中期较理想的一味药。

    九、肺炎的预防方

    基于肺炎多为热邪温毒内伏的认识,我推荐青果白萝卜汤(古称“青龙白虎汤”):藏青果6~10g(砸碎),加白萝卜一根(约半斤),煮30分钟,去渣,得两杯,早晚各服一杯(约150ml),连用7~14天。藏青果苦寒微甘,白萝卜甘寒,二味合用,可清热解毒,通利肠胃,老幼均宜。此方我在农村、工地都做过大锅药,对预防呼吸道传染病有一定帮助,无毒副作用,花钱也不多。 

2、绍奇谈医——半夏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何绍奇

    在我家乡的麦地里,半夏(俗称“麻芋子”)甚多,三叶,茎长不及尺,半夏其块茎也。拔起,去茎叶,在淘洗时撞去粗皮,晒干,即生半夏。麦黄在旧历五月,正值夏季的一半,故有“半夏”之名。

    半夏的传统加工方法,是用米泔、石灰、明矾、甘草加水反复浸泡,或仅用明矾水浸泡,不仅费时费工,更重要的是损失了半夏的药效。曹颖甫《金匮发微》说半夏久经浸泡,是去精华而留渣滓,如欲立止呕吐,岂能得哉。我治呕吐、恶阻、痰饮、痰核、瘿瘤、失眠、痞满、眩晕,当用半夏者,都用生半夏,在四川工作的十数年间,从没出过问题,只有一次,我的学生把生半夏另包,嘱病者加生姜一块先煮半小时,病者是个老太太,回去以后竟然忘了,且误以为是贝母(半夏去粗皮后洁白如玉,故又有“水玉”的别名),自作主张,冲而吞之,咽喉旋即发麻,指天划地骂了我半天。我也亲自嚼过生半夏,起初淡而无味,只觉得有些粘牙,继则咽喉发麻,约一、二小时始缓解。

    我用生半夏的方法是:将生半夏与茯苓、生姜一起捣烂如泥,文火先煎半小时,尝一尝,不麻口了,再下余药。

    生半夏的用量一般在10g左右。我在北京曾治疗一例溃疡病兼幽门梗阻的患者刘念,呕吐得很厉害,我在处方中用生半夏15g,病家去同仁堂取药,药师说:哪有生半夏用这么大量的,一定是医生忘了打小数点,径自改为1.5g,服后效果居然也不错。

    生半夏用于妊娠剧吐有卓效,而且并不碍胎。我家乡县医院有一位年轻的西医外科大夫,其妻妊娠剧吐,吃食吐食,饮水吐水,经多方治疗仍不止,一筹莫展,已数日矣,看到我的一篇题作《半夏小识》的文章(当年县科委编印的一本小册子),遂用生半夏10粒,打碎,加灶心黄土60g,浓煎与服,结果药未尽剂,呕吐立止。如今他的孩子已经上大学了。

    1993年春夏,我在马来西亚色兰半州泰安堂坐堂,有位妇女叫山色拉的,28岁,妊娠二月余,恶心呕吐,食不下,食后腹胀,左胁痛,脉弱滑,舌淡,我用六君子汤少加柴胡、芍药,方中用生半夏10g,三服后吐止,胁亦不痛矣。乃去柴芍,并停用生半夏,又吐,乃再用之,三服吐止,易方调理而安。

    20世纪70年代初我在甘南碧口采药时,曾采到过与三叶半夏不同品种的掌叶半夏与水半夏,掌叶半夏的块茎大如芋艿,我们也当半夏使用。最近见到上海有人用掌叶半夏治疗肿瘤,并已初见成效,北京的大小药店却没有这味药。

3、绍奇谈医——半夏奇用有奇功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尚学瑞

    半夏是古老而常用的温化寒痰药,其性味辛温,有毒,能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常被制成清半夏、法半夏、姜半夏、半夏曲、竹沥半夏等品种使用。一般认为本品有毒,多内服,用量3g~10g,不宜生用。但是在临床上,特殊应用半夏可收特殊功效。

    一、生用加重用

    1.治疗癌症和其它肿块:中医治疗癌症可尝试从痰瘀互结论治。对脑瘤,用生半夏30g~50g(先煎1小时),配生地黄50g,僵蚕、地龙各10g,党参20g,苍术、茯苓各12g,蜈蚣2条,水煎服,随症加减。对肺癌,用生半夏30g(先煎1小时),生地黄25g,随症加入太子参、赤芍、丹参、麦冬、桃仁、五味子等,煎服。无特殊症状时,可用生半夏60g,生地黄30g,鲜枇杷叶200g同煎2小时,每日1剂,分3次服,常服。治疗肿块,可用生半夏、生地黄各50g,水煎2小时,分3次服,日1剂。也可配白芥子、胆南星、浙贝母、炮穿山甲、白术、当归等

    2.治疗多囊肝、多囊肾:用生半夏50g(先煎),加入随症方中内服。或用单味生半夏50g,水煎2小时,分3次服。均为每日1剂。

    二、重用

    1.治疗三叉神经痛:用姜半夏30g~60g,川芍10g~30g,僵蚕10g,全蝎6g,生姜l0g~30g组成基本方,可酌加白附子、川牛膝、姜黄、大黄、蜈蚣等味,水煎服,日1剂。

    2.治疗失眠:用炙法半夏30g~60g,配百合、合欢花、茯苓、石菖蒲组方,先用净蜜炙法半夏后加入它药同煎30分钟,取汁300ml,徐徐咽下。

    3.治疗腰肌劳损:制半夏30g,研细末,贮瓶备用。每次用开水吞服3g,每日3次。一般l剂即可见效。

    4.治疗泌尿系结石:制半夏15g,鸡内金、附子(先煎)、木通各10g,瞿麦15g,滑石(包煎)、金钱草、海金沙(包煎)各30g。诸药用冷水浸泡30分钟后煎服,每日1剂顿服,并饮水500ml,然后进行大量患侧单腿跳跃运动,每日1次,治疗3天,休息2天,再进行第2疗程。

    5.治疗眉棱角痛:用清半夏18g,生姜10g,沉香5g,水煎服,每日1剂。

    6.治疗流涎:取单味法半夏20g,水煎服,日1剂;或法半夏20g加入辨证方中。尤对青壮年流涎效果好。

    三、生用加外用:

    1.治疗小儿腹泻:将生半夏捣烂研极细末,患儿就诊时,取适量药末,用白酒调湿,敷于双侧天枢穴处,覆盖纱布,外用胶布固定,每日更换1次。

    2.治疗头癣:生半夏15g,斑蝥5g,共浸泡在200ml白酒中,1周后用酒涂擦患处,每日2~3次。

    3.治疗流行性腮腺炎和乳腺炎:用生半夏研细末,与鸡蛋清调为糊状,外敷患处,每日2次。必要时可辨证配用汤药内服。

    4.治疗产后尿潴留:将生半夏15g左右及大蒜2瓣,加水少许,共捣烂为糊状,敷于脐中及关元穴,以胶布覆盖,用热水袋热敷其上方,觉热气入腹,即有便意。如有灼痛,可先将热水袋去掉。一般l~2小时即可见效,小便自解后,可继续保留1小时左右。

    5.治疗外伤出血等外科病:治疗刀伤出血,可取半夏根茎鲜用,捣碎外敷;或用生半夏末撒布伤口。治疗瘀斑,用生半夏末醋调糊,涂敷患处,每日1次。治疗斑痕疙瘩,用生半夏末、三七末各等分,调匀密贮,每取适量,醋调敷患处,每日1~2次。治疗鸡眼,先用温热水洗净患足,泡软其角质,用刀片轻削去上层角质层,然后取生半夏末撒堆其上,胶布封贴。

    此外,半夏粉可治疗癫痫。方法:秋天采挖鲜半夏若干,浸入冷水中半个月,每日换水1次,去除上浮之泡沫,然后置沙锅内煮沸,立即取出以冷水冲洗淘净,连续煮沸3次,晒干研末后装入胶囊,每粒胶囊含半夏粉1g。视病情及年龄,每日2~3次,每次1~2粒,连服1~2年。

每日一方:“六君子汤”防止便秘,特别是化疗后便秘

每日一方:陈源生:柴芍龙牡汤,调神之妙方。

每日一方:名老中医蒲朝刚 “面瘫三花汤作用大”

每日一方:名老中医治疗水肿(肾炎、肾病综合征)验方秘方

每日一方:麻黄附子细辛汤临床应用

每日一方:五行肾宝酒 配方和功效

清代名医——王锡鑫 《看病歌诀》

名老中医祝味菊:诊断提纲 善用验方

每日一方:人参丸如何治疗脾胃虚寒?

每日一方:特效治疗前列腺炎六方

每日一方:名医李淑荣 眩晕停

每日一方:国医大师 何任教授_补虚益损,青春常驻——何老谈“中年进补”

每日一方:国医大师 张学文_张氏“绿豆甘草解毒汤”,让你远离毒素侵扰

每日一方:罗大伦:枇杷叶和苏叶熬水喝治尿潴留

每日一方:止咳中成药 哪种适合你?

名老中医:施今墨治胃病经验

国医大师:邓铁涛治疗冠心病三则

名老中医:夏德馨治肝三步曲

每日一方:名老中医“黄芪”当代临床应用+如何远离脑中风(视频)

每日一方:“祖传凤阳门腰部伤痛秘方”

中医药数据库:历代同名方剂汇总——拼音索引(共计:4万个相同名称,8万余首方剂)

中医药数据库:验方数据库(上)——共计396种疾病的中医验方

中医药数据库:验方数据库(中)——共计396种疾病的中医验方

中医药数据库:验方数据库(下)——共计396种疾病的中医验方

每日一方:“思密达的11大新用途” + 音画欣赏:新白孤

每日一方:“艾姜汤”,扫净女性体内恶寒

每日一方:9种老药治足癣 + 见与不见(钢琴朗诵)

每日一方:如意金黄散的 11 种新用途

每日一方:丹参山楂金樱子何首乌方剂改善我的冠心病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