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动步啦!前面大家练了定步转身。我后来又让大家松快的练转身(不过估计这个没什么人认真练了)。现在让大家动起来了!不过,没好好练松快转身的请先回去补课。 动步的基础。仍然是马步桩的身体要求,不过两脚开立与肩同宽(也可比肩略窄,不过两脚间距离越近,难度越大就是了),就是说两脚间的距离比马步桩窄了些。两手自然垂于身体两侧。仍然是蹲姿,屈膝的角度60度左右就够了,不必过于低。胯窝放松,膝关节放松。身体处于松快的状态,不过整个躯干的整体感觉不可失去。然后轻轻的把身体的重心向前移出,尽量是以丹田向前平移而不是身体前栽的方式移动,随着重心的移出,身体整个向右转动(在此强调注意,一定是转动和前移同时进行,甚至可以说前移为主,转动为副),同时左手随身体的右转被带动起来(好象被悠起来的感觉)向身体的中轴线的前方伸出。左腿也是在转动前移的同时被带起(允许腿部自己主动发力!)向前极力迈出,后腿伴随着前移的重心移动,可蹬地助力。总之这一步越大越好!不过身体不可有后仰、起伏。在整个过程中,头部始终对着前方,不可随转动有偏转!而手臂要在前脚将挨地还未挨时,伸到我在马步桩时强调的那种伸到极处的状态!(作到这一点,有个心法在初练时比较有效,就是腿比手晚动半拍,大家体会一下);注意肘部绝对不可完全伸直,仍要微曲。后手是自然放松,与身体的旋转配合。前脚到位,后脚自然跟上,恢复成半马步的姿势。然后左转,如此练习。是正前方,转动要自然,先不作度数要求,还是强调那一句,前移为主,转动为副.这一步或说前移的距离一定要尽最大力的远开始的阶段,加点勾着脚尖的意思,尽量往远处迈就好.擦地而起,不过不要求与地面擦出多大力量来.这个练法,的确是我身法速度的基础,要好好把握啊。不管大小步,一定是要重心先移动。我知道人体对于重心超出身体平衡点是有本能的控制反应的,换句话说,如果躯干部位的身体力量不够强,不能自己控制、把握自己的话,身体是不敢作出重心先于身体支点(就是腿)移动的动作的。大家看看普通人的移动,总是腿先到位,身体重心再移动过去。这样的移动很容易让人辨别、判断清楚。如果是身体先到位的移动,则有很大的突然性。这个对躯干控制能力要求很高,控制能力是建立在其力量的基础上的。所以最基本的,对躯干的力量要求很高,所以我一入手就很强调躯干部位的训练。躯干部位的要求,一个是整,一个就是力量(这个是耗时间出来的)。而制约移动距离的,就是胯窝的大筋的柔韧性。这个只能慢慢耗,强求不得。大家注意开步时,有意识的作开胯就好。而且我一开始要求步幅一定要极力的大,也是这个道理,出步要勾脚尖也是为此。再点一句心法,大家可以慢慢揣摩,不必强求。要学会利用身体失重,重心栽出身体的时所感到的力量(或说是身体体重的份量)把身体远远的送出去。”还是注意手腕顶住!另外注意身体中正保持不可变形.手臂的极力伸展有没有作到?还有,不要一开始就把手臂支起来 ,手臂是随着身体运动和脚步到位才伸展开的.要想象把身体的全部分量通过手臂传导出去,而不是扑撞撞人!另外,这是个检验手段而不是练习方法.注意本末区别!再注意体会身体的分量和身体前冲的力量全部通过手臂传导出去,手臂的传导作用。而不是把身体砸出去
呵呵,新课程开课了!通过上一段的练习,我希望大家已经对身体前冲和转腰胯形成的合力而形成打击力有了一定的体会。那么,下一步的练习,我们再次回到不动步的马步定式,自然,这次的要求又高了。马步站立,还是那些老要求,不再复述。两手自然垂于身体两侧。仍是练习腰胯的转动,不过这次要加上同侧腿的蹬地力量!例如: 我转右侧腰胯,除了右腰胯主动向左侧转外,要加上右腿的主动蹬地力。但是注意,身体的这些主动发力(转腰与蹬地),要与五趾抓地形成争力,从而不会让身体有任何位移,身体的感觉应该是力量从身体内部传导直到手臂。力量一定要在身体内部传导,不要形于外!整个过程中头部始终正直对准前方,不要有任何摆动!再补充解释一下所谓“蹬地”力量!还记得我在上一个练习中如何要求大家练习身体的前移的么?我说是躯干主动向前移动,不要等腿,直接重心向前移。这就是了,如果这个练习你们作得很熟练的话,那么把它作快了(就是爆发),让它形成你们身体移动的启动力量,你就会发现,在作时,身体躯干会自动通过腿给地面一个作用力,这就是“蹬地力”!当然,在大家还不够熟练的时候,我也说了,允许腿部主动蹬地!还是要记住,尽量躯干主动!练长了,你就会发现自己的脊椎骨会活了,不过现阶段不要勉强,那起码是三四年以后的事,切忌心急!我们倡导循序渐进!主动发力(转腰与蹬地)传导到手臂后,手臂随身体的转动而摆动,循“米”字轨迹。即左右横摆;左右斜上斜下摆;贴同侧耳的上下摆。这里有个“米”字格理论。即从头顶到裆部为上下框,两侧齐肩为左右边框。这个四方框如同立体处在空间中。我们的手臂随身体的转动在这个空间框中划出轨迹。身体的转动只需45-60度就够了,不要太多!重点体会力量传导到手上。所以不要作得太快!还有,腰转出是一次发力,转回也是一次!要有一去一回!去是斜上发,回是斜下发,去是横摆,回是横削。去是上撩,回是下劈!左右斜上斜下。齐耳/贴耳的上下。平肩的左砍右砍,左摆右摆。最后轨迹结合起来不就是个“米”字。不是,胯窝应该是尽量的放松.重心落在两脚后跟.当然不是一开始就能作到,尽力去体会,去做就是.注意在练到左右转腰胯阶段时,就可以试着将重心放在两脚涌泉穴了.这个理论作用是这样的:重心放在脚后跟是站马步桩的要求.有人提过,说重心放在脚后跟在动起来时反作用力会伤大脑.的确如此,所以我们仅在不必动的站桩阶段这么要求,有好处.好处一是有利于背部的拔直.二是站桩时是要求脚趾抓地的,重心在脚后跟有利于整个脚掌的拔开.而在转腰胯阶段,重心在脚后跟绝对不利于活动,比较死,但是身体运动时如立刻抛弃重心在脚后跟的要领,很可能会就保不住持一些身体正直的要求.所以采取一个折中的办法,就是重心放在涌泉穴.(这其实也是以后自然状态下的重心位置).在开始动步训练后,重心可以试着放到前脚掌.这是最利于运动的位置.以上是关于各阶段的重心位置的解说和理论.供新老学员参考.继续下面的课程.也许有的兄弟们等得实在太着急了,觉得怎么拖这么长?实在是我担心大家基本不过关,训练不足,就是教下面了,也达不了标,所以拖了很长时间.在原地转身带手"米"字运动后.我们可以加上步法练习.步法还是采用进步.但是,手法只用上撩,左右里合击(或者说是左右内圈手).而下劈和外斩不用.这是手法与步法配合的练习.只采用上撩和内圈的原因是因为它们是与进步转胯的动作相配合的发力.属于内旋发力.而下劈与外斩是外旋发力.没有八卦步的训练是作不了运动中发力的.但这种发力动作可以作为连手后续照使用.如:敌我对峙,我为左架.慢慢拉近敌我距离,在合适距离时(如刚好我一步能达到的距离),突然进步,配合左手上撩,上撩可以是撩开敌前手,也可以仅仅是惑敌眼目.欺近敌方.近身后上撩手顺势下落,切制住敌前手膀根,也可以顺势落下抓制住敌前手.右手内圈敌头部,步法可配合右腿上步(也可不上,视情况而定).内圈完,右手借回手顺势外斩切敌咽喉.左手配合发力,可往回带拉制住的敌手臂,身体借腰胯外旋式打一开展. 上面是个例子,大家还可以自己自由发挥.总之原则不离有上就有下,有(内)合就有(外)开.有内旋就有外旋.反之亦然.进步练习时最好有目标,有沙袋最好,没有有树木上面绑个靶子也可.实在不行在墙上画一个也要有个目标.这是为了训练距离感.有沙袋还可以同时训练进步打击时的发力感.没沙袋的平时也要打打实物,培养手感.进步练习时注意:远进步和中距离进步配步手法仅限上撩.小步可以是圈击.这是发力最佳配合决定的。以后课程进度深了可以在中距离进步使用直拳,远距离可以使用外挂车轮手.但是现阶段不作要求.直拳和外挂手属于中等难度拳法,后面再教.大家先练,有问题提出来.手臂的着力部位??无特别要求,自己觉得好使就行.但如果用手的话,越接近腕部的地方越佳(就是掌根那一圈).
课程再续:加上手法配合的练习以后。大家对“进”,应该有了个概念。尤其是如果有人跟别人试过对打以后,更是如此。我们的大步进退强调的是一进步的距离,这是基本功而已。真正实战中发挥作用的,还是速度。所以,下一步的锻炼强调步法的频率。仍然是大步,不过后脚要快速跟上,两脚间的距离以后脚跟上后能再次快速发出前脚为准。以步法的频率和速度为优先,大步 的步幅可适当牺牲一些,但注意不要因此降低对自己的要求。手法上先不做要求,双手虎抱头高护即可。在不作步法练习时自己做做腰胯带动的内圈手练习和下劈练习,为以后的配合作准备。好,大家试练,有问题即时问。
课程再次更新:配步进攻和步法频率想必大家已经练了吧?没练的回去补课!进攻要的是突然性、一步到位,而步法频率则是连续性,不给对方喘息机会。玩过手的朋友都知道,想要一击即中不容易,想要一击击倒更是难。多数对手都会后退躲闪,所以这就要我们的步法连续推动身体跟随攻击,保持对对手的施压。这就是上一课步法频率的练习目的。那么,保持对对手的施压,相应用什么手法呢?当然你可以用我们学过的上撩手,不过效果显然不会太好,一二可为之,再三再四显然就是找死了。内圈也不好,这是大幅度的攻击,适合得机打死敌人,不适合连续进击攻击。哈哈,那位聪明的朋友猜出来了,这就是我们这一课要教的,直拳或说是冲拳。那位如果喜欢,叫高位崩拳也可以。注意我强调是高位,就是说,你得学会从头部左右打出崩拳攻击对手头面,而不是低位打出攻击对手腹部。攻击对手头面是最有效的手段,反过来说,学挨打的时候你也得先学会怎么样脑袋挨打,这是后话了~~~如果大家有好好的练习桩功的话,有按我的要求双手伸出至极限的话,那么恭喜你,想必肩部很有感觉了;如果练习的好,肩部能放松了,腰部很有感觉了,那么好孩子,辛苦没有白费,现在用上了!什么,你说你胯都有感觉了,你天才啊!百年难得一现,有机会过来,我私下重点培养!不管你哪里有感觉,能到肩就用肩劲,腰就用腰劲,在以前的转腰胯的运动模式基础上,一转拧出,将手臂打成桩功的极限感觉,注意:1 、手臂不要完全打直,肘尖朝下,可以微有外撇。肘部略含。2、拳眼朝上,拳背朝外。此乃枪拳,最适合以攻对攻,见缝插针。滑!如果出手位置在腰部,想必大家连悠带晃荡,都能马马虎虎的打出这个冲拳/崩拳来。那么,如果将手臂收到比肩略高与下巴相齐的位置呢?还那么顺么?!能运上腰胯力么?!哈哈,知道关键在哪了吧?在这种高度还能保持肩部不紧张而是放松的,只有在桩功阶段真下了功夫的。如果因为拳头在这个高度而引起肩部用力紧张,那么,只能打出肩劲而打不出腰胯力。所以我说直拳是中等难度的拳,现在还有不服气的么?!好,知道了就去练,要么回头重下功夫,要么这是就背地里偷着乐,幸亏以前的辛苦没白费。原地左右冲拳/崩拳,每天300下。配步的是下回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