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傅雷引领傅聪步入人生的艺术境界

 秀水拖蓝 2011-09-25
傅雷引领傅聪步入人生的艺术境界
   【人物档案】
    傅聪:1934年生于上海,7岁半开始学习钢琴,9岁师从意大利钢琴家梅百器。1954年赴波兰留学。1955年获“第五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第三名和“玛祖卡”最优奖。他的琴声清丽潇洒,不流俗套,温文尔雅,饱含诗意。在他灵动的表演中,融入了对人生独特的理解和感悟。他只身驰骋于国际音乐舞台,获得“钢琴诗人”之美名。

    2010年12月4日,傅聪现身北京国家大剧院,加盟大剧院纪念“肖邦诞辰200周年系列音乐会”,为京城观众奉献了一场别致的“全肖邦”盛宴。当这位音乐大师微闭双目,寿眉低垂,用心地演奏经典的肖邦曲目之时,观众接受的是心灵的震撼和灵魂的洗涤。
    1934年3月10日,傅聪出生于上海一个充满艺术气氛和学术精神的中国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傅雷出生江南名门望族,20年代初曾在上海天主教创办的徐汇公学读书,后离沪赴法,在巴黎大学学习文科,同时专攻美术理论和艺术评论。傅雷的艺术造诣是极为深厚的,对古今中外的文学、绘画、音乐各个领域都有极渊博的知识。
    1932年,傅雷与青梅竹马的朱梅馥结婚。正如他们的朋友杨绛女士的评价,朱梅馥是“温柔的妻子”、“慈爱的母亲”、“沙龙里的漂亮夫人”、“能干的主妇”,还是傅雷的“秘书”。
    著名油画家刘抗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这样介绍傅雷父子:“没有傅雷,自然没有傅聪,这不只是生物学上的理由,也是精神教育的问题,傅聪会有今日的造诣,一部分是他本身刻苦自励的成果,一部分是受傅雷人格的感化和学养的灌输,傅雷引领他进入音乐的世界,也教导他东西方的知识,更使其关切人文艺术方面的智慧……”

    让孩子从小处认真做起

    傅雷对孩子的教诲是:“先做人,其次做艺术家,再次做音乐家,最后做钢琴家;用钢琴语言领悟音乐,从音乐中寻求人的基本价值……”。傅雷从不鄙视任何劳动者。他说做人做好了,哪怕是个皮鞋匠都没关系,否则就连个皮鞋匠都做不好。他会很用心地让傅聪从中国古典文学中慢慢沉淀,他亲自编制教材,教给傅聪许多古典诗词,给孩子制定日课。傅聪说:“我父亲是一个了不起的教育家。他很会讲故事,更善于用启发式教育我,比如《论语》里蕴藏着什么道理,他从来没有给我解释过,一定要我解释给他听,然后他会旁敲侧击,他就是用事情来启发我。”
    对孩子的教育不仅仅体现在说教上,而是处处身体力行,认真对待每件事。傅雷有一阵子迷上了摄影,显影药、定影药,傅雷都是一克克称准,照片要放大,傅雷就用尺子细细地量。傅雷爱养花,他对待每一盆花,都很认真细致,看到有嫁接的介绍,他就自己去实践。傅雷就是这样,哪怕一点点小事、小细节,他都很认真地对待。
    在傅聪不想练琴,常常偷懒边练指法边看小说时,傅雷对此也会对孩子发脾气,但暴风骤雨后,父亲会用贝多芬、莫扎特、肖邦、巴赫、李斯特这些世界钢琴大师的故事激励傅聪。
    他把对傅聪做人的教育寓于立身行事、待人接物的家庭生活之中。诸如穿衣、吃饭、站立、行动、说话这样的生活小事,傅雷都提出了严格要求。比如进餐,傅雷就注意孩子是否坐得端正,手肘靠在桌边的姿势是否影响他人,吃饭时是否发出失礼的咀嚼声。当傅雷发现傅聪不爱吃青菜、专拣肉吃并不听警告时,就罚傅聪吃米饭,不许吃菜……。傅雷说:“做人要从小处做起,从家里做起,家里嘱咐你的话多听一些,在外就少受别人批评。”对家中亲人应该尊重,尽管“做人是对整个社会,不仅仅是应付家属。但对近亲不讲礼貌的人也容易得罪一般的亲友。”这种叮咛看似琐碎,却正体现了父亲对傅聪的一片苦心。
   
    一位“老舵工”突然掉转了方向
   
    傅雷精通美术理论,曾试图让傅聪习画。在他的朋友之中,黄宾虹、刘海粟皆为中国画坛巨匠,都可为傅聪指点丹青。无奈傅聪无意于画,乱涂几笔,“胡画”一通罢了。强扭的瓜毕竟不甜,傅雷放弃了让傅聪学画的打算。
    傅雷曾对儿子说:“我是你的舵工,责任最大。”傅雷很早就在思索,怎样为傅聪掌舵,让他在哪一条舵道上前进。傅聪心中音乐的种子,是傅雷亲手播下的。傅雷夫妇在闲暇的时候,爱听唱片。傅聪记得,那是一架“老掉牙”的美国“百代”牌唱机,要用手摇柄摇上一阵子,才能使唱片转动。傅雷在1957年写的《傅聪的成长》那篇文章里,曾经这样写道:“傅聪三四岁,站在小凳上,头刚好和我的书桌一样高的时候,就爱听古典音乐。只要收音机或唱机上放西洋乐曲,不论是声乐是器乐,也不论是哪一乐派的作品,他都安安静静地听着,时间久了也不会吵闹或打瞌睡。我看了心里想:‘不管他将来学哪一科,能有一个艺术园地耕种,他一辈子都受用不尽。’我是存了这种心,才在他7岁半让他开始学钢琴的。”
    那时候,家里还没有钢琴,是母亲朱梅馥卖掉了陪嫁的首饰,下了个狠心,给不到8岁的儿子买了钢琴,并请父亲的世交雷垣作为傅雷的钢琴启蒙老师,并且亲笔端端正正地为傅聪抄录五线谱。
    崭新的钢琴,放在底楼的窗前。小傅聪心花怒放,乐得连嘴巴都合不拢。那天,从傅家第一次传出了钢琴的声音,隔壁邻居都好奇地来到窗前张望。他们看到居然是一个小男孩在那里弹,更加惊异不已。从此,每天傅聪放学回来,一撂下书包,就扑在钢琴上。当他的手指触到琴键,心中就充满无限的快乐。
   
    “真诚”和“真实”地做儿子的榜样
   
    1952年,傅聪第一次登上乐坛,演奏了贝多芬的第五钢琴协奏曲,从此,傅聪开始了他的钢琴演奏事业。1953年,傅聪在罗马尼亚举行的“第四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的钢琴比赛中获得了三等奖,此时傅聪在钢琴演奏方面已初露锋芒。
    1954年1月18日,傅聪离开了家,赴波兰留学,从那时起,傅聪和父亲开始了长达12年的通信联系,形成著名的傅雷家书。出国期间,傅雷向儿子指出:“少年得志,更要想到‘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更要战战兢兢,不负国人对你的期望。你对国家的感激,只有用行动来表现才算是真正的感激。”
    艺术家通过作品向世人展示他的生命,艺术作品要能感动人,真诚和真实是先决条件。傅雷认为:“真诚是第一把艺术的钥匙。”他反复教诲傅聪:“艺术家一定要比别人更真诚、更敏感、更虚心、更勇敢、更坚忍,总而言之,要比任何人都较少不完美之处。任何虚假不仅有损艺术家的人格,也有损艺术的品格。”
    1955年4月,在波兰的傅聪为一件事而纠结,他想暂时调换一下导师,以弥补某些技术上的不足,但又担心原来导师的感受。傅雷复信建议傅聪以坦诚的态度直接向导师说明,并指出:“我认为一个人只要真诚,总能打动人的;即使人家一时不了解,日后仍会了解的。我一生做事,总是第一坦白,第二坦白,第三还是坦白。绕圈子,躲躲闪闪,反易叫人疑心。”
    那一年,傅聪在波兰华沙第五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脱颖而出,名列第三名,另外他还荣获这次比赛唯一的“玛祖卡”最佳奖。傅聪成为第一位在国际性钢琴比赛中获奖的新中国的音乐家。
    在西方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傅聪凭借艺术安身立命,保持了艺术家的清白与尊严。对此,傅雷去信给以赞扬和鼓励:“你不依靠任何政治背景,单凭艺术立足,这也是你对己对人对祖国做起码而最主要的责任!当然极好,望永远坚持下去,我相信你会坚持,不过考验你的日子还未到来。至此为止你尚未遇到逆境。真要过了贫贱日子才真正显出‘贫贱不能移’!居安思危,多多锻炼你的意志吧。”半年后,又为傅聪拒绝奔走于权贵之门而去信鼓励,傅雷说:“这当然使我们安慰。我相信你一定会坚持下去。这点儿傲气也是中国艺术家最优美的传统之一,值得给西方做榜样。可是别忘了一句老话: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你还没经历‘岁寒’的考验,还得给自己提高警惕才好!”做人不能有傲态,但面对权贵,却不能没有傲骨。
    现在,傅聪回忆起父亲认为:“我不知道什么对我影响最大,别人问我,是不是你父亲,我说从一开始,父亲就培养我独立思考。我看父亲,不单是从儿子的角度看,我父亲是一个真正的人,是活的榜样,这个无形的榜样,成为我的一部分。”
    1958年12月傅聪离开波兰,移居英国伦敦。在六、七十年代的二十年间,举行了约2400场独奏音乐会,录制了约50张唱片;担任过肖邦国际钢琴比赛、比利时伊丽莎白皇太后国际音乐比赛以及挪威、意大利、瑞士、葡萄牙、东南亚等等国家和地区的音乐比赛的评委;演奏的足迹遍及几乎整个欧洲、美洲、中东、东南亚、大洋洲各地。
    岁月蹉跎,时光荏苒,现年77岁的傅聪,以琴为食,以音乐为侣,每天只吃两顿饭,除去睡觉,其他时间几乎都是忘情在钢琴前。他登台次数不多,把精力放在培养从全世界选拔出来的优秀青年钢琴家身上,他说:“音乐世界的浩瀚,是我活一百次,每次一百岁都追究不完的。”(本报实习记者 丁思颖根据《解读傅雷一家》和《傅雷家书》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