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北大文科嘴上行手上零!杨贵元120次挑战中国教育权威 清华北大文科教学,都是死记硬背模式。1、文科教学一般模式为:上课,老师讲、学生当打字机或者睡大觉,老师问、学生照书答或者按照老师的思路答,典型特征是老师满堂灌、学生满堂抄;课后,好学生是天天复习天天背。聪明的学生是既不用上课也不用复习。课一讲完,老师就出复习题、划答案,一个班或一个年级只需出一个学生把复习题与答案整理好,然后去复印分发给全体上课同学;考前一月大家开始背,考试就能得高分;考后一周就忘记一大半,考后一月就只剩不到1%的知识垫底了。每学期四五科一起这样背、这样考、这样忘。结果是:不论考前考后,不论学生分数高低,都一样不会应用知识;不论老师讲得多精彩,师生课上课下都一样不会应用,一句话,文科学得再好也等于零。2、因为,教文科的老师,本身既不会应用知识,又还不带学生到实践中去教学知识,自己除了应试教书之外,简直就是社会废人。不信的话,请照照镜子:马哲老师说得最好的一句话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干得最差的一件事就是自己从没用哲学去具体解决过任何具体问题,也没教学生用哲学去具体实践过;教经济学的老师,自己从来都没做过生意,也从没去参加过经济实务活动,根本就不会经济,却还照书讲得天花乱坠……这样的文科老师,这样教出的文科学生,理所当然就得大学毕业就等于失业了,理所当然读一辈子书都不能、都不敢去社会就业。3、文科只有一种情况可“应试”教学:只有当老师与学生都是百分之百的实践者,才可一起离开实践进入教室关起门来上课,但这书本知识必须是与他们的实践直接关联,并且课堂上还须讨论这知识与所做实践如何结合,下课后就要让学生走出课堂立即去实践应用知识。 特别强调:案例教学不是文科的实践教学。1、案例教学不是素质教育。案例教学,是把社会上已经发生的某个成功事情拿到课堂上来讲解分析。首先,教案例的老师根本就没做过案例的事情,其次,听课的学生也根本没做过案例的事情,第三、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都不带学生去经历案例的过程。也就是说,教师把案例作为知识来给学生讲书本了,仍是典型的应试教育。2、真正的案例教学,是让学生实践经历案例过程并享受案例结果的成就感,方法很多,这里抛砖引玉,谈谈我做过的方法:一是三步连环法:课前由老师把案例备课写成剧本,第一步,课堂模拟表演,大学一般都是两堂连上,第一节让学生分组自主排练,第二堂课让各组依次上台表演(一组表演、其它各组在台下当观众欣赏);第二步,带学生去实地参观、交流;第三步,指导学生去实践案例业务。我给辽宁师范大学管理学院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上财务管理学时,曾对2003级(大四上学期)、2004级(大四下学期)“成功”尝试过,但后两步一直受着应试教育体制的天大阻力。二是一步到位法:最厉害的教师,则是直接带学生到案例实践中,指导学生一边亲身经历案例的主要过程一边讲出其中的根本道理。
文科应怎样素质教育?任何实践,都是按照其自身客观规律运行的,人们往往只需要赋予其启动条件及对实践过程进行适当调控即可;任何实践,都由实践过程与结果组成,其中,用数量关系来反映实践量变过程的叫定量,直接反映结果与用文字来反映不断质变过程的都叫定性。1、三类知识。⑴对具体事物现象进行有效感知的,叫做事物现象性知识,重在实践结果;反过来,手拿事物现象性知识就能去具体辨识事物与现象。⑵对具体事情过程进行操作控制的,叫做实务操作性知识,重在实践过程;反过来,手拿实务操作性知识就能去进行与完成具体做事过程。⑶揭示事情过程、事物现象之道理的,叫做原理性知识,重在实践道理;反过来,手拿原理性知识就能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2、文科应培养什么能力?文科,是把事物现象性知识或定性化实务操作性知识作为形式,把原理性知识作为内容,重在定性揭示事物现象的(形成过程)道理,或定性揭示事情过程的一系列阶段性质变道理,以从道理上定性化拿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方案——这叫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以从过程上具体操作所做措施方案——这叫解决问题的操作能力。简而言之,文科应重在培养对社会实务问题的思维解决能力,辅以培养相应的岗位工作能力。3怎样培养文科能力?⑴须带着现实问题、现实需求去学,把学以致用作为目的,就有了检验学习结果的标准,只有达到实践目的的才算学习合格,这就保证了文科教学的学以致用。⑵针对一种实践去揭示其中的根本道理,再根据道理找出这种实践是如何科学形成的,并把这种实践过程操作出来。⑶用这种文科知识去自主实践相同、相近、相关的多种实践,就具备用(文科知识)道理去灵活解决许多实践的应用能力。
杨贵元(大连市的一个大学教师,邮箱yangguiyuanchenke@163.com) |
|
来自: 3456789101112 > 《我的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