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魅力玉石

 李灏 2011-09-28
 
 
 
 
 
 
 
 

                    

                                                                                  司古

把一块未经琢磨的玉料放在你的面前,你绝难将它同普通的石头区分开来。公元前689年,有个叫卞和的老玉工在荆山脚下(今湖北南漳西)恸哭不止。官吏前来查问,卞和说自己抱着的大青石中有宝,但两次向楚王进献均被斥行骗,并遭刖刑相继失去双脚,因而伤心恸哭。新即位的楚文王闻之,命人将青石剖开,果然得到一块晶莹美玉。楚文王令人将此美玉雕琢成璧,名为“和氏璧”。“和氏璧”洁白无暇,一直被楚王视为奇珍。三百年后,“和氏璧”落入赵惠文王之手。秦昭襄王闻讯,一心觊觎,表示愿以“十五连城易之”,由此遂上演了一场完璧归赵的历史活剧。

上古先民对石头有着特殊的感情,他们以石琢为刀斧,用石凿为箭簇,石头是他们重要的生产生活用具。而玉石正是他们在制作石器时的意外发现。古人对玉的质地并无严格的界定。按照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对玉的解释:“玉-石之美者”,也就是说,所有美丽的石头都可称为玉。今天的许多宝石,在古代都属于玉的行列,汉字中许多带有王字旁的字都是指各种玉石,例如古代的“琼瑰”就是现在的玛瑙;古代的“琅玕”松绿石;而古人所说的“水玉”则是现在的水晶。正因玉的五色斑斓,古人认为这是天地造化中极具灵秀的产物,因此倍加推崇。

                      

                                      墨玉戈,商代礼器,应该是尚武精神和玉崇拜的早期产物

                     

                            玉璧,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直径18厘米,属于大型玉璧

从新石器时代开始,玉器就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在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大型墓葬中,都发现有随葬玉器。这一时期的墓葬中,均有大量玉器出土,这些玉器形制多样,磨制精美,置放有序。钩云形佩和筒形器主要置于尸骨的胸部或头部,环主要置于腕部,鸟形饰都有可穿缀的小孔。这些玉器的形制由来至今仍困扰着历史学者,如良渚文化中的玉猪龙,究竟是一种神秘的图腾崇拜还是对养殖的希冀?那体态丰满的蜿蜒龙形加上极为传神的猪嘴造型,让观者在平和质朴中能够轻易领略那种强烈的神秘感。古代先民对玉石的崇拜是和泛自然的神灵信仰密不可分的,玉石成了他们同自然神灵沟通的最佳载体。

                  

         乾隆皇帝收藏的商代玉璧,约制成于公元前1500年,其形制较为特殊,乾隆在上面题有御制诗

既然玉能够沟通神灵,那么它就具备了一个重要的功能,即在祭祀活动中作为重要的礼器,成为沟通世俗人间与祖先神灵的法物,即礼玉。礼玉中最为重要的两种形式就是璧和琮,璧是一种专门用来祭天的扁体圆形环状玉器。琮则是一种外方内圆的柱状空心玉器,新石器时代开始出现,到汉以后消失,以良渚文化中出土最多。琮主要用于祭祀地,是一种重要的礼器。

                   

                                             洪山文化玉猪龙,新时期时代,公元前3500年

                  

                                                       玉夬,新时期时代,公元前3000年

除了礼玉,葬玉也是重要的玉器门类。葬玉又称殓尸玉,是玉殉葬观念制度化和系列化的产物。古人认为人有灵魂,人亡后灵魂脱壳到了另一世界过着与生前一样的生活,意味着躯体死亡而灵魂尚在。为了灵魂返回,须保存尸体不腐。玉敛尸的功能就是为了保存尸体不腐,灵魂返回有所寄托。而自古以来就有“玉能生寒”的说法,《周礼》中就有“疏璧琮以敛尸”,“大丧、共含玉”的记载,当是有关敛尸玉的最早记录,但未言明敛尸的目的何在。道家典籍中也提到过玉敛尸的目的在于保存尸体不腐。最早的专门敛尸玉实物是西周墓葬出土的玉覆面,用象征面部五官的玉片配伍缀于帛上,少则十几件,多则有几十件不等,这类殓尸玉为了在停尸敛葬之前赶制完成,往往用旧残玉改制。到了汉代,敛尸玉渐趋发展,形成面罩,乃至出现玉衣,后来此外还有九窍玉和嵌玉棺。汉代玉衣做工精美,令人叹为观止,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出土的玉衣,采用4000多片和阗玉片编缀而成,足见古人对玉葬之痴迷。后来在魏黄初三年(222年),魏文帝曹丕颁诏下令禁用“珠襦玉匣”,玉衣才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敛尸玉的发展并未就此停止,而是一直延续到明清以后,在清东陵中,仍然发现有陪葬的玉料,便是明显的证据。

                    

                        玉人面,新石器时代,公元前2000年,这显然是古代先民祭祀神灵的用具

                    

                                           玉琮是重要的礼器,图为典型的新石器时代玉琮

                     

                连体玉琮,新石器时代,公元前2500年,这种连体玉琮究竟如何使用至今仍是一个谜

                     

                                               玉斧饰,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公元前2500年

古人认为玉乃玉液凝结而成,故而将其作为神的祭品;人若服食,则有有起死回生之功效,若能饮用玉液琼浆,便可成仙。屈原在《离骚》中写道,“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说明这种思想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便已经根深蒂固。史籍记载,汉武帝就曾听信方士之言,将玉石研磨成粉拌合朝露服食,为了承接朝露,专门在宫门外设置几个巨大的铜盘,名为“承露盘”。到了东汉道教产生后,食玉更有了理论基础,食玉成为人们追求长生成仙的重要途径。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莫不想方设法觅玉而食,但求长生不老。通常的使用方式有以玉煮水而饮、碾玉为屑而食者。

                     

             东周龙形玉饰,公元前4世纪,这种云纹龙形玉饰造型古朴流畅,是当时王族专用的饰品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商代玉刀,这是古代农具和神秘文化结合的产物

食玉之风至魏晋最盛。究其原委,在神仙思想和道教炼丹术的影响下,许多人狂热的觅玉。“玉亦仙药,但难得耳。”“服金者,寿如金;服玉者,寿如玉。”都是对这一时期食玉的生动写照。食玉中以古玉(即前代存世玉器)为最佳,在魏晋时代,所谓的古玉以商周两汉为多,当时谁能觅得一件古玉,定欣喜若狂,碎而食之。今人虽然不知道古人食玉的感受,但其中滋味恐怕并不好过。

                   

                                鹿形玉饰,东周,公元前950年,鹿形玉饰在出土文物中相当罕见

                   

                     西汉玉蝉,汉代葬玉中重要的一种,古人认为蝉蜕壳后获得重生,因此视其

                     为永生的象征,多用来陪葬

                    

                         西汉虎形玉饰,龙虎等具有神话色彩的瑞兽造型都是统治阶级佩玉的专利

崇玉之风使得玉礼器逐渐平民化,其结果就是佩玉的大量使用。古代佩玉有着一整套复杂的规范,佩玉的种类也极多。先秦典籍中对玉的使用有严格的制度,《礼记·玉藻》载:古之君子必佩玉,右征角,左宫月。说明士庶用玉之普遍,也说明先秦时期的玉,不仅寓意人的道德品行,表述一种精神境界,而且是从君王到士庶赏赐和结好的贵重礼品。最为可惜的是,古代的成套佩玉制品多由于串联结构遭到扰动破坏,出土时多已散乱,因此面对种类纷繁、形式多样的佩玉部件,考古学家们至今对古代佩玉的细节还没有一个确凿的认识。

                 

                           唐代莲瓣玉碗,想来古人诗中“玉碗盛来琥珀光”便是说的这类玉器

                   

                                                        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的金缕玉衣

玉石究竟为何物?古人所云之玉门类甚广,以今天的分类,玉分为软玉和硬玉两类,软玉又称为角闪玉或闪玉,而硬玉又称为辉石玉或辉玉。辉玉有着隐约的水晶结构,具有玻璃的光泽,清澈莹洁,相较之下,角闪玉则富于油蜡类的凝脂美。大致上,两者都有白色或半透明状,尤其是纯白的角闪玉,俗称羊脂玉,细腻温润,为玉中上品。常见的软玉有白玉、黄玉、碧玉、墨玉等,而硬玉就是大家熟悉的翡翠。汉朝时,翡、翠二字的意思是指生长在广西一带的鸟。翡是红色鸟羽,而翠为绿色鸟羽。宋朝时,翡翠二字连用,指称一种绿色的玉,即翡翠。古代玉器主要以角闪玉为材料,也就是软玉,而硬玉的大量使用是在十八世纪晚期以后。说到这里,就不能不提到和阗玉,在宝玉石界和阗玉被公认为世界软玉之首,从古至今,几千年来涌现了大量优秀的、数量众多的珍品。殷商的玉饰,周朝的礼器、秦朝的玉玺、汉朝的玉衣,唐代的玉莲花、宋朝的玉观音、元代的渎山大玉海、明朝的子冈牌、清代大禹治水图山子……这些稀世珍宝,无一不是大量采用和阗玉雕琢的艺术珍品,闪耀着动人的光芒。由于和阗玉的输出,早在6000多年前便形成一条"玉石之路",而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仅有1600多年历史,作为这两条文化通衢上的重要驿站--玉门关,究其命名本源应是因和阗玉的缘故。古人服食的玉石,主要也是和阗玉等软玉。

                   

                                                                             辽代玉凤

                   

                                                                       唐代飞天玉饰

玉文化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上留下了无数刀光剑影的血腥变故。文章开始提到的和氏璧,就是一例。公元前222年,秦灭赵,获“和氏璧”。翌年,秦始皇用“和氏璧”雕成御玺,这枚象征至高权力的御玺“方四寸”,玺文由丞相李斯撰写,玉匠孙寿镌刻。据《汉旧仪》记载,玺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到西汉,“和氏璧”流入皇室,成为传国玺。后来王莽篡位自立,逼太后交“传国玺”,后者掷之于地,玉玺崩落一角,王莽后命人用黄金镶饰,此后传国玺又被称为金镶玉玺。新莽垮台后,传国玺于东汉初年重回宫内。献帝时,董卓作乱。孙坚攻入洛阳,兵士自井中寻得传国玺,后此玺为袁术所夺。袁术死后,传国玺落入曹操之手。公元220年,曹丕篡权,逼献帝禅让,汉亡。曹丕使人在传国玺肩部刻下隶字“大魏受汉传国玺”。此后传国玺先后归晋、宋,齐,梁,陈,直到隋朝。公元618年3月,隋炀帝杨广被杀于扬州江都,隋亡。萧后携太子元德带传国玺遁入漠北突厥。唐贞观四年,李靖率军讨伐突厥,同年,萧后与元德太子返归中原,传国玺归于李唐。唐末,天下大乱,公元907年,朱全忠废唐哀帝,夺传国玺,建后梁。公元923年,李存勗灭后梁,建后唐,传国玺遂归后唐。最后一个掌握传国玺的皇帝是五代后唐末帝李从珂,公元936年后晋石敬瑭攻陷洛阳,他在宫里自焚,所有御用之物也同时投入火中。从此传国玺神秘失踪,成为千古悬案。

                    

                                            道教甚为崇玉,图为明永乐四年玉雕道教神龛

据《太平御览》引玉玺谱记载,秦始皇得蓝田水苍玉,制为玉玺。如此说来,传国玺难道会是蓝田玉?蓝田玉历史悠久,据出土文物表明, 远在新石器时期,先民对蓝田玉已开发使用,有打磨的玉壁、玉戈等。秦献公六年(公元前379年)秦在蓝田设县,以周礼玉为美者为蓝,县出美玉,故名蓝田。蓝田玉在汉代就已经成为贵重装饰品,那么传国玺究竟是不是蓝田玉琢磨而成的呢?若果真如此,那岂非和和阗玉历来为王室用玉这一传统相左?究竟传国玺是怎样一种样子,其质地如何?为何能够吸引历代统治者竞相追逐,甚至不惜兵戎相见?这一切的一切,恐怕只能等待传国玺重见天日的那一刻。倘若传国玺已经毁于战乱,那么这将成为永远的迷。

                  

                                                                 硬玉的代表——翡翠

                  

                                   明代玉圭,玉圭最早始自西周,他是贵族权势的重要标志

玉崇拜和玉文化如两股清泉,汇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河。融自然、神秘同感于一体的玉石,其受尊崇时间之长,文化内涵之丰,可谓举世罕有匹配。至今许多人将玉器带在身边依然想要借其灵气,我常想,难道冥冥中,那翠绿的玉石,真的如造化之眼,在凝视苍生?

                    

                       明代玉带,玉带制度自从唐代盛行起来,一直是官吏等级的象征,但是到了明代,

                       其等级界限常常不被遵守

                    

                                                                     清代龙形玉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