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肉解释
解释一:<方言>泛指瘦肉,因为大部分为红色。
解释二:
红肉是一个
营养学上的词,指的是在
烹饪前呈现岀
红色的肉,具体来说
猪肉、
牛肉、
羊肉、
鹿肉、
兔肉等等所有
哺乳动物的肉都是红肉。
红肉的原因
红肉的颜色来自于哺乳动物肉中含有的
肌红蛋白。肌红蛋白是一种
蛋白质,能够将
氧传送至动物的
肌肉中去。 烹饪好後的食物的颜色不能作为判断是否红肉的标准。不管
牛肉做成什么颜色都是红肉;同样,猪肉虽在烹饪时变为白色,也是红肉(在
美国铺天盖地的广告称其为
白肉,仅是一种
市场推广手法而已)。
相反的,
鸟类(
鸡、
鸭、
鹅、
火鸡等)、
鱼、
爬行动物、
两栖动物、
甲壳类动物(
虾蟹等) 或双壳类动物(
牡蛎、
蛤蜊等)等非哺乳动物的肉都不是红肉(可以算作白肉)。尽管如
三文鱼、煮熟的虾蟹等都是红色,也不能算作红肉。
红肉的营养
很多营养专家都认为其他肉比红肉要健康,因为红肉中含有很高的饱和脂肪。有一些研究表明红肉在
直肠癌的形成中起了很大作用。
然而红肉中有丰富的
铁,
素食主义者和不进红肉的人应该多吃含铁丰富的食物。红肉中也含有丰富的蛋白质、
锌、
烟酸、
维生素B12、
硫胺、
核黄素和
磷等,红肉里的维生素还能促进人的生长发育,还不会让人的
胆固醇升高。
红肉指的是烹饪前呈现出红色的肉,具体来说有猪肉、牛肉、羊肉、鹿肉、兔肉等。绝大部分哺乳动物的肉都是红肉。红肉的颜色源于哺乳动物肉中含有的肌红蛋白。肌红蛋白是一种蛋白质,能够将氧传送至动物的肌肉中去。
红肉的特点是肌肉纤维粗硬、脂肪含量较高,尤其是
饱和脂肪酸含量高于白肉。其中猪肉的脂肪含量最高,羊肉次之,牛肉最低。即使是瘦肉中,脂肪依然有相当含量,例如猪瘦肉的脂肪含量为6.2%,羊瘦肉为3.9%,牛瘦肉为2.3%。
在膳食中,动物的体脂肪所扮演的主要角色是提供能量。能量摄入过多引起肥胖及心血管疾病是目前的主要问题。而饱和脂肪酸摄入过高是导致
血胆固醇、血低密度脂蛋白升高的的最强因子。流行病学研究还发现,吃红肉的人群患结肠癌、乳腺癌等疾病的危险性会增高。
美国最新研究表明,男性吃太多红肉还会导致的前列腺的各种疾病几率加大。
但金医生说,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应完全拒绝吃红肉。红肉富含
矿物质尤其是铁元素。红肉中也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B12、硫胺素、核黄素和磷等。饱和与
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是相对的,几乎所有天然脂肪食品都同时含有两者。我国营养学会推荐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占总能量的比例不得超过10%,故适量摄入红肉是允许的。但问题是烹饪方法一定要科学,尽量用蒸、煮、汆,而少用油煎油炸。
搭配
据美食家介绍,饮用
红酒时,食用红肉更佳。相应的,搭配白酒的是鱼肉等。
侗族红肉
红肉又叫“紫血肉”。有猪胸腔内的余血(俗称“槽血”)拌和已烤熟切片的心、肝、腰、肚及优质瘦肉,加上“捶油籽”等配料精制而成
在
贵州黔东南的侗族村寨的村民,逢年过节都要制作一道传统的风味菜,说起来,这道菜的原料并不稀奇,就是我们常见的猪肉,但是他们制作这道菜的方式一定是大家闻所未闻,见所未见,这道菜究竟有什么独特之处呢
首先,它的主材料必须是新鲜的猪肉,那样味道才会特别的鲜美可口。而且还要用到猪的槽血,即是猪腹腔里的血,这些血的特点是它不会凝固的。除此之外,煮侗家红肉用到的材料还有猪肉、猪胆、猪肝,还有猪腰。而用到的香料就有生姜、青葱、辣椒、陈皮,以及当地特产的“捶油籽”。师傅先将猪肉和内脏切成大片的,然后放进慢火的锅里,切成片的猪肉下锅便熟。两下手势,猪肉就可以出锅了。师傅再将他们通通切成细条,这时猪肉已经散发出诱人的香味。接下来就是香料的调制,侗家师傅把香料逐一放在火上面烤,然后再捣碎,独特的香味扑鼻而来。而猪胆也要放到炉上面烤,并且把胆汁淋到肉上面。完成以上的工序后,就到了最关键的一步了,之前介绍过的槽血现在就要大显神威了,留意啦,师傅竟然是将整盘生猪血直接倒进已经熟了的肉上面,经过充分的搅拌后侗家红肉就可以上桌了,真是名副其实的血红的肉啊。
虽然“侗家红肉”的制作过程有点匪夷所思,但它有着特殊的保健功能,因为生猪血中含有高铁质,具有清肺的功效,而其它的香料则有健胃的功能,所以经常吃红肉的人很少有胃病和肺病。
现在“红肉”已经成为侗族人的最喜欢的一道民族美味,逢年过节或是有朋自远方来,侗族人都一定要烹制这道菜色款待亲朋。不过对外乡来说,品尝这道佳肴看来还需要多一些的胆量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