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思路与章法训练八:记叙文的场面与线索

 家有学子 2011-09-29

【训练要求】

掌握记叙文写作中组织材料、构思谋篇的基本方式,并初步运用于写作实践。

【知识导引】

记叙文的写作过程,继选材和截取之后,就要考虑如何组织材料,使文章成形。面对“剪碎”了的生活素材,构思谋篇的形式和方法多种多样,其中最基本的是:安排场面与设计线索。

场面通常是指描写的对象。所谓场面描写,即对人物活动场景的描写。其实,场面不仅是一般的描写对象,而且是一种结构的方式。这是因为,任何人物的活动,只有放在特定的环境、场合下,才能展示人物与环境、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各种联系,展示由各式各样的活动而构成的生活情景。离开特定的时间、地点、环境、场合,人物的活动就难以得到具体形象的体现,如同屏幕上的影视剧,如果把背景全部撤掉,只剩下光秃秃的人物活动就难以理解一样。因此,场面是构成情节的基本要素。在一篇文章中,每个场面,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又具有连贯性和延续性,情节的发展总是通过场面的推进和转换而得以实现的。这就是说,记叙性的文章,实际是由一个个场面连缀、组合而“凑成”的。

“场面”靠描写,“过程”靠叙述。用场面作为记叙的主体来结构全文,就可以避免过多的过程的叙述。而“过程”在记叙性文章中是要交代清楚的,问题在于,怎样交代?是作为文章的主体,原原本本地叙述出来呢,还是靠场面的多重组合,通过各种不同方式显示出来呢?答案自然是后者。过程可以靠场面描写中的时间、地点、环境或人物的语言、活动侧面表现,也可以通过场面与场面之间的穿插、过渡来加以说明。

请看下面例文。

荷花淀

孙 犁

(原文见《文学作品选读》下册)

《荷花淀》写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白洋淀几个青年妇女在战争环境中成长的故事。作者在众多生动的事迹中截取了一个战斗生活的片断,写得有声有色,充满诗情画意。本文为什么能获得这样的效果呢?不能不归功于作者善于通过特定的场合,对环境、景物、人物等进行全方位的描写,用场面来结构全文,内容集中,避免了许多过程的叙述。本文的记人、叙事是用以下的场面来表现的:白洋淀月夜的小院(女人和丈夫的对话、告别)──水生家青年妇女的聚会(决定探望)──白洋淀上的小船(敌情、机智)──荷花淀里的震荡(会见亲人)──小船归途(兴奋、成长)。这些场面所包容的过程是相当复杂的。如果要从头至尾叙述出来,应从老区游击队升格为地方武装、选拔青年入伍写起,然后是小伙子报名参军、回家告别、群众欢送、白洋淀打伏击。这一过程都放到文章的背景中去了。在场面描写中,或通过人物的对话,或通过景物的描写,或通过某些穿插叙述来交代。这样,青年妇女接受战斗生活的洗礼,就得以充分的表现。

线索,是作者组织材料的思路在文章中的体现,也就是统摄和连缀各个场面的纽带。用场面结构全文,总要有能连结和贯穿起来、推进情节发展的一条主线,正像前人比喻的,拥有一屋子散钱,还需要一根绳子把钱串起来。应该说,任何一篇记叙性的文章,无论是记人叙事,还是写景状物,总是要紧紧攥住这根绳子,才能把所要表达的内容有层次地串连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线索的设置,情况比较复杂。不同体式、类型的文章、不同内容与表达风格的文章,都可以有不同的线索。有的文章线索清楚、甚至有明显的标志,有的文章线索就比较模糊,还有的文章线索与记叙顺序、叙述方式结合而隐含文中,难以分辨。但不管是哪种情况,场面的转换,情节的推进,事物发展的脉络,在文中总会有某种轨迹,则是确定无疑的。

线索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情节线  以叙事为主的文章,按照故事情节的推进来结构全文。这样,文章的线索往往就与时间顺序、事情发展的顺序结合。如《一件珍贵的衬衫》,尽管作者采用了倒叙的方式,文中事件的起因、发展和结果,又是在三个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发生的,但全文的记叙过程仍然是以这一件衬衫的来由为线索而展开的。

人物线  以记人为主的文章,人物的思想、品质及其主要特征,都可以成为文章的线索。如,《为了周总理的嘱托》记叙农民科学家吴吉昌历尽千辛万苦、忍辱负重,终于培育出棉花新品种的故事。文中除了截取最关键的部分放在开头以外,核心部分是按时间顺序,分五个场面,从不同角度描述了吴吉昌几起几落和顽强拼搏的过程。这一情节推进的核心,也是主人公奋斗的动力,就是“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一方面是各种禁令和各种迫害,一方面是艰苦奋斗、顶着风暴默默耕耘。这一尖锐的矛盾冲突,就成了表现吴吉昌品质的一条主线。

情感线  在记人、叙事的文章中,某种情感的发展过程或特征,有时可以构成一条贯穿全文的主线。如《记念刘和珍君》,作者分几个场面记叙了与刘和珍的交往、反动派的杀戮和刘和珍的表现,贯串全文的是一种悲愤的感情。当作者缅怀烈士时是无限的悲痛,“我说不出话”;当作者述及反动派的杀戮时则是满腔的愤怒,“我还有要说的话”。正是这两种情感的交织构成了全文震撼人心的思想力量。又如《背影》,当然可以将“背影”作为全文的线索,但贯串在车站送别的过程中那种浓烈的父子之情,也不能不说是隐含在文中的一条主线。又如《荷塘月色》,作者开头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于是想起荷塘的满月,去寻找宁静。这种静与不静交织的情绪的波澜,就形成了贯串全文的线索。每一个场面的景物描写,莫不以此复杂的心态为依托。

主题线  记叙性文章的中心思想,有时也可以成为贯穿全文的主线。当然,任何文章都要围绕主题选材、组材,似乎都可以找到一条主题线,其实并不尽然。线索具有两种职能,即连结全文和贯串全文。在记叙性的文章中,有的“事尽言止”,意蕴含蓄,意在言外;有的则是“卒章显志”,结尾才点出主旨,这样的情况就很难说存在一条主题线。只有作者刻意用表达主旨的语句去连缀和贯串全文时,才有一条主题线。如《为了忘却的记念》,开头提出全文的主旨:记念是为了忘却,而忘却则是为了摆脱悲哀,用更好的行动来记念。这段文字覆盖全文,贯串始终,成为作者在文中搜寻细小的回忆、寄托深沉的哀思的主导思想和内在力量;结尾处,作者悲愤之情达到顶点,再一次表达这种难以忘却而又不如忘却的主题,并声言人们和历史永远不会忘却的坚定信念。应该说,本文的主题线是明确而突出的。

实物线  与主题或主要情节有关、或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的实物,也可以成为文章的主线。如冰心的《小橘灯》记叙了一个小姑娘在艰苦的条件下护理生病的妈妈的故事。作者精心选择材料,刻画了乡公所楼上、很小很黑的板屋和黑暗潮湿的山路几个场面,反映小姑娘照料妈妈、接待客人所表现出来的坚定、乐观、热情、纯洁而又带有几分稚气的美好品质。尽管那盏“小橘灯”是在高潮时出现,但前有伏、后有应,全文紧紧围绕这盏“小橘灯”来展开,“小橘灯”就成为本文的一条主线。

独特词语线  作者刻意设计的某种关键性的独特词语也可以成为文章的主线。如茅盾的《风景谈》,在抗日战争时期西北高原广阔的大自然的背景下,作者描绘了六幅人物画,每一幅画面之间穿插了简短的议论文字,把“人的活动”当作“风景”来赞美,用“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这样的语句贯串全文,并随着画面的推进深化了这一主题。如果将上述语句当作全文的主题线来认识,自然并无不可;但作者刻意强调的独特词语“风景”,对于读者来说,更有吸引力。每一次穿插,都用“风景”二字紧紧扣住,反复吟味,既连缀全文,又贯串全文,以此作为全文的主线,应该说是最好不过的。

线索的类型及其在具体文章中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文章线索单一;有的文章线索双重,或虚实结合,或纵横交叉,或一主一次,或平行发展。线索在文中的体现,多半在标题、开头、结尾、过渡和段首段尾的关节处;而把握文章的气势、整体脉络和倾向,则是把握线索的关键。

请看例文。

樱花赞

冰 心

樱花是日本的骄傲。到日本去的人,未到之前,首先要想起樱花;到了之后,首先要谈到樱花。你若是在夏秋之间到达的,日本朋友们会很惋惜地说:“你错过了樱花季节了!”你若是冬天到达的,他们会挽留你说:“多呆些日子,等看过樱花再走吧!”总而言之,樱花和“瑞雪灵峰”的富士山一样,成了日本的象征。

我看樱花,往少里说,也有几十次了。在东京的青山墓地看,上野公园看,千鸟渊看……;在京都看,奈良看……;雨里看,雾中看,月下看……日本到处都有樱花,有的是几百棵花树拥在一起,有的是一两棵花树在路旁水边悄然独立。春天在日本就是沉浸在弥漫的樱花气息里!

我的日本朋友告诉我,樱花一共有三百多种,最多的是山樱、吉野樱和八重樱。山樱和吉野樱不像桃花那样地白中透红,也不像梨花那样地白中透绿,它是莲灰色的。八重樱就丰满红润一些,近乎北京城里春天的海棠。此外还有浅黄色的郁金樱,花枝低垂的枝垂樱,“春分”时节最早开花的彼岸樱,花瓣多到三百余片的菊樱……掩映重叠,争妍斗艳。清代诗人黄遵宪的樱花歌中有:

……

墨江泼绿水微波

万花掩映江之沱

倾城看花奈花何

人人同唱樱花歌

……

十日之游举国狂

岁岁欢虞朝复暮

……

这首歌写尽了日本人春天看樱花的举国若狂的盛况。“十日之游”是短促的,连阴之后,春阳暴暖,樱花就漫山遍地地开了起来,一阵风雨,就又迅速地凋谢了,漫山遍地又是一片落英!日本的文人因此写出许多“人生短促”的凄凉感喟的诗歌,据说樱花的特点也在“早开早落”上面。

也许因为我是个中国人,对于樱花的联想,不是那么灰黯。虽然我在一九四七年的春天,在东京的青山墓地第一次看樱花的时候,墓地里尽是些阴郁的低头扫墓的人,间以喝多了酒引吭悲歌的醉客,当我穿过圆穹似地莲灰色的繁花覆盖的甬道的时候,也曾使我起了一阵低沉的感觉。

今年春天我到日本,正是樱花盛开的季节,我到处都看了樱花,在东京,大阪,京都,箱根,镰仓……但是四月十三日我在金泽萝香山上所看到的樱花,却是我所看过的最璀璨〔璀璨〕玉石发出的光泽。这里是光辉灿烂的样子。、最庄严的华光四射的樱花!

四月十二日,下着大雨,我们到离金泽市不远的内滩渔村去访问。路上偶然听说明天是金泽市出租汽车公司工人罢工的日子,金泽市有十二家出租汽车公司,有汽车二百五十辆,雇用着几百名的司机和工人。他们为了生活的压迫,要求增加工资,已经进行过五次罢工了,还没有达到目的,明天的罢工将是第六次。

那个下午,我们在大雨的海滩上,和内滩农民的家里,听到了许多工农群众为反对美军侵占农田作打靶场奋起斗争终于胜利的种种可泣可歌的事迹。晚上又参加了一个情况热烈的群众欢迎大会,大家都兴奋得睡不好觉。第二天早起,匆匆地整装出发,我根本把今天汽车司机罢工的事情,忘在九霄云外了。

早晨八点四十分,我们从旅馆出来,十一辆汽车整整齐齐地摆在门口。我们分别上了车,徐徐地沿着山路,曲折而下。天气晴朗,和煦的东风吹着,灿烂的阳光晃着我们的眼睛……

这时我才忽然想起,今天不是汽车司机们罢工的日子么?他们罢工的时间不是从早晨八时开始么?为着送我们上车,不是耽误了他们的罢工时刻么?我连忙向前面和司机同坐的日本朋友询问究竟。日本朋友回过头来微微地笑说:“为着要送中国作家代表团上车站,他们昨夜开个紧急会议,决定把罢工时间改为从早晨九点开始了!”我正激动着要说一两句道谢的话的时候,那位端详稳静、目光注视着前面的司机,稍稍地侧着头,谦和地说:“促进日中人民的友谊,也是斗争的一部分啊!”

我的心猛然地跳了一下,像点着的焰火一样,从心灵深处喷出了感激的漫天灿烂的火花……

清晨的山路上,没有别的车辆,只有我们这十一辆汽车,沙沙地飞驰。这时我忽然看到,山路的两旁,簇拥着雨后盛开的几百树几千树的樱花!这樱花,一堆堆,一层层,好像云海似地,在朝阳下绯红万顷,溢彩流光。当曲折的山路被这无边的花云遮盖了的时候,我们就像坐在十一只首尾相接的轻舟之中,凌驾着骀荡的东风,两舷溅起哗哗的花浪,迅捷地向着初升的太阳前进!

下了山,到了市中心,街上仍没有看到其他的行驶的车辆,只看到街旁许多的汽车行里,大门敞开着,门内排列着大小的汽车,门口插着大面的红旗,汽车工人们整齐地站在门边,微笑着目送我们这一行车辆走过。

到了车站,我们下了车,以满腔沸腾的热情紧紧地握着司机们的手,感谢他们对我们的帮忙,并祝他们斗争的胜利。

热烈的惜别场面过去了,火车开了好久,窗前拂过的是连绵的雪山和奔流的春水,但是我的眼前仍旧辉映着这一片我所从未见过的奇丽的樱花!

我回过头来,问着同行的日本朋友:“樱花不消说是美丽的,但是从日本人看来,到底樱花美在哪里?”他搔了搔头,笑着说:“世界上没有不美的花朵……至于对某一种花的喜爱,却是由于各人心中的感触。日本文人从美而易落的樱花里,感到人生的短暂,武士们就联想到捐躯的壮烈。至于一般人民,他们喜欢樱花,就是因为它在凄厉的冬天之后,首先给人民带来了兴奋喜乐的春天的消息。在日本,樱花就是多!山上、水边、街旁、院里,到处都是。积雪还没有消融,冬服还没有去身,幽暗的房间里还是春寒料峭,只要远远地一丝东风吹来,天上露出了阳光,这樱花就漫山遍地地开起!不管是山樱也好,吉野樱也好,八重樱也好……向它旁边的日本三岛上的人民,报告了春天的振奋蓬勃的消息。”

这番话,给我讲明了两个道理。一个是:樱花开遍了蓬莱三岛,是日本人民自己的花,它永远给日本人民以春天的兴奋与鼓舞;一个是:看花人的心理活动,促成了对于某些花卉的特别喜爱。金泽的樱花,并不比别处的更加美丽。汽车司机的一句深切动人的、表达日本劳动人民对于中国人民的深厚友谊的话,使得我眼中的金泽的漫山遍地的樱花,幻成一片中日人民友谊的花的云海,让友谊的轻舟,疾箭似地,向着灿烂的朝阳前进!

深夜回忆,暖意盈怀,欣然提笔作樱花赞。

1961年5月18日夜

(选自《人民文学》1961年6月号)

①〔黄遵宪(1849—1905)〕清末诗人。《樱花歌》见他的诗集《人境庐诗草》卷三。

②〔墨江泼绿水微波〕意思是墨江的水面上像泼了一层绿的颜色,泛起细小的波纹。墨江,日本江名,见黄遵宪著《日本国志》。

③〔万花掩映江之沱〕意思是在江的两岸樱花盛开,层层叠叠,互相遮掩。沱,江的支流。

④〔欢虞〕同“欢娱”。

⑤〔感喟〕有所感触而叹息。喟,叹气。

⑥〔引吭〕伸着喉咙。引,伸着。吭,喉咙。

⑦溢彩流光〕光彩焕发的样子。

⑧〔骀(dài)荡〕这里是舒缓的意思。

⑨〔料峭〕形容初春的寒风尖厉。

⑩〔蓬莱三岛〕原指古代传说中东海的三座仙山,这里代指日本。

《樱花赞》是一篇以樱花为线索贯穿全文的记叙性文章。1961年春,中国作家代表团到日本访问,受到日本人民的热烈欢迎。作家们回国以后,纷纷发表通讯、游记记叙这一访问。如果按照一般的思维方式,写这样的文章多半以时间为经、空间为纬,记叙代表们受到欢迎的各种场面,那就是一篇很寻常的访问记之类的应景文章。当时报刊上也不乏这类文章。但老作家冰心,却别出心裁,以独特的视角,围绕赞美樱花来赞美日本人民、赞美中日人民的友好情谊,可谓选材新颖、构思独特。本文最大的特点就在于精心设计了一条以樱花为中心的线索,将日本人民对樱花的爱好与感受和作者赞赏樱花的经历与感受结合起来,从樱花的自然属性过渡到樱花的社会意义、象征意义。如果说作者第一次墓地赏樱情绪是低沉的,那么,这次在清晨的山路上车窗两旁看到樱花时则如坐春风,心神骀荡。樱花还是樱花,但人的感情变了,这一片从未见过的奇丽的樱花已经不是大自然的花朵,而是日本人民的化身了。这种以樱花为主线,通过不同场面的描绘,从昔到今、今昔对比,从实到虚、虚实结合的写法,就把生活的原始素材“剪碎”了,打乱了,避免了过程的叙述,集中而又形象地表达了文章的主题。

请阅读下面例文。

马光复

听老人讲,人是有魂儿的。但我不信世界上会有什么魂儿。

可最近我却看到了。

我乘坐的火车呼啸着开出了石家庄市。车厢里人挨人,人挤人,满满登登。

刚上车的一个小伙子,看到一个座位上放着本又脏又破名叫《野女艳史》的书,抄起来,扔到茶几上,旁若无人地坐下。

邻座一位干部模样的人说:“对号入座,这儿有人。”

那小伙子眼一瞪,鼻子一抽,脸上肌肉一抖,怪怕人地望着对面座位上的一位穿红上衣的十来岁的小姑娘,问:“是吗?”

小姑娘点点头说:“是。那也是一位大哥哥,他好像是去打开水了。”

话音刚落,那打水去的粗壮的小伙子已经回来了,他凶煞似地吼道:“狗杂种,滚起来!”

坐着的小伙子连头也不抬,一只手在裤兜里摆弄着,那分明是一把匕首。一会儿,他眼睛往上一翻,说:“少犯嘎!老子有票。座空着,就要坐,坐定了!”

火车的轰鸣声夹杂着不堪入耳的争吵与谩骂,像冰水一样灌入耳中,让人肌寒血凝,连心都凉了。我暗自想,假如人有魂儿的话,那有些人大概只有一个躯壳了。

四只手揪巴在一起,一场厮打迫在眉睫。

没有人劝,也没有人去拉。

忽然,那个穿红色上衣的小姑娘站起身,眨眨有着双眼皮的又黑又亮的大眼睛,声儿像银铃似地说:

“别打架啦!我要下车了。你们过来一个人坐这儿吧。”

四只手松开了。一个小伙子坐到小姑娘让出的座位上。所有的人都松了一口气,这才把目光集中到那小姑娘身上。她那胖乎乎的白净净的好看的脸刹那间红了,红得跟苹果似的。她抿抿嘴,甩了一下脑后的油黑油黑的头发,提着一个不大的旅行袋向车门走去。

火车在保定站停了。我想,她肯定在这一站下车了。

这趟车终点站是北京。到站了,我下了车,在河样的人流中穿行。出了站口,我快步走向公共汽车站。

天啊!我忽然看到了那个小姑娘:大眼睛,双眼皮儿,好看的脸,油黑的头发,红上衣……

她不是两个小时前在保定站下车了吗?

难道我看到了魂儿?我不信。难道是看花了眼?决不会!那么,她是躲到别的车厢,一直站到了北京?

我想追上她,真诚地对她说一声:“你真好,我不如你。”可终于没有追上,她拎着那只不大的旅行袋挤上了公共汽车,门关上,车开走了。

我久久伫立着,目送那远去的汽车。心中又忽然想起,老人说,人是有魂儿的。

我相信了:人有魂,国有魂,民族有魂……

(1989年6月1日)

这篇短文,写了一个小姑娘在火车上让座、避免了一场厮打的故事。题材并不很奇特,但写得却很有特色,可以给我们写作时如何安排场面、设置线索以很多的启发。

先说场面的安排和描写。事件发生在车厢里。场面的安排,作者并没有多少周旋的余地。问题在于,是不是用场面描写去推动情节的发展,如何选取描写的最佳角度和视点。本文并没有平铺直叙地去叙述事件的过程,而是将人物的活动放到特定的环境中去描绘。作者把自己描绘的焦点集中在主要人物的最关键的细节上,而免去了许多故事情节中的枝蔓。车厢里的纠葛,作者分了两个场面来写:一个是小伙子争座,一个是小姑娘让座。两个场面都各有环境、氛围的渲染,前者是“人挨人,人挤人”,故争座变得突出;后者是“四只手揪巴在一起”“没有人劝,也没有人去拉”,故让座就更为可贵。两个场面又都各有重点的人物描写,小伙子蛮横无理的语言行动,反衬出小姑娘的纯洁无瑕;而多次对小姑娘外貌的描写,更是小姑娘心灵美的生动体现。

再说线索的设置。作者精心设计了一个独特的词语“魂”来贯串全文,立刻使这个普通的故事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开篇否定有“魂”,终篇成为“否定之否定”,“魂”在文章首尾的含义已经变了。这最后一个“魂”字指的是什么?是思想、是品德、是精神?怎么理解都行,没有点破,比点破了容量更大。作者用“魂”连缀全文,可以说是“针线缜密”。车厢里两个场面的转换,靠“魂”字过渡,实际上已经在为“魂”字的转义作铺垫。特别是在北京站口的最后一个场面描写,作者面对意外出现的小姑娘,又一次闪现出“魂”的感应,久久的伫立,终于完成了对“魂”字的领悟,而全文的主旨就正在这最后一个“魂”字上。三个场面,三次穿插,场面和线索,得到了很好的缝合。

练习八


【课内练习】

北京部分中学生曾经给《北京晚报》写信,对父母私看学生日记、老师私拆学生信件表示不满,提出呼吁:“保留我们心灵中的一块‘绿地’吧!”“绿”,是青春和生命的象征。

试以“我心中的绿地”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记叙自己心灵深处最美好、最珍贵、最难忘的一段经历,或人、或事、或物、或景、或情。

具体要求是:

1.选材真实、典型(指有意义)、新颖、生动。

2.选取二至三个主要的场面结构全文,重描写,减少过程的叙述。

3.以“绿地”为线索贯穿全文,连缀全文。

4.不少于1000字。

本文是记叙文训练的主体文章,要求学生实践写作的全过程,即准备阶段、行文阶段、修改阶段。准备阶段在本单元的“课外练习”中进行,行文阶段在课内用一课时基本上完成,修改阶段在下两个单元练习中反复进行,改好为止。本单元行文完成以后,由教师审阅,按要求进行讲评,注意替同学保密。

【课外练习】

一  做好作文“我心中的绿地”的准备工作,按照下列步骤进行。

1.认真选取材料。从过去生活经历中,从过去写过的作文材料中确定这次作文的题材。

2.精心安排场面。从所选材料中考虑如何剪接,通过什么样的场面来结构全文,写出提纲。

3.用“绿地”线索贯穿和连缀全文,写出草稿。

4.阅读(最好朗读)草稿,并作初步修改,带着定稿上作文课。

二  扩大阅读,每人选一篇用场面描写结构全文,线索比较明显的记人叙事文章,并按本单元的重点作适当评析,写在课外写作本上。有条件的班级可组织小组交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