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闻调查:新能源车购买成本及电池寿命【图】3

 城市行者 2011-09-29
新闻调查:新能源车购买成本及电池寿命
2010-09-13 11:11 出处:pcauto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wangxi (评论23条)
手机用户专属通道 >>

 

  调查:插电式新能源车  

国内在售插电式新能源车型及价格一览
品牌
车型
级别
排量
厂商指导价

同款汽油车价格

众泰
2008EV
小SUV
未知
4.38-6.09万元
众泰
5008EV
小SUV
未知
5.38-7.48万元
比亚迪
F3DM低碳版
A
1.0L
16.98万元
5.98-8.98万元
制表:太平洋汽车网 www.pcauto.com.cn

  购买成本分析:补贴仅在5城市内开展

  依据《关于开展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的通知》,目前在上海、长春、深圳、杭州、合肥等5个城市购买新能源汽车的私人用户可以获得相应补贴。众泰的两款电动车可获得6万元的补贴,比亚迪F3DM作为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可获得5万元补贴。

  除此之外,杭州、深圳两地政府也出台了相应的补贴方案。以比亚迪F3DM为例,在国家补贴的5万元之外,深圳市政府再额外补贴3万元,共计8万元;众泰的两款电动车目前主要以出租方式提供给用户,因此尚无准确的售价和补贴方案对外公布。

  而杭州一位电动车爱好者李先生却辗转买下一辆众泰5008EV电动车,据他说,这款车国家补贴了6万元,杭州市政府补贴了6万多元,刨去这12万多元的补贴,他自己还花了10.8万元。

  如此看来,电动力的成本确实较高,售价也很难“亲民”。此外,目前补贴政策目前仅在少数试点城市开展,北京、广州这样的一线城市不仅未启动补贴政策,且暂时无法给电动车上牌。

比亚迪F3DM
比亚迪F3DM  报 价  图 片  资 讯  参 数  口 碑  论 坛

  使用成本分析:每月2500元租金有点高

  据比亚迪厂家介绍,F3DM的百公里耗电量16度,而同级别的车型百公里油耗为8L左右。以电费0.6元/度,93#汽油价6.6元/升计算,使用F3DM百公里的费用为9.6元,而普通F3车型行驶百公里的成本为52.8元。

  以上的数字表面上看着实令人惊喜,汽油车的使用成本似乎比电动车的使用成本高出了5倍,但实际并非如此。

  首先,行驶百公里耗电量16度并不意谓着消费者就仅需支付16度电的电费,使用成本的计算应该以充一次电要耗费多少度电来计算。目前,我们还不知道,充进100度电是否就能完全消耗100度电;此外,使用快充站进行充电时,费用是否可以按0.6元/度来进行支付,还是需要其它的额外费用我们也不得而知。

  其次,厂家表示,比亚迪F3DM一次充电可以行驶100公里。也就是说,如果你的行驶里程超过了电池的极限,除非马上找到充电站,否则必须切换到汽油发动机模式,以普通汽油车的状态行驶。在这种情况下,F3DM与百公里耗油8L的比亚迪F3车型没有差别,谁能保证自己每次的行驶状态都能完全依靠电力呢?

  幸好有8万元的购车补贴,使得比亚迪F3DM的售价与普通汽油版车型的售价差了仅仅两三万元。尽管我们无法精准计算出使用多少年可以补上电动车带来的高成本,但有一点可以明确,开的年头越长,才越能享受到节油带来的实惠,如果开不了几年就要换车,那购车时已经买单的费用就追不回来了。

  而众泰电动车目前在杭州开展租赁业务,每月租金2500元,车辆采用可拆卸电池,可以在指定地点免费更换。

  如果抛开充电和更换电池的不便,单从使用成本来说,众泰汽车每月2500元的租金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也并不是一个小数。

  专家说法:大电流快速充电会缩短电池寿命

  比亚迪官方介绍说,F3DM低碳版底盘上串联了100节铁电池,可在使用2000次后容量还有80%以上,实际可使用4000次。

  但是,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电动车分会主任、清华大学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陈全世表示,快充模式是用大电流快速向电池充电,可能对电池造成损坏,缩短电池使用年限。因此,最好是能有效利用夜间波谷时的低价电力资源进行充电,减小电网负荷,但这种方法对于住在高层的消费者来说比较困难。

  中国科学院院士,电池研究专家杨裕生表示,目前国内的电池还没有达到纯电动汽车的要求,存在电池重、单次充电里程不够高、建充电站、换电站需要大量土地等缺陷。

  杨裕生认为,纯电动车要实现产业化,不能只靠政府补贴,要让老百姓用得起,用得方便,才能被老百姓接受。

 

  (太平洋汽车网 记者/王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