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穴位埋线治疗慢性胃炎

 dengmay 2011-10-03
穴位埋线治疗慢性胃炎
全网发布:2009-08-05 17:24 发表者:庄礼兴 (访问人次:2034)

     穴位埋线疗法,属埋植疗法范畴,源于60年代中期。由于其材料来源较易,方法简便,副作用少,故成为针灸疗法的一个独立分支,并随着针灸疗法的发展而逐渐得到推广和普及。该法为穴位表皮局麻后,利用腰穿针将羊肠线植入有关穴位的一种疗法。其利用局麻时产生的穴位封闭效应,针具刺激时产生的针刺效应,埋线时渗血所起的刺血效应及羊肠线在体内吸收时产生的组织疗法效应[54];从而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灵枢·终始》曰:“久病者,……深内而久留之”。张景岳释曰:“久远之疾,其气必深,针不深则隐伏,病不能及,留不久则因结之邪不能散也”。治疗本病采用穴位埋线疗法,充分体现了《内经》中“深纳而久留之,以治顽疾”的治疗思想,可延长刺激时间,使病所在较长的时间里依靠这种良性刺激不断得到调整和修复,起到比针刺更好的疗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庄礼兴

目前,采用穴位埋线疗法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报道较多,但多数只进行症状改善方面的观察,其临床疗效也由于缺乏明确的诊断标准、疗效评定标准和严格的科研设计而难以评价,相关的机理探讨文章鲜见。同时,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慢性胃炎作为一种典型的身心疾病,对本病的疗效评价不应只考虑疾病的有无,医者更应结合考虑患者个体的自我感觉[99]。本课题根据脏腑经络相关原理,在既往穴位埋线疗法治疗哮喘帕金森病、癫痫等慢性顽固性疾病的基础上,以俞募配穴为主用埋线的方法治疗慢性胃炎,除以较严格的临床科研设计来系统观察及分析该疗法对慢性胃炎的治疗效果外,还采用健康测量量表SF-36(The Medical Outcomes Study 36-Item Short-Form Health Survey)[60-64]和疾病临床疗效评价量表(PRO脾胃系模块)[65]来评定患者的自我感觉,并结合胃电图、胃粘膜病理改变及胃肠激素来进行指标评定和相关机理探讨,为临床的推广提供理论基础。

3.1 埋线穴位选择

在祖国医学脏腑经络理论的指导下,本课题所采用的穴位以俞募配穴为主,其应用根据有二:一是俞穴和募穴都是脏腑之气输注或汇聚之处,与脏腑关系极为密切,既可反应脏腑的疾病,又可调节脏腑功能治疗脏腑病。如《难经·六十七难》曰:“阴病行阳,阳病行阴,故令募在阴,俞在阳”。意指功能失调属阴的脏病,常在属阳的腰背部俞穴出现压痛、敏感区或硬结等异常现象;功能失调的腑病,常在属阴的胸腹部募穴出现压痛、敏感区和硬结等异常现象。二是遵照《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可见俞穴和募穴皆可调节脏腑之阴阳。所谓从阴引阳,即属于阳腑病的病气,常出现于阴分的募穴,多用来治疗属阳的腑病。所谓从阳引阴,即五脏病,常反应于阳分的背俞穴,可用来治疗属阴的脏病。在临床上常见脏病及腑,腑病及脏,或虚实并见,寒热错杂,滑伯仁《难经本义》曰:“阴阳经络,气相交贯,脏腑腹背,气相通应”,说明脏腑之气与俞募穴是相互贯通的,故本病可俞募同用,以加强调节脏腑的功能。《针灸大成诸般积聚门》曰:“心下如痞,中脘百人”。主穴腑会中脘,重在和调胃腑,疏理阳明气机。中脘配胃俞,以助胃气之纳腐;肝胃不和之证则加肝俞配期门,以平抑肝气之冲逆,降逆和胃;脾胃虚弱之证则加章门配脾俞,以助脾气之运化,且中脘为八会穴之腑会,章门为八会穴之脏会,二穴相配,有调节脏腑阴阳气血之功;胃络瘀血之证加配血会膈俞以活血化瘀;诸证皆配伍阳明下合穴足三里,“合治内腑”,更有助中焦健运,胃气顺降,可使脾胃积纳运健,化源不竭,生机不息。

现代研究表明:临床上俞、募二穴不但可以配合治疗疾病,还可作为相互诊察病证的一种方法,在治疗疑难杂症及慢性疾病中具有重要意义[102-115]

3.3 疗效观察

埋线组与针刺组三个月后的近期疗效令人满意,总有效率分别为89.36%和80.00%。两组治疗效果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

在临床症状和体征方面,两组可明显改善慢性胃炎患者临床上常见的上腹部疼痛、嗳气、嘈杂及不适感等症状(以埋线组为优P<0.05);提高慢性胃炎患者的健康功能状态(RP、SF、RE)和健康满意度(MH、VT、BP);在改善慢性胃炎患者生理职能(RP)、情感职能(RE)、社会功能(SF)、健康变化(HT)方面,埋线组较针刺组为优(P<0.05)。

在胃镜观察下,埋线组在改善胃粘膜充血、水肿、糜烂、胆汁返流及粘膜白相等方面效果显著(优于针刺组P<0.05,P<0.01)。在控制慢性胃炎患者Hp菌感染率方面,两组均可有效降低慢性胃炎患者Hp菌感染率(以埋线组为优P<0.05)。在实验室指标方面,两组均可改善慢性胃炎患者餐前餐后胃电图的幅值和频率,埋线组亦可改善慢性胃炎患者血浆Gas和SP值(P<0.05)。

同时研究结果表明:埋线组对各型慢性胃炎均有较显著疗效,以中医辨证为肝胃不和型疗效最好,脾胃虚弱型和胃络瘀血型次之。此外,埋线组的疗效与病程存在一定相关性,病程在2年以内其总有效率最高,达100.00%,2~5年次之,为91.30%,>5年最低,为62.50%。提示病程可能与疗效呈反比关系。上述研究结果对于了解及判断患者疾病的预后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3.4 穴位埋线治疗慢性胃炎的机理探讨

目前,采用穴位埋线疗法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报道较多,但多数只进行症状改善方面的观察,相关指标检测及治疗前后患者健康评价研究鲜见。许多学者仅仅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探讨了穴位埋线治疗慢性胃炎患者获效的机理,认为其主要机制可能是通过即时刺激效应[53、54]、异体蛋白效应[54-57]、应激效应[53]、选择性拮抗效应和局部组织介质浓度变化[53]等几个途径共同实现的。

祖国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局部病变可影响全身,内脏病变可通过体表反应出来。正如《丹溪心法》曰:“欲知其内者,当以观乎外,诊于外,期知其内。盖有诸内者,必形诸外”。俞穴和募穴是脏腑之气疏通出入之处,故可反应脏腑生理功能的变化。当脏腑功能失调而发生病理变化时,即可循经络反应于相应的俞募穴而出现反应点。从现代解剖学角度来看,慢性胃炎所选取的背俞穴相当或接近参与组成支配胃的交感神经节的部位[116],募穴处于胃部的体表投射区,有丰富的肋间神经,其俞募穴与胃皆可通过脊神经节形成直接或间接的神经通路[117],表明俞募穴治疗胃部疾病具有相当广泛的神经体液学基础[117]。当羊肠线作为一种异体蛋白植入俞募穴位时,通过植线时产生的多种刺激(局麻、针刺、放血等),抑制了炎症部位病理信息的传递,使病变处产生的劣性刺激传导(充血、水肿、糜烂)受阻,胃部的神经得到休息和整复;同时,植线后局部血管轻度扩张,改善了局部微循环组织缺血缺氧的病理状态,促进淋巴回流,使局部新陈代谢正常化,从而加快胃部炎症的吸收;另一方面,植入的羊肠线间接促进血中胃肠激素水平的提高,阻断胃酸和胃蛋白酶的自身消化,从而使受损的胃粘膜得以系统修复。

综上所述,俞募配穴埋线疗法治疗慢性胃炎疗效肯定,病程越短疗效越好。其疗效可能是在神经体液学的基础上,通过增加胃蠕动力,促进胃粘膜愈合,改善局部介质浓度变化而共同实现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