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玛丽恩巴德悲歌

 zjhzjzc 2011-10-04

玛丽恩巴德悲歌

【奥】茨威格
 

从卡尔斯巴德到魏玛途中的歌德

182395

十九世纪的头二十年,歌德几乎每年都要去波希米亚的卡尔斯巴德和玛丽恩巴德旅行和疗养。他在玛丽恩巴德时,通常寄居在阿玛丽•莱佛佐太太家中。房东太太的大女儿乌尔丽克,正值妙龄少女焕发青春的年华。她经常陪歌德散步,象一个女儿对待父亲那样搀扶他,天真地向他谈论自己即兴想到的一切;歌德也在信中称她为 “亲爱爸爸的忠实而漂亮的女儿”。可是对间一久,爱的激情在歌德心中荡漾起来,终于到了不可遏止的程度。

一八二三年六月,歌德又来到玛丽恩巴德,他决意想使乌尔丽克成为自己的妻子。七月,魏玛公国的卡尔•奥古斯特公爵也抵达该地,歌德就请他代自己向乌尔丽克求婚。但结果只是听到一番委婉的敷衍。八月,乌尔丽克一家从玛丽恩巴德去卡尔斯巴德,歌德亦尾随而至,并在那里度过了自己的七十四岁生日,生日之辰,他收到了一件礼物,上面具有包括乌尔丽克在内的三个房东女儿的名字,但是关于求婚一事却只字未提。莱佛佐太太请求公爵无论如何也要慢一点把结婚的事告诉他的枢密顾问。于是歌德在九月五日带着不明确的答复离开了卡尔斯巴德。但他刚一和乌尔丽克告别,心情就激荡起来。他忘怀不了乌尔丽克向他告别时的最后一吻,她的可爱倩影不时浮现,眼前是一片萧瑟秋色,老人悲不自胜,就在马车的车厢里、途中的驿站上,一气写下了他晚年最著名的爱情诗篇《玛丽恩巴德悲歌》。

对于歌德的这件轶事,虽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都一致认为,玛丽恩巴德的悲歌是歌德一生中的转折点:他从此永远告别了爱的激情带来痛苦的时代,而进入心境平静、勤奋写作的暮年。

《玛丽恩巴德悲歌》固然吐露了惆怅之情,但悲歌(Elegie)一词,本是源于古希腊的一种诗体,既可用于哀歌、挽歌,亦可用于战争诗、政治诗、教喻诗、爱情诗,如歌德的《罗马悲歌》,并非是哀悼罗马之作,乃是采用古代格调写的爱情诗篇。

译者题记

一八二三年九月五日,一辆旅行马车沿着乡间公路从卡尔斯巴德【1】向埃格尔【2】缓缓驶去。秋天的清晨,寒意袭人,瑟瑟冷风掠过已收完庄稼的田野,但在辽阔的大地上仍然是一片湛蓝的天空。在这辆四轮单驾轻便马车里,坐着三个男人——萨克森一魏玛公国的枢密顾问冯•歌德(卡尔斯巴德的疗养表格上是这样尊称的)和他的两名随行:老仆人施塔德尔曼和秘书约翰——歌德在这新世纪里的全部著作几乎都是由这位秘书首次抄写的。他们两人谁都不说一句话,因为这位年迈的老人自从在少妇和姑娘们的簇拥下、在她们的祝愿和亲吻下告别卡尔斯巴德以来,一直没有张过嘴。他纹丝不动地坐在车厢里,只有那全神贯注正在思索的目光显示出他的内心活动。在到达第一个换马站休息时,他下了车,两位同伴见他用铅笔在一张顺手找到的纸上匆匆地写着字句。后来,在前往魏玛的整个旅途中,无论是在车上还是在歇宿地,他都一直忙着干这样的事。第二天,刚刚到达茨沃滔,他就在哈尔腾城堡里埋头疾书起来,接着在埃格尔和珐斯内克【3】也都是如此。他每到一处,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在行驶的马车里斟酌好的词句赶紧记下来。他的日记只是非常简略地谈到这件事:(九月六日)“斟酌诗句”,(九月七日)“星期日,继续写诗”,(九月十二日)“途中把诗又修改润色—遍”。而到达目的地魏玛时,这篇诗作也就完成了。这首《玛丽恩巴德悲歌》,不是一首无足轻重的诗,它是歌德晚年最重要、最发自内心深处的诗,因而也是他自己最喜爱的诗。这首诗标志着他勇敢地向过去诀别,毅然开始新的起点。

歌德曾在一次谈话中把这悲歌的诗句称作是“内心状态的日记”,也许在他的生活日记中没有一页会象这些诗句那样把自己感情的迸发和形成如此坦率、如此清楚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这是一份用悲怆的发问和哀诉记录了他最内在情感的文献。他少年时代的那些宣泄自己情感的抒情诗都没有如此直接地发端于某一具体事件和机缘,这是一首“献给我们的奇妙的歌”,是这位七十四岁的老人晚年最深沉、最成熟的诗作,恰似西下的夕阳散射出绚丽的光辉。我们也没有见过他的其他作品如同这首诗似的一气呵成,一节紧扣一节。正如他对爱克曼【4】所说,这是“激情达到最高峰的产物”,同时在形式上它又和高尚的自我克制结合在一起,因而把他一生中这一最热烈的时刻写得既坦率又隐秘。这是他枝繁叶茂、簌簌作响的生命树上最鲜丽的一叶,直至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它仍然没有凋谢和褪色。九月五日这值得纪念的一天,将世世代代保存在未来德国人的记忆和感情之中。

是那颗使他获得新生的奇异的明星,照耀着这一叶,照耀着这首诗,照耀着这个人和这一时刻。一八二二年二月,歌德不得不对付一场重病。连日的高烧使他的身体难以支持,有时候甚至昏迷不醒。他自己也觉得病得不轻。医生们看不出明显的症状,只觉得情况危险,但又无计可施。不过,正如病得突然那样,好得也突然。这年六月,歌德到玛丽恩巴德【5】去疗养,当时他完全象换了一个人似的,仿佛那一场暴病只是一种内心返老还童——“新青春期”的征兆。这个沉默寡言、态度严峻、咬文嚼字、满脑子几乎只有诗歌创作的人,在经过了数十年之后又一次完全听凭自己感情的摆布。正如他自己所说音乐“使他心绪不宁”,每当他听到钢琴演奏,尤其是听到象施玛诺芙斯卡【6】那样漂亮的女人弹奏时,他总是泪水泫然。由于深埋的本能欲念不时冲动,他经常去和年轻人相聚。一起疗养的人惊奇地发现这个七十四岁的老人直至深夜还在和女人们一起蹓跶,看到他在多年没有涉足舞会之后又去参加跳舞。正如他自豪地说,“在女舞伴们变换位置时,大多数漂亮的姑娘都来拉我的手。”就在这一年夏天他的那种刻板的禀性神奇地消失了,而且心扉洞开,整个心灵被那古老的魔法师——永恒的爱的能力所攫住。从日记中可以看出,“春梦”、“昔日的维特”重又在他的心中复苏。就象半个世纪以前他遇到莉莉•舍内曼【7】那样,和女人亲近,促使他写出许多小诗、风趣的戏剧和诙谐小品,而现在究竟选择哪一个女性,仍未确定:起初是那个漂亮的波兰女子,后来又是那个倾注了自己全部热情的十九岁的乌尔丽克•冯•莱佛佐【8】。十五年前他曾爱慕过她的母亲,而且一年前他还只是用父辈的口吻昵称她为“小女儿”,可是现在喜爱突然变成了情欲,好象全身缠上了另一种病,使他在这火山般的感情世界中震颤;而多年以来他早已没有这种经历了。这个七十四岁的老翁简直象一个情窦初开的男孩。刚一听到林荫道上的笑声,他就放下工作,不戴帽子也不拿手杖,就急匆匆跑下台阶去迎接那个活泼可爱的女孩子,象一个少年、一个男子汉似的向她献殷勤。于是,一幕略带色情、结局悲哀的荒唐戏开场了。歌德在同医生秘密商量之后,就向自己同伴中的最年长者——大公爵吐露衷肠,请他在莱佛佐太太面前替自己向她的女儿乌尔丽克求婚。这时,大公爵一边回想起五十年前他们一起和女人们寻欢作乐的那些疯狂的夜晚,一边或许在心里默默地、幸灾乐祸地窃笑这个被德国和欧洲誉为本世纪最有智慧、最成熟、最彻悟的哲人。不过,他还是郑重其事地佩戴上勋章绶带,为这位七十四岁的老翁向那个十九岁的姑娘求婚一事去走访她的母亲。关于她如何答复,不知其详——看来她是采取了拖延的办法。所以歌德也就成了一个没有把握的求婚者。当他愈来愈强烈地渴望着去再次占有那如此温柔的人儿的青春时,他所得到的仅仅是匆匆的亲吻和一般抚爱的言词。这个始终急不可待的人想在最有利的时刻再作一次努力:他痴心地尾随着那个心爱的人,从玛丽恩巴德赶到卡尔斯巴德。然而到了卡尔斯巴德,他那热烈的愿望仍然看不到有成功的希望。夏季快要过去了,他的痛苦与日俱增。终于到了该离去的时候了,还是没有得到任何许诺和任何暗示。现在,当马车滚滚向前时,这位善于预见的人感觉到,自己一生中一件非同寻常的事已经结束。不过,在这黯然神伤的时刻,上帝——这个古老的安慰者、内心最深痛苦的永远伴侣——来到他的身边。因为这位天才已经悲不自胜,在人世间又得不到安慰,于是只得向上帝呼唤。就象以往歌德多次从现实世界逃遁到诗歌世界一样,这一次他又遁入诗歌之中——只不过这是最后一次罢了。四十年前他曾为塔索写过这样两行诗:

当一个人痛苦得难以言语时,

上帝让我倾诉我的烦恼9】。

为了以独特的方式对上帝的这最后一次恩赐表示感谢,这位七十四岁的老人把这两行诗作为现在这首诗的题诗,冠在诗前,表示他奇怪地又经历到这种处境。

此刻,年迈的老人坐在滚滚向前的马车里沉思默想,为心中一连串问题得不到确切的答复而烦闷。清晨,乌尔丽克还和妹妹一起匆匆向他迎来,在“喧闹的告别声” 中为他送行,那充满青春气息、可爱的嘴唇还亲吻过他,难道这是一个柔情的吻?还是一个象女儿似的吻?她可能爱他吗?她不会将他忘记吗?正在焦急地盼等着他那丰富遗产的儿子、儿媳妇会容忍这桩婚姻吗?难道世人不会嘲笑他吗?明年,他在她眼里不会显得更老态龙钟吗?纵使他能再见到她,又能指望什么呢?

这些问题不安地在他心中翻滚。突然间,一个问题——一个最本质的问题变成了一行诗、一节诗:

如今,花儿还无意绽开,

再相逢,又有何可以期待?

在你面前是天堂,也是地狱,

我的心呵,竞这样踌躇反复!——

是上帝让他“倾诉我的烦恼”的,于是,问题、痛苦都变成了诗歌。心灵的呼唤——内心的强大冲动都直截了当地、不加掩饰地注入这首诗中。

这会儿,痛苦又涌入水晶般明净的诗节,是诗歌把本来紊乱不堪的思绪奇妙地变得清澈。正如这位诗人在心烦意乱、感到“郁闷”时偶尔举目远眺那样,他从滚

动的马车里瞄望着波希米亚早晨恬静的风光,一派和平景象恰好和他内心的不安形成对比,刚刚看到的画面顷刻间又进入他的这首诗:

世界不是依然在?悬崖峭壁

不是在晨光中黑黝黝巍然挺立在那边?

庄稼不是已成熟?

河畔的丛林和牧场

不是一片碧绿的原野?

笼罩大地的无涯天穹

不是过眼云烟,无穷变幻?

但是这样一个世界对他来说显得太没有生气了。在如此热恋的时刻,他会把所见的一切都和那个可爱的倩影联系上.于是,记亿中的倩影又魔幻似地显现在眼前:

一个苗条的身形在碧空的薄雾里飘荡,

多么轻盈和优美,多么温柔和明净,

仿佛撒拉弗天使【10】拨开浓云,

露出她的仙姿;

你看她——这丽人中的佼佼者

婆婆曼舞,多么欢快。

 

可是你感觉到这代替真人的幻影

仅仅是短暂的瞬间;

回到内心深处去吧!那里你会得到更多的发现,

她会在你心里幻出变化无穷的姿影;

一个身体会变成许多形象,

千姿百态,越来越可爱。

他刚刚表示过这样的决心,可是乌尔丽克的玉体又那么诱人地浮现在眼前。于是他用诗描绘出她如何亲近他,如何“一步一步地使他沉浸在幸福之中”,她在最后一吻之后如何把“最终”的一吻贴在他的双唇上。不过,这位年迈的诗圣一边陶醉在这样极乐的回忆之中,一边却用最高尚的形式,写出一节在当年德语和任何一种语言中都属于最纯洁的诗篇:

我们纯洁的胸中有一股热情的冲动,

出于感激,心甘情愿把自己献给

一个更高贵、更纯洁、不熟悉的人,

向那永远难以称呼的人揭开自己的秘密;

我们把它称为:虔诚!——当我站在她面前

我觉得自己享受到了这种极乐的顶点。

然而,正是在这种极乐境界的回味之中这个孤寂的人才饱尝现在这种分离的痛苦。于是痛苦迸发而出,这痛苦几乎破坏了这首杰作的那种悲歌诗体的崇高情调。这完全是一种内心情感的宣泄,在他多少年来的创作中,唯有这一次是直接的经历自发地转化为诗歌。这真是感人肺腑的悲诉:

如今我已经远离!眼前的时刻

我不知道该如何安排?

她给了我某些享受美的财产

但只能成为我的负担,我必须将它抛开。

无法克制的热望使我坐立不安,

没有别的办法,除了流不尽的眼泪。

接着便是那最后的、极其忧伤的呼唤,这喊声越来越激昂,几乎到了不能再高亢的地步:

忠实的旅伴【11】,让我留在这地方吧,

让我一个人留在这岩石边、沼泽里、青苔上!

你们去吧!世界已为你们开放,

大地辽阔;天空恢然而又崇高,

去观察、去研究、去归纳,

自然的秘密就会步步揭开。

 

我已经失去一切,也失去了我自己,

不久前我还是众神的宠儿;

他们考验我,赐予我潘多拉【12】,

她身上有无数珍宝,但也有更多的危险;

他们逼我去吻她的令人羡慕的嘴唇,

然后又将我拉开——把我抛进深渊。

这位平素善于克己的人还从未写出过类似这样的诗句。他少年时就懂得隐藏自己的感情,青年时代也知道节制,通常几乎只在写照和隐喻自己的作品中象征性地流露自己内心最深处的秘密,然而当他已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翁时,却第一次在自己的诗篇中尽兴坦陈自己的情感。五十年来,在这个多情善感的人和伟大的抒情诗人心中,也许从未有过比这难忘的一页更充满激情的时刻,这是他一生中值得纪念的转折点。

歌德自己也觉得这首诗的产生十分神秘,仿佛是命运的一种珍贵恩赐。他刚一回到魏玛家中,在着手做其他工作或处理家庭事务之前,第一件事情就是亲手誊清这一艺术杰作——《悲歌》的草稿。他用了三天的时间,象修道士似的深居在自己的净修室里,用端正的大字体在精选的纸上把它抄写完毕,并且把它作为一件秘密收藏起来,不让家中至亲的人和最信赖的人知道。为了不让容易引起非议的消息匆匆传开,他亲自把诗稿装订成册,配上红色的羊皮封面,用一根丝带捆好(后来他又改用精致的蓝色亚麻布封面,就象今天在歌德——席勒资料馆里见到的那样)。那几天是令人易怒和闯闯不乐的日子,他的结婚计划在家里只招来嘲讽和引起儿子的公开敌视。他只能在自己的诗句中到那可爱的人儿身边流连。一直到那位漂亮

的波兰女子施玛诺芙斯卡再次来看望他时,才使他重温起在玛丽恩巴德那些晴朗的日子里产生的感情,才使他又变得健谈。十月二十七日,他终于把爱克曼叫到身边,用一种不同寻常的庄重语调向他朗读了这首诗的开头,这说明他对这首诗有着一种不同寻常的偏爱。仆人不得不在书桌上放两盏烛台,然后才请爱克曼在两支蜡烛前坐下来,阅读这首悲歌。此后,其他人也逐渐地听到这首悲歌,当然,只限于那些最信赖的人,因为正如爱克曼所说,歌德象守护“圣物”那样守护着它。随后几个月的时间表明,这悲歌对他一生有着特殊的意义。在这个重返青春的老人健康状况一日好似一日以后不久,出现了衰竭现象。看上去他又要濒临死亡的边缘了。他一会儿从床上挪步到扶手椅上,一会儿又从扶手椅上挪步到床上,没有一刻安静过。儿媳妇出门旅行去了,儿子怒气冲冲,因而没有人照顾他,也没有人替这个孤独的年迈老人出主意想办法。这时,歌德最知心的密友策尔特尔【13】从柏林来到——显然是朋友们把他召来的。他立刻觉察到歌德的内心正在燃烧。他惊讶地这样写道:“我觉得,他看上去完全象是一个正在热恋中的人,而这热恋使他内心备尝青春的一切痛苦。”为了医治歌德心灵的创伤,策尔特尔怀着“深切的同情”一遍又一遍地为他朗读这首不寻常的诗。歌德听这首诗的时候,从不觉得疲倦。歌德在痊愈后写信给策尔特尔说:“这也真是奇怪,你那充满感情、柔和的嗓音使我多次领悟到我心中爱得多么深沉,尽管我自己不愿承认这一点。”他接着又写道: “我对这首诗真是爱不释手,而我们恰好又在一起,所以你就得不停地念给我听,唱给我听,直至你能背诵为止。”

所以,事情就象策尔特尔说的那样,“是这支刺伤他的矛本身治愈了他。”人们大概可以这样说:歌德正是通过这首诗拯救了自己。他终于战胜了痛苦,抛弃了那最后的一线无望的希冀。和心爱的“小女儿”过夫妻生活的梦想从此结束了。他知道自己再也不合去玛丽恩巴德,再也不会去卡尔斯巴德,永远不会再去那个逍遥者们的轻松愉快的游乐世界。从此以后,他的生命只属于工作。这位经受了折磨的人对命运的新起点完全“断念”了,而在自己的生活领域中出现了另一个伟大的词:完成。他认真地回顾自己六十年来的作品,觉得它们破碎、零散,由于现在已不可能进行新的创作,于是决定至少要进行一番整理工作。他签订了出版《全集》的合同,获得了版权专利。他把刚刚荒废在十九岁的少女身上的爱的感情再次奉献始他青年时代的最老的伴侣——《成廉•迈斯特》和《浮士德》。他精力充沛地进行写作,从变黄的稿纸上重温上个世纪订下的计划。他在八十岁以前完成了《威廉•迈斯特的漫游年代》,八十一岁时又以坚韧不拔的毅力继续他的毕生“主要事业”——《浮士德》的创作。在产生《悲歌》的那些命运带来不幸的日子过去七年以后,《浮士德》完成了。他怀着对《悲歌》同样敬重的虔诚,把《浮士德》盖印封存起来,对世界密而不宣。

在这样两种感情范畴——最后的“欲念”和最后的“戒欲”之间,在起点和完成之间,九月五日告别卡尔斯巴德、告别爱情的那一天——那令人难忘的内心转变时刻:经过悲痛欲绝的哀诉而进入永远宁静的境界——是分水岭。我们可以把那一天称为纪念日,因为从此以后在德国的诗歌中,再也没有把情欲冲动的时刻描写得如此出色,如同歌德那样把最亢奋的感情倾注进这样强有力的长诗。

〔译者注释〕

1】卡尔斯巴德(Karlsbad),即今捷克斯洛伐克著名疗养胜地卡罗维发利。

2】埃格尔(Eger),地名,从卡尔斯巴德到魏玛途中必经的小镇,今在捷克斯洛伐克境内。

3】珀斯内克(Posneck),地名,今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境内。

4】约翰•彼得•爱克曼(Johann Peter Eckermann 17921854),德国作家,一八二三年起成为歌德的至友和文学上的助手,参与歌德作品的最后出版工作。他本人最重要的著作是《和晚年歌德的谈话》(简译《歌德谈话录》),记述了一八三六至一八四八年歌德和他的私人谈话。

5】玛丽恩巴德(Marienbad),当时波希米亚的疗养胜地,以温泉、浴场著称,该地今在捷克斯洛伐克境内,称马利思斯克温泉。

6】施玛诺芙斯卡(Szymanowska),波兰女钢琴家,歌德在玛丽恩巴德与她相识,常为歌德弹奏钢琴,她年轻美貌,也曾一度使歌德产生爱的激情。

7】莉莉•舍内曼(Lili Schonemann17581817),法兰克福一个银行家的女儿,一七七五年歌德在该地和她相识,产生了热烈的爱情,是年四月订婚,十月即解除婚约,歌德曾为她写过著名诗篇《新的爱、新的生活》、《给蓓琳德》和戏剧《丝苔拉》等。

8】乌尔丽克•冯•莱佛佐男爵夫人(U1rike Freiin von Levetzow18041869),在一八二一至一八二三年的几个夏季里,歌德在玛丽恩巴德疗养时寄居她家,朝夕相处,最后导致向地求婚,未果。当时她年仅十九。

9】这两行诗是歌德诗剧《托尔夸托•塔索》第五幕第五场中塔索的最后台词中的两句。以后作为《玛丽恩巴德悲歌》的题诗。托尔夸托•塔索 (Torquato Tasso 1544--1595),文艺复兴时代的意大利著名叙事诗人,一生具有传奇色彩,但歌德诗剧中的塔索,实际上是歌德的自我写照。

10】据《圣经》载,撒拉弗是最高的天使,身上有六个翅膀,本性是爱。

11】系指马车里歌德的随从施塔德尔曼和秘书约翰,前者爱地质学,为歌德搜集矿石,后者爱气象学,为歌德记录气象报告。但此处的旅伴可理解为广义的人生旅伴。

12】潘多拉,希腊神话中由火神用粘土造成的美女,诸神赐予她各种品性:爱神赠以魅力,赫尔墨斯赠以口才和智谋,宙斯却赠她一只小盒,内藏一切灾祸,让她去引诱厄庇墨透斯。她在他面前打开了盒子,一切灾祸飞向人间。歌德在此将她隐喻乌尔丽克。

13】卡尔•弗里德里希•策尔特尔(Carl Friedrich Zelter17581832),德国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歌德的好友,他的音乐作品格调恬静淡雅,深受歌德赞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