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议“灼烧而成的甲骨文”(二) 中国甲骨文艺术网

 颠翁 2011-10-04

 

小议“灼烧而成的甲骨文”(二)  
  康睿元    图 撰文


  

二、“灼烧”线条痕迹特点

    要灼烧甲骨文字即离不开灼烧线条。经试验和研究可知,在龟甲(或牛肩胛骨)上灼烧的线条痕迹,形状如蛇吞鸡蛋有粗有细,颜色有深有浅。如示意图4、试验图3、标本图4:

示意图4

试验图3

标本图4

    造成以上特点的原因:1、在较为坚硬的新龟甲(或牛肩胛骨)上要灼烧出痕迹,灼烧工具的触点需要有很高的温度,这就迫使操作者的手与具有较高温度的灼烧工具触点之间保持一定距离。这个距离越远,操作越不稳,难度也就越大,灼烧出来的线条痕迹也就会弯弯曲曲。2、由于受当时科技条件限制,不可能有如现代持续高温的电烙铁工具。据甲骨文实物推测,字很小,灼烧工具的触点也应该很细,其上储存热量必然少。为达到触点有较高温度,实现“灼烧”的目的,灼烧工具就会交替着“灼烧”、在火上加温。因温度高低不一,“灼烧”出的线条痕迹形状也就有粗有细,颜色有深有浅。

 

三、刀刻后“灼烧“的特点

    1、经过对以上刀刻痕迹特点和“灼烧”痕迹特点的分析,就会发现,“灼烧”的痕迹会破坏掉原刀刻字口的两条直线(或弧线)。但也正因为操作不稳的缘故,会留有未被破坏的字口直线,也存在没有被破坏而留下来的“点”仍然可以连成“原”直线(或弧线)。如下示意图5、试验图4、标本图5:

示意图5

实验图4

标本图5

    2、由于“灼烧”工具温度的不稳定性,刀刻甲骨文字凹槽光滑底面H有的被“灼烧”痕迹覆盖了,有的仍然保持着原状。如下标本图6、试验图5:

  

 标本图6                                 试验图5

    3、刀刻甲骨文字凹槽底角BAC是锐角,在“灼烧”时有可能成为死角“灼烧”不到,仍然保留刀刻的锐角状或直线(弧线)状。如下标本图7、试验图6、标本图7一1

标本图7

试验图6

标本图7-1

     通过以上分析应该看出,晚商部分甲骨文,虽被“灼烧”过,但或多或少地残存着刀刻的特点(直接“灼烧”的线条是看不到刀刻痕迹的,如试验图7、标本图8)。

试验图7

标本图8

    再由叠加关系分析,还可观察到,刀刻在前,“灼烧”在后,也就是说,晚商部分甲骨文仍然同众多的甲骨文一样,由刀刻而成。如果说有“灼烧”的话,那就是古人在用刀刻成甲骨文后,又对甲骨文沿笔画再“灼烧”了一遍。

    另外,朱院士所选“标本甲骨文图片”中确实有一例是纯“灼烧”的图形(标本图8),但尚属孤证,难以成说。在此,虽然我对朱院士提出的观点有不同看法,但我认为,朱院士能够最先发现甲骨文有“灼烧”痕迹,确实开阔了我们的思路,对研究甲骨文的契刻、刻字后的处理等都是很有意义的。

    以上只是我一个甲骨文爱好者的一点粗浅看法,是否有道理,敬请各位同好、专家斧正。

                                     二○○五年十一月二十日

 

【注】:

①文中所选“标本”,均是选用朱清时院士检测的甲骨文图片。

②为更清楚地展示“涩”线,在此选用了老骨头契刻(因本人无显微镜,新骨头刻的反映不出来)。



 

小议“灼烧而成的甲骨文”(二)  
  康睿元    图 撰文


  

二、“灼烧”线条痕迹特点

    要灼烧甲骨文字即离不开灼烧线条。经试验和研究可知,在龟甲(或牛肩胛骨)上灼烧的线条痕迹,形状如蛇吞鸡蛋有粗有细,颜色有深有浅。如示意图4、试验图3、标本图4:

示意图4

试验图3

标本图4

    造成以上特点的原因:1、在较为坚硬的新龟甲(或牛肩胛骨)上要灼烧出痕迹,灼烧工具的触点需要有很高的温度,这就迫使操作者的手与具有较高温度的灼烧工具触点之间保持一定距离。这个距离越远,操作越不稳,难度也就越大,灼烧出来的线条痕迹也就会弯弯曲曲。2、由于受当时科技条件限制,不可能有如现代持续高温的电烙铁工具。据甲骨文实物推测,字很小,灼烧工具的触点也应该很细,其上储存热量必然少。为达到触点有较高温度,实现“灼烧”的目的,灼烧工具就会交替着“灼烧”、在火上加温。因温度高低不一,“灼烧”出的线条痕迹形状也就有粗有细,颜色有深有浅。

 

三、刀刻后“灼烧“的特点

    1、经过对以上刀刻痕迹特点和“灼烧”痕迹特点的分析,就会发现,“灼烧”的痕迹会破坏掉原刀刻字口的两条直线(或弧线)。但也正因为操作不稳的缘故,会留有未被破坏的字口直线,也存在没有被破坏而留下来的“点”仍然可以连成“原”直线(或弧线)。如下示意图5、试验图4、标本图5:

示意图5

实验图4

标本图5

    2、由于“灼烧”工具温度的不稳定性,刀刻甲骨文字凹槽光滑底面H有的被“灼烧”痕迹覆盖了,有的仍然保持着原状。如下标本图6、试验图5:

  

 标本图6                                 试验图5

    3、刀刻甲骨文字凹槽底角BAC是锐角,在“灼烧”时有可能成为死角“灼烧”不到,仍然保留刀刻的锐角状或直线(弧线)状。如下标本图7、试验图6、标本图7一1

标本图7

试验图6

标本图7-1

     通过以上分析应该看出,晚商部分甲骨文,虽被“灼烧”过,但或多或少地残存着刀刻的特点(直接“灼烧”的线条是看不到刀刻痕迹的,如试验图7、标本图8)。

试验图7

标本图8

    再由叠加关系分析,还可观察到,刀刻在前,“灼烧”在后,也就是说,晚商部分甲骨文仍然同众多的甲骨文一样,由刀刻而成。如果说有“灼烧”的话,那就是古人在用刀刻成甲骨文后,又对甲骨文沿笔画再“灼烧”了一遍。

    另外,朱院士所选“标本甲骨文图片”中确实有一例是纯“灼烧”的图形(标本图8),但尚属孤证,难以成说。在此,虽然我对朱院士提出的观点有不同看法,但我认为,朱院士能够最先发现甲骨文有“灼烧”痕迹,确实开阔了我们的思路,对研究甲骨文的契刻、刻字后的处理等都是很有意义的。

    以上只是我一个甲骨文爱好者的一点粗浅看法,是否有道理,敬请各位同好、专家斧正。

                                     二○○五年十一月二十日

 

【注】:

①文中所选“标本”,均是选用朱清时院士检测的甲骨文图片。

②为更清楚地展示“涩”线,在此选用了老骨头契刻(因本人无显微镜,新骨头刻的反映不出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