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子为人处世智慧全集》——处世智慧

 eug 2011-10-05

《老子为人处世智慧全集》 处世智慧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二章  处世智慧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①。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②?虚而不屈,动而愈出③。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④。

 

    《道德经第五章》

 

    译文

 

    天地无所谓仁慈,听任万物自生自灭;圣人无所谓仁慈,听任百姓自生自灭。

 

    天和地之间,不正像一个冶炼的风箱吗?虚静而不穷尽,愈拉动就愈出风。

 

    话多有失,词不达意,还不如保持适可而止的态度。

 

    注释

 

    ①仁,爱。不仁,犹无情。刍,草。刍狗,束草为狗,为巫祝祭祀用物,用物即弃,并不爱惜。天地养育万物,圣人治理百姓,亦是如此,“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并无情爱。老子所谓“不仁”,是任其自然,并无贬义,不能用儒家观念去理解。

 

    ②橐龠,冶炼用以鼓风吹火的装置,像后世的风箱。橐是箱的外壳,龠是里面送风的管子。

 

    ③虚,空。屈,竭。天地如大风箱,里面是空的而空气无穷无尽,不断运动,空气就不断送出,比喻天地之间,元气运流,永无穷尽。亦以喻虚无以生万物,运行无所底止。

 

    ④数,谋略。穷,尽。句谓,说的越多,越是陷入困境,不如持守正中。也就是说,越说越说不清。正如风箱一样,越鼓动风也就越多,越多就越杂,越杂就越越乱。这是在证明“无言”的好处。但是不说也不能传道,只好取个守中的办法,既要说明,又不多说,这就是“不如守中”。

 

    解析

 

    刍狗,就是用稻草扎成的狗,古代用于祭祀。祭祀是一件很严肃庄重的事情,在这种场合,它被赋予了特殊的象征意义,已不再是一个普通的稻草扎成的小狗。然而一旦祭祀过后,稻草恢复了它本真的意义,不再被人顶礼膜拜,它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它被当成普通的稻草焚烧了。稻草之所以会落下如此的命运,并不是人们对其存在好恶心理,而是为了祭祀的需要。

 

    天地本身没有情谊可言,它是毫无意志的自然物,它没有偏好和任何选择。然而它的力量是巨大的,无法抗拒和控制。它所表现的一切:地球的形成、人类的产生、物种的灭绝,都是一种偶然的现象。绝不是天地的意志,它不存在怜爱和刻意践踏的情感取向,万物的生成和消亡都是依照自身规律发展的结果,它赋予了万物自由,因而它才能在自在无为中达到无所不为。它对万物没有施加恩惠,也没有强加干涉,所以万物才能按照自身的发展轨迹共同发展,正因为如此,万物才能真正地感受到它的恩泽。

 

    统治者治理国家也是如此,古代的帝王称天子,是天地的儿子,也可以看成是天地的化身,他效法天地管理天下百姓,不对百姓施加仁爱,把百姓当成祭祀用的刍狗,这不是不爱惜百姓,相反这是真正的珍惜。统治者对百姓不施加仁爱,也不横加干涉,给予一定的自由,这样百姓才能感受到真正的恩赐。教导百姓按照自然规律行事,就不会破坏大自然之道的无为之治。因而,百姓才能安居乐业,天下才会太平;天下太平,国家才能安宁,才能繁荣昌盛。与此相反,如果统治者没能按照大道的无为而治原则,而是施与仁爱,自然会对百姓枉加干涉,就会使百姓脱离正确的行为轨道,导致天下大乱。

 

    天地之间是空虚的,恰似一个大风箱,充满了元气的流动。正因为天地的空虚,才会有元气流动其间,而且元气无穷无尽,用之不竭,这元气就是主宰万物的灵气,它看不到摸不着,却又无处不在,越用越灵。

 

    我们应该像天地圣人一般,像个大风箱,心里空无一物,而又能包容一切。所谓空无一物也就是不置一物于心中,而应包容万物,做到心中坦荡,不偏执一物,才能海纳百川。

 

    心里的容量像一个大风箱,无穷无尽,这样我们才能放眼宇宙,心无挂碍;才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不会为外物而影响自己的情绪,对别人的对错是非才不会品头论足,枉下断论。

 

    人是情感丰富的动物,有喜怒哀乐,但我们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我们要无所为,就会真正的无所不为。

 

    故事

 

    张安世谨小慎微

 

    张安世是汉朝名酷吏张汤之子。张汤由于执法严厉遭人暗算而死,死后身无余财,汉武帝十分怜惜,便提拔了张安世。他历经武帝、昭帝、宣帝三朝,为人谨慎,勤于政事,参与了废帝、立帝等许多重大事件的决策,是朝廷重臣之一。

 

    大将军霍光死后,御史大夫魏相奏请以他为大将军,他一听到这个消息,十分忧惧,还未等皇命颁发,便求见汉宣帝,婉言谢绝道:“臣自量不足以当大将军这样的高位,恳请陛下哀怜,保全老臣的性命!”宣帝笑道:“卿太谦让了,卿若不可,还有谁可呢?”他终于未能辞掉。

 

    一般人处于这样的高位,一定会志得意满,揽权怙势,可张安世却如履薄冰,越发谨小慎微。每当与皇帝一起商量重大国策后,他便称病不上朝,等到政令颁布下来,他故作吃惊,还令属吏去丞相府打听,讯问详情,这样一来,朝臣之中竟没有人知道他参与了决策。

 

    举贤荐能是他的职责之一,但他从来都不让被举荐的人知道,有一个郎官立了大功却没有升官,便向张安世自陈其功。张安世说:“足下立了大功,明主自然知道,何必自夸呢!”很快这个郎官便得到升迁,却不知道是张安世推荐的。当有的被推荐者带着礼物向他致谢时,他闭门不纳,而且再也不与这个人来往,以免有结党营私之嫌。由于他守口如瓶,还造成了一些误会。有一次,他向下属征求意见,那个下属说:“将军为陛下的心腹大臣,却不见推荐一个贤才,很多人对此有所不满。”

 

    张安世也不辩解,只是说:“贤明的君主在上,谁好谁不好,一目了然,臣下只要加强自我品德的修养便行了,何必等待别人推荐!”

 

    大凡官居高位的人,总要给自己的家人谋点福利,张安世却不然。他的儿子为光禄勋,也是朝廷的近臣,他因父子俱处尊显之位,很是不安,便要求将儿子调出京城。他的哥哥张贺对汉宣帝有救命养育之功,侄子彭祖小时曾与宣帝同席读书。宣帝即位以后,张贺已经死去,宣帝追封他为恩德侯,封彭祖为阳都侯,连张贺七岁的孙子张霸也赐爵关内侯。张安世都一再辞谢,实在辞谢不掉,便只受其名而不要俸禄,交给国库的俸钱多达数百万。

 

    他虽然一门公侯,食邑多达万户,但生活俭朴,在家只穿普通的粗丝黑袍。家中奴仆七百人,耕种制作,各有所长,依然财源不断,十分富有。汉宣帝对霍光虽然十分敬畏,但在内心却更亲信张安世。霍光死后三年,家族覆亡,而张安世却世代贵宠,直至汉末。

 

    多说了一句话

 

    公共汽车上人不多,但也没有空位子,有几个人还站着,吊在拉手上晃来晃去。

 

    一个年轻人,身旁有几个大包,手里拿着一个地图在认真研究着,眼里不时茫然的神色。他犹豫了半天,很不好意思地问售票员:“去颐和园应该在哪儿下车啊?”售票员是个短头发的小姑娘,正剔着指甲缝呢。她抬头看了一眼小伙儿,说:“你坐错了方向,应该到对面往回坐。”

 

    要说这些话也没什么错,小伙儿下站下车到马路对面去坐也就是了!但是售票员可没说完,她又说:“拿着地图都看不明白,还看个什么劲儿啊!

 

    外地小伙儿可是个有涵养的人,他嘿嘿笑了笑。旁边有个大爷可听不下去了,他对外地小伙儿说:“你不用往回坐,再往前坐四站换904也能到。”要是他说到这儿也就完了,那还真不错,既帮助了别人,也挽回了北京人的形象。

 

    可大爷又说了一句:“现在的年轻人哪,没一个有教养的!

 

    站在大爷旁边的一位小姐不爱听了:“大爷,不能说年轻人都没教养吧,没教养的毕竟是少数嘛!”这位小姐显得真有教养——要不是又说了那最后一句话:“就像您这样上了年纪看着挺慈祥的,不也有很多不干好事的吗?

 

    马上就有几个老年人指责起了那位小姐……

 

    这么吵着闹着车可就到站了。车门一开,售票员小姑娘说:“都别吵了,该下车的赶快下车吧,别把自己正事儿给耽误了。……再吵下去车可不走了啊!烦不烦啊!

 

    !不仅她烦,所有乘客都烦了!骂售票员的,骂外地小伙儿的,骂那位小姐的,骂天气的……别提多热闹了!

 

    那个外地小伙儿一直没有说话,最后他实在受不了了,大叫道:“别吵了!都是我的错,我自己没看好地图,让大家跟着都生一肚子气!大家就算给我面子,都别吵了行吗?”听到他这么说,当然车上的人都不好意思再吵了,声音很快平息下来。可谁也想不到这小伙儿又来了一句话:“早知道北京人都是这么一群不讲理的王八蛋,我还不如不来呢!

 

《老子为人处世智慧全集》 处世智慧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①,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②。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③。

 

    夫唯不争,故无尤④。

 

    《道德经第八章》

 

    译文

 

    最高的“善”像水一样。水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停留在众人讨厌的低洼地方,这种特性跟道十分相近。

 

    居身,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心胸,要像水那样渊深沉静;待人,要像水那样真诚友爱;说话,要像水那样诚实可靠;为政,要像水那样长于治理;做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动,要像水那样把握时机。

 

    正因为他与世无争,所以才能无过无失。

 

    注释

 

    ①上善若水,河上公《老子道德经》注:“上善之人,如水之性。”世间万物,靠水乃能生存,故曰“水善利万物”。《管子·水地篇》:“水者,何也?万物之本源也,诸生之宗室也。”

 

    “善”是好的意思。“上善”是上等的好人。一般的好人是不损害他人的人,再高一点的好人是有利于他人的人。上等的好人就是普利众生的人。句谓,上等的好人好像水一样。这是总的比喻。

 

    ②人恶处卑下之地,而水处卑下,故曰“处众人之所恶”。明李贽《老子解》:“利物之谓善,凡利物者或不能无争,不争者又未必能泽于物也。水固善利万物而不争者也。何以见其不争也?众人处上,彼独处下;众人处高,彼独处低;众人处易,彼独处险;众人处顺,彼独处逆;众人处洁,彼独处秽,所处尽众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夫?不争故无尤,此所以为上善也。”

 

    ③“居”是停居。“心”指水心,也指圣人心。“居善地”从水的角度去说,万物都争高地,水喜欢流往卑下之地。从大道的角度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大道也是向低处流。上善之人在这一点上与水相同,故都接近道。

 

    “心善渊”,从水的角度说,水流入深川大谷,水的中心就形成了深渊。

 

    “与善仁”“与”是外物交往。“仁”是仁爱。句谓,与人交往能够仁爱。

 

    “言善信”“信”是讲信用。句谓,上善之人说话讲信用的特性与水和大道一致。

 

    ④尤,咎怨,罪责。因为不争,故不招怨咎;不招怨咎,故终能取胜。

 

    解析

 

    水没有形状,用什么形状的容器装它,它就呈什么形状。它生性温柔而又随遇而安。用水坝拦它,它就静止不动;用利斧砍它,它就默默承受,而不会受伤流血。它善于变化以保全自己的性命:它遇冷凝结成冰,遇热变成气体,遇水合二为一,遇风翻滚成浪花。它虽然看起来很渺小,但它成就了江河湖海的浩瀚,所有这些还不足以说明它的特质,无论身处多么显贵的高位,它都会谦卑地向下流淌,这一点和人恰好相反,人是钟情于高处的,仿佛只有不停地高攀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人人都往高处走,所以难免竞争,有竞争就有争斗,有争斗就会有人受伤,甚至亡命。水比人明智,它甘居下位,滋润万物而不居功自傲,清净无为,而又无所不为。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水的力量是巨大的,当人们违背自然规律时,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威力,洪涝灾害就是水对人类的威胁。

 

    水和大道十分相像,大道无形;大道柔软,不与宇宙万物相违逆;大道生养万物,但不与万物争高下,不求万物的报答;大道谦逊,不居功自傲。大道具有很大的威力,它会让那些理解它的人内心平静如水,摒弃了杂乱和烦躁,内心充实,而没有了烦恼和忧愁。和大道同步而行的人心境平和,物我两忘。

 

    老子认为,拥有最高德行的人就如同水一样,具有宽广的胸怀、谦逊的品格、与世无争的情操、宽厚诚实的作风,这些最接近大道的本质,是人类最应效仿的德行。人的心胸要像水的形态一样,宽广无边、清湛悠然;要像水的流势一样,谦虚卑下,不要处处与人争高低。对人要亲切自然,以诚相待,老实厚道,宁愿被人欺也决不欺人。为人处世重诺守信,如同潮汐一般,起落守时。

 

    老子把水作为人格的最高写照,他告诫世人,言谈举止要象流水,循循善诱、悠然洒脱。对于统治者,施政时要像水一样,要采取低姿态,要有滴水穿石的精神,慢慢深入人心,要用怀柔政策,以柔克刚,而不是采用强硬措施逼民就犯。

 

    水是有灵性的,它懂得遵循自然,顺势而为,决不与人相争,这样既成全了别人也保全了自己,因而也就不会遭到他人的怨恨和嫉妒。我们人类一旦拥有了像水一样的品格,就能助人而自乐,与世无争,日子过得恬淡自然,就能避免与人发生矛盾冲突,就能免去患得患失的精神折磨。做到了如水的品格,就能与大道协调一致,就会免去纷争、免去纷扰、免去痛苦、免去烦恼,就能过得逍遥自在。

 

    故事

 

    韦世康与世无争

 

    韦世康是隋文帝朝中的一名大臣,他性格沉稳、谦恕、退让,在吏部任职十余年,隋朝险恶的政坛风云并没有波及到他。

 

    韦世康做事的诀窍是:知足,没野心。

 

    他常对家中子弟说:“禄岂须多,防满而退;年不待暮,有疾便辞。”

 

    他曾一再要求退休,隋文帝只是不许,反而一再提拔,最后升到荆州总管这样的要职。

 

    当时天下共有四个总管,那三个总管都是由隋文帝的三个儿子担任,只有他一个外姓人,可见隋文帝对他宠信之深。

 

    如水

 

    曾经协助丰臣秀吉统一全日本的大将军黑田孝高,他善于用水作战,曾用水攻陷了久攻不下的高松城,因此在日本历史上有“如水”的别号,他曾写过“水五则”:

 

    一、自己活动,并能推动别人的,是水。

 

    二、经常探求自己的方向的,是水。

 

    三、遇到障碍物时,能发挥百倍力量的,是水。

 

    四、以自己的清洁洗净他人的污浊,有容清纳浊的宽大度量的,是水。

 

    五、汪洋大海,能蒸发为云,变成雨、雪或化而为雾,又或凝结成一面如晶莹明镜的冰,不论其变化如何,仍不失其本性的,也是水。

 

    这“水五则”,也就是“水的五德”,是值得参究的,我们每天要用很多的水,有没有想过水是什么?要怎样来向水学习呢?

 

    要学习水,我们要做能推动别人的、常探求自己方向的、以百倍力量通过障碍的、有容清纳浊度量的、永不失本性的人。

 

《老子为人处世智慧全集》 处世智慧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原文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①。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②。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③。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④。

 

    《道德经第十一章》

 

    译文

 

    三十根辐条集中在车轴穿过的圆木上,有了空虚的地方,才有车的功用。

 

    揉搓粘土制作器皿,有了空虚的地方,才有器皿的功用。

 

    为房屋安窗户,有了空虚的地方,才对房屋有用处。

 

    “有”给人提供的便利,完全靠“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注释

 

    ①辐,车轮的辐条。古代的大车,每个轮子上有三十根辐条,据说是按每月有三十天确定的数目。

 

    “毂”是车轮子中间插车轴的轴碗,样子像个圆环,环的中间插车轴,环的外边安辐条。车轴不转动,毂随车轮转动,所以车毂必须是空的,不能填实。辐条与辐条之间也留有空隙,这样车轮子才灵活,所以也不把车轮子做成整的。正因为留出了空隙处,车才有用。如果填实了,车就不好走了。这是老子举的第一个“无”有用处的例子。

 

    ②“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埏”是指工人把泥巴揉成泥条。“埴”指的就是制陶的泥巴。“器”就是制出的陶器。制陶工人把泥巴捏制成陶器,无论是缸罐还是碗盆,也必须是空心的,不能是个填实的泥疙瘩。正是因为留出了空无处,陶器才能当做器皿使用。这是老子举的第二个“无”有用处的例子。

 

    制成本指水和粘土。此处指和土制陶。

 

    ③“凿”是挖凿。“户”是门。“牖”是窗户。“室”指房子。盖房子要留出门窗的空无处,房子里边更得留有空间。古人版筑打墙,四堵墙围成一个房间,打成的每堵墙都是一个整体,不能事先预留门窗,所以打成墙后就得挖凿出门窗的空洞。正是因为挖凿出空洞,才能当房子使用。这是老子举的第三个“无”有用处的例子。

 

    ④这两句是对以上三例的总括。句谓,所以人们总是先要有了东西,有了东西使用起来方便,“利”也是“用”的意思。“有之以为利”是大家都知道的。而“无之以为用”人们就不以为然了。老子通过以上所举三例,证明了,实有的用处正在于它的空无处。说明大道就是在无形无象地发挥作用。

 

    解析

 

    老子举了三个例子来说明问题。车轮中间空无,可以用来放车轴,从而发挥车子的功用;瓷器中间空无,可以用来盛东西,从而发挥了瓷器的功用;房子中间空无,可以用来住人,从而发挥了房子的功用。

 

    老子通过这三个简单易懂的例子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任何一个物体,它有形的地方是为了实现某一目的而设置,而真正起作用的正是它虚无的地方。

 

    老子对“无”和“有”的辩证论述,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把“无”当成“有”,为根本不存在的东西烦恼、忧愁,比如有人幻想自己抽奖中了五百万,而不去踏踏实实地劳作。

 

    在现实生活中,只有保持虚无的心态和境界对待自己拥有的东西,才能真正地拥有它们。

 

    故事

 

    曹参安守其职

 

    萧何死后,曹参接替他做相国。上任后一切政务都无所变更,完全遵循萧何原来的方针制度。曹参挑选佐吏中不善文辞宽厚持重的长者,做为他的僚属。碰到佐吏中舞文弄墨、追逐声名之辈,就立即赶走他们。自己平时只是畅饮美酒。朝中卿大夫以下的官吏和宾客,见曹参不理丞相事务,登门拜访都想对他有所劝谏。可一上门,曹参就立刻请他们喝酒;得到间隙,来客刚想开口劝谏,曹参又立刻递上酒杯,直到大醉而去,始终没有得到说话的机会。这种情况一再重复,竟习以为常。相府的后园靠近一座佐吏宿舍,宿舍里成天有人饮酒、唱歌。丞相府的僚属们很厌恶他们,没有办法,就请曹参到园中游览,使其耳听到那边佐吏们的醉饮狂歌。希望曹相国发现后会处置他们,谁知曹参反而叫人取酒设座,就在园中饮起酒来,也同样呼叫,和那边互相应和。

 

    曹参见手下人出现小错误,还特意加以遮掩庇护,因此丞相府中总是平静无事。

 

    曹参的儿子曹窟,在朝廷任中大夫之职。汉惠帝不满丞相不理事务,便对曹窟说:“你回家去,试着找机会私下问问你父亲:‘高帝刚刚离弃群臣而登仙界,当今皇上也已成人,你作丞相的,成天只顾喝酒,不问政事,你关怀忧虑天下苍生又表现在何处呢?’但是,可别说是我叫你问的。”曹窟休假回家,趁着侍立在旁的机会,就照着惠帝交代的讽谏曹参。曹参发火,打了曹窟二百大板,说:“快进宫侍奉天子,天下大事不是你应当议论的。”到上朝的时候,惠帝不禁当面责备曹参说:“怎么那样惩治曹窟呢?那是我让他讽谏你的。”曹参取下相冠,向惠帝谢罪说:“陛下自认为和高帝相比,谁更英明勇武?”惠帝说:“我怎敢与先帝相比呢?”曹参说:“陛下看看臣的能耐与萧何相比,谁更高明?”惠帝说:“您似乎不及萧何!”曹参说:“陛下说的极是。既然如此,高帝与萧何已经安定了天下,而且制定了一整套正确的法令,那么,陛下只需垂裳拱手,我曹参等只需要安守其职,遵循既定的典章制度,不要违背,不就可以了吗?”惠帝说:“好!您可以休息了。”

 

    曹参当汉朝的相国,大约三年左右去世,被谥为“懿侯”。儿子曹窟,继承了他的平阳侯爵位。老百姓歌颂曹参道:“萧何制定法令,明确公正统一。曹参继他执政,遵守从不违失。幸得清净无为,民众安居乐业。”

 

    爱工作的学生

 

    一天晚上,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走进实验室,时间已经很晚了,实验室里有一个学生仍然俯身在工作台上。

 

    “这么晚了,你还在干什么?”卢瑟福问。

 

    “我在工作。”学生随即回答说。

 

    “那你白天做什么了?

 

    “我也在工作。”

 

    “那么你早晨也在工作吗?

 

    “是的,教授,早上我也在工作。”学生带着谦恭的表情承认了,并等待着著名学者的赞许。

 

    卢瑟福稍微沉吟了一下:“可是,这样一来,你用什么时间来思考呢?

 

《老子为人处世智慧全集》 处世智慧 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原文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①,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道德经第十五章》

 

    译文

 

    古代善于行“道”的人,幽微精妙、深奥通达,深远得无法认识。正因为无法认识,所以只好勉强将它形容:

 

    小心谨慎啊,像冬天踩冰过河,警惕防范啊,像害怕四邻围攻;恭敬严肃啊,像去作客;和蔼可亲啊,像冰块即将融化,质朴敦厚啊,像未经雕凿的原木;空旷啊,像高山幽谷,浑厚啊,像无边的大海。

 

    谁能使浑水不浑?安静下来就会慢慢澄清。谁能长久保持安定?变动起来就会慢慢打破安宁。

 

    保有大道的人不要盈满,只有不盈满,才能在衰蔽中获得新生。

 

    注释

 

    ①豫焉、犹兮,上下两句拆用“犹豫”一词,迟疑之貌,戒慎之状。涉川心必戒惧,加上冬寒,自更犹疑。有邻即需戒备,四邻自更可畏。四邻可畏,反映出春秋战国之世各国统治者的心理状态。

 

    解析

 

    觉悟的人每一步行动都很警惕小心,就像冬天赤脚过河一样小心谨慎。

 

    觉悟的人好像畏惧自己的邻居一样,在日常生活中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约束自己的言行使之不逾越常规;制止自己的行动使之不嚣张放肆干扰邻居的生活。人是群居动物,要生存就必须与周围的人建立密切的联系。

 

    觉悟的人无论在什么场合、在什么情形之下,都会把自己摆在客人的位置,小心谨慎、严肃认真地对待人和事,而不会随随便便地对待日常生活问题。从生命的本质意义上来考察,人是人生路途上的匆匆过客,是大自然的普通客人。老子主张以客人般严肃认真的态度度过自己的一生,而不是以玩世不恭的态度混过一世。

 

    觉悟的人从自己的欲望、梦想、抱负、追求、知识等重负中解脱出来,恢复为本我,就会有难以言表的轻松愉悦、悠然自得。这种感觉就像是冰封了一个冬季的河水在春风的吹拂下慢慢消融,是一种轻松惬意的感觉。他们懂得如何释放自己,能冲破束缚自己的追求、意念、思维,完成自己对自己的征服。他们不执著于一事一物,了无牵挂,自然也就逍遥自在。

 

    觉悟的人以其端庄厚实的本质能轻易地抵御外界的干扰和诱惑,因而表现出返璞归真的外在形象。敦厚实在的品格,简朴的生活方式是我们所提倡的。我们常用浑金璞玉形容那些不炫耀、敦厚朴实的人,他们就如同浑金璞玉,具有真材实料但默默无闻。

 

    觉悟的人心胸辽阔,就如同山谷一般空虚高深。他们能够藏污纳垢、包容万物,无所谓仇恨,心中充满了友善,与没有觉悟的人有本质的不同。没有觉悟的人喜欢洁净而厌恶污秽,觉悟的人处污秽无所谓污秽,处清洁无所谓清洁,与外在世界浑然一体,他也就无所谓痛苦烦恼、祸患和灾难了。没有了这些分别,他也就显得自在无为、随心所欲。

 

    觉悟的人是清醒的,清醒的最高境界是:混浊的外在形象、透亮明净的内心。他和污浊的世界同为一体,不隔离不生疏,这是体悟的最高境界,也是体悟的终点,它是平淡无奇的,没有浓墨重彩、大肆渲染,不显山不露水。

 

    故事

 

    邹忌巧妙劝谏

 

    公元前378年,齐威王即位,据说他9年不理朝政。一天,他把一个叫邹忌的人召去弹琴消遣。邹忌只是不厌其烦地大谈乐理,就是不奏曲。

 

    齐威王不高兴地说:“您的乐理是说到我的心坎里了,但光知道这些不够,还需审知琴音才行,请先生试弹一曲吧。”

 

    邹忌说:“臣以弹琴为生业,当然要尽心研究弹琴的技法;大王以治国为要务,怎么可以不好好研究治国大计呢?我抚琴不弹,就没法使您乐意,怪不得齐人瞧见大王拿着齐国的大琴,九年来没弹过一回,都不乐意呢!”

 

    齐威王十分惊愕,和他大谈治国的道理,邹忌竟说得头头是道。于是齐威王拜他为相国,加紧整顿朝政。

 

    这天早晨,身材修长、形貌漂亮的邹忌穿好衣服,戴上帽子,照了照镜子后问妻子说:“我和城北的徐公比,谁更美呢?”

 

    妻子说:“徐公哪有您美呢?”

 

    邹忌想:徐公是齐国有名的美男子,自己哪里比得上他呢?

 

    他又问妾说:“我和城北的徐公比,谁更美呢?”

 

    妾说:“徐公不如您美!”

 

    白天来了位客人,邹忌又把对妻、妾说的话再说了一遍。

 

    那客人恭恭敬敬地说:“徐公确实不如您美。”

 

    第二日,恰好徐公来访,邹忌对他横看竖看,觉得自己哪有他美呢!晚上,他想了又想,最后明白了:“妻子说我比徐公美,是偏护我;妾说我比徐公美,是怕我;客人说我比徐公美,是想得到我的好处。”

 

    于是,邹忌上朝对齐威王说:“臣确实自知不如城北的徐公美,但臣的妻子偏护我,臣的小妾怕我,臣的客人对我有所求,所以都说我比徐公美。由这件事,我联想到:我们齐国,地有千里之圆,城有一百二十。宫女左右,没有不怕大王您的;朝里的大臣,没有不偏护大王您的;齐国四境之内的人,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这样看来,大王所受的蒙蔽是多么厉害呀!”

 

    齐威王听了邹忌巧妙的劝谏,觉得很对,就下令说:“以后,不管是谁,凡是能当面指责我过失的,可以得到最上等的赏赐;能用书面文字批评我的过失的,可以得中等的恩赐,能在大庭广众中非议我的,只要让我知道,就可得下等的赏赐。”

 

    这道命令颁布后不久,文武百官纷纷上朝来向齐威王提出很多意见,门庭热闹得像市场一般。齐威王吸收合理的部分,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一年之后,大家都觉得提不出什么意见了。齐国因此渐渐强盛起来。

 

    妙喻巧劝杰弗逊

 

    18世纪70年代初,北美13个殖民地的代表齐聚一堂,协商脱离英国而独立大事,并推举富兰克林、杰弗逊和亚当斯等人负责起草一个文件。于是,执笔的具体工作,就历史性地落到了才华横溢的杰弗逊头上。

 

    他年轻气盛,又文才过人,平素最不喜欢别人对他写的东西品头论足。他起草好《宣言》后,就把草案交给一个委员会审查通过。自己坐在会议室外,等待着回音。过了很久,也没听到结果,他等得有点不耐烦了,几次站起来又坐下去。老成持重的富兰克林就坐在他的旁边,惟恐这样下去会发生不愉快的事情,于是拍拍杰弗逊的肩,给他讲了一位年轻朋友的故事。

 

    他说:有一位年轻朋友是个帽店学徒,三年学徒期满后,决定自己办一个帽店。他觉得,有一个醒目的招牌非常有必要,于是自己设计了一个,上写:“约翰·汤普森帽店,制作和现金出售各式礼帽。”同时还画了一顶帽子附在下面。送做之前,他特意把草样拿给各位朋友看,请大家“提意见。”

 

    第一个朋友看过后,就不客气地说:“帽店”一词后面的“出售各式礼帽”语义重复,建议删去;第二位朋友则说:“制作”一词也可以省略,因为顾客并不关心帽子是谁制作的,只要质量好、式样称心,他们自然会买——于是,这个词也免了;第三位说:“现金”二字实在多余,因为本地市场一般习惯是现金交易,不时兴赊销;顾客买你的帽子,毫无疑问会当场付现金的。这样删了几次以后,草样上就只剩下“约翰·汤普森出售各式礼帽”和那顶画的帽样了。

 

    “出售各式礼帽”?最后一个朋友对剩下的词也不满意。“谁也不指望你白送给他,留那样的词有什么用?”他把“出售”划去了,提笔想了想,连“各式礼帽”也一并“斩”掉了。理由是“下面明明画了一顶帽子嘛!

 

    等帽店开张、招牌挂出来时,上面醒目地写着:“约翰·汤普森”几个大字,下面是一个新颖的礼帽图样。来往顾客,看到后没有一个不称赞这个招牌做得好的。

 

    听着这个故事,自负、焦躁的杰弗逊渐渐平静下来——他明白了老朋友的意思。结果,《宣言》草案经过众人的精心推敲、修改,更加完美,成了字字金石、万人传诵的不朽文献,对美国革命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老子为人处世智慧全集》 处世智慧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原文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①。无有入无间②。

 

    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③。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④。

 

    《道德经第四十三章》

 

    译文

 

    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驾驭天下最坚硬的东西。无形的力量能进入没有空隙的东西里面。

 

    我因而认识到无为的好处。无言的教导、无为的好处,天下的事很少能够比得上它。

 

    注释

 

    ①“至”是最为的意思。“驰骋”是奔弛的意思。句谓,天下最为柔弱的东西能在最为坚硬的东西里穿行,畅通无阻,纵横奔驰。这个“至柔”的东西是什么呢?前人举了水、气等。这都不大贴切。还是庄子体验深一些。他在《在宥》篇里用了一段老子回答崔瞿的话来描写。“老聃曰,女慎,无撄人心。人心排下而进上,上下囚杀,淖约柔乎刚强,廉刿雕琢,其热焦火,其寒凝冰。其疾俯仰之间而再抚四海之外。其居也,渊而静;其动也,县而天。偾骄而不可系者,其唯人心乎!”意思是说,老子讲过,你可要小心,不要去挑逗人心。人心都是推下进上,上下杀害。看着柔顺却能胜过刚强,有棱有刃,能刻能削,热如烈火,寒如凝冰。要快起来,俯仰之间就能在四海之外打个来回,静止的时候渊深静谧,活动起来悬腾上天。亢奋骄纵不可约束的,恐怕就只有人心吧!这段话即使是庄子的假托,也能生动地说明老子的“至柔”、“无有”指的是人心。用今天的话说,是指人的思想活动、精神活动。所以才说至柔,却能在最坚硬的东西里东奔西突。

 

    ②无有,没有体积,天下之至柔也。无间,没有空隙,天下之至坚也。

 

    ③前两句述道之本性,自然之理,此句用于人事,得出“无为”乃最有益的结论。

 

    ④教、益二字互文。柔弱胜刚强,“不言”、“无为”最为柔弱,故其教益天下希及之。“教益”一词即出于此。

 

    解析

 

    老子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意思是说水虽然柔弱,但它可以在最为坚硬的东西中奔流,没有人能阻止它的前进。抽刀断水水更流,柔顺的水对于最锋利的刀也不会畏惧。水滴石穿,水足以将坚硬的岩石穿成孔。水柔弱,却有一种神奇的力量。

 

    水以自己的柔顺攻无不克,它几乎侵占了所有的领域:陆地、平原、丘陵、沟壑、沼泽、低谷、深潭。水是万物的生存之源,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也同样依赖水的哺育才得以生存。可以说水是孕育我们的源泉,没有水我们就无法孕育生长,也无法在世间存活下来。水有如此大的作用,但它却从不居功自傲,而是表现出无为、素朴、默然的柔和状态。

 

    我们如果能像水一样自然无为,就能做到心静如水,离开争名夺利无休止的、残酷的纷争,自然就会少了许多痛苦和烦恼。水是柔和的,它无为不止、顺势而流,不会受到伤害,即便受到伤害也不会在它的身上留下任何阴影,我们要学习水的处世态度,效法水的与世无争。

 

    故事

 

    刘备示弱保命

 

    曹操当了汉朝的丞相,权倾朝野,但他并没有感到权力的快乐。他知道,他还有很多潜在的和公开的强大对手,在威胁着他的霸业,甚至生命。

 

    刘备就是其中一个。

 

    刘备对他构成威胁,并不因为他是名闻天下的皇叔。皇亲国戚他见得多了,多半是草包,要不就只会夸夸其谈。在他看来,刘备心机深沉,雄心勃勃,却装出一副与世无争的样子。没事的时候,和人一边谈话,一边编着草席。曹操知道,这种人最难对付,因为你根本不知道他心里在想些什么。他又善于笼络人心,手下的战将关羽、张飞,不但骁勇善战,又都对他忠心耿耿。最让曹操担心的是,刘备一旦和宫中势力结合,借皇帝之名,号令天下,事情就难办了。

 

    于是,曹丞相就去看望刘备。

 

    “皇叔,你在忙些什么?”曹操见刘备戴着草帽,在地里浇菜,感到奇怪。

 

    “哦,原来是丞相来了。失迎失迎。”刘备说,“丞相请看,我种的菜长得还不错吧。”

 

    “想不到皇叔还有这份闲情雅致。”曹操说,“我这里有一瓶好酒,又见枝头梅子青青,不忍心一个人独自享用,特地来找皇叔一同喝酒聊天,岂不快哉!”

 

    两个人青梅煮酒,边喝边谈。谈到天下大势,这时阴云密布,下起了雨。曹操就说:

 

    “天下的英雄,就像腾云造雨的龙一样,能大能小,能升能隐,乘时变化。皇叔见多识广,一定知道当世的英雄吧?”

 

    刘备赶紧说:

 

    “我肉眼凡胎,哪里识得英雄?”

 

    曹操大笑:“不要太谦虚了。没有见到,说说名字也好。”

 

    刘备想了想,说:“淮南袁术,兵多粮足,算上英雄吧?”

 

    曹操笑着说:“他是坟中的枯骨,我早晚会抓住他。”

 

    “袁绍是四世三公,虎踞冀州,手下又有很多能人,应该算一个吧?”

 

    “他样子凶,胆子却很小。干大事惜身,见小利而忘命,算不上,算不上。”

 

    “刘表呢?他可是名称八骏,威镇九州啊。”

 

    “不过是有名无实罢了。”

 

    “孙策怎么样?”

 

    “借他父亲的威名,也不算。”

 

    “刘璋呢?”

 

    “在我眼中,他不过是一条看门狗。”

 

    “张绣、张鲁、韩遂这些人怎么样?”

 

    “碌碌的庸人而已。”

 

    刘备叹了口气:“除了他们,我真的不知道有谁了。”

 

    曹操正色说:“真正的英雄,应该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

 

    刘备说:“说得不错,可谁又能当得上呢?”

 

    曹操用手指着刘备,然后又指着自己,说:“天下英雄,只有你和我两人!”

 

    刘备大惊失色,手中的筷子竟然也掉在了地上。正好一阵滚雷响过,刘备从容俯身拾起筷子,自嘲说:“一声雷响,就把我吓成这样!”

 

    曹操看着他:“大丈夫还怕打雷?”

 

    刘备说:“圣人说迅雷风烈,必有大变,哪能不怕。”

 

    刘备借雷声把这件事情轻轻地掩盖过去,但却出了一身的冷汗。

 

    独特的找工作方法

 

    一位留美的计算机博士,毕业后在美国找工作,跑了许多公司都不被录用,认认真真地总结失败的原因,也许就是自己的“起点太高”,而所求职的公司对他的能力经验并不了解,于是他决定收起所有的学历证明,从一穷二白开始,以一种最低的身份去求职。不久他就被一家公司录取为程序输入员。这项工作对他来说简直就是“小儿科”。但他仍然干得十分认真,一丝不苟。

 

    过了一段时间,老板发现他的水平高于一般的程序输入员,能够看出计算机程序上的错误。这时候,他才拿出学士证明,于是,老板给换了一个与大学专业对口的岗位。

 

    又过了一段时间,老板发现他时常能提出许多独到的有价值的建议,远比一般大学本科生聪明,这时他又亮出了硕士证明,于是老板又一次提升了他。不久,老板发现他比其他得到硕士学位的人还是高一筹,就对他“质询”。到了这个时候,他才表明了自己的博士身份。老板对他的水平已有了全面的认识,自然毫不犹豫地重用了他。

 

《老子为人处世智慧全集》 处世智慧 慈、俭、不敢为天下先

 

    慈、俭、不敢为天下先

 

    原文

 

    天下皆谓我大,似不肖①。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②。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夫慈,故能勇③;夫俭,故能广④;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⑤。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

 

    《道德经第六十七章》

 

    译文

 

    天下人都说我讲的道大而不当,什么都不像。正因为它大,所以才什么都不像。如果像个什么的话,它早就小得没用了。

 

    我有三件法宝,要小心地持守保有它:一是慈善,二是谦卑,三是不敢在天下争先。慈善,所以才能勇往无前;节俭,所以才用处广大;不敢在天下争先,所以才能成为万物之长。

 

    现在如果舍去慈善而勇往无前,舍去节俭却广为使用,舍去居后却去争先,就要灭亡。

 

    注释

 

    ①不肖,不像,意思是什么都不像,不像个有用的道。那么“大”就有了贬意,是大而不当的意思。句谓,天下人都说我讲的道大而不当,什么也不像。也就是说大而无用。

 

    ②持,持守,掌握。保,保有。句谓,我有三样法宝,要小心地持守住保有它。这既是老子的自述,也是对学道之人的告诫。

 

    ③老子所谓慈,为慈柔之意,非慈爱之义。勇,能胜敌曰勇。慈故能勇,慈柔故能勇敢胜敌。

 

    ④老子所谓俭,为俭束、谦卑之意,非节约费用之义。

 

    ⑤不敢为天下先,即上章“欲先民必以身后之”之意。器,物也,此指民众。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为民众之长。

 

    解析

 

    道的原则有三个,就是老子所说的三宝,一是仁慈,也就是仁爱心和同情心;二是俭朴,不奢侈;三是不敢为天下先,意思是不露锋芒、不争不夺、谦和卑下。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这句话是老子就大道的伟大而作出的描述,大道它不像任何事物,这正是大道的伟大之处,而老子文中所说的三宝,即慈、俭和不为天下先,成就了道的伟大,并将这种伟大得以保全。

 

    老子认为,正是因为仁慈,所以才能做到英勇无畏;正是因为节俭,统治者的统治地位才能长久,其领导的民众才能富足、安康;正是因为谦和退让,才能成为万物的尊长。我们可以从老子的思想进行推理:如果我们舍本逐末就会走上绝路,如老子所言“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由此可见,老子所说的三宝具有特殊的价值,老子称之为宝贝恰如其分。

 

    故事

 

    晏子拒绝赏赐

 

    一次,晏子刚开始吃饭,齐景公派遣的使者就到了。于是晏子就将自己的饭食分给使者吃,结果使者没有吃饱,晏子也没有吃饱。

 

    使者回到宫里后,便把这事告诉了景公,景公说:“唉!晏子的生活竟然这么清贫,我怎么一点也不知道,这是我的过失啊!”于是派官吏送给晏子千镒(古代重量单位,合二十两,一说是二十四两)黄金和市井的税收,让他用来款待宾客,晏子辞谢不受。景公又再三派人给他送去,晏子依然推辞,说:“我的家并不贫困啊!君王您的赏赐、恩泽覆盖了我父、母、妻三族,还延及到我朋友,我还用它来赈济百姓。君王给我的赏赐已是很优厚了!我听说,从君王那里得到过多的财物,而又施惠给百姓,那就是代替君王统治百姓,忠臣是不能这样做的。从君王那里得到过多的财物,而又不施惠于百姓,那就成了储藏钱财的竹箱子了,仁慈的人是不会做这种事的。先从君王那里接受财物,然后又得罪于士人,自己死后钱财又转移到别人手里,这就是为他人收藏钱财,聪明的人是不会做这种事的。粗疏的布衣,一豆(古代的计量单位,四升为一豆)的粮食,够我安家度日就可以了。”

 

    景公对晏子说:“我的先君桓公,将五百社(社,古代一种居民组织,二十五家为一社)封赏管仲,他一点儿不推辞便接受了,您为什么辞谢我的赏赐呢?”晏子说:“我听说,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我想管仲失误的地方,或许正是我做得正确的地方吧,所以我再次拜谢而不敢接受您的赏赐。”

 

    “吝啬”的洛克菲勒

 

    石油大王约翰·洛克菲勒号称是美国19世纪三大富翁之一。他对金钱的看法是不要做金钱的奴隶,而要把钱财当作奴隶来使用。洛克菲勒一生中向社会提供了7亿5千万美元之多的捐款,但却从不浪费他的金钱。

 

    有一次,洛克菲勒下班后想乘公共汽车回家,发现缺1角零钱,于是向秘书借了1角钱,并说:“你一定要提醒我,免得我忘了。”秘书说:“请别介意,1角钱算不了什么。”洛克菲勒立刻正色道:“怎么能说算不了什么,把一元钱存入银行,要整整两年才有1角钱的利息啊!”

 

    洛克菲勒经常到一家熟悉的餐厅用餐,吃完饭后总会给侍者15分钱的小费。有一天,不知什么原因,他只给了5分钱小费。侍者不禁抱怨说:“如果我像您那么有钱的话,我绝不会吝惜1角钱的。”洛克菲勒听完笑了笑说:“这就是你为什么一辈子当侍者的原因。”

 

《老子为人处世智慧全集》 处世智慧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原文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①。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②。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③。”

 

    正言若反④。

 

    《道德经第七十八章》

 

    译文

 

    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然而能攻破坚强的力量没有能胜过水的。没有别的东西能代替它。

 

    弱能胜强,柔能胜刚,天下没有人不懂,却不能实现。

 

    因此圣人说:“能承受国家屈辱的,才算得国家的领导。能承担全国灾难的,才算得天下的君王。”

 

    这些正话听起来好像反话一样,不容易理解。

 

    注释

 

    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攻坚强者”就是能攻克坚硬的之物的东西的意思。“胜”就是胜过的意思。句谓,天下的东西没有什么比水更柔弱的了,而能攻克坚强之物的东西却没有能比得了水。

 

    “其无以易之。”“易”是取代。句谓,在无坚不摧的东西里,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取代它。以上说的是具体的水。

 

    ②“柔之胜刚,弱之胜强。”这两句就是从具体事物概括出了一般规律。句谓,柔能胜过刚,弱能胜过强。

 

    “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行”是实行,照着去做。句谓,天下没有哪个人不知道,但又没有哪个人去照着柔弱胜刚强的规律做。

 

    ③垢,污垢,屈辱。不祥,灾难。社稷主、天下王,都指最高统治者。能承受全国的垢辱,才算社稷之主;能承担全国的灾难,才能为天下之王。

 

    ④正言若反,正面的话如同反话。此乃对“圣人云”的评述。社稷主,天下王,为天下之尊贵,而必须能受国之污垢,受国之灾难。看是反话,而实是真言,故曰“正言若反”。

 

    解析

 

    老子说天下万物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然而它却是最坚强的。老子这么说,是因为老子所处的时代科技不发达,很多自然现象人们无法对其正确解释,常常以神化的力量进行曲解。比如对于洪水,人们将其比喻为猛兽,以为有一个管理水的神在统治着它,它时而温顺时而来势汹汹,力量难以估量,所以老子说它“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说天下人都已清醒地认识到了柔能胜刚,弱能胜强的道理,但都不能像水一样貌弱而实强。这是因为在弱肉强食的社会里,人们从小就被灌输进一种思想,那就是要争先、争强,决不能软弱,因为软弱就会被欺负。在这种思想的驱使下,人们变得争强好胜,然而越是争强越不可能强,反而真正的强者都是不争,就如同水,甘居下位、温顺无比,却是最有力量。

 

    “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之不祥,是谓天下王。”这是老子引用圣人的话来说明真正的君主应具备的品德。配得上做一国之主的人能够承受得了耻辱,忍辱负重,他像水一样柔弱,能屈能伸,而不是穷兵黩武,他们知道爱惜民力,知道尊重老百姓的生命,只有这样的人才配称为国家的君主。

 

    “正言若反”是老子对相反相成的言论的一种概括,比如大成若缺、大白若辱、大巧若拙、大智若愚、大辩若讷等。正面是成,反面是缺,正面是一套反面又是一套,正面和反面是矛盾的统一体。

 

    故事

 

    柔弱胜刚强

 

    老子小时曾有位老师,名叫常枞,专门向他讲授殷周的礼仪。殷商的礼仪特别多,使幼小的老子感到:人要守那么多的礼仪,活在这世上真是太难太难。

 

    很多年后,老子成了大人,常枞已十分衰老。有次常枞病得特别重,看样子就快不行了,老子听说后自然要去探视。

 

    到了常枞的病榻前,常枞只把嘴张着对着老子,然后抬起手指着嘴问老子:“我的舌头还在吗?

 

    老子感到好奇怪:老师是不是病糊涂了?怎么会问这个呢?没有舌头,老师你怎么讲话?

 

    常枞又问老子:“我的牙齿呢?

 

    常枞嘴里没有一颗牙,老子如实做了回答。

 

    常枞说:“你知道我问这个是为的什么吗?

 

    老子这才意识到老师是在点拨自己:舌头是软的,所以它存在;牙齿是硬的,所以它容易崩落。世上的万事万物莫不如此。老子在《道德经》中这样写道:“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坚强处下,柔弱处上。”“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老子由此而又领悟到处人处世应当“守其雌”。小时候老师常枞给自己讲的殷周的礼仪,其核心是谦卑,于此才得到了深层的认识。

 

    老子的这种以柔克刚的立身之道,被后人采用。

 

    韩平子问叔向道:“刚与柔,谁更坚韧有力呢?”

 

    叔向道回答说:“我已经活到八十岁了,牙齿一掉再掉,而舌头却仍然如故。老聃有句名言说:‘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在最坚硬的东西中间穿来穿去。’又说:‘人活着时身体柔弱,人死后就变得僵硬。万物草木活着时枝干柔软,它们死后就变得枯槁。’由此看来,柔弱,是活着的特性,刚强是死的特性。活着的,遭到毁损还可以恢复,死的越遭破坏就越是消亡,我因此知道柔弱的坚韧有力甚至刚强。”

 

    平子说:“讲得好啊!那么你的行为是依奉什么呢?”叔向说:“我也采取柔的原则罢了,为什么要刚呢?”

 

    平子说:“柔不是会脆吗?”

 

    叔向说:“柔,扭曲而不折断,磨勘而不缺损,怎么会脆弱呀。按照天道,微小的事物会逐渐发展壮大而走向胜利。因此,两支军队交战,柔弱一方会战胜强大的一方;两方争夺利益最后也归于柔弱一方。《易经》说:‘天道亏损满足而增益谦虚,地道变减满足而流益谦虚,鬼神祸害满足而福益谦虚,人道恨恶满足而亲的好谦虚。’怀抱谦虚不足的柔弱,将会受到天道、地道、鬼神、人道四方的帮助,那么,怎能不实现其愿望呢?”

 

    从清洁工到副总经理

 

    维斯卡亚公司是美国20世纪80年代最为著名的机械制造公司,它的产品销往全世界,并代表着当今重型机械制造业的最高水平。许多人毕业后到该公司求职遭拒绝,原因很简单,该公司的高技术人员爆满,不再需要各种高技术人才。但是令人垂涎的待遇和足以自豪、炫耀的地位仍然向那些求职者闪烁着诱人的光环。

 

    詹姆斯和许多人的命运一样,在该公司每年一次的用人测试会上被拒绝申请,其实这时的用人测试会已经是徒有虚名了。詹姆斯并没有死心,他发誓一定要进入维斯卡亚重型机械制造公司,于是他采取了一个特殊的策略——假装自己一无所长。

 

    他先找到公司人事部,提出为该公司无偿提供劳动力,请求公司分派给他任何工作,他都不计任何报酬来完成。公司起初觉得这简直不可思议,但考虑到不用任何花费,也用不着操心,于是便分派他去打扫车间的废铁屑。一年来,詹姆斯勤勤恳恳地重复着这种简单但是劳累的工作。为了糊口,下班后他还要去酒吧打工。这样虽然得到老板和工人们的好感,但是仍然没有一个人提到录用他的问题。

 

    1990年初,公司的许多订单纷纷被退回,理由均是产品质量有问题,为此公司将蒙受巨大的损失。公司董事会为了挽救颓势,紧急召开会议商议解决,当会议进行一大半却尚未见眉目时,詹姆斯闯入会议室,提出要直接见总经理。在会上,詹姆斯把对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作了令人信服的解释,并且就工程技术上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随后拿出了自己对产品的改造设计图。这个设计非常先进,恰到好处地保留了原来机械的优点,同时克服了弊病。总经理及董事会的董事见到这个编外清洁工如此精明在行,便询问他的背景以及现状。詹姆斯面对公司的最高决策者们,将自己的意图和盘托出,经董事会举手表决,詹姆斯当即被聘为公司负责生产技术问题的副总经理。

 

    原来,詹姆斯在做清扫工时,利用清扫工到处走动的特点,细心察看了整个公司各部门的生产情况,并一一作了详细记录,发现了所存在的技术性问题并想出解决的办法。为此,他花了近一年的时间搞设计,做了大量的统计数据,为日后一展才华奠定了基础。

 

《老子为人处世智慧全集》 处世智慧 知止可以不殆

 

    知止可以不殆

 

    原文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①。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②。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③。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④。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⑤。

 

    《道德经第三十二章》

 

    译文

 

    大道经常没有名声。没有加工的朴,虽然小,但天下没有人能支配它。王侯若能守住朴的特点,万物将会自动地来归服。

 

    天地交合,降下甘露,没有人指使它而自然均匀。

 

    开始制作成东西才有名称。

 

    名称有了之后,也要知道适可而止。知道适可而止可以不衰败。

 

    相比而言,大道在天下的样子,像河流与江海之间的关系。

 

    注释

 

    ①名,名状也。无名朴,指无法形容之宝,极言道之至高无上。小,指道,“至小无内”,故谓之小。即三十四章“可名于小”。道永远是一个无法形容之宝,虽极微小而天下没有谁能臣服。

 

    ②侯王,统治者。老子书中称统治者,一曰圣人,一曰侯王。两者有严格的区别:圣人是已经体道的统治者,侯王指应该体道的统治者,前者是老子崇奉的楷模,后者是老子告诫的对象。守之,守道。万物,各种事物,也包括侯王统治下的民众。宾,臣服。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白化”,与此意同。

 

    ③民,此泛指人,犹言人们。天地配合以降甘露,人们谁也没有指使它而自然均匀,比喻侯王若能守道,万物也将自然宾服。这是老子把从观察自然得来的规律引入政治主张的典型例子。

 

    ④有名,指侯王之名。夫,彼也,指侯王。将,也。止,足也。殆,危。四句的意思是侯王始制,乃有名称,名称既有,然亦须知有所止足;有所止足,才能自我控制,有肆意妄为,才不致危败。

 

    ⑤在,犹“于”也。天下,谓天下万物。“川谷之于江海”为倒装句法,正常句式应为“江海之于川谷”。句意是:用譬喻来说明道之于天下万物,就如江海之千河万溪。道与江海相应,天下与川谷相应:道涵养天下万物,江海容纳千河万溪:比喻极为形象。二句实戒谕侯王,应当守道,使天下之民归之,若天下万物之涵容于道,如千河万溪之归于江海。

 

    解析

 

    道德在于万物,而万物也都受着道德的支配与调节。如果合乎了大道和大德,那么一切事情都会顺其自然,天下安定,人民幸福。

 

    大道是什么,我们是永远也无法给它命名的,没有办法用一个固定的概念去描述它,但它确实存在。大到无穷大,小到无穷小。非要用我们能够理解的概念去命名它,那就是“朴”字。虽然说那“朴”字微小精致,但谁也不能去支配它,或者让它臣服。或者说,反过来,它却主宰着人类万物。

 

    只要人类中的圣人能够守得住这个纯真的“朴”,那么天下万物都会自然而然地为他效劳服务。不仅如此,就连那天与地也会阴阳交合,普降甘露,泽润万物。老百姓则不需帝王侯公下命令,也就自然和睦,无争无夺。

 

    但是,人类认识的一个最大的局限,就是必须设立概念。因为没有概念,我们也就无法进行思维和认识。所以,对任何一件事物我们都必须先给出一个概念,然后才能在我们的思维系统里进行认知。尽管我们的概念本身就有着很多的问题,但我们一直在努力地接近那个最终的真理。所以,谁也否定不了名相的作用和意义,包括老子在内。尽管在强调着名相的局限性,但他一样却在运用着名相。因为一旦离开了名相,他自己也就无法讲话,我们也无法听懂他在说些什么。

 

    所以,当人类的认识一开始,也就制定了名相和概念。不过老子的意思是说,既然有了名相,那就不要太分别,太执著于我们自己的认识。要知道我们认识的有限性,所以要适可而止。一旦按照我们自己的认识走得太远,就会违背那真正的“朴”,从而招致自然的不平衡,造成我们自己的灾难。所以,只要我们知道适可而止,那就不会离开大道太远,自然也就不会招致灾难。

 

    大道生出天下万物,但也照样存在于天下万物之中。或者说,天下万物生于大道,但又回归于大道之中,生生灭灭不偏离大道。就如天下的千万条河谷川流,尽管都汹涌澎湃,但都回归于大海之中。

 

    侯王治理天下,也应该像那大道一样,善于处于下方,能够容纳万物。如果帝王贵族、侯王公卿纵欲无度,心中首先不平衡,不能爱憎分明,百姓自然不会得到他们的庇护,也不会服从他们的统治。

 

    故事

 

    列御寇与众不同

 

    列御寇准备到齐国去,走到中途又回来了。伯昏瞀人正好走到他回来途中暂住的地方,便问他:“你为什么刚去齐国便中途回来了呢?”

 

    列御寇说:“我感到惊骇诧异!路上我曾到十家卖浆的店吃饭,有五家见到我竟主动要把饮食送给我白吃白喝。”

 

    伯昏瞀人说:“那你又有什么值得惊骇诧异的呢?”

 

    列御寇说:“人对我这样,说明我内在的诚笃没有疏解,以至表现在言语行动上。我镇服了人心,使他们对我比对老者还尊重。这样我必定会招来灾祸!卖浆的人只是小本买卖,卖吃卖喝,没多少赢利,还这样待我,何况万乘的国君呢!国君为国家劳瘁,为政事伤神,我这种样子去见国君,国君势必会要我为他担任什么职务,做出政绩,所以我惊骇诧异,害怕而不敢再向前走。”

 

    伯昏瞀人说:“你还真会观察。不过你等着吧:人们将会归附于你,聚守在你门下。”

 

    果然不多一会,列御寇住处的门前挤满了拥戴列御寇的人。

 

    伯昏瞀用下巴抵着拐杖,站着看了一会,便一声不说离开了。

 

    列御寇见伯昏瞀人离去,鞋也没来得及穿,便提着鞋,光着脚丫,赶到门口,对伯昏瞀人说:“先生既然已走到我门口,为什么不给我一点金石之言,点拨一下我呢?”

 

    伯昏瞀人说:“算了吧!我说人们会归附你,聚守在你门下,现在果然如此!谁叫你表现与众不同叫人欢喜你呢?和你在一起的人不提醒你,他们说的都是让你高兴的话,这种话对人是最有毒害的。你身边没有能让你觉醒明悟的人,大家一起,相处竟这样亲亲密密!有技巧的人只是多一分辛劳,聪明的人也只徒有忧苦,只有毫无用处的人无所希求。像我这样,吃饱了饭就优哉游哉,飘飘荡荡,就像那样拴绳子的船一样。心中虚旷,不存在任何一种东西,连诚笃也不存在,只有这样,才能与天地遨游。

 

    马歇尔拒当元帅

 

    美国一代名将乔治·马歇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作为美国陆军参谋长,对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做出了重要贡献。

 

    鉴于其卓越功勋,1943年,美国国会同意授予马歇尔美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最高军衔——陆军元帅。但马歇尔坚决反对,他的公开理由是如果称他“FieldMarshalMarshall(马歇尔元帅后两字发音相同,听起来很别扭。

 

    然而,真正让马歇尔拒绝接受职衔的是此举将使他的地位高于当时已病倒的潘兴陆军四星上将。马歇尔认为潘兴才是美国当代最伟大的军人,自己又多受潘兴提拔和力荐之恩,因此他不愿使老将军的地位和感情受到伤害。

 

    潘兴提拔和力荐马歇尔的故事还应上推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当时,马歇尔随美军赴欧参战。他的才华受到美国远征军司令潘兴的欣赏,大战末期,潘兴将马歇尔提拔为自己的副官,视为得意门生。后来潘兴虽然退役,仍然多次力荐马歇尔晋升。在潘兴的有力影响下,1939年马歇尔以四星上将衔出任美国陆军参谋长。

 

    有一段小故事足以说明马歇尔对潘兴的深厚感情。

 

    1938年春,马歇尔前往医院探望躺在病床上的潘兴。潘兴若有所思地说:“乔治,总有一天你也会像我一样当上四星将军的。”马歇尔满怀激情地回答:“美国只有您有资格获四星上将衔,绝不可能再有另一个人!”听了马歇尔的话,潘兴顿时热泪盈眶:“谢谢你,乔治!”马歇尔拒绝当元帅后,为了表示对他的敬意,美军从此不再设元帅军衔。1944年底,马歇尔晋升五星上将——美军的最高军衔。

 

    泰戈尔说:“当我们大为谦卑的时候,便是我们最近于伟大的时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