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云中城:代魏建都44载

 书中淘乐 2011-10-06
古云中城:代魏建都44载
代魏文化层暴露地表的石臼
出土的代魏瓦当
出土的代魏时期2佛并坐石造像

  敕勅川

  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首千古传诵的《敕勒歌》告诉我们,古敕勒川土默特平原历来是塞外风水宝地。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坐落着被后人称为塞外第一古城的古云中城。

  塞上第一古城,历经战国秦汉    

  古云中城位于托克托县城东北,呼托公路西侧,现古城镇所在地。云中城呈方形,城墙每面长2000米,周长8000米,面积为4平方公里。城墙由夯土筑成,高约8米,城墙遗迹至今清晰可辨。历经战国秦汉,均为华夏规模最大的战略性城池。古代曾一度称作金河的大黑河自东北方向流经城北,于城西北角约三公里之外转弯向南,直奔古渡君子津附近注入黄河。以其注入黄河的河口古镇为界,黄河分为上游、中游。古云中城位于土默特平原中央区域,南瞰黄河,北眺阴山;周边土地肥沃,黑河水环绕北西两面,水陆交通十分便利。

  古云中城乃战国时期赵武侯所筑,距今已达两千四百余年。《山西通志》引《水经注》告诉我们,虞氏记云:“赵武侯自五原河曲筑长城,东至阴山,又于河西造大城,一箱崩不就,乃改卜阴山河曲而祷焉。昼见群鹄游于云中,徘徊经日,见大光在其下。武侯曰:‘此为我乎!’乃即于其处筑城,今云中城是也。”《资治通鉴》亦记载:“……宋白曰,胜州榆林县界有云中古城,赵武侯所筑。”《清一统志》更明确地记载:云中城位于“阴山之南,黄河自西来折南流之处”。

  被翦伯赞先生称赞为大英雄的赵武灵王,是赵武侯的侄玄孙,他那“胡服骑射”的壮举正是以古云中城为基地进行的。

  赵国灭亡之后,古云中城又被先秦两汉设为郡置,直到建安年间曹操徙云中等数郡于今山西。从战国至隋唐,古云中城延用达千年之久。

  代魏繁峙建国,定都古云中城

  自曹操在山西立新兴郡,北方兴起之拓跋鲜卑部遂逐步进入原云中郡等郡地。始祖皇帝拓跋力微在东汉延康元年(220年)率部北居牛川(今四子王旗,达茂旗北),于曹魏甘露三年(258年)迁于定襄之盛乐(今和林格尔县土城子)。四十二年之后,穆皇帝拓跋猗卢死,惠帝拓跋贺俦筑城于东木根山(今达茂旗、四子王旗一带)并迁往。五年之后,烈皇帝拓跋翼槐返回定襄之盛乐,城新盛东城(和林格尔县土城子附近)。又经炀皇帝纥那,昭成皇帝拓跋什翼犍“建国”,拓跋氏才真正进入代魏时期。从拓跋力微至拓跋纥那,拓跋氏并非皇帝,只不过是“控弦上马二十余万的部落首领”。他们之所以被称为皇帝,仅是拓跋珪建立北魏王朝后,尊谥与追封众先辈的称谓而已。

  《魏书·序纪》载:“成皇帝什翼犍,十一月即位于繁峙之北,时年十九,称建国元年(338年)……二年(339年)春,始置百官,分掌众职。……夏五月,朝诸大臣于参合陂,议欲定都灅源川,连日不决,乃从太后计而止。三年(340年)春,移都于云中之盛乐宫。四年秋九月筑盛乐城……”由上述可见,拓跋什翼犍于建国二年春才开始按中原王朝的职官体制设置百官,由此才标志着一个模仿中原王朝礼制的代国政权出现。

  同样,史籍记载更可证明盛乐城在古云中城内。《魏书》载:“昭成帝什翼犍建国五年(342年)夏五月,帝幸参合陂。……八月,还云中。”“建国二十二年(359年)春,帝东巡,至于桑乾川。……夏四月,帝还云中。”“建国二十六年(359年)冬十月,帝讨高车,大破之。……二十七年春,车驾还云中。”以上史料中各有的“还”字便告诉我们,云中之盛乐城正是北魏帝王起居生活之所。《魏书》亦载:“昭成帝建国二十五年(362年),帝南巡,至君子津。”“建国三十二年(369年)正月,帝南幸君子津。”据托县博物馆馆长石俊贵多年潜心考证,君子津位于黑河汇入黄河处的黄河岸边,与古云中城南北相对,距35公里。其位置与史料中记载的“帝南巡,至君子津”,“帝南幸君子津”的语意恰好吻合。更证实了地理位置上“盛乐宫”及“盛乐城”正在云中城内。

  《绥远通志稿》亦明确地告诉我们,“什翼犍所都之盛乐宫,则既不在最东之成乐,亦不在居中之盛乐,乃仅在最西之云中故城中。是以史载咸康六年(340年)什翼犍都云中之盛乐宫,不曰盛乐而曰盛乐宫,明此宫之确在云中故城也(卷12第14册)。”翦伯赞主编的《中国史纲要》更告诉我们,“力微三十九年(258年)拓跋部移居盛乐(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地区,由于曹魏从这里撤销了云中、定襄等郡,所以拓跋部得以顺利发展(第3册31页)。”

  太祖牛川登国,复都云中盛乐

  代魏什翼犍三十七年(374年),出重兵攻打匈奴出生的刘卫辰。刘卫辰无奈之下求援于苻坚,苻坚令大司马苻洛率20万重兵分道围攻代国。代王什翼犍抵御失利而大败,慌忙率国人逃避阴山之北。当时,高车人尽叛,人心离散,待苻洛军稍退,什翼犍只好乘机回到云中。不久,什翼犍因国破而驾崩,代国灭亡。从建国三年(340年)始,代国在古云中城建都36年。

  代国随什翼犍死去而告一段落,当时,太子拓跋寔己先什翼犍而亡。什翼犍之孙拓跋珪年仅6岁,因年少不能自主而被苻洛带到长安。一位名为王霸的富商得知其为代王之后,遂混入人群将其偷偷带出驰还。拓跋珪少年怀壮志,阴结代国旧臣,转战长城之北各地达十年。因获其舅父贺讷与诸部大人的拥戴,登国元年(386年)春正月于牛川(今四子王旗,达茂旗北)即代王位。登国五年(390年)“冬十月,迁云中”,于天兴元年(398年)迁都平城(今大同),二次建都云中计8年。

  上述可见,从什翼犍自繁峙北迁至拓跋珪迁都平城,两次在云中建都共计44载。

  《金后魏文·卷一》载,“道武帝:帝姓拓跋氏,讳珪,昭成帝什翼犍之孙,以晋太元十一年(386年)即代王位,寻改称魏王。以太元二十年(396年)即皇帝位,都云中,迁都平城……”对此,民间族谱考证亦颇有道理,其主要有山西交城折旺礼先生纂《关于府州折氏族源及迁徙考略》一文。文中引《姑溪居士后集》卷二《折渭州墓志铭》为证,“其先(折氏祖先)与后魏道武帝(拓跋珪)俱起云中,世以材武长雄一方,遂为代北著姓,后徙河西”。又引《金石萃编》卷一一九《刺史折嗣祚碑》为证,“祖讳华,云中人也,……大魏之后,……魏孝文帝二十七代之孙也。”上述两块碑文均证实折氏祖先为云中人,且与道武帝拓跋珪俱起云中,由此可见拓跋珪亦为云中人。

  由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曹永年主编的《内蒙古通史》,汲取了新的科研成果,更为精准。书中多次提及云中,诸如:“建国三年春,移都云中之”盛乐宫,“都城由陉岭北麓之灅源川,北移至云中……”“(什翼犍)直抵都城所有的云中戍守……”“(唐公苻洛)直逼代国的核心地区云中……”等等。

  出土文物丰富,见代魏文化层

  托克托县博物馆馆长石俊贵通过多年的辛勤考古研究,基本确定了盛乐城及盛乐宫的具体位置所在。

  古云中城故城内西南隅有一方形小城。小城东、北两墙是后来加筑,东墙南端抵云中城南墙,北墙西端与云中城西墙相接,西、南两墙则是利用云中城的原城墙。小城长宽均为180余米,城址内陆表散布有石柱础及砖瓦等北魏遗物。

  1984年4月,古云中遗址所在地古城村的一位张姓农民在小城内耕作时发现一处窖藏,呼和浩特市文物处得此消息后征集回部分钱币及碳精虎饰件。据当时目击者介绍,还有贵金属与两枚金印,可惜这些珍贵文物因未能征集到而流失。那批出土的币类中曾发现一枚南朝“四铢钱”。市文物部门的卜扬武与戴富杰曾撰《云中城遗址出土的铜钱》一文,1985年发表于《内蒙古金融》的钱币增刊上。文中告诉我们:“实地考察时,又在其东(窖藏之东)四米处发现一座房屋根基,所出土的砖瓦厚重古朴,形制、风格皆属北魏,可知属北魏时期的建筑物。随钱币出土的碳精虎饰件和一枚南朝‘四铢钱’都与建筑物时代相符,所以,认定该窖藏应为北魏遗物”。由小城内散布的遗物以及所遗建筑物基础与窖藏出土文物可见,此小城应是《魏书》中记载的什翼犍于建国四年秋九月所筑之“盛乐城”。

  古云中城内遗存有一方大型人工建筑台基,当地人称之为钟鼓楼圪旦。台基四周历来出土了很多北魏时期的建筑瓦与残陶片,仅代魏瓦当就有八九种之多。所出土的砖具有方形与条形,部分砖面上尚有各种纹饰。2006年,在此发现了驮碑的龟趺。2001年10~11月,为配合达丰(达拉特旗至丰镇市)超高压输电线路工程建设,对云中城内线路基础建设地带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发现了许多建筑构件,更发现了夯实过的建筑基础。因古云中城在魏后的隋唐仍然延用,故而石俊贵称之为代魏文化层。现内蒙古博物馆收藏的“大代太和八年……”鎏金铜佛像正出土于这一带。建筑台基南约百余米处,当地人称为“上甲库地”,再往南的位置又称为“下甲库地”。上下甲库地的代魏文化层中,出土了很多蚀成块的铁甲片,大块达几百斤,小块亦有几十斤。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当地农民张文柱在建筑台基的半坡处挖甘草,发现一尊七寸高的“四条腿板凳铜佛像”,以及雕刻莲花的玉饰牌与银饰牌各一块。张文柱将铜佛像及玉饰牌卖掉,将银饰牌给妻子打了手镯,致使几件珍贵文物流失损坏。此处发现的大量文物,不难令我们猜定这座北魏时期的大型建筑台正是云中之盛乐宫的组成部分。

  古云中城内历次发现的代魏时期的文物,具有代表性的有五尊代魏时期的铜佛像,以及两件石佛龛式造像。铜佛像除张文柱发现的一尊流失之外,现藏于内蒙古博物馆两尊,藏于托克托克县博物馆两尊。四尊佛像其中两尊有铭文,其一为“大代太和八年”鎏金铜佛像,其二为“正始三年”铜佛像。以上两尊铜佛像均为北魏中晚期迁都平城(今大同)后的遗物,而托克托县博物馆收藏的其中一尊铜佛像没有铭文。古云中城出土的十六国时期的铜佛像,与建武四年铜佛像,甘肃泾川出土的十六国时期佛像,原新田收藏的十六国佛坐像,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十六国佛坐像,以及国内个人收藏的带有台座的十六国佛坐像风格基本相似。我国著名佛教美术史专家与佛像鉴定的知名专家金申先生,曾以《十六国时期的铜佛造像》一文为我们推崇。金先生曾于2007年4月来呼和浩特出差,并挤出时间前往托克托县博物馆目睹了馆中收藏的十六国佛像。欣然告诉石俊贵馆长,“是十六国时期的佛像,该佛像应是中国铜佛造像的早期作品”。

  北魏迁都平城,仍然情系云中

  北魏太祖道武皇帝拓跋珪从天兴元年(398年)迁都平城(今大同),古云中城仍然有行政建置,甚至可称为北魏王朝的陪都。北魏王朝帝王因怀念故都,甚至一度将平城称作云中城,故而托克托县云中又称为古云中。特别是古云中城附近的帝王家族陵寝金陵,竟仍然延用。至魏高祖孝文皇帝拓跋元宏太和七年(483年)贞皇后作为最后葬入之人,金陵共延用达85年之久。与迁都平城前金陵使用43年比较,近乎是以前使用时间的二倍。其间,仅有史可寻的便有近20位皇帝、皇后葬入金陵,葬入金陵的皇子皇孙及立有大功赐葬的武将文臣当然数量更多。

  北魏政权迁都平城(今大同)之后,史书记载后代皇帝亦经常巡幸云中旧宫。明元皇帝拓跋嗣于永兴五年(413年)“复五月乙亥,行幸云中旧宫之大室。”泰常五年(420年)“秋七月丁未,幸云中大室,赐从者大酺。”泰常六年(421年)“十有二月丙寅,西巡至云中。”可见,云中旧宫在拓跋嗣心目中的位置之重要。被后人高度颂扬的世祖太武皇帝拓跋焘,更是以浩大的气势于始光三年(426年)“六月,幸云中旧宫,谒陵庙宇;西至五原,田于阴山。”又于“太延元年(435年)五月甲戌,行幸云中……白燕集于盛乐旧都,玄鸟随之,盖有千数”。

  为了读史时不至于称谓难辨,我们特提出以下的观点加以区别。《魏书》时而提及云中与盛乐,在盛乐前不冠以定襄,在云中后不辍以盛乐宫。理解其本意,凡单提云中的,即指托县云中城;凡单提盛乐的,即指和林格尔县土城子。因彼时云中和盛乐是平行的两个郡县:“北魏改怀朔为朔州,置云中。治郡四,盛乐、云中、建安、真兴”(《绥远旗志》)。又魏土地记云“云中东八十里有盛乐城”(《资治通鉴》二十,附录52页),又魏志云“太宗于云中、盛乐、金陵三处各立太庙,四时祠官侍纪”。《魏书》载:“太祖纪葬盛乐之金陵,太宗纪葬云中金陵”,对云中、盛乐说得一清二楚。

  北魏虽然迁都平城,但后世皇帝不时西幸云中,驾临旧宫。皆因此处乃是其发祥地,亦为开国之都,更是其先祖的陵寝所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