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课程需要务实高效的教研机制

 ninxia01 2011-10-08
 随着课程改革由表面走向深入,我们倡导和推行以“学习、培训、科研、教研和课程开发”为主要内容的校本研究,转变教研工作方式,着力于校本研究的具体化、本土化、区本化。在校本研究的具体实践中,我们从建立健全校本研究的制度与网络入手,以促进全区教育的均衡、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把学校文化建设作为校本研究的基本追求,不断丰富校本研究的形式,全力加快骨干教师的培养,推动校本研究逐步向纵深发展。


  关键:创新校本研究模式


  一是注重教师团队建设,努力形成民主的、开放的、合作的共同学习方式,如项目合作式、由共同志趣所组成的非正式团队、各专业研究小组等。有效的互动形式,形成了多元的帮助平台、合作平台、交流平台。二是尝试多元的活动方式:课堂观察、课改论坛、教学反思、教学案例分析、论文答辩、同课异构、项目合作、课题组合、深度对话、叙事研究,互动式的参与培训、制度化的教育沙龙、系列化的主题校本研究、经常化的送课下乡等,教师们在这些扎实有效的活动中开展研究,发表见解,解决问题,改进实践,共享创新。每天写一点教育反思、每周写一篇教育随笔、每月写一篇精品教学设计、每学期展示一节公开课、每年读一本教育名著的“五个一”校本研究活动已成常态化。三是课题整合。配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为实现课题整合和统领,我们以山东省“十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新课程、新教材的实验研究”为主导,整合全区教育科研力量,以“学习、研究、创新、发展”为主线,围绕新课程实验过程的新情况、新问题,实施课题带动战略,采用前所未有的大规模行动研究模式,全区所有教师都参与了该项研究,在课改实验过程中创生了123个子课题,涵盖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方方面面。四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中,“以问题为线索,以主题活动为内容,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形态”的基本模式得以逐渐清晰,形成了“走进水城”、“东昌府名人”等地域文化类,“东昌湖调查”、“小吃调查”等社会实践类,“东昌府名人辈出现象研究”等研究性学习类系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校本课程开发上,学校立足于学生需求,紧密结合学校及社区教育资源,自主开发,各具特色,在把好“学生需求评估关、项目选择审定关、方案设计质量关”这三关的基础上,形成了涉及特色教育类、兴趣特长类、学科延伸类、社会活动类等多种校本课程。同时,我们在德育课程开发中以“双十”教学相长工程活动为主要载体,通过要求教师、学生坚持做好十件事情,培养习惯、陶冶情操、积淀学养、提升素质,促进师生和谐发展。全区形成了以生本德育为理念、以生命德育、生活德育、生存德育、生态德育为内容的德育课程体系,为贯彻“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创设了途径和策略,呈现出“由命令化走向自主化,由成人化走向适龄化,由书本化走向生活化,由一统化走向个性化”的态势。


  灵魂:塑造学校研究文化


  教研工作,往往走不出技术理性主导的定势,导致文化的想象力的缺失。教研工作的内在机制,在于培植学校研究文化和建立高水平的研究集体。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和合作文化是校本研究的标志和灵魂。


  为此,我们一是以创建特色学校为载体,塑造学校研究文化。开展“一校一课题,一校一特色”的校本研究活动。基于学校问题,用课题研究引领学校发展,推动学校内涵发展,创建特色学校的有效载体,全面提升学校办学水平、打造教育品牌。二是开展学习型组织创建活动,营造书香校园。我们启动了“书香校园”行动计划,广大师生依托高涨的热情和创造性的工作,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扎实有效的读书活动。三是注重对单一研究活动的精心设计,让活动承载文化,激发教师参与其中的愉悦感,如连续四年的暑期系列主题校本研究活动是一种多层面、全方位的合作、分享、交流、提升的校本研究模式,引起了教师的强烈反响,大大拓展了专家、教师互动的空间,用老师的话说就是“开展自己的研究,发表自己的见解,解决自己的问题,改进自己的实践,提升自己的素养”。再如以案例为载体的校本研究活动,以问题解决为目标,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式,以行为改进为主要成果表现,以发展教学智慧为终极关怀,培育了对话、合作、经验分享的教育研究时尚。


  学校研究文化促成了教师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职业生活方式,诞生了学校民主、平等、合作、对话、探究、创新的文化内核。


  诉求: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


  校本研究是专业引领,而不是专家引领。


  组建教师、教研员、专家组成的专业支持团队,形成最佳专业支持校本研究队伍,既可避免校本研究水平重复、自我论证或近亲繁殖,又能增强指导力、亲和力和凝聚力,纵向引领、横向互通。


  为引导教师专业发展和实现专业引领力量的本地化,我们一是实施“教师专业成长档案袋”制度,帮助教师规划职业生涯,促进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形成群体进取氛围。坚持多元性、主体性、互动性、发展性的原则,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个人专业成长系列、评估系列,使广大教师充分认识自我,审视发展机会,确立发展目标和行动策略,按目标逐步执行。二是教研室职能转变和自身建设。建立定点联系片、校、基地和绩效考评等机制性制度,注重教研员个体发展,提升参与课程建设的能力,形成专业特长。三是培养和锤炼领军人物。落实学科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教研组长在校本研究中的工作责任,实行年度考核和岗位津贴制,把培养和指导青年教师列入职评条件。四是组建专业支持团队,包括片学科中心组、区学科中心组、课改研究指导小组、项目协作组、“讲师团”、“名师工作室”等,列出专业特长和讲座指导菜单,挂牌上网,供学校选择,巡回服务。五是加强学校、教师与高校专家的合作共建。采用驻点、项目合作、专业培训、即时服务、追踪交流等方式,实现专业引领。


  随着教研工作方式的不断转变和课程改革实验的不断深入,教研室领导课程改革的能力和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教研员在学科教学之外整体指导学校课程改革的能力不断提升,学校、教师的自我教育、自主研究的“造血”功能也将不断增强。

 

  (作者 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教育局 邱子华)

 

  《中国教育报》2007年5月18日第5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