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部色斑是发生于面部的淡褐色或褐色斑,为一种常见的色素沉着性皮肤病。本病相当于中医的“肝斑”、“黧黑斑”,多发于中年妇女。
临床表现为对称发生于颜面,损害为黄褐色或深褐色片状色素沉着,边缘一般明显,形状不规则,尤以两颊、额部、鼻、唇等处多见。多见于女性。日光照射可促发本病或使其加重。呈慢性过程,患者常无自觉症状。中医分为肝郁气滞、肝肾不足2种类型。 一、肝郁气滞 (一)症状 面部色斑伴有情志抑郁或易怒、口苦、口干便秘。 (二)治法 (1)选穴 局部病变部位、大椎、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肾俞、阳陵泉、太冲。(见图9-1-1、图9-1-2、图9-1-3) (2)定位 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肺俞:在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心俞:在背部,当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膈俞:在背部,当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肝俞:在背部,当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胆俞:在背部,当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脾俞:在背部,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肾俞:在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阳陵泉: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 太冲:第一、第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 (3)刮拭顺序 先刮局部病变部位,再刮颈部大椎,然后刮背部肺俞至肾俞,刮下肢外侧阳陵泉,最后刮太冲。 (4)刮拭方法 泻法。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先刮面部局部病变部位,因为面部出痧影响美观,因此手法要轻柔,以不出痧为度,且面部不需涂抹活血剂,通常用补法,忌用重力大面积刮拭,方向由内向外按肌肉走向刮拭,可每天1次。再刮颈后高骨大椎穴,用力要轻柔,不可用力过重,可用刮板棱角刮拭,以出痧为度。然后刮背部肺俞至肾俞穴,由上至下,一次到位,至皮肤发红、皮下紫色痧斑痧痕形成为止。最后重刮下肢外侧阳陵泉穴和足部太冲穴,用刮板角部,重刮,各30次,出痧。 二、肝肾不足 (一)症状 面部色斑伴腰膝酸软,倦怠乏力,手足心热,夜间加重。 (二)治法 (1)选穴 局部病变部位、大椎、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肾俞、三阴交、太溪。(图9-1-1、图9-1-4) (2)定位 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肺俞:在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心俞:在背部,当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2)定位 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肺俞:在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心俞:在背部,当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膈俞:在背部,当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肝俞:在背部,当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胆俞:在背部,当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脾俞:在背部,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肾俞:在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三阴交:在内踝尖直上3寸,胫骨后缘。 太溪: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中点凹陷处。 (3)刮拭顺序 先点揉头面部下关、颊车,再刮大椎,然后刮背部肺俞至肾俞穴,最后刮下肢三阴交及太溪穴。 (4)刮拭方法 补法。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先刮面部局部病变部位,因为面部出痧影响美观,因此手法要轻柔,以不出痧为度,且面部不需涂抹活血剂,通常用补法,忌用重力大面积刮拭,方向由内向外按肌肉走向刮拭,可每天1次。再刮颈后高骨大椎穴,用力要轻柔,不可用力过重,可用刮板棱角刮拭,以出痧为度。然后刮背部肺俞至肾俞穴,由上至下,一次到位,至皮肤发红、皮下紫色痧斑痧痕形成为止。最后重刮下肢内侧三阴交穴和足部太溪穴,用刮板角部,重刮,各30次,出痧。 三、病例 郑某,女,32岁。面颊出现黄褐斑4年,4年前妊娠后褐斑一直未退,面颊、鼻部及口唇部均有褐色素沉着。每至月经前,色斑加深,月经后变浅,经西药白降汞软膏、维生素类药物及中药滋补肝肾药治疗后效果不显,要求刮痧治疗。视其面颊、鼻柱、眉上及口唇部呈黄褐色蝶翼状斑,面颊与鼻柱表面被有灰垢。伴腰膝酸软无力,身体赢瘦。舌红苔少,脉沉细。(1)刮背部:持刮痧板与皮肤呈45°角斜向下,涂活血剂。①督脉:重点刮大椎、灵台、命门;②膀胱经:重点刮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肾俞。从上至下拉长刮20~30次。(2)辨证循经刮:气滞血瘀证取肝经、脾经、督脉,重点刮血海、三阴交、太冲、膈俞;肝肾阴虚证取肝经、肾经、任脉、督脉,重点刮太冲、太溪、关元、气海、肝俞、肾俞、命门。(3)局部刮:前额从前正中线向左右两边外刮30下;从人中穴向左右各横刮;从承浆穴向左右两边斜向上到太阳穴;从太阳穴入发际推向耳上方。病变在眼周围者,睛明一攒竹、鱼腰一瞳子骨、太阳穴,轻微按压刮,黄褐班处可稍加重些。隔日1次,10天为1个疗程。第1个疗程后色素斑已渐浅,两个疗程后色素斑全部消退,后又刮3次以巩固疗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