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吴门桥到宝带桥

 苏迷 2011-10-13
很偶然的一个机会,似乎是回忆着以前的课文,就想到了碧野先生的《吴门桥》,
再读才了解这只是描写苏州盘门三景的其中一篇,很不容易的找到碧野先生所写的《盘
门三景》,仔细读来,觉得盘门这水陆城门、吴门桥、瑞光塔确实值得一去。自己在上
海的时间也不会太长,怕是最后不多的几次去苏州的机会,几乎是立刻就敲定了这个一
天的行程。

    盘门三景不如拙政园、虎丘那些著名景点如此吸引着观光客的目光,也自然在春夏
之交的阳光之中安静的卧在苏州城的西南角,运河之上。从北门走进公园就是瑞光塔,
这塔近看就缺乏特有的美感,也就匆匆略过。绕过瑞光塔之后就是很宽阔的景区了,既
然身处苏州,那么苏州园林的设计也必然是重头,在一泓碧水的周围,布置着亭台连廊
,再加上特别设计的山石水景,颇有大气之风,让我心胸豁然开朗,精神大快。而无论
是颜色的基调,还是水岸的高下,也有着苏州特有的仔细雕琢,让一切景致显得那么协
调。


吴宫喜来登酒店,仿古设计,第一眼看见给我的感觉是苏州的城墙,这个设计是非常成
功的,苏州大量的建筑也采取了仿古形式的设计,而且并不做作





景区的大门与瑞光塔,这个距离还是能体会到塔的厚重感的




瓦当




盘门景区图




瑞光塔后面是四瑞堂




水景的营造让我诧异,围绕着一个湖做出了多少景致,假山的堆砌与九曲桥的连接赋予
了景色与生气,而且工匠的设计很好的考虑到了游客的透视角度与整体感,十分巧妙。

















锦鳞游泳







    水应当算是盘门景区相当重要的部分,苏州的河网也给了盘门的水以生气,从城市
中的很多地方,都可以如几百年前一样,坐上摇橹的木船,直接进到景区的各个角落;
随着这水,几步一换就是一座桥,要么是跨廊,跨廊的另一边是一小片盛开的荷花,再
或者是几尾肥硕的锦鲤,时间的节奏也就在这之中,逐渐的慢了下来,伴着不时传来的
评弹,让人感觉那么的不舍。而公园的水汇流到一起,就流到了水陆城门之下,也就是
旧苏州城城内外的分隔。

公园的水系




水陆城门之下,上城门的步道




莲花已经盛开了




    苏州古称吴,也就是在吴王阖闾之时,命伍子胥建起了苏州城,而在此之后,尽管
朝代多少变迁,这苏州城都再没有改变,盘门这一水陆城门也就完好的保留到今天,而
盘门脚下,也有伍相祠以纪念伍子胥的成就。走上城楼,并列水陆两组共四道城门清晰
的出现在眼前,城门的规模很大,足以供大型车船人马通行,体现出苏州的繁盛。同时
,城门脚下又是大运河引进苏州城支流之处,河口之处更少不了日日的人声鼎沸。盘门
不仅是南北物资交流的要冲,更是苏州城重要的防卫体系,两道水门,两道陆门,配合
着城墙与河流的天险,足可达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境地。

水陆萦回




两道水门




城楼上眺望的吴门桥,水面短暂的平静




宽阔的城墙,这也说明苏州的经济和战略地位是何等的重要




伍相祠




    在城楼之上眺望,才发现吴门桥就在一旁,但实际上已经在城墙之外,也就是说如
果只参观吴门桥以及不上城门参观水陆城门可以有另外的走法,不需穿过景区或者买门
票,而且感觉从城外来看的角度更好,可是因为密布的河网,寻找这走法也满艰难,有
兴趣的可以自己寻找一下。也就是这已经不再的城墙,把城内与城外的苏州分隔在了两
个时代。城外的苏州,没有太多光鲜的建筑,昏黄的瓦却在诉说城市的变迁,这是找到
回忆的好地方,连同这座桥也是如此。现有的吴门桥是清代重建的单孔石拱桥,横跨宽
阔的大运河,犹有英雄垂暮的气势。运河水依然清澈,桥的倒影在水面上画出了一个完
美的圆,映出水面的波光。通过的大小船只依然往来如梭,不时打破着这平静。走上这
已经老了的桥,摩挲着石板的桥栏,多少处都已经斑驳,相比起盘门景区的还算热闹,
这门外的一角更是时光如同大运河,未曾停止流逝的见证。


水面的平静被打破了




    "在距离这里不远的大运河上,有一座叫做宝带桥的石桥。宝带桥横卧大运河和澹台
湖之间的玳玳河上。那是唐朝刺史王仲舒为了方便漕运,把束腰的宝带捐出来,带头集
资建造的。后人为了纪念王仲舒,起名为宝带桥。"

    看到《吴门桥》里面的这段话,宝带桥自然是不能不去的了,宝带桥位于城南的吴
中区,索性还算方便,路上景致也好,1路第一次过大运河是人民桥,就在吴门桥的旁边
,而后在吴中区又要过一次大运河,看到运河上那密密麻麻的往来船舶,感觉到的自然
是江南从古至今的富庶,而进入吴中的路上,有座和埃菲尔铁塔几乎一样的东吴塔,当
然算是苏州的地标性建筑之一,直到今天还留给我相当深刻的印象。从吴中汽车站下车
经过一大片厂区,就看到大运河,再向北走,就是玳玳河和宝带桥了。

    与吴门桥的多次兴建不同,宝带桥由于远离苏州城,也就没有吴门桥曾经的烽火连
天,从宋代开始就一直横跨在玳玳河上,无论是修葺或者重建都不是太过频繁。在图书
馆看过80年代宝带桥的照片,现在除了两边各多了两个防撞灯塔之外,依然如故,连旁
边的农田也是如此。的确是很有艺术特色的一座桥,再没有见过这种连拱的布置了,仔
细数了一下,确实是53个拱组成一条飘带,中间的三个拱稍大,但我却没有想到,现在
宝带桥下仍然可以发挥行船的作用,主拱下的净高只有一米有余,但还是能有几艘小的
机动船穿过桥洞,给这桥增加了太多的生气,当然现在既然不再需要拉纤,也就不大有
什么人再要过桥,桥上也长了不少杂草,反而衬托出一种古旧之美。苏州的水之所以获
得如东方威尼斯的评价,正因为水对于苏州并不只是一种景观,更是成就其建立与发展
的根本,即使到现在水运逐渐衰落的大背景之下,苏州仍然坚持着城市赖以生存的这种
传统,将其底蕴随着时代释放出来,而且一步步将其推向新的高度,这大大小小的船,
和那只有在江南才有的河网风光,也成为苏州的一张名片和很特别的景观。而这些景观
是如此的真实、自然、容易亲近。


古老的宝带桥




守桥的一对石狮子




祠堂里面的碑文简单的讲述了从王仲舒开始,宝带桥的兴建过程和兴败




    而对比起大运河,苏州城内的水则是秀美的,就在观前街的东边,走进小巷子,就
是平江路,一条有些年头的石板路,旁边是一条静静流淌的小河,河上不时点缀着几座
桥,分出的河汊把水引到曾经的家家门前。虽说在城内,平江路一带仍然保存了从前苏
州的一些生活方式,也有不少有名的老宅子还维持着清末民初的风貌。对于我这个北方
人来说,还是有几分惊艳的,还有如此景致的城市恐怕也不多了。天气不错,平江路也
有不少悠闲的游客在阳伞下喝着咖啡或是在河边小憩,走的过程中连续看到两对拍婚纱
外景的,这外景选的有些意思。之后在下雨的时候又去过一次平江路,就更能体验到特
别的朦胧韵味。


现在的平江路也在经历着历史和现代的融合,这种融合与一般意义上的历史和现代的冲
撞对比有很大的不同,二者在平江路的设计理念中强调了历史对现代设计的大量渗透。





很传统的苏州河道布局




一艘船就给河流带来了生气




    平江路再走进去是中张家巷,里面有评弹博物馆和昆曲博物馆,其中昆曲博物馆是
原来的全晋会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很传统的苏州会馆式建筑,印象比较深刻的
是昆曲博物馆里面有一小处园林,布置的很精心。这两处博物馆藏的很深,一般来说都
是很安静的,很有游览的氛围,平江路本身也是如此,这正就是所谓的大隐隐于市。


全晋会馆




会馆里面颇具规模的戏台,保存的相当完整




细部的木结构设计,十分强调装饰的细节




这一处很小的园子是满典型的苏州园林,几十平方米就足够营造出各种元素都具备的景
致和意境了





    吃饭照例是观前街,不过惊闻朱鸿兴的面条已经身价翻倍,还好旁边的黄天源也卖
苏式汤面,还是我最喜欢的素什锦,这里到还是5块5的老价钱,吃饱喝足之后照例带着
粽子糖回上海,也算是自然而然的习惯了。这次去苏州的景点全都选的游客寥寥之地,
完全体验到了苏州东方威尼斯的一面,颇有收获,算是给我多少次的苏州之行画上圆满
的句号吧。

    从出校门到进校门全天花费是67.2,还是一贯的节省原则,这也满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